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天逸
摘 要:學校體育的育人價值在于:增進學生身體健康、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意識與積極進取精神;培養(yǎng)學生公平與公正意識、正確的競賽勝負觀;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與社會道德。提出了新時期學校體育深化改革過程中進一步實現(xiàn)“育人價值”的策略:正確處理“教書”與“育人”的辯證關系;正確處理“立德”與“育人”的辯證關系;堅持尊重個性和個別差異,為每個學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機會;大力提高體育教師的師德水平。
關 鍵 詞:學校體育;育人價值;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7)04-0063-05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 student education valu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SHAO Tian-yi
(Graduate School,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 In the authors opinion, the connotation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 student education value are as follows: enhancing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cultivating students patriotic awareness and active enterprising spirit; cultivating students fairness and justice awareness and correct competition winning or losing view; cultivating students cooperative spirit and social moral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fo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o further realize “student education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deepening reform in the new period: correctly handl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teaching” and “student education”; correctly handl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student education”; keep respect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rovide each student with equal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greatly enhan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moral standard.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tudent education value;moral establish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立德樹人”是黨中央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的教育根本任務,它要求學校教育必須堅持“德育為先”的方向,必須著眼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必須堅持培育學生健全人格原則,必須致力于“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充分體現(xiàn)了學校教育的育人價值。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如何正確認識學校體育的育人價值,如何明確學校體育的育人價值內(nèi)容,如何尋找學校體育育人價值的有效實現(xiàn)路徑等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對學校體育育人價值的研究很少涉及,主要原因有:首先,對學校體育結構、功能的探討較多,對于價值的討論較少,導致了學校體育育人價值研究的缺失,且以“功能或目標”替代“價值”的現(xiàn)象較為嚴重[1-3];其次,學校體育學界關注“育體”價值(即增強體質(zhì)的價值)勝于關注“育德”價值,容易將“育體價值”等同“育人價值”。事實上,早在1990年就圍繞學校體育是“育人”還是“育體”為本的主題展開了學校體育功能與目標的大討論,但在各類教材中并沒有出現(xiàn)“育人”一詞,從而導致了學校體育“育人價值”研究的匱乏。再次,有關學校體育教材中涉及了學校體育“思想品德”方面的目標,但新課程改革以來又把其中的目標改為“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因此,結合黨中央十八大對學校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提出的要求,學校體育育人價值的討論與研究十分重要與必要,從本質(zhì)上而言,學校體育“育德”與學生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是相一致的;另一方面,學校體育價值是提出學校體育目標的基礎,因此,需對學校體育價值先行研究,才能為制定學校體育目標提供基礎。
