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芳
【摘要】農(nóng)村小學的中低年級語文,需在“問”字上品課文,在“讀”字上下功夫,在“拓”字上留余地。引領(lǐng)孩子們沉浸在這樣的探究中,必將洞開孩子們的多重視域,必將收獲到沉甸甸的語文素養(yǎng)和精神素養(yǎng),引領(lǐng)孩子們在語文的百花園中“郁郁乎文哉”。
【關(guān)鍵詞】化整為零 品詞賞句 多元拓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052-02
一、在化整為零中鍛造學生
好的教學需要好的問題的導讀,小學語文教學亦然。“好問題”能夠打開孩子們的學習之門,而學生的“學打得越多,教師的教必然會有更多的契機和切點”。對于農(nóng)村小學三年級的孩子而言,還應該把“好問題”化整為零,肢解為切入口更小的、更有針對性的問題,以此“爬上樹摘到果子”,大面積地豐富孩子們的言語生命和精神生命。
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級語文《可貴的沉默》中,很多教師都圍繞“為什么說沉默是可貴的”這個問題來展開教學,然而這個問題太大,不妨肢解為以下幾個小問題:
1.如此年輕、如此興高采烈的孩子們?yōu)槭裁春鋈蛔兊眠@樣靜寂無聲呢?(出示過渡段:孩子們會感受愛了,但這不夠。我想去尋找蘊藏在他們心靈深處的、他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的極為珍貴的東西。)
2.這種極其珍貴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呢?這極為珍貴的東西,孩子們找到了么?
3.第二次的“熱鬧”和第一次一樣嗎?在這次的熱鬧中你感受到了孩子怎樣的心?
這樣的順學而問,螺旋上升,由桿生枝,有枝生葉,必將引領(lǐng)孩子們整體把握教材,從而依據(jù)這樣的脈絡去讀一讀、議一議、畫一畫,孩子們的閱讀變得有方向,有順序,它比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塊狀閱讀更為細膩生動,也更能激活宏觀情感的把握。
二、在品詞賞句中豐富學生
小學中低年級的語文,還是應該抓住關(guān)鍵詞和中心句反復深讀,多多比較,多多揣摩,多多品味,以此引領(lǐng)孩子們走進語文的密林深處享受語文。
教師通過PPT課件出示句子:“教室里寂然無聲,沒有人舉手,沒有人說話。教室里出現(xiàn)了我所預料到的沉默。”引領(lǐng)孩子們說說“沉默”的意思。
生1:應該是“長時間不說話的意思”,我是從“教室里寂然無聲,沒有人舉手,沒有人說話”這些句子中理解到是這個意思,我覺得他們的心里正在想著老師的問題。
生2:我覺得這樣理解不對,此時的“沉默”應該是孩子們沒有反應過來,因為老師“你們記得父母親的生日嗎”這個問得太突然了。
師:真的是“長時間不說話”,或者“沒有反應過來”的意思嗎?“長時間”還不能反應過來嗎?
生3:我覺得不是反應不過來,而是因為“羞愧”而不說話,因為真的不知道父母親的生日而羞愧,只好“沉默著?!?/p>
師:對,理解為“羞愧”更合適一點,但我覺得還有別的意思,把表現(xiàn)‘沉默之時的13、14自然段再讀一讀,看看是不是還能理解出別的意思。(生再讀)
生4:“心虛”的意思,我是從“剛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開了”這一句理解到的。
生5:“對,還有內(nèi)疚!”……
瞧,“沉默”不僅僅是“長時間不說話的意思”,同時還有“羞愧”的意思,還有“內(nèi)疚”的意思,還有“心虛”的意思,僅僅是一個“沉默”,竟有如此之多的學問,引領(lǐng)孩子們在這樣的語言實踐中“多走一個來回”,必將極大地鍛造和滋養(yǎng)學生。
三、在多元視角中拓展學生
所謂“大語文觀”就是不滿足于教材,不拘囿于當時當刻,而是引領(lǐng)孩子們在語文的原野中盡情馳騁,盡情探索,盡情延伸,以此發(fā)現(xiàn)更多,享受更多,收獲更多。
1.擴展填空:這沉默給了孩子們多大的享受??!他們懂得了( );這沉默給了爸爸媽媽多大的享受??!他們感受到( );這沉默給了“我”多大的享受??!我( )。
2.聯(lián)系實際進行口語交際擴展:
(1)父母每天為我們準備早飯,我們曾經(jīng)給父母親做過一頓早飯嗎?
(2)父母每天送我們上學,我們卻從不說“謝謝”,還覺得是父母該做的……
(3)父母給予了我們很多,我們曾經(jīng)為父母做過什么嗎?
可以看出,引領(lǐng)孩子們從多個角度主動去體驗父母為我們的付出,反省自己對父母的忽略,必將進一步理解“沉默”的含義,“沉默”在一個更高的層面有了哲學意味和人生況味:“沉默”不是無話可說,而是慚愧內(nèi)疚;“沉默”不是安于現(xiàn)狀,而是靜默反思;“沉默”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準備“有所為”。
好的語文教學應該“基于文本、適度高于文本,廣于文本?!边@里所謂的“高于”,既指以此相關(guān)的文本理解,也指以此相關(guān)的口語實踐、語言探究和文本延伸。引領(lǐng)孩子們沉浸在這樣的探究場域中,必將洞開孩子們的多重視域,必將引領(lǐng)孩子們在語文的百花園中“郁郁乎文哉”。
參考文獻:
[1]林茶居.文暉中學的課堂辯證法[J]教師月刊,20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