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遵霞,王慶華,劉骙骙,李羚,馮立君,汪立新
(濱州醫(yī)學院,山東濱州256603)
大學生休閑娛樂方式現(xiàn)況調(diào)查
薄遵霞,王慶華*,劉骙骙,李羚,馮立君,汪立新
(濱州醫(yī)學院,山東濱州256603)
目的了解大學生課余休閑娛樂現(xiàn)狀,分析其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對策。方法采用自行設(shè)計的問卷對隨機抽取的某高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3人進行調(diào)查。結(jié)果96.12%的大學生選擇手機作為休閑娛樂工具,73.79%的大學生選擇看電視電影作為休閑娛樂活動類型,36.89%的大學生宅在寢室打游戲,最能影響其休閑娛樂方式的因素是周圍的朋友、同學。大學生休閑娛樂方式排在前3位的是整天無所事事,不知道該干嘛(占52.43%);學習和娛樂時間安排妥當(占43.69%);整天宅在寢室玩電腦(占35.92%)。結(jié)論大學生應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愛好,提高自制力,學校應完善和健全社團,創(chuàng)新休閑娛樂活動形式,促進大學生個性發(fā)展。
大學生;休閑娛樂;生活方式
大學生群體知識豐富,在將來的國家建設(shè)和社會生活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有著獨特的社會地位。本研究通過對大學生休閑娛樂情況進行調(diào)查,了解大學生課余生活狀態(tài)、對休閑娛樂活動的看法及影響選擇休閑娛樂方式的因素等,以增進大學生身體健康,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1],豐富大學生校園文化生活,倡導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
1.1 對象
2017年3—4月,選擇濱州市某高校全日制本科生103人為研究對象,其中女生52人,男生51人,年齡21~25歲,平均(22.5±3.5)歲。研究對象知情同意且自愿參加本研究。
1.2 方法
依據(jù)研究目的設(shè)置問卷。問卷共分3部分,第1部分是大學生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級、年齡等;第2部分為大學生對休閑娛樂時間、工具、方式的選擇,共分為3個模塊;第3部分為大學生休閑娛樂質(zhì)量調(diào)查以及對休閑娛樂活動的滿意情況。每一部分由數(shù)目不等的閉合式問題和開放式問題組成,每一題設(shè)不同備選答案供選擇。
調(diào)查采用匿名方式進行,要求調(diào)查對象按問卷說明逐項填寫,于一周內(nèi)回收。本次調(diào)查共發(fā)放問卷110份,有效回收103份,有效回收率93.64%。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描述和推斷,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檢驗、秩和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1 濱州市某高校103名大學生課余時間利用情況(見表1)
2.2 濱州市某高校103名大學生對休閑娛樂工具的選擇(見表2)
表1 濱州市某高校103名大學生課余時間利用情況
表2 濱州市某高校103名大學生對休閑娛樂工具的選擇
2.3 濱州市某高校103名大學生休閑娛樂目的(見表3)
表3 濱州市某高校103名大學生休閑娛樂目的
2.4 濱州市某高校103名大學生休閑娛樂活動類型(見表4)
表4 濱州市某高校103名大學生休閑娛樂活動類型
2.5 濱州市某高校103名大學生休閑娛樂方式(見表5)
表5 濱州市某高校103名大學生休閑娛樂方式
3.1 大學生課余時間利用情況
表1顯示,44.66%的大學生選擇“和朋友一起逛街”,39.81%的大學生選擇“去圖書館”,38.83%的大學生選擇“運動”,36.89%的大學生選擇“宅在寢室打游戲”,24.27%的大學生選擇“宅在寢室看書”,14.56%的大學生選擇“約上好友在學校里組織活動”。表明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的方式具有多樣性,學習和娛樂相結(jié)合。課余時間的利用方式能反映個人的品味、價值、興趣和個性,有些人喜歡通過運動、組織活動來放松自己,有些人喜歡利用課余時間學習、看書以提升自己,也有人喜歡利用和朋友逛街、打游戲等方式來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
3.2 大學生休閑娛樂工具選擇情況
由表2可知,96.12%的大學生選擇“手機”,僅有17.48%的大學生選擇“體育器材”。信息化社會,我們可以利用手機進行網(wǎng)上聽課、查找資料、編輯文件,也可將其當作移動硬盤使用。在某種程度上智能手機已經(jīng)部分實現(xiàn)了電腦的一些功能,但若過分依賴手機,將對人們身體、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21世紀是人類全面進入信息化社會的世紀,伴隨網(wǎng)絡技術(shù)的發(fā)展和手機的普及,手機已經(jīng)成為大學生休閑娛樂的主要工具[2]。
3.3 大學生休閑娛樂目的調(diào)查
由表3可知,89.32%的大學生選擇“放松心情”,31.07%的大學生選擇“純粹喜歡這項娛樂活動”,25.24%的大學生選擇“在娛樂中結(jié)交朋友”。當進一步問及“娛樂過后是否能達到娛樂目的?”時,僅有6.68%的大學生選擇“每次都能達到娛樂目的”,83.50%的大學生選擇“基本上能達到”,8.65%的大學生選擇“偶爾達到”,還有1.17%的大學生選擇“幾乎達不到”。表明絕大部分學生認為休閑娛樂目的是放松心情、舒緩壓力,但對于娛樂過后是否能達到娛樂目的,少部分學生較為迷惘,不知道休閑娛樂的真正內(nèi)涵,休閑娛樂質(zhì)量偏低。
