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教學中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強,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較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技能。那么,如何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達到“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呢?
一、激發(fā)學習動機
1.以趣激學??鬃釉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興趣去讀書,就變得積極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使用以趣激學,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勵因素,凡是富有成效地學習,學生必須對要學習的材料具有深厚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教學中,用猜謎語、講故事、編歌訣、創(chuàng)情境、做游戲、設懸念等途徑,促成學生的自主參與。如:在教學《操場上》一課時,可以設計“你演我猜”的游戲,學生演一演卡片上表示動作的詞語,讓老師和其他學生猜猜是哪個詞語。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他們就會專注地認讀,投入地表演,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整個課堂變得豐富而有趣,學生在快樂中體驗自主學習的價值,真是一舉多得,事半功倍。其次要以教師“之情”導學生參與“之趣”,把自己置身于參與者的位置,服務者的地位。熱情鼓勵每個孩子,實實在在地營造出平等、尊重、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課上想說、敢做、愛說、樂做,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以疑促學。就是利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引路,促使學生讀書思考,解決問題,達到解疑的目的。質疑是兒童的天性,它好象一把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在疑問的驅使下,兒童會主動地產生學習的意愿,并渴望及時解疑。這時,如果老師尊重學生學習的意愿,順從他們的需求,學生就會自覺而積極地投入學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留下讓學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內容,造成一種“完而未完、意味無窮”的境界,讓學生迫不及待而又興趣盎然地學習,深入掌握知識,使其能保持一種經久不衰的探索心理,激發(fā)其困惑、聯(lián)想、注意的心理狀態(tài),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他們感悟新知識的產生過程。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機教給學生一些質疑方法,如:抓課題設問、抓中心句設問、抓重點段設問、抓事物特征設問、抓事物前后矛盾處設問、抓事物的因果關系設問等,以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鼓勵求異思維。
二、創(chuàng)設探索空間
首先要留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使不少教師把課堂當作了展示自己的舞臺,在不知不覺中壟斷了學生的學習主權。而作為學習的主人——學生,本應該具有自己支配學習時間的權利。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保證學生擁有自己支配的課堂自學時間,這是自主學習的關鍵所在。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有安靜地自讀自悟的機會,真正落實從學習過程走向知識的體驗,達到自得的效果。
其次要確保全體學生的參與。課堂教學應避免由少數(shù)學生的活動代替多數(shù)學生活動,使所有學生都能夠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悅,繼而以更飽滿的熱情參與下面的學習。對“學困生”還要有一個傾斜政策,不但要多給他們吃偏飯的機會,還要為他們創(chuàng)造成功的條件。如教師巡視時,優(yōu)先關照“學困生”;小組議論,安排“學困生”先發(fā)言;課堂提問,優(yōu)先考慮其回答力所能及的問題等。對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予以鼓勵,保護他們的自尊心。
三、重視學法指導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生學習也貴在得法。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庇辛艘欢ǖ姆椒ǎ趴赡苓M行自主學習。語文教學中的學法指導,其要旨在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及一些規(guī)律性的知識,讓學生自主地去探索、發(fā)現(xiàn)。老師不應簡單告訴學生知識,而應循序漸進地加以指導,讓學生自己經歷獲得知識的過程。同時,要注意學生的差異性,指導學生根據(jù)學習材料和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譬如,學古詩《夜書所見》,可以建議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展示學習成果。于是,有的吟誦,有的繪畫,有的表演。學生興趣盎然,對這首詩有了更深的體驗和感受,個人的特長也得到發(fā)揮。
四、共享學習成果
學生個體通過自學后多數(shù)能得到學習結果,但由于存在個體差異和問題難度的深淺差異,一部分學生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這時,教師切忌操之過急,以講帶過,最好建議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形成研討氛圍,共同解決難題,讓他們在合作學習中共享學習成果。如果學生不能自己解決問題,老師就應親自出馬,為學生解疑。一旦學生通過自身努力獲得了知識,老師更應該及時表揚,讓他品嘗成功的喜悅,體驗自主學習的價值,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
張曉華,山東淄博市臨淄區(qū)太公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