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雷
摘 要:山東歷來是習武大省,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武術種類達70余種?!叭逝诖贰弊鳛橹袊鴤鹘y(tǒng)武術中的優(yōu)秀拳種之一,在歷史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當今在北京習練者眾多。而近期在濟南章丘發(fā)現(xiàn)的“三皇炮捶”,是源于早年北京瑞蚨祥著名鏢師陳友清所傳,這一發(fā)現(xiàn)更加豐富了山東傳統(tǒng)武術的文化內容。
關鍵詞:三皇炮捶 陳友清 章丘 亟待保護 繼承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4—0065—03
2016年12月10日,我們跟隨中國武術九段、山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李成銀先生前往濟南市章丘區(qū)舊軍鎮(zhèn)考察傳統(tǒng)武術“三皇炮捶”。他作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評審委員會的首席專家,多年來不辭辛勞,為山東省挖掘和整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做了大量的調研工作。一周前,李成銀先生在章丘考察其他非遺項目的同時獲知本地尚存“三皇炮捶”。它是我國古老的優(yōu)秀拳種之一,在歷史上曾享譽京華,在北京習練者眾多,但從未聞山東也有練此拳者,而且是當年一代鏢師陳友清的嫡傳之人。高度的責任心促使他再次返回本地作進一步考察,他希望將在章丘傳播的“三皇炮捶”拳申報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予以保護,為豐富本省傳統(tǒng)武術的文化內容和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陳友清(1884——1959),山東濟南市章丘區(qū)繡惠康陳人,北京瑞蚨祥鏢師。清末民國年間“京都會友鏢局”的四大鏢師之一,曾是名震京城的一代武林名家,三皇炮捶拳的第五代傳人。
據(jù)《三皇炮捶》古譜記載:“自盤古至今,有三皇治世,實為創(chuàng)業(yè)之祖。是以有濟世之才者,必有文武之道。習文必有武備;練武必有文理。文武兼?zhèn)洌蔀槿?。自人皇氏?zhàn)蚩尤,拳棒興演,流傳至今……”。三皇者,天皇伏羲,地皇神農(nóng),人皇黃帝。三皇炮捶門奉人皇氏為祖,世稱“人宗門”“人祖門”“三皇門”。在少林寺妙興大師所著《少林七十二藝》書中是這樣介紹三皇炮捶拳蹤流源的:“今之言技擊者,厥惟兩派四門。兩派者何?少林、武當是也。四門者何?三皇、形意、八卦、言門是也??純膳伤拈T之歷史,則三皇門為最悠久?!比逝诖芬嘤写私忉專骸叭省币鉃橄鄠鞴爬希芭诖贰敝竿姶笾狻?/p>
在歷史的變遷中,三皇炮捶拳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始有文字記載和文物可考的是從明末清初年間,河北冀縣武術名家喬三秀傳授此藝。他傳其子喬齡;喬齡傳宋彥超、于連登、張文彩、王雙奎等人。宋彥超集平生所學,創(chuàng)“夫子三拱手”之絕技,演練為新架;于連登繼承了傳統(tǒng)老架;三皇炮捶由此形成了拳理一致、拳架有別、各有特色的“于”“宋”兩種風格。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宋彥超赴京投“神機營”希望能夠報效國家,他以精湛的“三皇炮捶”武藝在高手如云的比武中力挫群雄,贏得五品亮蘭頂戴官職。當他目睹了朝政的腐敗,深感報國無望后,便棄官從賈,在北京前門外糧食店街創(chuàng)辦“京都會友鏢局”,從事保鏢生涯。以武會友,同時傳授武藝,從此開創(chuàng)了“三皇炮捶”在北京的傳承歷史?!叭逝阱N”是會友鏢局的看家技藝,當年北洋政府大臣李鴻章的宅院、瑞蚨祥綢布莊和大柵欄周邊的諸多商家都是由會友鏢局來保護的,在兵荒馬亂的時期免受了許多損失。一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北京的一些銀行商號與大買賣家還請會友鏢局的鏢師為他們守衛(wèi)。
于派創(chuàng)始人于連登,幼年時在家鄉(xiāng)即習拳棒,壯年后投喬鶴齡學習三皇炮捶,與師兄宋邁倫同師學藝,師徒、兄弟之間感情深厚。于連登從師多年,得其真?zhèn)?。又?jīng)數(shù)十年深入研習探討,逐漸形成了自己拳路的獨特風格,成為“于門”三皇炮捶新的一派。