3.4 大學生休閑娛樂活動類型
表4顯示,當前大學生主要的休閑娛樂活動類型是看電視電影(占73.79%),雖然看書的比例也較高(占42.72%),但與排第一的看電視電影相差甚多。表5顯示,大學生休閑娛樂方式排在前3位的是整天無所事事,不知道該干嘛(占52.43%);學習和娛樂時間安排妥當(占43.69%);整天宅在寢室玩電腦(占35.92%)。約有一半的學生在課余時間無所事事,不知道該做什么,雖也有將近半數(shù)的學生將課余時間安排妥當,但不及無所事事的學生多,還有35.92%的學生整天宅在寢室玩電腦。這些現(xiàn)象在大學很普遍,學校應該培養(yǎng)大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使大學生在課余時間有健康、有趣的休閑娛樂方式。
4.1 從大學生自身入手,端正休閑觀念,合理規(guī)劃休閑活動
(1)提高自身自制力,擺脫手機依賴癥。合理分配學習、娛樂時間,養(yǎng)成做事不拖泥帶水的習慣,當日事當日畢,不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培養(yǎng)長遠規(guī)劃能力。大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就像在沙漠中盲目行走一樣,一不留神就會步入陷阱,走上歧途,比如網(wǎng)絡成癮。只有明確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個人職業(yè)規(guī)劃。
(2)發(fā)展廣泛的興趣愛好,提高休閑娛樂質(zhì)量。大學生應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3]。只有端正休閑娛樂心態(tài),注重自身能力培養(yǎng),才能準確把握休閑娛樂的精髓,才能在休閑中享受樂趣,提高娛樂質(zhì)量。
4.2 加強學校休閑娛樂觀念教育,提供豐富、便利的休閑娛樂設(shè)施
4.2.1 完善和健全社團學生可通過參加社團活動,獲得鍛煉機會,提高自身能力。社團活動具有多樣性和高質(zhì)性,能活躍校園氣氛,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參加社團活動[4]。
4.2.2 建立休閑娛樂活動技能的指導和培訓體系目前大學課程中,專業(yè)課程所占比重大,選修課以傳授知識和就業(yè)謀生技能課程為主,而發(fā)展學生個人興趣、愛好與個性特長的課程較為缺乏。因此,學校可以投入資金,開設(shè)休閑娛樂活動技能指導方面的選修課,或以免費培訓班、興趣班或社員推廣等形式對大學生進行閱讀、音樂、舞蹈、旅游、社會活動等方面技能的培訓[5]。此外,還應鼓勵學生自由組織課外活動和比賽,并且投入專項資金予以支持。
4.2.3 豐富和創(chuàng)新休閑娛樂活動形式鼓勵學生個性發(fā)展,發(fā)揮各校校園文化的特色,努力豐富和創(chuàng)新休閑娛樂活動形式,尤其是年輕人喜愛的動態(tài)型休閑娛樂活動。如:運動和社交活動等。課余時間是大學生活的一部分,其利用情況能充分體現(xiàn)大學生的生活觀念。當前,大學生應合理利用課余時間,可以健身以強健體魄,也可以去圖書館看書以放松心情,還可以適當?shù)乜措娨曤娪啊?/p>
當前,大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參與校園活動,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健康的休閑娛樂觀念,增強自主管理和創(chuàng)新意識[6],提高社會應變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專業(yè)素質(zhì)與綜合能力,陶冶個人情操,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chǔ)。
[1]向征.我國休閑體育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M].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2008.
[2]呂清,徐良彥,官新清,等.校同極限運動[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
[3]張楠楠,陳彥志.吉林省大學生網(wǎng)絡與體育休閑娛樂方式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16(3):56-57.
[4]陳穎瑜,姚志強.當代大學生休閑體育活動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分析[J].甘肅科技,2009,22(3):97-100.
[5]閆宏微.大學生網(wǎng)絡休閑及其異化淺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1,23(6):51-52.
[6]陳慶偉.河南省高校休閑體育課程開展狀況與發(fā)展對策研究[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1,12(2):31-32.
(*通訊作者:王慶華)
G455
B
1671-1246(2017)13-0117-02
注:本文系2016年濱州醫(yī)學院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BY2016DKCX067);2016年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山東社會科學院創(chuàng)新工程項目(16CCXJ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