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社會工作者職業(yè)倫理困境與風險:基于實踐場域的多主體分析①

        2017-07-18 12:01:14李僑明
        社會工作 2017年3期
        關鍵詞:案主社會工作者保密

        李僑明

        社會工作者職業(yè)倫理困境與風險:基于實踐場域的多主體分析①

        李僑明

        隨著中國社會工作職業(yè)化的縱深推進,越來越多的職業(yè)倫理困境和風險產生于社會工作實踐當中。然而,關于我國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的研究卻多以倫理理論本身作為研究對象,以哲學思辨為方法,缺乏實踐案例與實證分析;與倫理困境相伴而生的職業(yè)風險也基本上被學界所忽略。因此,本研究采用多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透過“案主—社工—機構—職業(yè)”的實踐場域的多主體分析,討論我國社會工作者所面臨的社會工作倫理困境與職業(yè)風險。研究發(fā)現(xiàn),以深圳、廣州社工為代表的中國內地社會工作職業(yè)倫理困境,例如案主自決還是限制、隱私保密還是公開、專業(yè)服務中的私人關系等問題,多由社會工作者缺乏實踐經驗、專業(yè)倫理規(guī)范的模糊與缺失、案主在倫理中的主體性被忽略,以及社會工作者對倫理原則的認知誤區(qū)等因素所導致。社會工作倫理困境又進一步產生出職業(yè)風險,如身心安全、行業(yè)處罰、被起訴等。社會工作者可以采用避免單獨上門服務、規(guī)范服務流程、熟識相關法律政策、向資深從業(yè)者學習等策略去防范職業(yè)風險。另外行業(yè)協(xié)會與政府也需要借鑒歐美、港臺先進經驗,結合本土文化傳統(tǒng),搭建本土的倫理體系,并推動社會工作實踐的法制化。

        社工倫理困境 職業(yè)風險 多主體 實踐場域

        李僑明,中山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博士生,社會工作師、兼職社工督導(廣州510275)。

        自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建設規(guī)模宏大的社工人才隊伍”以來,中國社會工作事業(yè)通過制度建設、高等教育、人才隊伍培養(yǎng)、社會工作機構培育、“政府購買服務”(郭偉和,2016)、“三社聯(lián)動”(徐永祥、曹國慧,2016)以及“社工+義工”(李迎生、方舒,2010)等,在各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構建了我國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初步框架(張麗霞、李芳,2016)。社會工作發(fā)展的總體性框架建構,主要是在“政治—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場域中進行的(Payne,1999),即國家通過一系列的政治決策、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政策,為社會工作協(xié)會、社會工作機構、社會工作者參與社會民生議題做出了一系列的動員,提供了豐富的政治和社會資源。另外兩個重要的社會工作建構場域是“案主—社工—機構”以及“機構—職業(yè)”,前者指的是案主與社會工作者及機構的互動,后者則是社會工作者如何通過機構、社會工作行業(yè)協(xié)會(工會)等組織將實踐具體化、制度化?!罢巍鐣庾R形態(tài)”、“案主—社工—機構”和“機構—職業(yè)”這三個職業(yè)建構的場域是相互影響的,每個場域的變化都將深刻地影響另外兩個場域的變化(Payne,1999)??偟膩碚f,實踐場域的多主體分析,主要是通過場域建構的視角審視場域內各個要素之間的互動及其相互影響。

