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國小說家約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之心》是英國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小說濃郁的現(xiàn)代主義特色、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是英國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將運用后殖民主義理論中的東方主義、他者身份和“屬下”的發(fā)聲來討論《黑暗之心》中非洲環(huán)境、黑人、女性以及白人的“無聲”。
本文前言介紹康拉德及其代表作《黑暗之心》相關(guān)知識,以及國內(nèi)外關(guān)于《黑暗之心》的研究。論文正文第一部分從“東方主義”來討論非洲自然環(huán)境和黑人的“無聲”。第二部分通過“屬下”和“發(fā)聲”理論論述該作品中婦女處于男性和帝國主義壓迫之下,無法表達自己的意見、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的生活狀態(tài)。第三部分討論白人的“沉默”。結(jié)論部分指出作品直接或間接反映出的殖民者對他者“東方”的暴行、殖民地人民“屬下”的生活處境和心理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啟示構(gòu)建各種族和睦相處的國際社會。
關(guān)鍵詞:《黑暗之心》;沉默;東方主義;屬下
作者簡介:唐煜珍(1994-),女,漢族,湖南省湘潭市人,湖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1--02
前言:
《黑暗之心》是英國著名小說家約瑟夫·康拉德的經(jīng)典之作,于1902出版,被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主義小說,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人類文明以及人性這一主題作了深刻的思考。
《黑暗之心》是關(guān)于水手馬洛在非洲剛果河上游的不尋常經(jīng)歷及對他的影響。受雇于大路貿(mào)易公司的船長馬洛,他的主要任務(wù)是參觀各內(nèi)外貿(mào)易站并且如果可能的話,尋找失聯(lián)的庫爾茲(非常成功的貿(mào)易代理人),將他帶回。這段行程經(jīng)歷了數(shù)月,共分為三個階段——沿河行船,中央貿(mào)易站的陸上跋涉和到庫爾茲前哨的船上之旅。在整個探險過程中,馬洛震驚于貿(mào)易公司和代理人對土著民的虐待,疾病的肆虐,原始叢林的危險以及殖民行為的荒謬。
在出版初期,讀者和批評家們更多地關(guān)注作者在帝國主義歷史背景下的經(jīng)驗。在20世紀50年代,黑暗之心的批判性研究的重點轉(zhuǎn)移到它的內(nèi)容和風格。20世紀60年代,研究的重心轉(zhuǎn)移到了其藝術(shù)形式和整體性,一些學者討論了康拉德在此小說中采用的各種敘事技巧。進入20世紀70年代,對此小說的殖民主義和種族批判主義的解讀達到了頂峰。最近十年,左翼批評家,女性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和現(xiàn)代主義者都在積極解讀《黑暗之心》。同時,也有很多學者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分析此文本。
自《黑暗之心》出版以來,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論對其進行了研究。然而,只有極少數(shù)學者從后殖民主義視角研究過此小說中“無聲”。因此,本文希望對康拉德的《黑暗之心》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論。
一、寂靜的非洲
后殖民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西方學術(shù)界的一種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學術(shù)思潮,它主要是一種著眼于宗主國和前殖民地之間關(guān)系的話語,該術(shù)語廣泛涉及種族,民族,文化和人的身份。最有影響力的后殖民批評家是愛德華·賽義德,加亞特里·查克拉沃特·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本章主要通過使用由賽義德提出的概念“東方主義”來討論黑暗之心中的“他者”。同時通過《黑暗之心》的詳細描述,分析非洲的“他者”和自然環(huán)境的沉默。