1 學校體育育人價值的歸屬與本質(zhì)
1.1 學校體育育人價值的歸屬
學校體育理論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有學校體育理念(指導思想)、概念、結構、功能、價值、目標、方法、手段、策略、評價等。其中在學校體育具體價值的討論中,部分內(nèi)容涉及了學校體育育人價值,即學校體育價值主要包含了增強體質(zhì)、文化傳承、智育、美育、德育、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價值內(nèi)容,而學校體育的“增強體質(zhì)、德育教育、社會適應等”方面與育人價值緊密相連,因此,學校體育育人價值應歸屬于學校體育價值的范疇。
其次,學校體育育人價值可從“育體”價值與“育德”價值兩個方面加以闡述:促進學生身體發(fā)展方面的價值可歸納為“育體”價值,培育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價值可歸納為“育德”價值。其中“育體”與“育德”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因為人之所以稱之為“人”,包含了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人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和諧的統(tǒng)一體,人的“身與心”“肉體與精神”是統(tǒng)一的。學校體育的對象是青少年學生,青少年學生“身體”與“精神”的和諧發(fā)展體現(xiàn)了學校體育“育人”價值的本質(zhì),“育體”與“育德”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學校體育“育體”價值體現(xiàn)了體育學科的生物學屬性,學校體育“育德”價值體現(xiàn)了體育學科的心理學與社會學屬性。
1.2 學校體育育人價值的本質(zhì)
如上所述,育人價值包含了“育體”與“育德”兩個方面的價值,其中“育體”主要指向青少年學生身體的發(fā)展,“育德”主要指向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的培育。而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體發(fā)展、提高體質(zhì)健康水平的價值已為學界所共識;另一方面,學校體育不僅具有“育體”價值,還應具有特殊的“育德”價值。
(1)“育德”是現(xiàn)代社會與現(xiàn)代教育所賦予學科教育的特殊任務?!傲⒌聵淙恕笔屈h在十八大為我國教育改革明確提出的指導方針,它既是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更是現(xiàn)代教育的需要?,F(xiàn)代社會需要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融洽的社會,而青少年學校教育是一個關鍵期。因此,學校教育必須體現(xiàn)“立德樹人”的理念與思想,學校體育也不例外,這是新形勢對中國學校體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2)“育德”是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包含了“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的內(nèi)容。具體又細化為: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理性思維、批判質(zhì)疑、勇于探究、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運用等18個基本要點[4]。其中涉及學生“育德”方面的內(nèi)容有:(1)健全人格,即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zhì),自信自愛,堅韌樂觀;有自制力,能調(diào)節(jié)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具有抗挫折能力等。(2)社會責任,即具有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能主動作為,履職盡責,對自我和他人負責;能明辨是非,具有規(guī)則與法治意識;崇尚自由平等,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等。
2016年,在學校體育學者和專家們的共同努力下,學校體育學科初步確定了學生體育核心素養(yǎng)基本內(nèi)容: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其中“體育品德”是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這與學界提出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基本精神是吻合的。因此,以上“體育品德”方面的具體內(nèi)容既是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精神,也是學校體育學科的基本要求。
