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社會工作科學化: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的思想與啟示

        2017-07-18 12:01:14張威
        社會工作 2017年3期
        關鍵詞:反思性理論能力

        張威

        社會工作科學化: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的思想與啟示

        張威

        社會工作能否被稱為一門科學和一種職業(yè)?它的科學屬性和社會功能是什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如何構建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和質量?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對作出闡釋和科學定位:社會工作既是一門職業(yè)化反思科學,也是一種反思性職業(yè)。社會工作科學/理論屬于反思理論,有別于常規(guī)的科學理論?;谶@一科學理解,反思性社會工作認為,處于社會工作職業(yè)核心地位的,不是科學知識,而是專業(yè)行動。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和質量只能通過專業(yè)行動得以體現(xiàn)。而專業(yè)行動受制于各種內(nèi)部和外部結構條件,構建專業(yè)行動質量的決定性核心要素是反思性專業(yè)性,它強調一種辯證性、結構性、系統(tǒng)性、互動性的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比如,相對看待知識與能力、關注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互動、辯證理解理論與實踐關系、在社會環(huán)境框架下理解案例工作的反思視角。由此反思能力成為社會工作者的核心職業(yè)能力。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思想對推動中國社會工作擴展理論視角、提高實踐質量、促進職業(yè)發(fā)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社會工作科學化 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 社會工作專業(yè)性與服務質量 反思性專業(yè)性社會工作職業(yè)化

        張威,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德國開姆尼茨科技大學博士(成都 610065)。

        本文中的社會工作科學化(Verw issenschaftlichung Sozialer Arbeit)概念最早由社會工作理論家貝恩特·德維(Bernd Dewe)與漢斯-烏佛·奧托(Hans-UweOtto)提出。20世紀60~70年代,他們在共同撰寫的論文中提出了社會工作科學化的問題,并對此展開討論。這場討論持續(xù)了35年,影響深遠。Dewe和Otto認為,社會工作既是一門職業(yè)化反思科學(professionalisierte Reflexionsw issenschaft),也是一種反思性職業(yè)(reflexive Professsion)。筆者認為,他們所論述的“社會工作科學化”包含兩個層面:一是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學科的科學化,二是社會工作作為一種職業(yè)的科學化。社會工作學科的科學化是指:從社會理論①主要指從宏觀社會層面闡述、分析和解釋社會問題、社會現(xiàn)實、社會現(xiàn)象的社會科學理論,如社會學理論。和行動理論②主要指從微觀行動層面闡述、分析和解釋如何應對社會問題的模式、方法的科學理論,如心理學理論。的雙重視角反思和回應社會問題,使社會工作成為一門科學。一方面,從社會理論的視角,解釋社會問題的成因、闡述社會工作的社會功能和科學定位、分析和闡述社會工作的任務與目標;另一方面,從行動理論的視角,闡述如何預防和應對社會問題;社會工作職業(yè)科學化是指從職業(yè)理論層面分析和闡釋社會工作的核心職業(yè)特征與能力要求,分析和闡述社會工作職業(yè)的專業(yè)性與質量究竟體現(xiàn)于何處,使社會工作成為一種職業(yè)(Engelk&Patscheck&Borrmann,2009)。兩人提出的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思想③本文對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的分析和論述基于Dewe和Otto的德語論述,也源自筆者與理論家Hans-Uwe Otto的深度交流。2016年9月12~16日,76歲的Otto教授赴成都訪問筆者成立的華仁社會工作發(fā)展中心、與筆者進行了為期5天的深度對話和專業(yè)交流。這5天時間不僅僅是一種心靈和思想的碰撞,也盡顯這位社會工作理論家海納百川的睿智和胸懷、勤思好學的特質與和藹可親的風采。成都之行之后,Otto教授與筆者保持密切的思想交流,2017年5月17~23日他再次赴成都拜訪筆者。對社會工作共同的熱愛和思考,使我們成為忘年知己。便是對社會工作科學化的一種嘗試和探索。

        一、社會工作科學化和社會工作理論的背景分析

        在探討社會工作科學化和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之前,必須對這一議題產(chǎn)生的背景分析和討論:一是社會工作學科和社會工作職業(yè)為什么需要科學化?二是社會工作理論的任務是什么?社會工作基礎理論對中國大陸社會工作有何現(xiàn)實意義?三是西方社會工作基礎理論是如何分類的?

        (一)社會工作學科和社會工作職業(yè)為什么需要科學化,社會工作理論的任務是什么?

        社會工作,能否被稱為一門科學?社會工作作為一種職業(yè),能否獨立于其他職業(yè),即是否無法被其他職業(yè)無法取代之?對于這一問題,目前在全球范圍內(nèi)都無法清晰地回答。人們通常認為社會工作是“跨多學科的交叉應用型社會科學”,如跨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而對于社會工作這個學科自身所獨有的研究對象,至今沒有清晰的答案。在職業(yè)領域中,社會工作也存在同樣問題。社會工作被視為一種助人職業(yè),但它與其他職業(yè)如律師、醫(yī)生、心理工作者相比,其自身所獨有的職業(yè)特征和職業(yè)能力體現(xiàn)在何處,是否存在社會工作者所承擔的任務也可由其他行業(yè)來承擔的情況?比如醫(yī)務工作者、心理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這些問題至今也沒能清晰地界定。

        假如這些問題沒有在理論層面清晰地得以論述和澄清,社會工作既很難在科學體系中立足或者也很難在職業(yè)體系中立足。沒有清晰堅實的理論闡釋作為基礎,就不可能產(chǎn)出清晰有效和高質量的實踐行動,更無法從根本上推動社會工作職業(yè)的發(fā)展,可能淪為一種可有可無、任何行業(yè)都可以取而代之的職業(yè),或者其他助人職業(yè)的助手或配角,比如成為心理治療領域的廉價勞動力、醫(yī)務工作者或司法工作者的幫手。無法成為一種行業(yè)(occupation),更談不上成為一種職業(yè)(profession)。因此,無論是社會工作學科,還是社會工作職業(yè),急需從理論層面進行科學闡述和清晰論證,即社會工作學科和職業(yè)的科學化,而這一任務者當由社會工作理論來承擔。

        實踐證明,社會工作理論、社會工作實踐和社會工作教育之間處于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狀態(tài)。論及社會工作,通常涉及三大領域:社會工作科學(理論、研究或學科、專業(yè));社會工作教育(教學或人才培養(yǎng));社會工作實踐(實務或服務)(張威,2012)。三大領域均涉及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等共同任務,但每個領域的任務又各具獨特性。社會工作理論是在反思層面回應社會問題,社會工作實踐是在行動層面回應社會問題,而社會工作教育是向學生傳授反思性和行動性回應社會問題的技能。該三大領域處于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狀態(tài)(見圖1),如果它們朝著共同的方向發(fā)展,便會形成社會工作職業(yè),其任務是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因此在一個國家,社會工作能否發(fā)展成為一種職業(yè),取決于這三大領域的發(fā)展狀態(tài)、質量和相互關系。

        圖1社會工作科學(理論)、社會工作實踐(服務)、社會工作教育(教學)的相互依存模式

        由此來看,社會工作三大領域以及社會工作職業(yè),都離不開社會工作理論的基礎性、科學性闡釋和論述,并受其狀態(tài)和質量的影響。那么社會工作理論的任務究竟是什么呢?對此,專業(yè)文獻有不同闡述。從全球來看,目前現(xiàn)有的社會工作理論均來自西方發(fā)達工業(yè)國家,東方文化和東方民族歷史進程中也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工作思想基礎和文化底蘊,但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將其挖掘和系統(tǒng)梳理出來。西方發(fā)達國家對社會工作理論的理解,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一是英美國家,一是歐洲大陸國家。前者對中國(包括香港臺灣)影響較大,而后者對大陸較為陌生。英美國家的社會工作源自社會學,其主體學科是社會學、心理學和法學;而在歐洲大陸國家如德國、瑞士和奧地利,社會工作源自教育學,其主體學科是教育學(而教育學源自哲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教育學①社會教育學概念源于20世紀20年代,分離于教育學,最初被理解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外的第三個獨立的教育領域”(張威2015)。當今,社會教育學已被作為社會工作的同義詞使用,或兩者被并列使用:“社會教育學/社會工作”。概念并存,社會學和心理學被視為社會工作的重要相關學科,而非主體學科。此外英美國家和歐洲大陸國家對社會工作理論的分類和稱呼既有交叉,也有不同(張威,2012)。

