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是我國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基地,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到來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社會對英語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對英語人才專業(yè)技能要求不斷提升。高校如何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英語人才,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是當今高校英語面對的現狀。為此,針對高校當前存在問題,本文進行簡單分析。
關鍵詞:高等院校;英語;若干問題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3-0-01
我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校教育蓬勃發(fā)展,隨著經濟水平的穩(wěn)步提升,高校英語收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高校英語蓬勃開展的背后,也反映出一些問題,有的是一些老生常談但又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有的則是由于在理論認識上缺乏共識而導致的問題。如這些問題不能妥善解決,勢必影響高校英語教學效果。
一、高校英語教學目標混亂
無論是中小學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離不開課程目標設置和課程計劃。從宏觀角度思考,教學大綱反映出社會對高校英語的要求,它既體現了高校英語教學的目標,又展現高校英語教學的方法與手段,同時對高校英語評估機制提出建議。但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教學大綱根據時代要求幾經修改,但大綱中仍存在教學目標混亂,高等教育與中小學英語教育脫節(jié)等問題。
英語教學的目標不清楚。
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發(fā)展極為迅速,對社會影響深遠,對教育提出極大的挑戰(zhàn)。從縱向來看,我國高校英語課程開展30余年,英語教學大綱進行了幾次修改,從修改大綱中可以看到教育部對于我國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的深入思考,但是對教學目標的設計則較為模糊。本文以大學英語普通教學為例,論證這一問題。自1977年到2016年,高校英語教學大綱進行了三次大的修改,而三次教學大綱對教學目標的設定差距極大。1986年編修制定的教學大綱對教學目標的描述為 “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聽的能力,初步的寫和說的能力”。在這以教學大綱的指導下,英語教學注重對閱讀的教授和聽力能力的培養(yǎng),出現了“啞巴英語”的局面;1999年編修和制定的教學大綱則將教學目標論述為“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的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在這一版的教學大綱中提出了學生要能夠進行交流,突破了過去教學“啞巴英語”的現狀,但是該教學目標將閱讀與聽力從分開描述轉為集中描述,導致教師依據教學大綱進行教學時,主題不清;2004 年試行、2007 年正式修訂的教學大綱指出大學英語開展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這三版教學大綱可以明確看出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過程,對高校英語人才從單純的掌握英語基本功到簡單應用再到學生具備較高的英語綜合素質。但是,在教學大綱中沒有明確提出什么是英語人才的綜合應用能力。通過三版教學大綱還可以發(fā)現教學目標始終重視英語學科閱讀能力和聽說能力,這與時代發(fā)展相適應。但是在大綱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始終排在聽說能力之前,這就造成教師對教學大綱解讀易陷入誤區(qū),當前許多教師對大綱解讀過度,過分強調閱讀的重要性,例如有些教師強調理論的重要性,忽略了英語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造成英語教學與英語實踐的分離,反映教師在認知上存在較大的問題。語言學科的學習主要從以下兩方面介入:一方面從語言學習理論來看,聽與讀、說與寫的過程分別屬于語言輸入和聽說兩部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強調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就意味著要增加這一方面課程的強度,而自然削弱另一方面課程的內容。其結果可能是學生的聽說能力不一定有較大的提高,而閱讀能力也不能保證。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強和閱讀廣度不夠,對語言的理解也不會深刻,其聽說能力也自然無法顯著提高。
二、關于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問題
我國高校人才的擴招促進了21世紀人才的“百花齊放”,這就為高校開展英語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截至2016年9月,我國英語研究生招生比例逐年上升,博士招生比例與2001年相比,人數增加67%,大量的博士生畢業(yè)進入高校就業(yè)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新鮮的血液,扎實的專業(yè)基礎和先進的教學理念。與2010年相比,我國高等院校英語教師綜合素質明顯提升,這直接體現在高校英語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但是與總體趨勢相比,高校英語教師資源依據學校定位存在較大的差距。例如,985院校及211院??梢晕粞蟛┦?、綜合素質較好的博士,而第一批次招生院校也可以吸收到較好的資源,但是第二批次招生院校則在教師招錄方面面臨較大的困難,地域好、知名度大的院校可以招生較好院校畢業(yè)的博士,而地域差的院校則只能吸引普通院校畢業(yè)的博士甚至是碩士研究生,而職業(yè)院校通常僅僅能夠吸引到碩士研究生。這就導致我國高校教師資源不均衡,差距較大。除此之外,
當前我國高校的英語教師大多沒有系統(tǒng)學習過外語教育理論,他們教學多憑經驗,缺乏理論指導;而一些剛剛走上教師崗位的碩士、博士畢業(yè)生未受過專門的師范訓練,對教學理論缺乏了解;即使是畢業(yè)于師范院校的教師,在校期間所受的外語教學訓練也參差不齊,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可想而知.實踐表明,外語水平不等同于教學能力,由于英語學科自身特點及教學方式的多樣,教師要根據學生水平選擇適當方法,爭取做到因材施教,調動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和積極參與英語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因此,英語理論知識是英語教師教學必需品,同時教育學和心理學,包括教育技術學也是教師開展教學必修課。
三、結語
總之,我國高等院校英語教學快速發(fā)展,但是需要正視的是仍存在一些問題,高校英語教學要正視以上問題,提升教學質量,為社會發(fā)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Stern, H. H.1999.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Gass, S, Madden C. (Ed.)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 Newbury House, 1985.
[3]蔡基剛.外語能力培養(yǎng)與我國外語政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5).
[4]蔡基剛.大學英語教學若干問題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3).
[5]蔡基剛.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新大綱目標定位修正及其意義[J].外語界,2007(4).
作者簡介:宴宗福(1965-),男,四川成都人,本科學歷,講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與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