(3)學校體育具有獨特的“育德”價值。由于學校體育主要是以身體練習為媒介的教育方式,它與室內(nèi)文化課學習方式有著較大的區(qū)別:一是學生需要克服身體練習過程中各種生理上的困難,如生理極限、疲勞、酸痛等;二是學生需要克服身體練習過程中各種心理方面的困難,如運用意志力完成持續(xù)性學習任務等;三是很多身體練習需要在合作情況下完成,在這過程中團隊合作意識非常重要;四是“育德”內(nèi)容大量存在于運動競賽之中。運動競賽自有各種規(guī)則,需要每一個參與者遵守,這些競賽規(guī)則有助于培育學生體育道德等。以上特點決定了學校體育獨特的“育德”價值: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的勇敢頑強精神、團隊合作意識、良好體育道德等。
(4)“育德”是學校體育學科教學的較高境界。每門學科除了實現(xiàn)學科領域知識、技能和方法的教育價值以外,還要實現(xiàn)更深層次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價值。以語文和數(shù)學兩門學科為例,語文在工具層面體現(xiàn)了字、詞、段、篇等,在意義層面體現(xiàn)了感知的對象是精神生活世界,在生命層面體現(xiàn)的育人價值為培養(yǎng)學生的“寬柔精神”;數(shù)學在工具層面體現(xiàn)了數(shù)字、公式等,在意義層面體現(xiàn)了感知的對象是邏輯世界,在生命層面體現(xiàn)的育人價值為培養(yǎng)學生的“嚴苛精神”。同理,學校體育在工具層面體現(xiàn)了各類運動知識、運動技能和健身方法;在意義層面體現(xiàn)了運用“身體”這種特殊感知世界的方式感悟人際關系、人與自然關系、人與物質(zhì)世界關系;在生命層面體現(xiàn)了學生高尚的“體育道德”。
2 學校體育育人價值的具體內(nèi)容
1)增進學生的身體健康。
因有關學校體育在促進學生身體方面的論著較多,且一直以來人們對青少年學生體質(zhì)健康歷史、現(xiàn)狀與趨勢等問題比較關注,因而,本研究對于發(fā)展學生身體方面的學校體育育體價值不再贅言。
2)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意識與積極進取精神。
“愛國”是一個公民起碼的責任意識和行為準則,“愛國”似乎與學校體育的距離有些遙遠。然而,學校體育是體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當每一次國際大賽中中國五星紅旗的冉冉升起之時,代表的是中國體育的勝利,中小學生雖不能直接參與其中,但通過各種傳播媒介感受到我國競技體育的強大,這種無形的教育比傳統(tǒng)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學校體育除了傳習運動知識、技能和方法之外,體育文化教育也尤為重要,其中包含了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的精神風貌、為國頑強拼搏的意志等,體育教師若能在傳授知識和技能過程中滲透宣講運動員愛國事跡與拼搏精神,則可以有效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競技體育在世界體育中的強大,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積極進取與奮勇拼搏的精神。
正如弗萊克斯納[5]所指出的那樣:“總的來說,在保證學校的高水準方面,學校精神比任何設施、任何組織都有效?!弊晕姨魬?zhàn)精神是奧林匹克運動的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成功需要建立在成千上萬次失敗的基礎之上。因此,通過學校體育各類教育活動,可為學生樹立積極進取、永不言敗的精神,并力圖把這種運動精神遷移到學習與工作之中,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力。
3)培養(yǎng)學生公平與公正意識。
“公平、公正、公開”奧林匹克的精髓所在。公平是公正的基礎,公正是公平的結果。
結合體育學科,公平競爭中的公平實質(zhì)上就是指平等之意,運動場上的平等是指不同的種族、地位、膚色、信仰、階層、性別的人群,都可以同場競技,而且這種公平性又具有公開的特點,來不得半點虛假,這就要求體育活動參與者具有“眾生平等”的意識。因此,作為體育競賽活動參與者,對待別人,要秉持“眾生平等”理念,千萬不可歧視他人,即不要歧視某些弱勢群體,他們也有可能奮起直追,趕超你的水平;對待自身,則要秉持公平競爭的原則,憑借自身的運動才能與不懈努力戰(zhàn)勝對手,不斷進取。
另一方面,在討論體育競賽公平性的同時,還需要明確體育競賽公正性。公正屬于倫理學研究范疇,其意為“沒有偏私”。奧林匹克運動正是打破了各個國家、社會法律差別的限制,在全球范圍內(nèi)構建了一個統(tǒng)一的“法律”,這就是體育競賽規(guī)則,它是維護各種比賽的公正性的準繩,而裁判就是體育競賽規(guī)則的最高裁決者。
目前在以定量指標來衡量運動成績的運動項目中,其判斷的公正性與客觀性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如國際比賽中的短跑項目采用了電腦計時系統(tǒng),可以將比賽成績精確到千分之一秒,有效解決了手計時的不正確性與主觀性;投擲鉛球項目使用了激光或紅外線測距儀進行測距,替代了曾經(jīng)使用的皮尺和鋼尺的不準確性與主觀性等。同時一些以定性評價為主的運動項目也有了一些新的進展,如網(wǎng)球中的鷹眼可以協(xié)助裁判判別網(wǎng)球是否出界;籃球運動可以通過錄像回放幫助裁判員判別犯規(guī)的具體情況等。這些都是確保運動競賽公正性的有效高科技手段,當然,在宣揚公正性的體育精神前提下,也會有一些違背公正原則的行為出現(xiàn),如興奮劑、黑哨、假球等,但人類總是始終與之斗爭,保持運動競賽的純潔性、公正性。因此,學校體育競賽的公正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處事公正的理念與信念,而這些信念如能內(nèi)化為青少年學生世界觀,那么,當他們步入社會之后,我們將來的社會將是一個公正、和諧的美好社會。體育強調(diào)公平、公正和遵守規(guī)則,這是在體育活動中不斷積累起來的情感體驗,可以逐漸遷移和滲透到日常生活中,日復一日、潛移默化,養(yǎng)成學生的正直與與誠實品德[6]。