        歐洲大陸國家將社會工作理論分為三類: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Universelle Theorien der Sozialen Arbeit)、特殊性社會工作理論(Spezifische Theorien der Sozialen Arbeit)、外延社會工作理論(Externe Theorien der Sozialen Arbeit)(Engelke&Spatscheck&Borrmann,2009,355~397)。第一類理論是闡述社會問題如何形成、如何防止和解決社會問題、闡述什么是社會工作、社會工作的功能任務和目標、社會工作的專業(yè)質量和職業(yè)特征;此類理論主要形成和發(fā)展于歐洲大陸國家、來自社會工作本學科,因其具有普遍性特征,被歐洲大陸國家稱為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第二類理論是闡述和分析在應對和解決社會問題過程中的預估(Assessment)和介入(Intervention)兩個工作階段(即觀察判斷行動)的理論模式和觀點。此類理論主要借用于心理學等其他學科,如認知行為理論、精神分析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各種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的理論流派等等。因此類理論主要涉及社會工作行動層面,具有一定特殊性,被歐洲大陸國家稱為特殊性社會工作理論。在歐洲大陸國家,此類理論在社會工作方法(如個案工作)范疇內(nèi)研究和傳授(而非社會工作理論),故此類理論被視為社會工作方法的理論基礎或操作模式;第三類理論是在社會政策和神學范疇內(nèi)闡述和分析社會問題如何形成、如何應對社會問題的理論。此類理論與前兩類雖有諸多交叉,但因其處于社會工作范疇之外,被歐洲大陸國家稱為外延社會工作理論。從內(nèi)容看,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蘊含著特殊性社會工作理論的核心要素,它解釋了社會工作“是什么”和“往哪兒走”的問題,因此是解釋社會工作“如何做”的前提和基礎。鑒于這種原因,筆者將前者稱為社會工作基礎理論,將后者稱為社會工作實踐理論(張威,2012)。

        英美國家對社會工作理論的分類主要為兩種:為社會工作的理論(theory for socialwork)和社會工作的理論(theory of socialwork)。前者分析闡述人與社會的本質、人類行為與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后者分析闡述社會工作的本質、目標、特點與實踐過程(Howe,1987),也被稱為社會工作實踐理論或實務理論(theory for socialwork practice)。大多英文社會工作理論文獻均以后者(即社會工作實踐理論)為論述對象(張威,2012)。

        從歐洲大陸和英美國家對社會工作理論的分類來看,社會工作理論的任務在于兩方面:一是闡述社會工作是什么,往哪兒走,有何特征;二是闡述社會工作怎么做。前者是后者的基礎。此外,兩者雖然都列出了社會工作實踐理論,但在歐洲大陸國家,它不被視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理論,而是被視為社會工作方法的理論依據(jù)和操作模式。而在英美國家人們將其視為社會工作理論并重點探討。受英美影響,此類社會工作實踐理論也被中國大陸視為主要的社會工作理論。而歐洲大陸的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目前被中國大陸忽視①自2012年起,筆者在四川大學開設以“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為內(nèi)容的社會工作理論課程,至今已有6輪教學過程,引起學生極大反響,尤其是社會工作碩士研究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他們獲得了一種不同于本科階段、對社會工作理論的全新理解,這種來自社會工作自身學科的理論闡釋,改變了他們以往對社會工作的片面、單一甚至是錯誤的理解,也解開了他們心中對社會工作的很多疑惑。筆者的這一教學體驗和收獲也驗證了:在對學生進行社會工作理論教學時,要兼顧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和特殊性社會工作理論,即社會工作基礎理論和社會工作實踐理論(而國內(nèi)大多高校只傳授后者),前者闡明社會工作的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工作的本質和功能、社會工作的職業(yè)特征和所需能力,后者闡明社會工作實踐操作的理論依據(jù)和理論模式,兩者缺一不可。此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在向學生傳授這兩種理論的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反思性對待這些理論和知識的態(tài)度和意識,即培養(yǎng)他們的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以促成學生形成一種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意識和能力(即避免學生將理論知識和方法技巧機械套用于服務對象的做法)。。這一現(xiàn)狀值得中國社會工作領域高度關注。一方面,社會工作實踐理論作為一種行動理論,為社會工作的實踐操作和行動層面提供了必要和有利的理論依據(jù),具有較大意義。另一方面,社會工作作為一種應對社會問題的重要學科和職業(yè)領域,它需要的不僅僅是行動和過程層面的思考和研究,更需要的是(在此之前的)解釋問題、功能定位、職業(yè)特征、核心能力層面的思考和定位,而后者是前者的基本前提和必要基礎,因此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如上所述,社會工作理論與社會工作實踐、社會工作教育、社會工作職業(yè)發(fā)展之間處于相互依存的狀態(tài)。在理論層面單一關注社會工作實踐理論,必然促使人們無論是在社會工作教育還是在社會工作實踐與職業(yè)行動中,將關注重心轉向社會工作如何操作、方法和技巧。而在這一過程中,各種影響和決定社會工作行動過程的內(nèi)部和外部結構性因素被忽略,各種影響和決定社會工作專業(yè)行動方向和本質的基礎性問題沒有得以理論闡釋和澄清,社會工作職業(yè)的整體結構和宏觀框架沒有得以理論分析和闡釋。在缺乏對中國社會工作學科和職業(yè)的整體性、框架性、基礎性理論分析前提下,單一聚焦技術與方法的趨勢和做法,極易導致社會工作學科和職業(yè)的偏軌。從這一角度講,探討社會工作基礎理論,對中國大陸社會工作學科和職業(yè)的科學化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

        (二)西方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的分類

        從研究對象和論述內(nèi)容來看,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社會工作基礎理論)可以分為三類:社會工作理論前身、傳統(tǒng)社會工作理論和現(xiàn)代社會工作理論。社會工作理論前身是指13~19世紀來自神學、哲學、教育學、政治經(jīng)濟學等學科關于如何解釋和應對社會問題的觀點,它們對社會工作思想和理論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因此被稱為社會工作理論前身。傳統(tǒng)社會工作理論是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50年代的理論家觀點,他們研究和論述的主要對象是,解釋當時歷史背景下社會問題形成的原因、為什么會出現(xiàn)社會工作(及社會教育學)、什么是社會工作(及社會教育學)、社會工作(及社會教育學)的目標是什么。傳統(tǒng)社會工作理論中,以下理論家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亞當斯(Jane Addams)(1860~1935)(美國)的結構性社會工作觀點①其觀點與Mary Richmond的治療性社會工作觀點截然不同。、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奧地利)對教育的闡釋、波爾摩(Gertrud B?umer)(1873~1954)(德國)對社會教育學的初步界定、諾爾(Herman Nohl)(1879~1960)(德國)的社會教育學與教育關系紐帶理論、舍普訥(Hans Scherpner)(1898~1959)的救助理論觀點(德國)等(Engelke&Spatscheck&Borrmann,2009)。

        現(xiàn)代社會工作理論是指20世紀50年代至今的理論家觀點,他們研究和論述的主要對象是,解釋當代社會問題形成的原因、闡述社會工作的社會功能和任務、闡述社會工作的科學屬性、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質量與職業(yè)能力、探討社會工作的科學化?,F(xiàn)代社會工作理論中,以下理論家的觀點具有代表性:杰美因(Carel Bailey Germain)(1916~1995)與吉特曼(A lex Gitterman)(美國)的The LifeModel of SocialWork、替爾施(Hans Thiersch)(德國)的以生活世界為本的社會教育學或社會工作理論”(亦稱圖賓根學派)、斯陶普-蓓爾娜斯科尼(Silvia Staub-Bernasconi)(瑞士)的過程性、系統(tǒng)性社會工作理論、德維(Bernd Dewe))與奧托(Hans-Uwe Otto)(德國)的反思性社會教育學(社會工作理論)(Engelke&Spatscheck&Borrmann,2009)。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的發(fā)展灌木圖(見圖2)是社會工作基礎理論多樣性和非同一性的生動寫照。它們有著兩種共同的根源,一是基督教理論與傳統(tǒng);二是哲學基礎與傳統(tǒng)。此外,需要強調的是,系統(tǒng)理論比較特殊,既屬于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也屬于特殊性社會工作理論(Engelke&Spatscheck&Borrmann,2009)。

        本文分析的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屬于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中的現(xiàn)代社會工作理論,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發(fā)展歷史,對西方當代社會工作的學科和職業(yè)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在現(xiàn)代社會工作理論中,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屬于闡釋社會工作科學屬性、專業(yè)性、質量與職業(yè)能力的理論,因此亦屬于社會工作職業(yè)理論。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人們對社會工作學科和職業(yè)科學化探討的開始。當今,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作為德國比勒菲爾德學派的論點,已成為現(xiàn)代社會工作理論中最為著名的流派之一。

        圖2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的發(fā)展灌木圖①圖中空格代表本文沒有介紹到的其他理論家。

        二、“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的背景分析

        在分析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觀點之前,有必要交代一下相關背景:該理論出現(xiàn)的歷史背景、Dewe與Otto的研究興趣和研究對象以及兩人對社會工作科學的理解。

        (一)“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出現(xiàn)的背景

        “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reflexive Soziale Arbeit)亦稱“反思性社會教育學理論”(reflexive Sozialp?dagogik),是由貝恩特·德維(Bernd Dewe)與漢斯—烏佛·奧托(Hans-Uwe Otto)提出和發(fā)展出來的。在歐洲大陸國家如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社會教育學”與“社會工作”的關系有三種理解:一是“社會教育學”被視為“社會工作”(Soziale Arbeit)②該詞為上位概念,涵蓋Sozialp?dagogik和Sozialarbeit兩個概念。的分支領域,即面向兒童青少年和家庭的專業(yè)服務領域;二是社會教育學與社會工作被作為同義詞使用;三是將兩者并列,即使用社會教育學(社會工作)(Sozialp?dagogik/Sozialarbeit)這一表述方式。本文將兩者作為同義詞使用。