1.1非洲的“他者”
愛德華·賽義德最重要的觀念是“東方主義”和“他者”。他把“東方主義”定義為對西方對東方殖民地和國家的統(tǒng)治,限制以及構(gòu)成權(quán)威的一種方式:“東方主義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對東方的政治理論,因為它比西方弱?!彼慕Y(jié)論是,西方的著作只是將東方描繪成一個不合理,虛弱,女性化的“他者”。在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中,非洲人被描繪為對于西方白人而言的黑色“東方”或“他者”。在整篇小說中,最明顯的證據(jù)就是非洲人是如何被描述的。在《黑暗之心》中,非洲人不應(yīng)該擁有道德觀念或價值觀的權(quán)利,他們只有殘忍,丑陋和荒唐。馬洛曾經(jīng)說過:“這很詭異,這些人——不,這里并沒有不人道——這就是最殘忍——對他們并不人道的懷疑——……”在白人眼里,非洲人并非人類,他們被描述為野獸,甚至比驢都便宜。甚至對于有能力的黑人,馬洛也只是這么形容他:“那段時間,我必須照顧那個野蠻人(生火員)。他是一個改良了的樣本,觀察他是有教化意義的,就像看到一只狗效仿人類后肢穿上了褲子……”一只狗在這里用來和黑人做比較,足夠清楚他的地位。強烈的敘事證據(jù)表明,《黑暗之心》將非洲人定位為野蠻人,對白人而言他們是“他者”是“東方”。他們沒有話語權(quán),在白人的眼中,他們只是動物。
1.2荒野非洲的無聲
在康拉德的整個敘述中,非洲特別是他所關(guān)注的剛果河地區(qū),被描述為邪惡和黑暗的原始大陸,并不能作為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qū)。基本上關(guān)于這片土地的任何現(xiàn)象和各方面的描述都是落后的,危險的,災(zāi)難的,丑陋的和神秘的。當馬洛剛剛獨自一人到達非洲目的地——剛果河時,他看到的是“深埋在草叢里的鍋爐”,“一節(jié)輪子朝天的鐵皮火車車廂,其中一個輪子還不見了”。馬洛的讀者們都震驚于見證了可怕又危險的非洲?!八ヂ涞?,生銹的,黑暗的,微弱的……”等這些形容詞的運用一點也不令人愉快;關(guān)于“鍋爐,鐵皮車廂,煙霧……”等的描述也是惡心和骯臟的,甚至用“動物的尸體”來比喻車廂。在小說的第二部分中,當馬洛和他的汽船伙伴去河上尋找?guī)鞝柶潟r,從中央車站到內(nèi)部車站,沿河的叢林和風景被描述為“在那條河上行駛就像回去到世界上最早的起點,當?shù)厍蛏系闹脖缓痛髽涫菄鯐r。一個空蕩蕩的大河,只有沉默……陽光明媚,沒有快樂……”與西方高度發(fā)達的文明相比,最原始的性質(zhì)被展現(xiàn)出來,一個沉默的世界也被打破了。
二、沉默的女人
佳亞特里·斯皮瓦克,印度文學評論家和理論家,她的兩個主要貢獻有:“屬下能否言說”被認為是后殖民主義的創(chuàng)始文本之一;她將雅克·德里達的“語法學”(1967)翻譯成英文。“屬下”通常指的是霸權(quán)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之外的地區(qū)和群體人士。當“屬下”一詞適用于后殖民理論時,如安東尼奧·格拉姆西(Antonio Gramsci)首先介紹的那樣,它是“無產(chǎn)階級”的同義詞。然而,斯皮瓦克將它具體化。根據(jù)斯皮瓦克的說法,在殖民的情況下,被壓迫者和沉默者無法言說并無法實現(xiàn)自我合法化。在回答“屬下可否說話”的問題時,斯皮瓦克提出了一個明顯的回應(yīng):不,他們不能說出自己的想法,更別提讓別人聽到他們的聲音了。
斯皮瓦克將女性主義與之聯(lián)系在一起,她的“屬下”理論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分析文學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在《黑暗之心》中,女性角色被邊緣化并且沒有話語空間。小說另一位主人公庫爾茲的未婚妻,是小說中五位女性角色之一,當馬洛回到歐洲去拜訪她時,作者是這樣描述這位女性的:“她往前走著,全身黑色……她還在守孝,盡管庫爾茲已經(jīng)死了一年多了。但對她來說,他昨天才死……不,是剛剛。”(205-206)這個女人被描繪成流亡在國內(nèi)的一個迷戀的“屬下”。 她無辜地表現(xiàn)出她激烈但愚蠢的感情,認為她最了解庫爾茲。馬洛沉默著,但這位未婚妻卻是在這段男女對話中真正沉默的。與未婚妻相比,庫爾茲的黑人情婦的命運令人遺憾。她第一次表現(xiàn)自己是一個“野蠻的華麗的幻影”(166)當她知道庫爾茨將要被帶走時,她上岸:“突然間,她打開了她裸露的手臂,把它們狠狠地砸了向她的頭,好像有著無法控制的欲望觸動天空。”(167-168)她也對庫爾茲離開感到悲傷,但她表現(xiàn)出的“不祥”的氣氛和“野蠻”的行為,完全超出了白人的理解。這兩個女性角色有著明顯不同的處理方式,因為情婦不僅是女人,而且是黑人。她是一個性別“屬下”,同時也是一個種族“屬下”。在《黑暗之心》中,女性在二元對立中被固化為消極的,下層的一邊,與之相關(guān)的是被動,沉默,缺失和幻想。她們的聲音被壓抑了,她們的身份在一個完全以男性為中心的世界中被邊緣化了
