徐靜 倪燕鵬
【摘要】目的:研究中醫(yī)推拿溫經手法治療痛經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15年2月~2016年2月醫(yī)院收治的痛經患者6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33例。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yī)推拿溫經手法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的常規(guī)手法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中醫(yī)推拿溫經手法治療痛經,能夠取得十分理想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中醫(yī)推拿溫經手法;痛經;臨床療效
原發(fā)性痛經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女性疾病,多發(fā)于未婚女性。痛經的發(fā)生時間主要在女性經期前后或行經期間,患者臨床上多表現為腹痛、四肢冷、腰骶痛等癥狀,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著十分不良的影響。中醫(yī)上認為,女性發(fā)生痛經,主要是血遇寒濕發(fā)生凝滯,阻礙正常運行,因而在經前或經期易發(fā)生小腹冷痛等癥狀。血氣喜溫惡寒,在氣血通調中,應當以溫為先,通過中醫(yī)推拿手法,實現溫經氣血通絡,從而有效的治療女性痛經的病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2月~2016年2月醫(yī)院收治的痛經患者6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33例,年齡在24~33歲,平均年齡為(28.7±2.2)歲;對照組患者33例,年齡在22~32歲,平均年齡為(27.5±1.8)歲。所選患者中,不包括盆腔器質性病變造成腹痛的患者,不包括合并其它嚴重疾病的患者,兩組患者在疼痛程度、年齡等方面,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觀察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的常規(guī)手法進行治療,患者取仰臥位,醫(yī)生在右側采用摩法按順時針方向按摩小腹部,采用一指禪揉法或推法,治療關元穴、氣海穴?;颊呷「┡P位,采用一指禪推拿法治療骶部、腰部脊柱兩旁,采用按法治療八髎穴、腎俞穴,產生酸脹感,采用擦法治療八髎穴,產生溫熱感。
1.2.2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yī)推拿溫經手法進行治療,患者取俯臥位,對第十七椎、委中穴、小腸俞、大腸俞進行點按,產生酸脹感,每個穴位進行30s點按。擦熱雙手,熱敷按揉腎俞穴,用拇指指腹向脊柱方向進行30s點按,重復進行5次。用拇指螺紋面揉按腰部脊柱正中命門穴1mm。一手在左右側臀部著力,對八髎穴進行3ram摩擦,雙手拇指點按30min八髎穴。進行5次腰部分推,達到皮膚潮紅?;颊呷⊙雠P位,腹部完全暴露,對中極穴、氣海穴、關元穴進行點按,小指、食指、中指分別定中極、氣海、關元三穴,另一手對三陰交穴或足三里穴進行點按,持續(xù)1mm。對患者一側下腹府舍穴、五樞穴,經關元、氣海、水道到達對面府舍、五樞,進行5次橫摩。兩手分別放置于髂前上棘、髂前上緣維道穴,經府舍、歸來、氣沖從上到下進行5min摩擦。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用痊愈、顯效、有效、無效進行評定,評定標準為:痊愈:患者腹痛等癥狀小時,停藥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fā);顯效:患者腹痛等癥狀明顯緩解,不服止痛藥可堅持工作;有效:患者腹痛等癥狀有所緩解,服用止痛藥可堅持工作;無效:患者腹痛等癥狀未減輕或加重。
1.4統(tǒng)計學處理
研究得出數據通過SPSS18.0軟件統(tǒng)計處理,以數(n)或率(%)表示計數資料,以X2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3討論
原發(fā)性痛經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女性疾病,主要發(fā)生在女性經期前后及行經期間,痛經會給女性造成較大的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在中醫(yī)上認為痛經屬于經行腹痛的范疇,和腎臟、脾臟、肝臟功能失調相關,主要是由于氣血運行不暢、沖任失調而造成的疼痛。
在臨床上,采用中醫(yī)推拿溫經的手法進行治療,能夠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溫中散寒、溫煦胞宮之功效,能夠驅散寒邪,通常氣血,從而緩解和消除疼痛。此外,患者在經期應注意保暖和休息,不要久臥濕地、涉水淋雨,應適當參加運動,促進周身血液循環(huán),對靜態(tài)血液分配進行重新調整,能夠緩解宮縮時間、子宮充血程度,從而緩解和消除痛經的癥狀。經本文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yī)推拿溫經手法進行治療,總有效率為93.94%,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中醫(yī)推拿溫經手法治療痛經,能夠有效緩解女性痛經癥狀,具有理想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