于連登之子于鑒(1852-1938),自幼隨父習武,主練三皇炮捶和大槍。父臨終前囑于鑒進京投師伯宋邁倫。后于鑒再得宋真?zhèn)?,拳藝精進,終成大器,世有“于拳宋手”之說。于鑒與鏢師孫德潤、張殿華、宋彩臣等同在會友鏢局坐鎮(zhèn),在北京傳授“三皇炮捶”。這一時期內“京都會友鏢局”同“三皇炮捶門”名聲大震,鏢局生意興隆。三皇炮捶也廣為傳播,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第四代主要傳人還有宋幫真、宋大成、宋云渠、趙致中(字秋水,白云觀道長)、大阿夫(清·光緒皇帝的妹夫)、惠銘(清·刑部掌印)、惠崇(清·京都九門提督)、張玉福、劉兆祥和河北省新河縣碼頭李鎮(zhèn)“京都會友鏢局分號”即“南會友”等數(shù)十人。之后,因專走西北路鏢的總鏢頭“神彈子李武”去世,于鑒幫鏢走黃牙山,路遇強人劫鏢,于鑒單槍鎮(zhèn)賊王,安全的護鏢到達,從此威名遠傳西北。后來于鑒應邀去山西太原府國術館任總教習。
陳友清二十歲進京到瑞蚨祥學徒,拜時任瑞蚨祥鏢師于鑒為師,得其真?zhèn)?,技藝精深。于鑒赴山西后,陳友清接任瑞蚨祥鏢師。他為人正直善良,慷慨大方,耐心傳藝授徒,注重武德,素有“大槍陳”之美譽。陳友清在1930年于北京琉璃廠土地祠后院成立第五國術社,其宣言全文如下:《第五國術社宣言》:
夫文以治國,武以安邦,自古以來,文武并重,我國武術,尤為各國所不及。庚子以前,吾國強于世界,良以武術倡明故也。自庚子以后,外人槍炮輸入,吾人以為肉身不足擋其猛利;對于強身之道漸生懈怠,致四千年來國粹,幾至失傳。吾人身體亦因此而衰弱,遂有“東亞病夫”之別號。繼至外侮頻,乃國運日衰,殘殺同胞,蠶食邊圍,現(xiàn)在亡國之禍,迫于眉捷。吾國民族,如不奮興即起,操練舊有之武術,保存故有之道德,其亡也,可立而待之。國家之強勝,固賴物質文明,船堅炮利,但須人民之體魄漸強勝為最要。否則,武器雖良,而動轉遲滯,運用不敏,焉足以言抗敵,而能沖鋒陷陣乎。敝人有鑒于斯,特組大興縣第五國術社,以聯(lián)同志會集,虛心研究,俾求強國保種之道,得以奮然而興起,以挽吾國武術隳頹之弊于萬一。更望海內賢豪,奇能異士,不吝指導者,急起參加,不惟敝人幸甚,實國家幸甚也。第五國術社社長陳友清啟。
第五國術社的宣言,代表了陳友清和正義國民的心聲,充分體現(xiàn)出當年陳友清愛國憂民之情,作為一代鏢師在國弱民窮的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為國家興亡振臂疾呼的豪情壯志令人欽佩,其護國強民之心天地可鑒!他做為“三皇炮捶”的傳人,開門授徒不忘愛國,傳藝強身更重立德,弘揚武術精神,高舉自強大旗,盡心竭力,譽滿京華。他在北京教授徒弟有上千人,不乏我國武林界精英,其中著名的有:
楊遵寶(約1919~1999),山東人。30年代拜陳友清為師學習三皇炮捶拳術器械。長期跟隨師父陳友清在瑞蚨祥大院和九門錢市練功。后在陶然亭公園和宣武公園傳徒授藝。授徒眾多,教風嚴謹,擅長炮捶大槍、炮捶拆拳和炮捶刀術。
崔廷忠(1909~1990),北京市人。早年拜陳友清為師習三皇炮捶拳術器械,尤擅炮捶大槍和技擊散手。崔兄弟五人,被武林人稱“崔家五虎”,他們長期在瑞蚨祥大院和九門錢市學練炮捶功夫。曾任三皇炮捶研究會副會長、顧問等職。
袁敬泉(1899~2001),河北涿州人。30年代拜陳友清為師,學習三皇炮捶拳術器械。1979年,參加在南寧舉行的首屆全國傳統(tǒng)武術觀摩交流大會,獲得一等獎。1981年在東城武術館任教,傳授三皇炮捶拳。1982年與他人合作創(chuàng)建了北京市武協(xié)三皇炮捶拳研究會,歷任第一、第二屆會長、名譽會長、顧問。2001年無疾而終,享年102歲。
第五代傳人中主要有名震武林的“大槍”陳友清,“大槍”侯金魁,“神彈子”白云峰,“大刀”劉德勝,“鐵羅漢”王福全等人。1910年以會友鏢局為主力組成的前門外商業(yè)區(qū)自衛(wèi)隊,曾英勇抗擊八國聯(lián)軍,保衛(wèi)了大柵欄、珠寶市等數(shù)百家商號免遭劫難。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們也曾火燒北京西什庫的日軍營地。杰出鏢師李堯臣曾兩次打擂戰(zhàn)勝日本武師,并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傳教軍隊他自創(chuàng)的無極刀法。在喜峰口戰(zhàn)役中,大刀隊手刃鬼子近百人,追殺日寇60余里,繳獲大炮18門。當年跟隨李堯臣學武的人很多,京劇武生泰斗楊小樓演鬧天宮的猴拳和梅蘭芳演虞姬的劍法也都是由李堯臣傳授的。以上諸事充分體現(xiàn)出會友鏢局的鏢師們當年英勇不屈的愛國壯舉和歷史貢獻,“三皇炮捶”在民族存亡的之際奮起抗擊外敵的功績當書上一筆。
解放后,會友鏢局最后一代鏢師們多分散在民間傳徒授藝,為傳播和發(fā)展武術事業(yè)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建國初期,陳友清仍然在北京瑞蚨祥負責店鋪的保衛(wèi)工作,直到1956年因病回家修養(yǎng),1959年去世。由于陳友清一直在北京工作,很多人沒有機會跟他學習,而是跟隨他的侄子陳鴻彬(在北京西棧瑞蚨祥工作)以及他的兒子陳鴻藻(在濟南泉祥茶莊工作)學習。除拳術外,一些人還學習了單刀、齊眉棍等器械。如今當年學過拳的人大都八九十歲了,大多已離開人世,最小的也已經(jīng)六十多歲。由于種種原因,能夠堅持習練的人不多。如今周圍會“三皇炮捶”的也只有四五人,最出色的就是陳友清的孫子陳光忠。他可謂得到了陳友清的嫡系親傳。陳友清傳其子陳鴻藻和侄子陳鴻彬,陳鴻藻和陳鴻彬再傳陳光忠,陳光忠應該是三皇炮捶的第七代傳人。