        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出現(xiàn)的背景,與20世紀60~70年代德國社會工作領域出現(xiàn)的兩種辯論思潮密切相關。一個是關于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關系的辯論,另一個是關于社會工作作為社會服務的討論。這兩種討論不僅出現(xiàn)在德國的社會工作大學和高校,也在各種社會工作實務機構中進行。而引發(fā)這兩種討論的原因,是當時德國社會工作領域出現(xiàn)的幾種較為明顯的發(fā)展趨勢和問題,如社會工作教育的機構化、社會工作被簡單地知識化、法律化、社會工作者視自己為專家、操控案主(Institutionalisierung,Verw issenschaftlichung,Verrechtlichung und Expertenherrschaft)(Lambers,2013)。

        社會工作教育的機構化是指社會工作(社會教育學)而成為大學中的一門專業(yè)、從事社會工作職業(yè)的人必須在大學接受專業(yè)教育,即社會工作專業(yè)化(Verfachlichung)。德國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化,出現(xiàn)于20世紀60~70年代,之前只有社會工作高級學校。社會工作專業(yè)化意味著社會工作專業(yè)教育和培訓的機構化,它直接導致社會工作教育中出現(xiàn)“單一傳授科學知識和法律、將社會工作者專家化”的現(xiàn)狀。被培養(yǎng)出來的社會工作畢業(yè)生,不僅不能勝任工作,反而給社會工作機構制造很多麻煩和問題。在實際工作中,他們視自己為專家、將所學知識和方法置于核心位置,而完全不顧服務對象的愿望和需求、更談不上服務意識和服務效果。社會工作畢業(yè)生無法勝任工作的這一現(xiàn)狀,受到猛烈批判(Lambers,2013)。

        為了對這種批判做出回應,Dewe和Otto開始思考:如何從理論建設的層面、從反思性的角度闡釋和建立一種全新的社會工作專業(yè)性(Professionalit?t),即如何從社會政治性和社會生態(tài)性思想的角度,發(fā)展和論述社會工作所需的核心職業(yè)行動能力(Professionskompetenz)。兩人開始思考,如何從理論層面闡釋和論述: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和質量究竟體現(xiàn)于何處?為了達到這一專業(yè)性,社會工作這一職業(yè)要求社會工作者必須具備哪些核心能力?

        在Otto所發(fā)表的文章和專著中,其核心一直是他持續(xù)關注的社會工作職業(yè)化問題(Professionalisierung der Sozialen Arbeit)。在他看來,這一問題包含兩個層面:一是職業(yè)化的必要性,二是職業(yè)化的可能性”和“職業(yè)化所需能力。早在1969年他就與烏特曼(KurtUtermann)①烏特曼(KurtUtermann)是Otto母校多德蒙德社會工作高級??茖W校的老師。共同發(fā)起了社會工作職業(yè)化討論。社會工作同業(yè)協(xié)會(Gilde Soziale Arbeit)會議召開之后,兩人將會議討論的結果總結發(fā)表為論文:社會工作作為職業(yè)②Otto很少單獨發(fā)表文章,他關于職業(yè)理論的文章很多是與Bernd Dewe共同發(fā)表的。。Otto認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社會工作職業(yè)化是社會性合理化進程的結果,此處的合理化是指:單單從技術角度提高效益、效率的做法,而忽略人的視角。它導致的結果是專業(yè)教育和專家操控。在職業(yè)化過程中形成專家和非專家(外行)的差異,并由此形成一種技術化處理問題和完成任務的方式。Otto和Dewe認為,這種由職業(yè)化所引發(fā)的專家與非專家之間的非對稱關系,對處理和應對社會問題極其不利。因為,這一應對方式將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完全排斥在職業(yè)化結構體系以外,社會工作者不重視服務對象的自我解讀,或有意識地將他們的自我解讀隱藏(Lambers 2013:114~115)。

        因此,針對這種傳統(tǒng)意義上的社會工作職業(yè)化和專業(yè)化理解,社會工作領域展開了批判和反思。伴隨著這種思潮,德國也展開了社會工作作為社會服務的大規(guī)模討論。Dewe和Otto將這場討論定位在社會學家貝克(Beck)的反思性現(xiàn)代化理論(reflexive Modernisierungstheorie)背景下(Beck,1993)。他們認為,這場討論的核心是,處于社會工作核心地位的,不再是社會服務機構本身,而是以人為本的視角轉變,即強調以人為本的社會服務。這就意味著,此前的機構準則和職業(yè)準則需要與服務準則相結合。Dewe和Otto認為,之前的社會服務機構傾向于一種合理化做法,致使他們將職業(yè)準則,方法技巧和法律規(guī)定置于工作的核心地位,而完全忽視服務對象生活世界的經(jīng)驗和需求,忽視以人為本的社會服務思想淡化,倡導社會工作機構克服合理化做法,不去關注服務對象的需求和興趣,從削弱在反思性社會工作的思想中加強服務對象有權參與到社會服務構建過程中的這一觀念和立場(Dewe&Otto,2005a:180)。

        上述分析顯示,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出現(xiàn)的歷史背景與中國目前的現(xiàn)狀有著相似之處,尤其是德國60-70年代社會工作職業(yè)化、專業(yè)化所導致的技術化應對社會問題、忽略服務對象需求的傾向,與中國目前的職業(yè)化初級階段和半專業(yè)化階段所導致的技術化、方法化趨勢以及單純追求項目資助、置服務對象需求于不顧的現(xiàn)狀存在著類似之處。從這一背景看,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對社會工作科學化的思考、對社會工作反思性專業(yè)性、職業(yè)特征和所需能力的理論闡釋,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二)Dewe與Otto的研究興趣與研究對象

        Dewe與Otto在共同撰寫的論文中,很早就提出了社會工作科學化的問題,并對此展開討論。他們反對在分析社會工作專業(yè)任務和目標方面所呈現(xiàn)出的科學單一性傾向。這種傾向是指,要么只關注社會理論的視角;要么只關注行動理論的視角。在討論社會工作專業(yè)教育標準時,他們確立了專業(yè)教育的新型目標:“加強(教育者和學生的)反思性思考和立場、培養(yǎng)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關注專業(yè)工作者與案主之間的互動過程”。他們倡導,在社會工作專業(yè)教育中,要向學生系統(tǒng)地傳授和介紹這兩種視角,并引導學生在相對化概念下去理解這兩種視角①他們在《新實踐》雜志1980年第二期發(fā)表的《論公共社會工作中行動實踐和知識結構的相互關聯(lián)》論文中,第一次提出了這一觀點。(Dewe&Otto,1980)。

        當時的德國社會工作領域存在著一種觀點,即有些人認為,只要對某種概念和思維模式進行規(guī)定,就能解決或改善實踐中的問題。也就是說,理論模式可以直接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針對這一觀點,Dewe與Otto提出批判(Dewe&Otto,1980:128)。同時,他們也針對Hans Thiersch的以生活世界為本的社會教育學(社會工作)②德語原文是Lebensweltorientierte Sozialp?dagogik/Soziale Arbeit。理論提出批判。他們認為,Thiersch提出,社會工作的核心定位是服務對象的生活世界,其功能是協(xié)助服務對象完成各種生活任務、確保日常生活的順利進行。這一過程中,服務對象需要社會工作者的幫助,原因在于,服務對象的日常生活知識不足以使其解決和應對所有任務和問題,它有局限之處,因此需要借助專業(yè)力量和社會科學性專家知識。以生活世界為本的社會工作過程是一種教育學過程,它強調關注服務對象的生活世界和需求,強調社會工作者需具備感受能力。這是該理論的貢獻。但是,Dewe與Otto批評指出,首先,人們沒有意識到在社會科學性專家知識與服務對象的日常生活知識之間存在著結構性差異。日常生活知識與社會科學知識,兩者形成的框架條件各不相同,它們承擔著各自不同的社會結構性功能,也以不同的方式發(fā)揮效應。其次,既然社會工作者立足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世界,如何將科學知識(專家知識)轉化為日常生活知識?這種轉換又會帶來哪些后果,對社會工作者提出哪些要求?對此,人們?nèi)狈Ψ此迹―ewe&Otto,1980:137)。兩人從這一理論思考出發(fā),逐漸形成了反思性社會教育學(社會工作)思想。

        最初,Dewe與Otto兩人的研究興趣與研究對象不盡相同。Otto最初關注的是知識與行動之間的關系。在1971年的論文《社會工作中系統(tǒng)知識與實踐行動之間的關系》以及1973年的論文《職業(yè)化(社會性新取向)——關于社會工作職業(yè)行動的轉化》中,他提出知識與行動之間的關系,并將兩者關系視為定位和發(fā)展社會工作專業(yè)性的出發(fā)點,即在將知識轉化為行動這一層面探尋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Dewe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開始探討社會工作的科學性和方法性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兩個層面:一方面,能否借助社會性解讀模式的理念,將結構理論與互動理論相結合;另一方面,在社會工作專業(yè)教育、繼續(xù)教育和實踐工作中,探討各種不同類型的社會性知識相互之間有何關聯(lián),如經(jīng)驗知識、常規(guī)知識、專家知識等。