        國內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工作研究,例如,社會工作嵌入論和服務型治理(王思斌,2011、2014),“三社聯(lián)動”(徐永祥、曹國慧,2016;顧東輝,2016),社會組織邊界生產(黃曉星、楊杰,2015),“從規(guī)訓走向社會建設”(郭偉和,2016),行政權力對專業(yè)的吸納(朱健剛、陳安娜,2013),社區(qū)為本的整合社會工作(張和清,2011、2016),高校教師領辦社會工作機構的“錯疊現(xiàn)象”(王思斌,2013)等等,基本上都是在上述的三個場域中進行建構的。美國全國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NASW)發(fā)布的《全國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倫理守則》也強調“專業(yè)倫理在社會工作中占據(jù)核心位置”。因此,關于社會工作倫理實踐的議題也應該如“嵌入論”、“整合社會工作”、“三社聯(lián)動”等等議題一樣,在三大建構場域中獲得重要的位置。但是,中國內地除了少量集中在醫(yī)務、養(yǎng)老、婚姻暴力以及殘障服務等領域的實務倫理研究之外(定光莉,2011;沈穎,2011;袁芮,2016;馮浩,2015),為數(shù)不多的倫理研究停留在以理論本身為研究對象,以宏觀的哲學思辨為方法,以社工的倫理困境(ethical dilemma)和倫理抉擇(ethicaldecisionmaking)為主要議題的起步階段(沈黎、呂靜淑,2014)。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絕大多數(shù)來自于康德式的普世性倫理,即“絕對主義”倫理規(guī)定與歷史的、現(xiàn)實的沖突(Hugman,2003)。而社會工作倫理抉擇是社會工作者的“兩難”,而非案主的“兩難”,“是以社會工作者為主體,而非以案主為主體”(馮浩,2015)?!叭狈Π钢鳌钡膮⑴c暗含著對社會工作者倫理建構缺乏案主參與的批評。甚至,國內的社會工作倫理規(guī)范一般由官方(民政部)或者行業(yè)協(xié)會(原中國社會工作協(xié)會)單方制訂,從事直接服務的“一線社工”很難有機會參與其中。有些地方行業(yè)協(xié)會也會做出一些相應的規(guī)定,但也僅僅是“聊勝于無”,很難發(fā)揮實質性的指引作用。因此,國內的社會工作倫理本土化實踐需要一種多元主體參與的場域建構視角。

        隨著實踐的發(fā)展,中國本土越來越多的社會工作倫理問題受到關注,其復雜性和迫切性需要得到更多本土倫理研究的支援。例如,國內第一例因違反社會工作職業(yè)倫理而受到行業(yè)協(xié)會處罰的事件就引發(fā)了很多的討論。深圳市一線社會工作者“郭社工”因“違反職業(yè)倫理規(guī)范”而被深圳市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以下簡稱“深社協(xié)”)以“注銷注冊資格”處置。①深圳市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關于“郭社工違反社會工作職業(yè)倫理規(guī)范”的處理決定》,2017年4月10日。http://www. szswa.org/index/association/detail.jsp?id=30329這實際上是與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相伴的職業(yè)風險問題。此事件也標志著國內關于社會工作倫理的爭議進入實踐層面。因此,相關的研究也應轉向以社會工作實踐內容本身為研究對象(沈黎,2012;江婭,2007),以更多的實務案例分析去總結中國本土的倫理實踐經驗和智慧。

        目前來說,國內的社會工作研究對職業(yè)倫理與風險的關系幾乎沒有涉及?!奥殬I(yè)風險”可以理解為由于外部環(huán)境或者人為的因素導致的從業(yè)人員面臨政治、經濟、法律以及身心安全方面受損可能性(馮雅,2013)。有學者將司法系統(tǒng)內法官所面臨的職業(yè)風險分為內部職業(yè)體系產生的職業(yè)風險和外部社會環(huán)境帶來的職業(yè)風險(李霞等,2011)。借鑒職業(yè)風險的上述定義及分類,本文中的社會工作職業(yè)風險,指的是社會工作者在助人的過程中面臨違反專業(yè)倫理或政策、法律而遭受懲罰,以及在助人過程中遭受身心損害的可能性。筆者在CNKI分別以“社工職業(yè)風險”、“社會工作職業(yè)風險”和“職業(yè)風險”作為搜索的關鍵詞,發(fā)現(xiàn)國內只有兩篇的文章涉及社會工作職業(yè)風險的論文,而涉及護士、醫(yī)生、律師、法官、警察、會計等職業(yè)風險研究則有15650篇(截至2017年5月16日)。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中國的社會工作職業(yè)化時間較短,社會工作在中國是否作為一個職業(yè)或專業(yè)都尚且存在爭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學界對社會工作職業(yè)風險敏感度不足。