4)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競賽勝負觀。
由于學校體育競賽活動最終是以比賽的勝負而告終的,它給予學生一個不可變更的事實,那就是競賽結果的不可預設性、競賽過程的瞬息萬變性和最終勝負的事實性。這個勝負的事實,無論你是否愿意、是否喜歡,都必須承認與承擔。正如殘酷的競技運動一樣,勝負只在一瞬間,又不在一瞬間,例如在NBA搶七大戰(zhàn)中,雙方的實力均在伯仲之間,并不是一場球取勝就是勝利,需要挑戰(zhàn)之后的調(diào)整,調(diào)整之后的應變,是對手讓你變得更加強大,因此千萬不要貶低對手,而是要感謝對手使得你變得更強,同時,當你越是遇到困難、挑戰(zhàn)與挫折,你就越有機會獲得成功,因為你必須要培養(yǎng)具備走出痛苦、失利與掙扎的忍耐心與堅持心,唯有這種耐力與堅持,你才有可能跨越障礙、克服困難并走得更遠,只有具備這樣的胸襟、氣度與平常心,才能更好地正確對待比賽的勝負與輸贏。青少年學生在運動競賽之初,血氣方剛的勝者可能驕傲自滿,但體育競技場沒有永遠的勝者,通過這種勝負瞬間變化的多次歷練與洗禮,青少年學生可從中領悟勝負對人生哲學的價值和處事的態(tài)度。因為成功是一時的,失敗是正常的,戒驕戒躁才能不斷進取。而這種勝負觀的養(yǎng)成,有助于學生把它遷移到人生之中,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失敗。
5)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與體育道德。
加拿大學者哈格里夫斯[7]指出:“以往的教育改革著力于從外部促使學校成為變革的場所,而更為重要的變革力量應該是產(chǎn)生于學校內(nèi)部的以人際關系互動為中心的教學文化?!?/p>
學校體育各類競賽活動中處處存在合作與競爭。在運動競賽過程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對抗精神、取勝斗志,這不僅是體能、運動技能方面的較量,更是智力、智慧方面的對抗。在體育競賽活動中,既要求與對手公平的競爭,同時也要求同伴之間的良好合作與幫助,這是因為一方面與同伴的合作是團隊取勝的關鍵,另一方面?zhèn)€人在團隊中的業(yè)績又是評判個人地位與作用的指標,如籃球比賽要求隊員不僅要與對手進行激烈的競爭,同時還需要做好各個位置隊員的本職份內(nèi)工作,這樣才能發(fā)揮集體的力量去戰(zhàn)勝對方,但是,處于各個位置的隊員是否正常發(fā)揮水平,是否做好自己的份內(nèi)工作,是否搶占他人的角色與作用等問題給了學生一個處理合作關系的難題與思考。因此,學校體育既能促進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yǎng),還能培養(yǎng)學生團隊意識。經(jīng)常參與體育競賽的學生,妥善處理個人需要、他人需要、團隊需要及其關系的能力會得到提高,克服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利欲熏心、假公濟私等不良習氣的能力就會增強。
學校體育各項活動都是以群體性為主的活動,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具有重要作用。據(jù)美國卡耐基教學促進基金會調(diào)查,50%的大學本科生每周至少參加了1 h以上的有組織的學生活動(包括體育活動)[8]。這些活動有助于發(fā)展大學生的體育道德。
體育是社會活動的一個縮影,體育競賽活動需要遵循各種體育道德,對于參與者而言,要遵守運動競賽規(guī)則,而裁判則是維系各種體育競賽規(guī)則的公正執(zhí)法者;對于現(xiàn)場觀眾而言,要遵守運動場館管理秩序;對于普通的電視媒體觀眾,則需要遵守體育比賽一般的觀看規(guī)則。通過各種形式的直接參與或間接觀看體育活動,人們可以習得運動競賽中的各種規(guī)則、道德、規(guī)范等,并有效遷移到社會生活中加以運用。因此,經(jīng)常參與各類體育競賽活動的學生也將有助于養(yǎng)成他們遵守體育道德規(guī)范與準則的習慣。
3 學校體育育人價值的實現(xiàn)策略
3.1 正確處理“教書”與“育人”的辯證關系
首先,學習知識是途徑和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不能以學習知識為中心。相反,知識的學習要圍繞人的發(fā)展進行[9]。結合體育學科,學校體育具有傳授運動知識、運動技能與健身手段和方法等的“教書”層面價值,但如果學校體育的價值僅停留于此是不夠的,學習與掌握運動技術與技能是基礎,育人才是本質(zhì)。其中發(fā)展學生身體的“育體”是關鍵,培育學生體育道德的“育德”是核心。其次,“教書”也是一個“育德”的過程。因為“教書”的主體是教師,總是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按照社會與教育的要求、觀點和思想去影響學生;同時,體育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其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世界觀等人格因素都會對學生體育道德的培養(yǎng)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再次,“育人”價值的實現(xiàn)需要結合學科特點。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關注運動技術教學、關注“育體”方面的價值較多,忽略了體育道德的“育德”意識與行為。因此,在實施運動技術教學的同時,要正確處理好運動技術教學與身體發(fā)展、培育品德之間的關系:通過運動技術教學過程實現(xiàn)“育體”價值,并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體育學科特點,實現(xiàn)“育德”價值。