        Dewe與Otto的共同之處在于,第一,他們都對社會工作實踐中具體的職業(yè)性互動過程感興趣,即關注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之間的互動,并由此告別社會工作領域中試圖創(chuàng)立一種核心理論的做法(Lukas,1979)。他們提出了以下問題:當專業(yè)人員與受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時,發(fā)生了什么?或者應該發(fā)生什么?在這一過程中,各種不同的知識和能力起到了什么作用?他們第二個共同的興趣領域是反思性社會教育學,其目的是,將各種重要的社會工作知識和能力重新組合起來、將其區(qū)分開、再仔細觀察社會工作者和案主之間的具體互動結構。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從專業(yè)工作者和案主各自不同的內(nèi)在解讀模式角度,觀察和分析專業(yè)工作者和案主之間的互動;另一方面,兼顧考慮案主自己的觀察和分析角度,即關注案主自己對解讀方案、介入工作的分析和看法,也要注意觀察:這一過程中,專業(yè)工作者和案主在行動取向方面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反思性社會教育學的目的在于:重新思考社會工作的各個重要知識和能力組成部分,并將其區(qū)分開來。這一做法又促使進一步觀察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的具體互動過程,也促使將以下兩方面納入社會工作的職業(yè)理論思考中:一方面,借助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各自不同的內(nèi)在解讀模式,觀察和分析雙方之間的互動過程;另一方面,通過案主自身的回應,觀察和分析社會工作者的解讀方式和介入工作,同時關注雙方在行動取向上所發(fā)生的變化(Dewe&Otto,2005a:180)。因此,反思性社會教育學的本質在于,從反思的角度探討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

        (三)Dewe與Otto對社會工作科學的理解

        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的思想基于其對社會工作科學的理解和闡述。Dewe和Otto認為,社會工作既是一門學科,也是一種職業(yè)。社會工作是一門職業(yè)化反思科學(professionalisierte Reflexionsw issenschaft),也是一種反思性職業(yè)(reflexive Profession)。社會工作作為一門科學,界于科學理論與反思理論兩者之間、必須在兩者之間的關系中進行定位??茖W理論與反思理論之間的區(qū)別在于,科學體系(如社會學、生物學、物理學中)的科學理論是從外部立場闡述其客體,因此可以忽略(外部)觀察者。相反,在反思理論(如教育學理論)中,不存在外部觀察者的立場,它屬于體系內(nèi)部觀察。體系內(nèi)部觀察與體系外部觀察之間的這種差異,也表明了為什么反思理論比常規(guī)的科學理論更加具有不確定性(Dewe&Otto,2005b)。

        Dewe和Otto的社會工作既是職業(yè)化反思科學,又是反思性職業(yè)以及社會工作界于科學理論和反思理論之間的這一理解,對社會工作的科學屬性進行了清晰定位。它指出,社會工作(社會教育學)理論具有反思理論的特征,它屬于體系內(nèi)部觀察,因此有別于常規(guī)科學理論(如社會學理論)。Dewe和Otto對社會工作科學的這一定位,是所有理論性思考的前提和基礎。但同時他們認為,社會工作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職業(yè)的雙重取向,也使得社會工作很難發(fā)展出自身獨特的關注焦點,因此也很難清晰回答社會工作的科學理論定位這一問題(Dewe&Otto,2005b)。

        很多年以來,社會工作一直都在被迫思考如何改善實踐工作以及存在哪些與其相連的社會框架條件兩個問題。但Dewe和Otto認為,社會工作中的科學性理論內(nèi)容,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服務于實踐的理論或用于實踐的理論。這種理解導致人們將實踐工作看作是一種將某一理論(模式)技術性運用于案例中的過程。而另一種極端情況是,當人們討論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時,通常只是展開抽象的學術性討論,而沒有系統(tǒng)兼顧考慮與實踐相連的各種現(xiàn)實狀況。在德國的這場社會工作作為學科和職業(yè)的辯論中,Dewe和Otto認為,社會工作作為一種職業(yè),需要對其職業(yè)特征和所需能力進行理論論證,這樣才能論述社會工作作為一種職業(yè)的自我組織性戰(zhàn)略和行動特征;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學科,有必要清晰闡述其科學定位這一問題。作為一門學科,社會工作本應遵循認知理論性價值取向,然而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社會工作并不是一種純粹的(常規(guī))科學,而是具有很強的職業(yè)化反思科學的結構特征。他們認為,作為職業(yè)化反思科學,社會工作由理論構建與實踐構建兩方面組成,兩者有著各自不同的意義結構(Dewe&Otto,2005a:189)。對社會工作的這一學科性基礎理解,是思考社會工作科學研究對象的基本前提。他們認為,目前社會工作(社會教育學)領域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在學科構建過程中,人們?nèi)狈ι鐣ぷ髯晕依斫獾莫毩⒎此?。然而,假如要建立起社會工作作為科學的認知性自我身份(Identit?t)①即英文Identity。,這一反思過程是必不可少的(Dewe&Otto,2005a:184)。

        三、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的核心思想

        與替爾施(Hans Thiersch)和模棱豪爾(KlausMollenhauer)不同的是,Dewe和Otto的觀點并非出自人文教育學(geistesw issenschaftliche P?dagogik)傳統(tǒng)。與其說Otto是一位教育學家,不如說他是一位社會學家,Dewe也一樣。Dewe雖然是一個職業(yè)理論研究者和教育學研究者,但其觀點帶有濃厚的社會學色彩。兩人均認為,社會工作領域的改革需求和現(xiàn)代化需求,更多體現(xiàn)在社會工作的體制性問題和政策性問題上,而不單單是Thiersch所認為的教育學式關系構建問題。Otto和Dewe堅信,社會工作需要一種社會科學性和社會理論性理論闡釋和理論構建,需要對社會工作的職業(yè)特征和核心能力進行理論論證。在論證過程中,他們結合了以下社會學理論家的觀點:哈巴馬斯(Jürgen Habermas)的批判理論(Kritische Theorie)、貝克(Ulrich Beck)的批判性現(xiàn)代化理論(Kritische Modernisierungstheorie)、韋伯(Max Weber)的組織理論(Organisationstheorie)、布魯默(Herbert Blumer)的符號互動理論(Symbolischer Interaktionismus)(Lambers,2013:116)。

        反思性社會教育學(社會工作)的本質在于,從反思性的角度探討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其核心目的在于:在職業(yè)化實踐領域中,注重將不同類型的知識相對化(如日常知識、生活經(jīng)驗、常規(guī)知識、專家知識)、將不同的行動方式相對化、關注職業(yè)行為的整體結構和框架(包括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之間的互動)(Dewe 1991;Dewe/Otto 2005a:179)。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的核心概念有職業(yè)化(Professionalisierung)②本文將其譯為“職業(yè)化”,而不是“專業(yè)化”。原因在于,“專業(yè)化”是指“社會工作”成為一種高等教育機構的“專業(yè)”,只有經(jīng)過專業(yè)教育的人才有資格從事這一行業(yè)。在德文中,“專業(yè)化”有另外一個表述方式即Verfachlichung。而“職業(yè)化”更多是指社會工作成為一種行業(yè)和職業(yè),并由此形成本行業(yè)區(qū)別于其他行業(yè)的獨特職業(yè)特征和所需行動能力。、專業(yè)性(Professionalit?t)與服務(Dienstleistung)、反思性專業(yè)性(reflexive Professionalit?t)、質量(Qualit?t)、代理性解讀(stellvertretende Deutung)、反思能力(reflexive Kompetenz)。其核心思想是思考和論述以下問題:社會工作的研究對象是什么?社會工作能否區(qū)分于其他社會科學?如何理解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和服務?構建社會工作專業(yè)性和質量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什么是反思性專業(yè)性?它與反思能力有何關聯(lián)、這種能力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如何在社會環(huán)境的框架下理解案例這一專業(yè)概念?

        (一)社會工作的研究對象

        社會工作的研究對象是什么?Dewe和Otto認為,這一問題至今沒有答案。但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學科,需要確立其獨特的認知性自我身份(Identity)。參照勒盆尼斯(Lepenies)的觀點,Dewe和Otto將認知性自我身份界定為一個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它的不同之處,其取向、模式、問題的提出和研究工具之間所存在的關聯(lián)性與獨特性(Dewe&Otto 2005a:184)。比如人們依據(jù)這些準則,可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和其他人文科學區(qū)分開來。

        但是依照Lepenies的準則,無法將社會工作與其他社會科學區(qū)分開來,因此也無法確定其認知性自我身份。那么只有通過內(nèi)容來確定。也就是說,只能以理論方式、通過問題的提出確定社會工作學科的研究對象,并且只有社會工作才能為這些問題提供答案,即哪些是只有社會工作才能解決的問題?然而,這樣的問題,人們至今也沒有提出來。Dewe和Otto認為,原因在于,社會工作是由學科與職業(yè)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決定的。處于社會工作職業(yè)核心地位的是專業(yè)行動(而不是專業(yè)知識),而專業(yè)行動又受制于各種內(nèi)部和外部結構條件。對于社會工作實踐者來說,隨時存在著行動壓力和決策壓力,而社會工作學科中的參與者通常不需要承受這種壓力。

        如果從內(nèi)容層面找不到差異,那么就出現(xiàn)一個疑問,如何確定社會工作與其他社會科學和職業(yè)之間的差異?Dewe和Otto認為,可以通過探討社會工作所體現(xiàn)出的質量來確定,即通過探討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和質量,來確定社會工作與其他社會科學和職業(yè)的不同(Dewe,1991;Dewe&Otto,2005a:179~187)。