        與職業(yè)風險相關的兩篇文章,其一為“社會工作者保護保障機制”,主要探討社會工作者在職業(yè)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外在侵害的保護機制(徐翀,2012),其二為“社會工作者的職業(yè)風險及應對策略”,主要研究社會工作者在職業(yè)中所面臨的身體安全和心理傷害,并提出干預對策(馮雅,2013)。徐翀(2012)將社會工作者職業(yè)保護的現(xiàn)狀總結為法律、聘用單位和社會工作者的自我保護意識等三個方面的缺失,而將職業(yè)的特殊性、社會工作職業(yè)保護法律不足、雇傭機構和社會工作者的職業(yè)保護意識不強和社會宣傳不足等視為主要原因。徐翀在成都調研發(fā)現(xiàn),83.5%的社會工作者都表示所在單位沒有建立社會工作應急制度,82%的社會工作者表示所在單位不能提供有安全保障的服務環(huán)境和條件,72.5%的社會工作者表示所在單位沒有購買特殊的人身保險。

        注:引自徐翀,2012,《社會工作者保護保障機制》,《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馮雅(2013)將職業(yè)風險的成因歸結為社會工作職業(yè)的特殊性、社會工作者自身的意識以及低認知度三種因素,認為“各國社工職業(yè)守則中,都是以案主利益為主,要求社會工作者如何做,卻沒有一條是維護社會工作者權益的……當社會工作者遭遇風險攻擊時,在不違背職業(yè)守則的前提下,他們很難保障自身權益”,并提出要“改進就業(yè)勞動條件、加強專業(yè)教育和改進社工職業(yè)守則”等三種策略應對職業(yè)風險。國內2012由民政部出臺的《社會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指引》缺乏關于職業(yè)倫理執(zhí)行的保障條款,也導致了職業(yè)倫理面臨喪失執(zhí)行效力的風險(沈黎、呂靜淑,2014)。

        由此可見,社會工作倫理的實踐困境與社會工作職業(yè)風險之間關系緊密卻被國內學界普遍忽視。上述的研究和事件啟發(fā)了筆者借鑒Payne的場域建構論,將社會工作倫理實踐研究放諸“案主—社工—機構—職業(yè)”多主體的實踐場域中,通過案例分析社會工作者面臨的倫理困境及所帶來的抉擇難題和職業(yè)風險。筆者主要關注,在實踐場域當中,社會工作者所面臨的倫理困境是什么,倫理抉擇難題會給社會工作者帶來什么職業(yè)風險,以及如何預防這樣的職業(yè)風險。

        一、社會工作職業(yè)倫理、困境及解決原則

        “倫理”(ethic)一詞源于希臘語ethos,指的是一套獲得公認,特別是以道德為基礎,以控制行為的信念體系。①劍橋英語詞典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zhs/%E8%AF%8D%E5%85%B8/%E8%8B%B1%E8%AF%AD/ethic“職業(yè)”(professional)則是一個現(xiàn)代的詞匯,源于德文Beruf,對應的英文為calling,原意為“奉神之召”,在天主教占優(yōu)勢的民族里找不到與之對應的詞匯,在基督新教占優(yōu)勢的民族里則相反(韋伯,2010)。在韋伯(2010)看來,Beruf的現(xiàn)代意義源自圣經的翻譯,尤其是譯者路德的思想。Beruf的現(xiàn)代意涵在路德所翻譯的《西拉書》首次出現(xiàn),其字義連同其思想都是“宗教改革的產物”。Beruf被路德賦予的全新意涵是,“將世俗的職業(yè)義務履行,評價為個人的道德實踐所能達到的最高內容”。這就擯棄了天主教將出世禁欲作為唯一的侍奉神的方式,轉而著眼于俗世的崗位的職業(yè)義務,并將其描繪為個人的“天職”。韋伯(2010)進一步指出,路德最初依循的理念,完全是中古主流的傳統(tǒng),即將世俗的勞動視為如同飲食的自然基礎,與道德無關。后來隨著“因信稱義”思想的形成,他認為世俗職業(yè)勞動是“鄰人愛”的外在表現(xiàn),愈來愈強調世俗的義務是侍奉神的唯一之道,“任何正當?shù)穆殬I(yè)在神面前具有絕對同等的價值”。可見,“Beruf”經歷了“道德無涉”到與新教的“宗教道德”融為一體的重大變化。沿著這一關于“職業(yè)”(professional)的“考古”,我們便可知道現(xiàn)代職業(yè)為何跟道德與倫理密不可分。從“職業(yè)”的詞匯起源看,基督新教的宗教道德深深地嵌入了現(xiàn)代“職業(yè)倫理”。從這一點來看,社會工作作為一種現(xiàn)代職業(yè)與其他的職業(yè)都帶有類似的基督新教的道德倫理,社會工作倫理本身并不能單獨地成為區(qū)別自身與其他專業(yè)的核心。也就是說,一套看起來“標準化”的倫理及守則并不能讓社會工作成為一門獨特的職業(yè)或者專業(yè)。

