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設計理念】
所謂“貼著學生”就是“以學定教”,這里的“學”既指與學生學習相關的情況,也指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情況,是學生學習起點、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生活經歷等因素的綜合。筆者將呈現(xiàn)《端午的鴨蛋》一文的教學,來體現(xiàn)“貼著學生教”,以期實現(xiàn)當下所倡導的生本理念。
【教學目標】
1.體味本文“平淡而有味”的語言特色;
2.感受家鄉(xiāng)的鴨蛋留給作者的童年情懷與故鄉(xiāng)記憶。
【教學流程】
導入:根據當時的情景特點聊天式自然引入。
【環(huán)節(jié)一:粗讀初識“味”】
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簡單說說,從鴨蛋里讀出了什么?
【環(huán)節(jié)二:細讀品其“味”】
(一)品趣味
1、學生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和語句,然后在小組內交流。
2、如若學生說道第4、5段,根據學生回答乘機引入改寫段落。
端午節(jié),我們那里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啷個掛呀?)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啥子可挑的嘛?。┯校∫灰舻鄽さ?。(為啥子耶?)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鴨蛋長得不都是一個臉嘴兒?。┘毧磪s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喲,還要看鴨蛋的智商呀?。┨艉昧耍b在絡子里,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啥子好看的嘛?。┤欢呛⒆有膼鄣娘椢铩x喌敖j子掛了多半天,什么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里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真是好吃狗)。
(吃了蛋殼啷個辦呢?扔了嗎?)(這哪里要得喲)用清水把鴨蛋里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里,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里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ê伲悬c好耍!)
3、學生表演后再引導重點品味
(1)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
(2)挑鴨蛋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鴨蛋看似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難看,有的漂亮。
4、總結用語特點
(二)品情味
1、尋讀第2、3段,同伴互助,找一找、讀一讀、品一品。
學生可以自由變化語言形式來演讀、展示。
2、根據學生回答,重點引導品味
(1)我的家鄉(xiāng)是水鄉(xiāng)。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
(2)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
(3)我走過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xiāng)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xiāng)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4)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
(5)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
1.短句多,一句一斷。(平淡而有詩意)
2.樸素的“大白話”。(親切自然)
3.文言點綴。(增添典雅之美)
4.方言入文(鄉(xiāng)味十足)
5、詞語“造型”。(活靈活現(xiàn))
【環(huán)節(jié)三、仿寫延其“味”】
1、視頻播放“重慶小面”
2、請你嘗試著學用作者“平淡而有味”語言,寫一寫重慶小面。你可以選擇一個場景(拌面、煮面、吃面)、以此描寫出一個畫面,也可以直抒胸臆表達你對重慶小面的贊美!
3、學生寫、同學、老師互相點評。
總結:
“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粼?/p>
原來:“ 好文章不一定要有華美的辭藻,平淡自然的語言同樣有滋有味?!?/p>
板書:
端午的鴨蛋 (汪曾祺)
【課后反思】
基于學情,精準找點——在目標的呈現(xiàn)中貼近學生
以學定教,以教導學,是當今語文教學的基本走向?!抖宋绲镍喌啊肥潜姸嗬蠋煿_課親睞的文章。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教學起點。大多老師從寫了什么入手,著力解讀作者的懷鄉(xiāng)之情、童真童趣、閑適人生。王榮生教授認為:散文的閱讀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經驗,體味精準的言語表達。我今日在自己班上(七年級)試上時,發(fā)現(xiàn)學生一讀就能讀出作者的鄉(xiāng)情和童趣。學生一讀就知本文寫了什么,那我教學的起點應是教學生不會的,因此我立即重新確定教學的著力點,即讓學生學“作者是怎樣寫的”。結合散文本身特點和汪曾祺獨特的語言風格,特別是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因此我將本文的教學重點確定為:體味精準的語言表達。王榮生教授指出:“針對不同的學生,選擇或創(chuàng)生有所差異的語文教學內容,從而使他們逐步達成共同的課程目標,這是一堂語文‘好課的最高境界”。如此看來我們的教學起點一定要建立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去確定教學的方向。
有效延伸,找準落點——在目標的延伸中貼近學生
本設計在延伸目標的設計上,讓學生在做作業(yè)的過程中既有熟悉感又有陌生感,在做作業(yè)的過程中得到適當發(fā)展,而不是一味重復課堂所學。學生在理解了“文白相間、大詞小用、一抑一揚、妙用虛詞、善于“造型”等等,關注了文本言語的形式后,試著學用這樣的形式來表達心中同樣的情感,這樣就水到渠成。
最后我再次總結:“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粼髟瓉恚骸?好文章不一定要有華美的辭藻,平淡自然的語言同樣有滋有味。”
就這樣,貼著學生設置目標,貼著學生設置言語活動,貼著學生延伸目標。學生的言語訓練、語言素養(yǎng)才能有效而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