        (二)對社會工作專業(yè)性與服務的理解

        在闡述社會工作專業(yè)性時,Dewe和Otto提出反思性專業(yè)性這一概念,是指社會工作(行業(yè))能夠以自我反思的態(tài)度看待自身的職業(yè)化。認為專業(yè)行動的核心能力并不是運用科學知識,而是指能夠對知識應用過程中的社會技術性風險(sozialtechnologische Gefahren)隨時保持警醒和反思態(tài)度;具備以溝通方式、對服務對象生活世界和環(huán)境條件進行解釋的能力;具備與服務對象合作協(xié)商、與其共同確定應對措施的能力。

        從科學理論的角度看,Otto和Dewe所關注的是知識運用于實踐的功能以及這種功能為社會工作職業(yè)自我理解所帶來的后果。兩人所理解的反思性專業(yè)性由科學知識和行動能力兩部分構成,但必須將兩者置于一種反思性關系中觀察和思考。也就是說,兩者在實踐中缺一不可,但既不能單一強調一方,也不能將兩者機械組合。相反,要清楚知道它們各自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兩者既不可放棄、同時也充滿風險。社會工作者要將這種思考和意識反思性地融入專業(yè)行動中,它要求社會工作者能與服務對象一起共同解讀所遇到的問題,并與其一起共同發(fā)展出實際可行的解決策略,即強調服務對象的積極參與(Lambers,2013:116)。

        基于上述觀點,Dewe和Otto認為,社會工作的核心職業(yè)能力也包括將社會工作視為社會服務的意識。這種服務概念不是經(jīng)濟性、企業(yè)性的,而是宏觀理論性的。它不是針對事的服務,而是針對人的服務。這種服務必須遵循一定的邏輯和前提。社會工作的核心是,嘗試使人或人際關系有所改變,工作過程有賴于服務對象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因此,社會服務的生產(chǎn)與消費在本質上是同一過程(即遵循生產(chǎn)與消費同步進行的原則(Uno-actu-Prinzip))。從這一意義上講,社會工作的服務取向是指:在構建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公民百姓有權參與和共享①對“服務”的這一理解也意味著,社會工作在公民社會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一方面,對于服務對象來說,他們可以親歷或學會社會參與;另一方面,在德國民主化、多樣化的結構體系中,社會工作也成為一種確保實現(xiàn)公民社會參與的保障形式。。Dewe和Otto認為,社會問題不能只被視為社會邊緣群體的問題,它更應被理解為一種(對于每個階層都)越來越個體化的風險社會所制造出的問題排放口。在這點上,兩人與Thiersch和B?hnisch的觀點相似。他們均認為,社會工作之所以成為一種社會服務,與當今社會越來越艱巨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化條件密不可分??梢姡琌tto和Dewe所倡導的服務概念與經(jīng)濟性服務概念完全不同,這種服務并不是提倡,如何努力達到某種企業(yè)經(jīng)濟性標準、或者從數(shù)量和規(guī)模上擴展行動范疇(做強做大),而是指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公民社會參與的媒介使之正?;?、日?;?、持續(xù)化。也就是說,將社會工作視為一種福利國家所提供的社會服務。

        那么如何實施這一思想呢?按照公民參與的原則制定社會工作的服務項目、服務形式、服務內(nèi)容。這當然需要在很多層面進行創(chuàng)新,如組織發(fā)展、職業(yè)發(fā)展、交互式和參與式受助者—助人者—關系發(fā)展。在組織發(fā)展方面,社會工作機構必須具備靈活機動應對多樣化生活狀況和個體發(fā)展的能力;在職業(yè)發(fā)展方面,要求社會工作者必須具備反思能力,只有具備了反思能力,工作者才有可能對問題和介入之間的關系保持一種持續(xù)的批判性反思;在受助者—助人者關系層面,社會工作者需要做到:關注服務對象的反饋和回應、與其共同尋找適合他的解決方式。在Otto看來,這種創(chuàng)新思想所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社會工作功能定位(Funktionsbestimmung)和機構化理解(Lambers,2013:113~114)。

        (三)反思性專業(yè)性:構建社會工作專業(yè)性與質量的核心要素

        Otto和Dewe在反思性專業(yè)性概念的框架下重新闡述和思考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和質量。換言之,兩人認為,反思性專業(yè)性是構建社會工作質量的核心要素。他們對反思性專業(yè)性的理解,基于一種將知識和能力相對化、關注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之間互動、辯證理解理論與實踐關系的辯證性、結構性、系統(tǒng)性、互動性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具體來講,這種反思視角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將知識與能力相對化是專業(yè)性的出發(fā)點

        Dewe和Otto將反思性社會教育學理論理解為現(xiàn)代職業(yè)理論的一部分?,F(xiàn)代職業(yè)理論致力于,對知識運用于實踐進行觀察和分析,并將之系統(tǒng)化。其目的在于,通過分析專業(yè)行為的結構性邏輯,確定某職業(yè)所需的獨特專業(yè)素質。Dewe和Otto將專業(yè)素質(ProfessionellesWissen)理解為一個獨立領域,它界于系統(tǒng)性科學知識(systematischeWissenschaftsw issen)與實踐行動能力(praktische Handlungsw issen)之間。實踐行動能力承受著持續(xù)的決策壓力和行動壓力,而系統(tǒng)性科學知識則必須應對越來越高的科學論證要求(Dewe&Otto,2005a:193)。

        因此專業(yè)性(Professionalit?t)是科學知識與實踐能力共同的基準點,也就是說,單單擁有科學知識并不代表專業(yè)性。專業(yè)性只能通過專業(yè)行動得以體現(xiàn)、并借助將知識與能力對照化和相對化這一過程而形成。此種專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和形成基于兩個前提:一是能做到反思性地理解科學知識或理論知識;二是具備適宜于具體情景、具體社會環(huán)境的適度性和適應性。Dewe和Otto強調,社會工作專業(yè)行動或專業(yè)性的邏輯,蘊藏于一種“將兩者系統(tǒng)相對化(systematische Relationierung)”的意識和行為中。也就是說,兩者之間,不能偏袒任何一方。Dewe和Otto認為,“職業(yè)是一種將理論與實踐相對化的機構化形式。在日常工作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普遍性的科學知識總是被具體化、情境化、案例化”(Dewe&Otto,2005a:193)。

        Dewe和Otto對社會工作反思性專業(yè)性的這一理解意味著:科學知識(專業(yè)知識)不能代替專業(yè)素養(yǎng)與實踐能力??茖W知識只代表一種擁有必要知識的狀態(tài),專業(yè)工作者雖然依賴于它、可以運用它,但它并不是實踐工作成功的保障。因此Dewe和Otto所理解的專業(yè)素養(yǎng),基于科學知識和實踐能力兩個層面以及將兩者相對化的視角。

        2.關注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互動過程是專業(yè)行動的核心

        Dewe和Otto所理解的專業(yè)行為或專業(yè)行動(ProfessionellesHandeln)是指,“處于社會工作專業(yè)行動核心位置的,并不是科學知識,而是一種能夠根據(jù)不同情境加以不同運用的反思性能力(reflexiveF?higkeit),比如以溝通的方式對案主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加以分析和解釋、分析和重塑問題形成的社會性原因、向案主說明采取某種決定或做法的原因、促使案主做出自我負責和實際可行的決定、以提高案主的主觀行動能力”(Dewe&Otto,2005a:188)。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具備反思能力,即反思基于科學知識之上的能力,并不一定對專業(yè)行為起到?jīng)Q定性作用。而是密切關注案主的視角,從案主看問題的角度出發(fā),與其共同制定實際可行的應對策略??梢姡珼ewe和Otto對社會工作者反思能力的理解,與將理論套用于實踐的技術性思維方式完全相反。反思性職業(yè)化理論更加強調:在案主的理解力以內(nèi),向案主解釋所遇到的問題、感受和助人方案。在解釋問題的基礎上,再通過溝通的方式,與案主共同確定實際可行的應對策略,這一過程總是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總是要讓人在情感上能夠接受?!保―ewe&Otto,2005a:188)。因此在Dewe與Otto看來,反思性專業(yè)性是決定社會工作質量的核心要素!