三、白人的沉默
在《黑暗之心》中,白人占主導地位。對被殖民者而言,白人擁有絕對的話語權(quán)。從這方面看,他們并不是沉默的人。然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想討論的是,在面對黑人實施的殘忍野蠻的行為時,白人保持的沉默。小說開始時,庫爾茲抱著一種英雄信念進入非洲中心,但他沒有辦法抗拒來自“絕對權(quán)力”和象牙的誘惑。他選擇了那條“孤獨的——絕對孤獨毫無人影的——寂靜的——聽不到輿論警告的路”。他極強的野心和對自然、非洲殘忍的行為導致了他的悲劇結(jié)局,也讓他永遠地失去了說話的權(quán)利。自然和人類構(gòu)成了一個整體,像殖民者,白人他們將自己與自然分離。他們帶給非洲死亡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滅亡。當馬洛剛進入剛果河時,他看到:“軍營孤零零地散落在荒野中偶爾可見,就像針掉在干草堆里一樣——冷啊,霧啊,狂風暴雨啊,疾病啊,流亡啊,還有死亡——死神潛伏在空氣里、水里和草叢里。他們肯定想蒼蠅一樣死在這里……”白人表面上贏得了戰(zhàn)爭,但他們無法摧毀非洲傳統(tǒng)和原始的元素。殖民者看似是游戲贏家,但其實卻是實質(zhì)上的失敗者。他們迷失在了非洲,自問道——“我們在那兒迷失了什么?”
四、結(jié)論
作為西方文學的經(jīng)典,《黑暗之心》已經(jīng)引起了廣泛的關(guān)注和批評。經(jīng)過對康拉德杰作品的回顧,本文主要在賽義德的“東方主義”理論和斯皮瓦克的“屬下”理論的框架內(nèi)進行了一個后殖民研究。首先,揭露了小說中的“東方主義”,錯誤地將非洲和非洲人民的形象扭曲為“他者”,他們被認為是危險野蠻的野蠻人物。其次,解釋和說明了“屬下”的概念,將婦女的身份分別揭示為“種族屬下”和“性別屬下”。他們基本上已經(jīng)沉默,失去了表達自己的聲音。特別是,作為黑人女性,庫爾茲的情婦被標上了雙重的身份,因此她的命運永遠無法逃避沉默和無知。通過在后殖民理論的框架下系統(tǒng)地闡釋《黑暗之心》,小說的觀點得到了豐富。此外,本文在某種程度上,提出了解構(gòu)西方強權(quán)政治和歐洲中心論的啟示,也揭示了如何建立一個平等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Ashcroft, Bill&Hussein Kadhim. Edward Said and the post-colonial [M]. Huntington, New York: Nova Science. 2002.
[2]Cedric, Watts. Heart of Darknes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3]Moore-Gilbert, Bart. Postcolonial Theory-Context, Practices, Politics [M].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1997.
[4]Said, Edward W.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M].New York: Knopf. 1993.
[5]Spivak, G C.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A]. In Cary Nelson and Lawence Grossberg. (1987).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of Cul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6]巴特·穆爾一吉爾伯特(Moore-Gilbert, Bart. ).《后殖民批評》[M].楊乃喬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7]丁燕.康拉德:男權(quán)神話稅務(wù)摧毀者一從女性主義視角解讀《黑暗的心》[D] 西安:西北大學.2005.
[8]加里特里·斯皮瓦克(G Spivak).三位女性的文本以及對帝國主義的批判[A].楊乃喬等譯.(2001).《后殖民批評》[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