        現(xiàn)代意涵的職業(yè)倫理源于現(xiàn)代醫(yī)學,最早可以追溯到1803年的英格蘭。到了1847年,美國醫(yī)學會也發(fā)展出了首個專業(yè)醫(yī)學守則,而當時的醫(yī)生社會名聲并不好(多戈夫等,2010)。類似,由于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受到質疑,美國在Mary Richmond的推動下于1920出臺了首個個案社會工作的倫理守則草案。而在世界上最廣為流傳的是美國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NASW)于1996年制定的《全國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倫理守則》(2008年最新修訂)(沈黎、呂靜淑,2014)。社會工作倫理指的是在專業(yè)的價值觀體系之下發(fā)展出若干倫理原則,再演繹為專業(yè)實踐中的專業(yè)行為守則,界定了社會工作的專業(yè)使命和活動范圍,為社會工作者的助人行為提供指引或限制(多戈夫等,2010;沈黎、呂靜淑,2014)。專業(yè)倫理與專業(yè)實踐之間并非一一對應,這也帶來了社會工作的倫理困境。它指的是社會工作者在助人行動中陷入了“兩難”甚至“多難”的價值選擇情景當中。

        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的成因主要是由同個原則內部或者不同的倫理原則之間于實踐中發(fā)生的沖突造成。常見的沖突包括案主隱私保密與公開;案主自決與限制;專業(yè)關系中的雙重關系,等等(多戈夫等,2010)。這些沖突在具體的情景中都非常復雜,給社會工作者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拉爾夫·多戈夫等(2010)提出了專業(yè)倫理原則的金字塔以緩解沖突問題。倫理金字塔從塔尖到塔底的排列順序依次是:保護生命;平等與差別平等;自由和自主;最少傷害;生命質量;隱私和保密;真誠和毫無保留地公開信息。這一原則的次序排列出了其優(yōu)先程度的“一般”(非絕對)的次序。當有兩個以上的專業(yè)倫理原則相沖突時,可以尋求在金字塔框架內解決。

        倫理抉擇難題隱藏著社會工作倫理原則的價值觀矛盾。學界將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倫理取向劃分為倫理相對主義與倫理絕對主義。前者拒絕固定的道德法則,它判斷倫理決定的合理性以具體的背景或者產生的后果為依據(jù),以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為代表。邊沁秉持“大多數(shù)人最大的善”這一原則,究其本質則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這種倫理取向由“案主利益最大化”及“最小傷害”的社會工作倫理原則充分體現(xiàn)。后者則強調固定的道德原則有絕對的重要性,不管這一道德原則會造成多少損失,都應該不分場所的實施,以康德的道德哲學為代表??档抡J為,每一個人都具有內在價值,無論他(她)的行為是否有利于他人,無論我們喜歡與否;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理性的存在物,能夠根據(jù)他(她)的選擇或愿望來決定該如何行動,因此,一個社會工作者最好的策略就是尊重案主的選擇,把案主當作有能力選擇且能對選擇的后果負責任的個體(江婭,2007)。