        按照這種理解,理想的情況下,專業(yè)工作者就進入第三者的位置,一邊與案主相聯(lián),另一邊是決策機構。因此專業(yè)工作者不能被理解為用有限知識解決問題的專家。甚至,在實際工作中不一定保證專業(yè)工作者的所學知識一定能夠得到運用,而更應處于工作核心地位的是,最大程度地提高案主在實際生活中的自主性和自我掌控生活的能力。是否能做到這點,主要靠案主。因為,必須將社會工作者的專業(yè)行動理解為一種對問題的代理性重構與情景化過程。Dewe和Otto從代理性解讀的角度看待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關系。也就是說,社會工作者對案主問題的解讀及其專業(yè)工作過程只具備代理性質,問題最終是否得以解決,主要責任在于案主(Dewe&Otto,2005a:189;Dewe,2005)。

        3.辯證理解理論與實踐關系是專業(yè)性的基礎

        談到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某些觀點認為,發(fā)展和創(chuàng)立社會工作理論的準則是,理論必須對實踐有用,因此也要便于實踐使用。在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中,Dewe和Otto反對這一觀點。他們認為,只有在一種條件下是合理和必要的:即人們能夠成功地消除知識與能力之間的差異。這兩個不同方面具體是指,一方面是無需進行實踐操作、無需承受決策壓力和行動壓力的理論發(fā)展與科學研究(即專業(yè)知識),另一方面是以具體情形為依托、以案例為本、隨時處于高度決策壓力和行動壓力之下的專業(yè)行動(即專業(yè)能力)(Dewe&Otto,2005a:182)。在能夠消除這兩方面差異的情況下,社會教育學(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學科,當然必須產(chǎn)出接近實踐、便于使用的知識。然而,事實是:知識與能力之間的差異是無法消除的。

        在社會工作學科中,有些學者將其理論研究視為對實踐的行為指導。Dewe和Otto對這種做法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種做法是一種對實踐的社會技術性約束(sozialtechnologische Praxisbevormundung),它們只是第一眼看上去對實踐工作者有用。而實際上,因這種理論沒有對專業(yè)工作者提出反思性對待所學知識的要求和期望,實踐工作者反而不會太重視它(Dewe&Otto,2005a:182)。因此他們認為,科學知識不能直接運用于社會工作實踐中。專業(yè)工作者所要做的是,認識到知識與能力各自的獨特性與局限性,既不過度強調科學知識,也不過度強調實踐能力,反思性對待科學知識與非科學知識(Dewe&Otto,2005a:180;Dewe,2000)。在社會工作中,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處于一種特殊狀態(tài)?;谶@種理解,社會工作必須經(jīng)歷一個科學知識與日常知識之間的轉換過程。

        在上述三種反思視角中,Otto將相對看待知識與能力稱為內(nèi)部反思,將關注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互動以及辯證看待理論與實踐關系稱為外部反思(Otto,2016)。他強調,此種反思能力很難通過課堂學習掌握,只有通過實踐和歷練才能獲得。

        圖3 專業(yè)助人者的“反思性專業(yè)性”

        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下的反思性專業(yè)性思想可以通過圖3生動地體現(xiàn)出來。從傳統(tǒng)角度講,助人者與工作對象之間通常處于等級關系。也就是說,助人者自上而下地認為,“我知道,你缺什么、你的問題在哪兒、什么對你好”,并直接決定服務對象該做什么(如圖中斜線所示)。這就導致助人者只關注事情和問題本身,并認為因為我有經(jīng)驗、有知識所以能幫助人。這樣做通常會失敗。反思性專業(yè)性對專業(yè)助人者提出反思性意識和能力的要求:他應知道科學知識與職業(yè)能力兩者的區(qū)別、能夠辯證地看待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行動時能啟動反思原則。這就意味著,首先他必須有能力,能夠允許案主從自己的角度描述問題、表達意愿;并有能力,在他所擁有的科學知識基礎上理解和重新分析案主所講述的問題,或識別和界定真正問題及其成因;其次他必須有能力幫助案主擴展其解釋問題的視角,或者協(xié)助案主從另一角度重新解釋和看待他所講述的問題、或者識別問題背后真正的問題,并且能夠讓他明白:如果改變,會為其帶來什么樣新的可能性或新的機會(甚至推動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行動并獲得新的體驗);為此他必須有能力推動或激發(fā)案主情感的表達(Prozess der Aktivierung der Emotionalisierung)、推動案主解除情感封鎖;這一過程中,專業(yè)助人者必須有能力陪伴案主、支持案主并對其進行自主性培養(yǎng)和能力建設(Otto,2016)。而反思能力貫穿于社會工作者的整個行動過程。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專業(yè)助人者要有能力“從上面下來”、同時推動案主“從下面上來”(Otto,2016)。而專業(yè)助人者“是否能下來”“下到何種程度”,取決于他在內(nèi)心深處是否真正尊重和接受案主(包括尊重案主自身的感知和行動節(jié)奏)、是否愿意與其對等溝通、是否擁有專業(yè)助人者所要求的個人特質(溫暖真誠)、是否具備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能力以及其他行動能力和反思能力等,A1-A4代表專業(yè)助人者“下來”的不同程度;專業(yè)助人者只有做到“下來了”,才有條件從內(nèi)心“進入案主的生活世界”、密切關注案主的需求和反饋,才有可能與案主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專業(yè)關系、與案主在同一層面溝通、協(xié)商、談判和達成一致。這種“既順其自然又力求改變、在尊重與改變之間尋求平衡”的合作態(tài)度和互動過程,與另一層面的進程同步進行、相輔相成,即專業(yè)助人者要有能力推動案主“從下面上來”。而案主“是否能上來”“上到何種程度”,取決于他是否具備改變意愿、他是否具備“學習能力”(即接受新思維和采取新行動的能力)、他提出的問題所積累的時間和程度、專業(yè)助人者和案主之間的互動方式和互動過程(比如助人者對待案主的態(tài)度)、為了應對問題除了個體和家庭因素是否還需要客觀的社會環(huán)境條件(如社會政策)?B1-B4代表案主“上來”的不同程度(出于各種原因有些案主會“被捆住”、“原地不動”,或者“上去之后又下來”)。助人者如何“讓案主上來”、在自己擁有的科學知識基礎上向他解釋問題、讓他重新理解問題(讓他明白,他不需要被問題鎖住)、讓他看到新的可能性和新的機會(并在現(xiàn)實生活中嘗到甜頭)、由他自己確立目標、讓他逐漸掌握自我掌控生活的能力和自主性,這既是社會工作的目標,也是社會工作的難點,恰恰此處也體現(xiàn)著專業(yè)助人者的藝術和能力,尤其是反思能力。

        (四)在社會環(huán)境的框架下理解案例工作

        盡管社會工作總是與具體案例密切相連,但Dewe和Otto認為,分析問題成因時不能忽略社會性原因和環(huán)境因素。在社會工作的實踐層面,Dewe和Otto不僅關注案主的個人實際生活層面,也兼顧考慮問題形成的社會性原因,他們對案例、個案這一概念進行重新修訂并擴展(Dewe&Otto,2005a:189)。他們認為,案例描述、案例史、案例工作、案例報告、案例分析,并不是單單基于個體層面和案例,(反思性社會工作)與傳統(tǒng)個案工作方法相反的做法是:它將案例放在個體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框架下去觀察和分析,兼顧考慮家庭、同齡群體、學校、企業(yè)、醫(yī)院等各種視角(Dewe&Otto,2005a:188)。

        因此,在兼顧社會和環(huán)境因素的前提下,同時關注個體自身和個體之外的狀況,應成為案例工作的出發(fā)點。Dewe和Otto認為,反思性社會教育學(社會工作)中的案例是具有反應性特征的。也就是說,在社會工作者處理具體問題之前,個體的生活世界已經(jīng)出現(xiàn)危機,或者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已出現(xiàn)地方性結構危機,而社會工作的案例只是針對這些危機所做出的某種反應(回應)而已。

        基于這種兼顧社會和環(huán)境因素的案例理解,反思性社會工作反對任何一種形式的非政策性、純技術性、純實用性、純方法性、標準化社會工作理解。Dewe和Otto堅決反對將社會工作經(jīng)濟化、效益化,以及以降低成本和追求利益為目的合理化。兩人對案例專業(yè)概念的理解不是臨床性的,而是反思性的。他們認為,知識的產(chǎn)出與知識的運用總是基于某個具體案例,這一過程遵循uno-actu原則①即生產(chǎn)與消費在時間上重疊的原則。,而且每一個案例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社會工作專業(yè)性的核心體現(xiàn)在啟動反思原則上,而不是對科學知識的運用上(Lambers,2013:113~116),更不是將理論模式套用于案例中。

        (五)小結: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思想的職業(yè)整體論及其系統(tǒng)性、結構性特征

        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倡導一種職業(yè)整體論(professioneller Holismus)(Dewe&Otto&Heite,2016),即在社會工作職業(yè)的整體結構和宏觀框架下,分析和思考社會工作的科學定位和職業(yè)特征、闡述社會工作專業(yè)性和質量的核心構建要素,因此具有極強的系統(tǒng)性和結構性特征。筆者認為,這一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宏觀框架和微觀行動兩個層面:

        宏觀框架層面,強調社會工作的宏觀框架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將社會工作案例置于整體框架下觀察,而不是單一地聚焦面對個體和家庭的微觀行動層面。這一思想昭示著,社會工作本身具有宏觀性,它不只停留于微觀行動層面。在分析問題成因、應對問題的過程中,不能忽視或無視個體之外的微觀、中觀、外部和宏觀層面的各種社會環(huán)境因素,否則社會工作永遠無法觸及應對問題的根本性原因,也無法做到惠及所有(受其影響的)群體?;蛘叻粗瑸榱耸姑鎸€體和家庭的微觀層面行動產(chǎn)生實質效果,必須首先在與其相連的宏觀層面形成一定政策措施,比如社會政策。社會工作具有助人與監(jiān)督的雙重職能,筆者認為,助人自助這一目標,只有在確保一定的社會政策性框架條件、協(xié)助案主擺脫各種物質性貧困、社會排斥性困擾前提下,才能實現(xiàn)。

