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卷結束后,一位年輕老師帶來了自己班級的試卷,流露出無奈的心情。我認真地翻閱學生的文章,發(fā)現了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學生的作文雖然能夠取材于生活,寫自己真實的感受,但大都缺少一個合理的結構。細細了解,才發(fā)現這位老師平時不太喜歡在講讀課文中滲透作文的知識,也不太上作文課,只是喜歡在學生寫完文章后選幾篇讀一讀就過。應該是平時這位老師的引導不夠,或者是割裂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沒能及時有效地指導作文所導致。
其實這種現象是可以通過活用教科書來解決的,初中語文的教材中可不乏在結構安排上或嚴謹或巧妙的經典之作!
先看總分結構的文章,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先總起一段,交待百草園的經歷和情況,再點出這里是“我”的“樂園”,繼而抓住“樂園”這個題眼展開全文。介紹完百草園無限的樂趣、神秘的故事、和捕鳥的快樂之后,又用了一個過渡段引入到童年時期另一段值得回憶的日子。文章通篇條理清晰,結構謹嚴。如果在教學本課時能夠和孩子們好好的了解一下總分結構——如何在總說中設置一個文眼,而后在后文中圍繞這個文眼加以展開;探討一下過渡的語言——如何可以既從內容上總結上文,提示下文,又能暗示文章的主旨思想所在。我想對學生去領悟自己的文章如何結構能更整體化,一定是有幫助的。
待學生學會使用文眼之后,就可以考慮讓他們嘗試用文眼統(tǒng)率幾件實例了,這種方法尤其適合寫人的文章,這時教材又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幫助。比如魏巍的《我的老師》,先用“難忘”一詞統(tǒng)領全篇,引出七件事例,再重點寫幫“我”處理糾紛這一件小事對“我”的影響之深,由略到詳,突出了這份“難忘”。同時用感情線索貫穿全文,老師關愛學生,學生依戀老師,使文章更緊湊。同樣的范例還有楊絳的《老王》。用幾件事去寫“我”和老王之間的交往,表現老王是淳樸和善良的。如果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能夠注意到這些范例,并發(fā)揮出它們的價值,滲透作文指導,讓學生去仿照這些文章的布局反復練習,學生的考場作文就不會出現結構松散的現象。
提到線索,教材中也是不乏經典之作的,比如張之路的《羚羊木雕》和朱自清的《背影》均是明、暗兩條線相互交織,是文本條理清楚的典范之作。文章有了線索,就有了內在的聯(lián)系,就可以使文章渾然一體。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是學生喜歡的小說,《爸爸的花兒落了》是學生喜歡的課文。這篇文章的線索——畢業(yè)典禮和爸爸的花,穿插聯(lián)系了六件事情,烘托出爸爸的形象,表達自己失去爸爸的痛楚和無奈,寫出對爸爸的深厚情感。通篇穿插巧妙,過渡自然,再加上伏筆照應,首尾呼應,使結構更加完美。這樣的作品,我們在教學時怎能不提?怎能不指導學生深入、細致的閱讀、體會呢?
上述方法不說讓孩子們全部學會,綜合運用,即使只是掌握其中一種,熟練運用,也能令他們受益匪淺。
和這位年輕教師交流想法之后,她露出了笑容,和我共同翻起試卷。作文的題目是《汗水里流出歡樂的歌》,我們找出了幾篇比較有特點的習作,經過商量、研討,給出了修改意見。幾天之后,這位老師給我看了幾份修改后的文章,讓我不由拍手叫好!
有一篇寫的是一個孩子在奶奶生病后去幫奶奶賣菜的事,由不敢開口叫賣到后來大方的吆喝,于是賣光了菜,非常高興。多好的生活素材啊,可惜剛開始的時候,只是平鋪直敘,沒有重點,浪費了好材料。修改后,是由吆喝開篇,先聲奪人,吸人眼球。然后心里裝著欣喜去回憶開始的興奮、糾結、再到后來的鼓足勇氣,變得自信,這時和開篇聯(lián)系起來,再寫最后的收獲和啟示,深化文章主旨。
還有一篇寫是的一個孩子敏銳地抓住生活中出現的新鮮事物——小黃車,寫生活中有些人使用小黃車后亂扔亂放,導致小車受損。有些人把小黃車據為己有,不放回公共場所,直接騎到自家樓下。還有的甚至把鎖下掉,把車身改裝,然后把車騎回了家。這些現象讓小作者覺著可惡,于是他就和爸爸一起,把小區(qū)里散落各處的小黃車放回到原本放車的小廣場。又拿來工具,把車身受損的地方和車鎖被破壞的地方盡量修復,讓小黃車重新煥發(fā)了生機。他們的行為得到了鄰里和路人的一致稱贊。
修改后的文章使用了倒敘的手法,同時用一個懸念起筆,“小黃車終于又站好了隊,以整齊的姿態(tài)出現在人們面前,車身閃著光彩?!蔽俗x者的眼球。然后再對比去寫小黃車之前的狼狽模樣,插敘略寫一些不懂得尊重公共設施任意破壞小車的人,詳寫那位把小黃車改裝車身騎回家的人的表現,表達自己的憤慨之情。最后寫自己和爸爸一起找車,修車,放車,寫自己的公德之舉,呼應開頭,升華主旨,就很能打動讀者的心靈。同時文章還用了心理線索來貫穿全文,使文章結構更加嚴謹,渾然一體。
此外還有幾篇或寫體育考前訓練的,或寫遠足大蜀山的感受的,以及軍訓等各種事情帶來的快樂,均能夠注意到文章的結構和銜接過渡了,不再是散沙一盤。
所以,給文章一個結構,會得到一份精彩。
劉莉,安徽合肥市陽光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