3.2 正確處理“立德”與“育人”的辯證關系
在處理“立德”與“育人”關系問題上,首先,“立德”具有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立教師之德;二是立學生之德。其中,立“教師之德”是前提,因為教師處于學科教學的主導地位,教師之師德最為重要,要立德樹人,必立師德在先;而立“學生之德”是本質(zhì)。其中學生的體育品德包括“體育愛國與積極進取、公平公正的意識、正確的競賽勝負觀、團結合作與社會道德”等方面的內(nèi)容,這是體育學科“育德”的特殊價值。其次,學校體育學科的“育人”包含了“育體”與“育德”互為促進的兩個方面。促進青少年學生身體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學校體育“育體”價值的本體,促進青少年學生體育道德發(fā)展體現(xiàn)了學校體育“育德”價值的本質(zhì)。但學校體育的育德價值必須結合體育學科性質(zhì)與特點,因此,要做好學校體育的“育德”工作,必須深入體育學科,挖掘體育學科教學中有關品德教育方面的內(nèi)容,有效實現(xiàn)學校體育“育德”價值。
3.3 堅持尊重個性和個別差異,為每個學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機會
由于青少年學生體質(zhì)、個性、智力、性格、學習基礎、運動能力、注意力、情緒、意志、興趣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在班級教學中,自然會出現(xiàn)學習能力強、進步快的學生與學習進步緩慢的學生。對于體育學習優(yōu)秀者而言,他們?nèi)菀桩a(chǎn)生愉悅的心情、體驗運動樂趣、有助于師生溝通、有利于實現(xiàn)育人功效,但是對于那些體育學習困難的學生而言,他們因習得性無助而產(chǎn)生逆反情緒、抵觸情緒、消極情緒等,特別是在人際交往方面,會產(chǎn)生一定的自卑感,人際交流發(fā)生一定的阻礙,這就要求廣大的體育教師具有很高的職業(yè)道德與專業(yè)修養(yǎng),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理念,在關注優(yōu)秀學生的同時,關注體育學習困難學生,采用靈活的方式與手段,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與掌握運動知識與技能,促進身體健康與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長。
3.4 大力提高體育教師的師德水平
教師要想培養(yǎng)出一個個合格的“產(chǎn)品”,教師的師德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體育教師師德水平與專業(yè)素養(yǎng)體現(xiàn)在:(1)具備良好的體育職業(yè)素養(yǎng)與敬業(yè)愛崗精神,利用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的先進事跡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2)利用體育學科優(yōu)勢,深入研究體育健身價值與實現(xiàn)路徑,更有效地服務于學生的身體發(fā)展。(3)以身作則,樹立體育教師品德的模范與榜樣作用。(4)公平公正地處理好體育教學與競賽中的各類問題,發(fā)展學生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培育學生正確的比賽勝負觀。(5)善于捕捉體育教學“育德”時機,發(fā)揮整體的“育德”成效。
參考文獻:
[1] 齊棟,李桂娟. 論健康第一思想與學校體育育人功能[J]. 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9(6):44-47.
[2] 宋保安. 當代學校體育育人功能探微[J]. 安陽工學院學報,2008(2):116-118.
[3] 王易羅. 對學校體育育人功能的再認識[J]. 體育學通訊,1991(4):20-21.
[4]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發(fā)布[EB/OL]. [2017-01-20]. 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914/c1053-
28714231.html.
[5] HARGREAVES A.Rethinking educational change: going deeper and wider in the quest for success[C].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1997:1-26.
[6] 季瀏. 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學論[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15.
[7] ERNEST L B. College:the undergraduate experienne in America[M]. New York:Harler & Row,Publishers,1998:181.
[8] ABRAHAM F. Universities:American,English,German[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354.
[9] 曾良,馬元方,謝峰,等. “以發(fā)展為中心,教、學、做統(tǒng)一”育人模式研究[J]. 教育研究,2012(8):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