        微觀行動層面,即便在面對個體和家庭的微觀行動層面,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也強調一種多維度、辯證性、系統(tǒng)性、結構性和互動性的反思性專業(yè)性,而不只是聚焦于專業(yè)知識與方法的運用。在筆者看來,反思性專業(yè)性概念至少涵蓋助人者、案主、雙方互動三個層面以及與其相連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在實際工作中,各個層面不可分割、水乳相融。第一個是助人者層面,在反思性專業(yè)性的框架下,社會工作者的知識、能力、價值觀被有機地融為一體。在實際工作中,這些帶有普遍性的知識、能力、價值觀總是以案例形式得以體現(xiàn),并在案例中被具體化、情景化。在具體專業(yè)行動中,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成為一種有效連接知識、能力與價值觀的媒介(張威,2015a)?;蛘哒f,如果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無法借助反思能力有機結合時,便無法在專業(yè)行動中發(fā)揮作用;第二個是案主層面。案主的生活世界、身心狀態(tài)、改變意愿、學習能力、問題性質、需求反饋以及他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文化環(huán)境,都是社會工作者密切關注的要素。案主成為一個與助人者同步共進的平行角色;第三個層面是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之間的互動過程(包括專業(yè)關系)。社會工作者密切關注他與案主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對雙方產(chǎn)生哪些影響、雙方如何回應這種溝通/各自有哪些反饋。正是這種基于真正尊重之上的互動方式和合作態(tài)度,才可能推動案主一步步發(fā)生改變(張威,2015b)。因此,按照“反思性專業(yè)性”的理解,社會工作的工作效果同時取決于以上三個層面以及與其相連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它們相互交織、水乳交融。

        Otto可以被稱為德國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家之一。在眾多論文和六十多篇論著中,他多次推動和發(fā)起社會工作科學化討論①1986年Otto與Heinz Sünker共同出版著作《社會工作與法西斯主義》:在納粹歷史結束十幾年后,他們首次對社會工作的卷入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Otto&Sünker,1986)。。1994年Otto擔任德國《第九次青少年報告》專家委員會主席,在報告中他闡述了兒童與青少年專業(yè)工作(Kinder-und Jugendhilfe)作為服務的思想,并提出反思性專業(yè)性的構建原則,其理論思想對社會工作影響深遠(Dewe/Otto 2001:1420)。Dewe與菲爾希霍夫(Wilfried Ferchhoff)和賽爾(Albert Scherr)合作發(fā)表社會工作職業(yè)化論文,這些論文都深入闡述了反思性專業(yè)性的理念,并指出社會工作作為反思性職業(yè)的可能性與局限性(Dewe&Ferchhoff&Scherr,2001)。

        四,結語: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的貢獻與啟示

        Dewe和Otto的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思想給中國社會工作學界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理論視角,使人們能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認識和理解中國社會工作三大領域(科學和理論、實踐和服務、教育和教學)的功能與任務,重新思考社會工作職業(yè)的核心特征、能力要求與職業(yè)發(fā)展。

        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最大的貢獻在于:在社會工作發(fā)展史上,它首次從理論角度闡述了社會工作的科學屬性問題。社會工作既是一門職業(yè)化反思科學,也是一種反思性職業(yè)的理論觀點,將社會工作理論定位于反思理論的范疇、將其與常規(guī)的科學理論區(qū)分開來,同時也確立了社會工作職業(yè)的“反思性專業(yè)性”核心特征。這一科學闡述和定位,是所有社會工作理論思考的出發(fā)點,它標志著社會工作科學化探討的開端、為社會工作科學化發(fā)展奠定了基石;它也向社會工作學者和社會工作職業(yè)提出挑戰(zhàn):如何為社會工作科學界定清晰的研究對象、使其區(qū)分于其他社會科學;如何為社會工作職業(yè)確立核心的職業(yè)特征和能力要求、使其區(qū)分于其他助人職業(yè)。

        尤其是兩人對反思性專業(yè)性的理論闡述,促使人們站在全新的角度重新認識和思考:究竟如何構建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和質量?這一全新的理論視角完全顛覆了人們對社會工作專業(yè)性的傳統(tǒng)理解,即接受過社會工作專業(yè)教育和專業(yè)訓練、擁有專業(yè)知識、獲得職業(yè)資格證的人,就是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也顛覆了人們對理論與實踐關系的傳統(tǒng)理解,即理論是用于指導實踐的、也可以直接用于實踐,實踐操作就是將某一理論模式應用于具體案例,實踐工作成功與否取決于對專業(yè)知識的運用。反思性社會工作認為,處于社會工作職業(yè)核心地位的,不是專業(yè)知識,也不是專業(yè)知識的運用,而是專業(yè)行動,社會工作的質量和專業(yè)性只能通過專業(yè)行動得以體現(xiàn)。而對構建專業(yè)行動質量起決定性作用的核心要素是“反思性專業(yè)性”,它強調一種辯證性、結構性、系統(tǒng)性、互動性對待人與事的方式①而不是絕對地、靜態(tài)地、結果地、孤立地、僵化地看待人與事。,這一方式又通過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得以體現(xiàn),比如相對地看待知識與能力、關注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互動過程、辯證地理解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在社會環(huán)境框架下理解案例工作的反思視角。換而言之,社會工作者的專業(yè)性主要體現(xiàn)在是否啟動了反思原則,而不是是否運用了專業(yè)知識。由此,反思性專業(yè)性成為構建社會工作質量的核心要素。反思能力成為社會工作專業(yè)行動的核心能力。Dewe與Otto對社會工作者反思能力的這一理解,與將理論套用于實踐的技術性思維方式完全相反,它不僅能從理論層面解釋,為什么目前中國大陸社會工作出現(xiàn)種種困境和現(xiàn)象,也為社會工作科學和理論、實踐和服務、教育和教學三大領域和社會工作職業(yè)指出了清晰的發(fā)展方向。

        中國社會工作目前處于職業(yè)化初級階段和半專業(yè)化階段,社會工作缺乏清晰的功能定位,技術化、方法化應對問題,追求表面政績等因素直接導致社會工作領域出現(xiàn)各種困境與亂象,尤其是將社會工作標準化、指標化、數(shù)字化的趨勢、為了機構生存,單純追求項目資助、置服務對象需求于不顧、百姓對社會工作認識不清的現(xiàn)狀。一方面,這些現(xiàn)象映射出中國社會工作尚處于職業(yè)化發(fā)展的初級階段,比如,宏觀層面用以確立社會工作社會功能、服務領域、財政保障的社會工作立法尚為缺失,大多社會工作機構尚為生存問題而掙扎,一線社會工作者的生計無法保障,人們只能窮于應付生存,還顧不上談質量和專業(yè)性;但另一方面,從發(fā)展的眼光看,在國家自上而下推行社會工作的強大力度和為人民服務的指導思想下,國家、社會工作機構、百姓(個體和家庭)三者之間密切相連,社會工作機構(社會工作者)作為國家和百姓之間的中間媒介,如何將國家資源(如項目資金)有效地用于為人民服務,而不是使其流于形式,其關鍵就在于確保專業(yè)性和服務質量。而“拿效果說話”是政府和百姓認可社會工作職業(yè)和三大領域的核心推動力。因此從這一角度講,盡管中國社會工作尚處于職業(yè)化初級階段,但探討和思考何為社會工作專業(yè)性和質量,并朝著這個方向積極努力,極其必要和重要。

        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思想對中國社會工作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它能促使今天的社會工作正視三大領域中的問題并調整其發(fā)展方向。首先,對社會工作實踐(服務領域)。反思性專業(yè)性和反思能力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和定位社會工作服務質量的決定性構建因素,澄清社會工作職業(yè)和實踐所需的核心能力,為一線社會工作者指明了方向;由此,對社會工作教育(教學)也啟示重大:在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面,傳授專業(yè)知識只是基礎,社會工作者更需要的是職業(yè)能力,尤其是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反思能力,而這一能力需要在實踐中獲得。因此除了課堂教學和培訓,社會工作的人才培養(yǎng)更多應在社會工作機構中進行。第三,對社會工作科學(理論)領域的啟示最大。促使人們重新認識和理解社會工作科學和社會工作理論,并充分認識到,中國社會工作目前最首要的任務是理論建設。除了研究西方社會工作理論,也亟待發(fā)展自己的社會工作理論,尤其是從理論層面澄清中國社會工作功能定位與發(fā)展方向等基礎性問題。當然,理論建設是一個長期而艱辛的過程,它不僅基于中國自身的國家模式、行政管理框架、社會文化和經(jīng)濟發(fā)展條件,也有賴于長期不懈的社會工作研究。中國社會工作未來能否發(fā)展為一種真正的職業(yè),取決于上述三個領域的發(fā)展狀態(tài)和質量,而對社會工作學科和職業(yè)科學化的探討和研究,是所有領域質量發(fā)展的基石。

        本文只是拋磚引玉,筆者倡導一種整體性、系統(tǒng)性、結構性的現(xiàn)代社會工作視角,希望借助討論,一方面推動個體與環(huán)境視角的結合以及微觀行動與宏觀框架視角的結合①目前成都市錦江區(qū)華仁社會工作發(fā)展中心正在致力于這兩種視角的結合,并將這種理念和思想踐行于兒童青少年與家庭專業(yè)工作服務領域。;另一方面在社會工作助人與監(jiān)督雙重職能的定位下,推動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的結合:社會政策應為社會工作提供強有力的基礎,而社會工作除了微觀行動,還需要完成推動社會政策發(fā)展和改革的使命。

        [1]張威,2017,《社會工作能否標準化和指標化——兼論社會工作的功能定位與科學屬性》,《社會工作》第1期。

        [2]張威,2016a,《社會工作理論》(尚未發(fā)表)。

        [3]張威,2016b,《語世界中“社會教育學”與“社會工作”概念的發(fā)展脈絡與相互關系——兼論社會工作的教育學取向》,《社會工作》第6期。

        [4]張威,2015a,《社會教育學視角下的兒童青少年和家庭專業(yè)工作新探索-以“華仁模式”為例》,《社會工作》第1期。

        [5]張威,2015,《家庭教育咨詢中求助者與助人者的行為特征和互動方式分析與思考——基于華仁社會工作發(fā)展中心的咨詢性社會工作》,《社會工作》第6期。

        [6]張威,2012,《社會工作基礎理論探究——一個學科構建的新視角》,王思斌主編《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九緝),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7]Otto&Hans-Uwe與張威,在成都市錦江區(qū)華仁社會工作發(fā)展中心Otto與筆者面對面對話與交流討論記錄(未發(fā)表),2016年9月13日。

        [8]Beck&Ulrich,1993,Die Erfingdung des Politischen.Zu einer Theorie reflexiverModernisierung,F(xiàn)rankfurta.M.1.