由陳友清所傳承的三皇炮捶武藝,是章丘本土的一項珍貴拳種,流傳至今已經(jīng)有四代100多年的歷史了。其承傳關系為:喬三秀——喬鶴齡——于連登、宋邁倫——于鑒——陳友清——陳鴻藻——陳光忠。
說起三皇炮捶,陳光忠還是深感遺憾,他雖得嫡傳,但只學會一部分拳藝,由于工作多變,生活不穩(wěn)定,只能時斷時續(xù)的練習三皇炮捶功夫?,F(xiàn)今他已經(jīng)六十歲,希望能把先輩留下的技藝傳承下去,使其后繼有人。
李成銀教授在調研整理諸多非遺工作中深有感觸:由于歷史的原因,三皇炮捶與其它傳統(tǒng)武術的命運相類似,未能得到應有的保護、繼承和發(fā)展。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工作的重視和支持,作為國粹之一的傳統(tǒng)武術如今也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的關注,在政策上給予了相應的經(jīng)濟扶持,這樣有利于非遺項目的搶救和保護工作。我們在跟隨李成銀教授調研的同時也欣喜地看到,當?shù)匾延胁簧偃碎_始學練“三皇炮捶”。同時也得到了當?shù)卣嘘P部門的支持,正在籌備申報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項目。
三皇炮捶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拳種之一。拳理深奧,內外兼修,實用技擊性強,傳承脈絡清晰——明末清初喬三秀傳喬齡,字鶴齡;喬齡傳宋邁倫、于連登、王雙奎、張文采等人;于連登沿用傳統(tǒng)拳架傳于后世;宋邁倫依傳統(tǒng)老架創(chuàng)新,自創(chuàng)宋氏炮捶。從此三皇炮捶分為拳理一致、拳架有別、風格不同的“于”“宋”兩家。于連登、宋邁倫傳于鑒,于鑒再傳陳友清,陳友清傳其子陳鴻藻,陳鴻藻傳其子陳光忠。目前“三皇炮捶”已經(jīng)得到當?shù)卣嘘P部門的重視,正在申報山東省非遺項目。
以陳光忠為代表的傳承于章丘一帶的“三皇炮捶”拳,今后能得到北京等地的三皇炮捶研究會以及陳友清其他弟子們在技術上的傳幫帶,使其更加全面的發(fā)揚廣大。
參考文獻:
[1]袁敬泉,主編,周學良,執(zhí)筆助理.三皇炮捶,1984.
[2]張漢文,著,三皇炮捶匯宗[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3]古 彧,著.鏢局春秋[M].北京:朝華出版社,2007.[4]2016年章丘區(qū)三皇炮捶拳申遺基礎材料
On the“Sanhuang Paochui” and Its Development in Zhangqiu
Feng Lei(Shandong University for the Aged, Jinan Shandong 250001,China)
Abstract:Shandong has always been a predominant province in Wushu, for which more than 70 types of traditional Wushu have been found. "Sanhuang Paochui (Tri-Emperor-Artillery-Beat)" was one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Wushu that renowned in history, and practiced by many Wushu fans in Beijing today. The " Sanhuang Paochui (Tri-Emperor-Artillery-Beat) " recently discovered at Zhangqiu district, Jinan, which was originated from Chen Youqing, the famous escort-guard of “Rui Fu Xiang”, in the early time in Beijing. This discovery enriched the cultural details of traditional Wushu in Shandong.
Keywords:Sanhuang Paochui Chen Youqing Zhangqiu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