        筆者認為,難以簡單地區(qū)分倫理相對主義與倫理絕對主義孰優(yōu)孰劣、孰對孰錯,社會工作者應當考慮到在實際的工作情境需要而進行調和。一方面,以邊沁功利主義為代表的倫理相對主義,沒有固定的道德觀或者說道德傾向,“以多數(shù)人的善”作為其出發(fā)點,注重了人性與社會復雜性,并帶來了社會工作靈活多變的助人模式。但是,兩個不能回避的問題是:“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是否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比“個體的利益”更加重要?誰又能證明多數(shù)人的“善”比個體的“善”更符合“社會正義”的要求?單單秉持這種倫理相對主義思想的社會工作者容易掉入功利分析的陷阱,從而忽略了案主作為個體存在的價值,也就是說案主自決原則很容易在這種倫理哲學取向中被忽視。

        另一方面,以康德為代表的倫理絕對主義承認了人的理性與自決權,強調了人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從這一層面講,康德哲學是有利于案主的自我成長和自我充權。但是從社會工作實踐層面去理解的話,過分強調固化的道德觀而對具體的情境不加考慮,會導致助人行為過于僵化而損害案主的利益。另外,過于強調“尊重”和“自決權”,而不考慮自決權的適當限制,也容易造成社會工作者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推脫自身的倫理責任(馮浩,2015)。也就是說,在實踐中采用絕對主義的倫理哲學取向可能會造成社會工作者違背以案主利益為中心的原則。由此可見,社會工作的兩種倫理取向都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同樣亦有其自身無法避免的缺陷。

        上述倫理取向與倫理原則提供的是一套專業(yè)人員在實踐當中的“指南”,供社會工作者依情境作判別,以及進一步的反思與研究,而并非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式和步驟。盡管這些倫理原則可作為社會工作者在一般實踐的情景下的操作指引,但是它們仍然難以解決實踐中的很多“兩難問題”?!皟呻y問題”的出現(xiàn)往往結合了“當時當?shù)亍钡奶厥馇榫耙蛩兀狈涷灥纳鐣ぷ髡呷菀變A向于用“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解決問題,因而也可能產生更復雜的倫理困境。因此,社會工作者要在“兩難困境”的倫理沖突中做出“適當”的倫理抉擇,非??简瀭€人的實務經驗和智慧。

        二、實踐場域中的社會工作倫理困境與抉擇

        實踐場域中的倫理抉擇,是在Payne(1999)所述的“三個場域”之中建構出來的。在實務中,社會工作者常常遇到“自決還是限制”、“保密還是公開”、“專業(yè)服務里能不能有私人關系”等主要的倫理沖突。倫理抉擇也就多是圍繞這些沖突進行。鑒于實務場域的倫理沖突較多地集中在微觀(社工—案主)和中觀(機構——行業(yè)協(xié)會)的場域,因此以下的案例分析,主要圍繞著“社工—案主—機構—行業(yè)協(xié)會”的多方建構場域進行。需要說明的是,這樣的分析并非說明“政治—社會—意識形態(tài)”這種宏觀的場域對于倫理抉擇的影響不重要,也不意味著完全避開宏觀層次的分析;而是在宏觀的場域中過多地分析倫理,容易再次走向倫理研究的“哲學思辨”,更容易滑入專業(yè)倫理研究的“政治正確”,堅守于“結構功能主義”的專業(yè)取向。因此,宏觀層次的分析將作為輔助的倫理抉擇分析層次。

        (一)自決還是限制?

        社會工作者經常面對倫理困境,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做出倫理抉擇。“案主自決”原則就常常遭遇倫理原則內部或外部“兩難”的沖突。“自決”原則的價值哲學來自美國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自決是美國社會的第一位原則”,受到美國憲法第九及第十四修正案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的影響,眾多的社會工作從業(yè)人員都主張這是一項絕對的權利(戈多夫等,2010)。盡管社會工作行業(yè)在對自決作為重要的專業(yè)倫理上有共識,但也有學者質疑自決原則在日常實踐中的真實性(Perlman,1965),自決的含義和應用含混不清(clouded)(Rothman,1989),并成為“社會工作者最常遇到、令人困惑的難題”(Abramson,1985)。Freedberg(1989)通過對自決原則的歷史發(fā)展回顧發(fā)現(xiàn),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與帶有實踐色彩的“自決”概念存在著固有的,無法解決的矛盾,反應了“社工在民主社會里的矛盾立場”(Freedberg,1989)。上述這些自決原則的實踐困境也是國內的社會工作者面臨的主要問題。此外,國內的案主自決倫理困境中還混合了與美國等國家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差異。在“案主自決”背后是美式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價值觀,經常與之發(fā)生沖突的是蘊含在社會工作服務過程當中的社會控制(Freedberg,1989)。在國內,自決原則背后的個人主義假設與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觀和整體(集體)觀相沖突(定光莉,2011;馮浩,2015)。