        [9]Dewe&Bernd,BeratendeWissenschaft.Unm ittelbare Kommunikation zw ischen Sozialw issenschaftlern und Praktikern.G?ttingen.1991.

        [10]Dewe,Bernd:Perspektiven moderner Professionstheorie.In:Müller,Siegfried/Sünker,Heinz/Olk,Thomas/ B?llert,Karin(Hrsg.):Soziale Arbeit.Gesellschaftliche Bedingungen und professionelle Perspektiven.Neuw ied 2000,S.289-302.

        [11]Dewe,Bernd:Perspektiven gelingender Professionalit?t.In:neue Praxis2005,3(35),S.259-268.

        [12]Dewe,Bernd/Ferchhoff,Wilfried/Scherr,A lbert/Stüwe,Gerd:Professionelles soziales Handeln.Soziale Arbeit im Spannungsfeld zw ischen Theorieund Praxis.Weinheim,München 2001.

        [13]Dewe,Bernd/Otto,Hans-Uwe:über den Zusammenhang von Handlungspraxis und Wissensstrukturen in der ?ffentlichen Sozialarbeit.In:neue Praxis.Heft2.Neuw ied 1980,S.127-149.

        [14]Dewe,Bernd/Otto,Hans-Uwe:Verw issenschaftlichung ohne Selbstreflexivit?t.Produktion und Applikation w issenschaftlicher Problemdeutungen in der Sozialarbeit/Sozialp?dagogik.In:Olk,Thomas/Otto,Hans Uwe:Soziale Dienste im Wandel1.Helfen im Sozialstaat.Neuw ied 1987,S.285-326.

        [15]Dewe,Bernd/Otto,Hans-Uwe:Sozialp?dagogik–über ihren Statusals Disziplin und Profession.In:neue Praxis.Heft1.Neuw ied 1996,S.3-16.

        [16]Dewe,Bernd/Otto,Hans-Uwe:Perspektiven dermodernen Professionstheorie für sozialp?dagogisches Handeln. In:Müller,Siegfried/Sünker,Heinz/Olk,Thomas/B?llert,Karin:Soziale Arbeit.Gesellschaftliche Bedingungen und professionelle Perspektiven.Hans-Uwe Otto zum 60.Geburtstag gew idmet.Neuw ied 2000,S.289-302.

        [17]Dewe,Bernd/Otto,Hans-Uwe:Stichwort:Professionalisierung.In:Otto,Hans-Uwe/Thiersch,Hans(Hrsg.):Handbuch Sozialp?dagogik.Sozialarbeit.Neuw ied.2001,3.Aufl.

        [18]Dewe,Bernd/Otto,Hans-Uwe:Reflexive Sozialpaedagogik.Grundstrukturen eines neuen Typs diestleistungensorientierten Professionshandelns.In:Thole,Werner(Hrsg.):Grundriss Soziale Arbeit.Ein einfuehrendes Handbuch.2.Auflage,Wiesbaden 2005a,S.179-198.

        [19]Dewe,Bernd/Otto,Hans-Uwe:Wissenschaftstheorie.In:Otto,Hans-Uwe/Thiersch,Hans(Hrsg.):Handbuch Sozialarbeit/Sozialp?dagogik.München,Basel2005b,3.Aufl.S.1966-1979.

        [20]Dewe,Bernd/Otto,Hans-Uwe:Profession.In:Otto,Hans-Uwe/Thiersch,Hans(Hrsg.):Handbuch Soziale Arbeit.München,Basel2015,5.erweiterte Auflage.S.1233-1244.

        [21]Dewe,Bernd/Otto,Hans-Uwe:Professionalit?t.In:Otto,Hans-Uwe/Thiersch,Hans(Hrsg.):Handbuch Soziale Arbeit.München,Basel2015,5.erweiterte Auflage.S.1245-1255.

        [22]Dewe,Bernd/Otto,Hans-Uwe/C.Heite:Futur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Work in Europe and European Social Work.In:Social Services in Europe(erscheintvermutlich im Jahr2016).

        [23]Engelke,Ernst:Theorien der Sozialen Arbeit.Eine Einführung.Lambertus-Verlag,F(xiàn)reiburg im Breisgau 1998.

        [24]Engelke,Ernst/Spatscheck,Christian/Borrmann,Stefan:DieWissenschaft Soziale Arbeit.Werdegang und Grundlagen.3.Auflage.Lambertus2009.

        [25]Galuske,M ichael:Methoden der Sozialen Arbeit.Eine Einfuehrung.JUVENTA.2003.

        [26]G?ngler,Hans:Einführung in die Theorien der Sozialen Arbeit(Vorlesungsskript).1999.

        [27]Hamburger,F(xiàn)ranz:Einfuehrung in die Sozialpaedagogik.VerlagW.Kohlhammer.2003.

        [28]Howe,David: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Work Theory.Wildwood House.1987.

        [29]Lambers,Helmut:Theorien der Sozialen Arbeit.Ein Kompendium und Vergleich.2013.

        [30]Lukas,Helmut:Sozialp?dagogik/Sozialarbeitsw issenschaft.Entw icklungsstand und Perspektiven einer eigenst?ndigenWissenschaftsdisziplin für dasHandlungsfeld Sozialarbeit/Sozialp?dagogik.Berlin 1979.

        [31]Otto,Hans-Uwe:Professionalisierung und gesellschaftliche Neuorientierung–Zur Transformation des beruflichen Handelns.In:Otto,Hans-Uwe/Schneider,Siegfried(Hrsg.):Gesellschaftliche Perspektiven der Sozialarbeit. Band 1 und 2.,Neuw ied 1973,S.247-262.Ders.in:Thole,Werner/Galuske,M ichael und G?ngler,Hans(Hrsg.):K lassikerInnen der Sozialen Arbeit–sozialp?dagogische Texte aus zwei Jahrhunderten–ein Lesebuch,Neuw ied 1998,S.397-414.

        [32]Otto,Hans-Uwe/Thiersch,Hans(Hrsg.):Handbuch Sozialarbeit/Sozialp?dagogik.München,Basel 2005,3. Aufl.

        [33]Payne,Malcolm:Modern SocialWork Theory.1991.

        [34]R?tz-Heinisch,Regina/Schr?er,Wolfgang/Wolff,Mechthild:Lehrbuch Kinder-und Jugendhilfe.Grundlagen,Handlungsfelder,Strukturen und Perspektiven.JUVENTA.2009.

        [35]Schilling,J/Zeller,S.:Soziale Arbeit.Geschichte–Theorie–Profession.ErnstReinhardt Verlag München Basel2007.

        [36]Staub-Bernasconi,Silvia:Das Selbstverst?ndnis Sozialer Arbeit in Europa:freivon Zukunft–voll von Sorgen? In:Sozialarbeit1991,2(23),S.2-32.

        [37]Stimmer,F(xiàn)ranz:Grundlagen desMethodischen Handelns in der Sozialen Arbeit.Kohlhammer.2000.

        [38]Thiersch,Hans/Grunwald,Klaus/Koengeter,Stefan:Lebensweltorientierte Soziale Arbeit.In:Thole,Werner(Hrsg.):Grundriss Soziale Arbeit.Ein einfuehrendesHandbuch.Leske+Budrich,Opladen 2002,S.161-178.

        [39]Thole,Werner(Hrsg.):Grundriss Soziale Arbeit.Ein einfuehrendesHandbuch.Leske+Budrich,Opladen 2002.

        編輯/程激清

        C916

        A

        1672-4828(2017)03-0029-19

        10.3969/j.issn.1672-4828.2017.03.003

        猜你喜歡
        反思性理論能力
        消防安全四個能力
        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高中數(shù)學反思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摭談數(shù)學教學中的反思性學習
        甘肅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38
        大興學習之風 提升履職能力
        人大建設(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換位思考能力如何
        培養(yǎng)學生反思性學習的幾點思考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 日本高清视频xxxxx| 蜜桃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一区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看| 亚洲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国产小视频网址| 国内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av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日本二一三区免费在线|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w|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老狼| 欧美精品黄页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全| 成年丰满熟妇午夜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 香蕉色香蕉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美女在线播放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 樱桃视频影院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 521色香蕉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导航|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免| 亚洲色欲色欲大片WWW无码|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成人极品综合|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在线高清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a人片在线观看苍苍影院| 中国大陆一级毛片| 国产美女冒白浆视频免费|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直播|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