        例如,某案主的家屬因交通意外成為“植物人”,醫(yī)生診斷為“無醫(yī)學上的醫(yī)療價值”,雖然家里一貧如洗,根本承擔不了醫(yī)藥費,但案主卻不愿意放棄治療。①該個案為筆者在深圳從業(yè)期間跟進三年的案例,對案主的個人隱私信息已做匿名處理。這時,社會工作者是應當站在倫理絕對主義的立場,堅持“案主自決”,尊重他的決定;還是站在倫理相對主義的立場去跟他分析現(xiàn)實——傾向于“案主利益最大化”,以現(xiàn)實利弊分析,讓他少做幾乎看不到希望的努力呢?②Freedberg(1989)通過歷史分析發(fā)現(xiàn),美國的中產比較支持“案主自決”,將服務的控制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工人階級和社會底層群體則相反,他們更希望社會工作者能替他們做決定。該個案的案主是外來勞務工,在服務過程中也常常表現(xiàn)出類似的想法。在筆者看來,前者罔顧案主的現(xiàn)實條件;而后者則忽略了案主對親情眷戀不舍的感受和傳統(tǒng)家庭倫理的認同。因此,社會工作者首先肯定了案主對親人的眷戀之情,并作為“同行者”的角色,在政策和自身能力的范圍內,支持其從家庭獲得情感支持,從社會尋求救助資源。其次,社會工作者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協(xié)同案主向社會尋求救助后,再根據(jù)情況與案主分析,最大程度上維護其“自決”能力。再次,案主的家庭倫理負擔減輕后,慢慢地采用了醫(yī)生建議的“消極治療”方案。在案主看來,即便未能達到理想地治療“植物人”的效果,但社會工作者與他都一起盡力了,盡管他在親情上還是不舍,但是減少了遺憾;而在社會工作者的角度來看,社會工作者已經在倫理責任和案主的利益上盡可能地實現(xiàn)了平衡,既讓案主“自決”,也陪他一起面對“自決”的后果。

        然而不可否認,不論社會工作者堅持哪種倫理取向,案主自決原則仍然是不可回避的倫理難題之一。其中的關鍵是,案主的自決權在什么情形下應當受到適當?shù)南拗??Biestek(1957)提出四種情形常被用來作為限制案主自決的參考依據(jù),它們分別是:案主具做出積極而有建設性決策的能力;民法產生的限制;道德產生的限制;以及機構功能產生的限制。

        在實踐中,案主的個人權利常常讓位于家庭倫理和本土情境。以家庭暴力個案為例:某案主為75歲的女性長者,長期忍受兒媳言語上的辱罵,偶爾還遭受她兒媳的毆打。③該個案筆者跟進了三次,與街道辦司法所伙伴協(xié)作處理,對案主的個人信息已做匿名處理。社會工作者看到女性長者身上的一些傷痕后,認為其身心權利受損,建議報警處理。然而此時,女性長者堅持不讓社會工作者報警,原因是“清官難斷家務事”,報警的話她兒子也會“沒面子”,她只是希望社會工作者警告其兒媳不要再有類似的行為。參考Biestek的四項限制條件,我們進一步分析:首先該長者神智清醒,可以從言行判斷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且希望借助社會工作者阻止兒媳的“家暴”行為,也就是說她具有能力借助外部力量阻止兒媳侵害行為的決策能力。①當時《反家庭暴力法》尚未出臺,長者也不認為兒媳的辱罵屬于“家庭暴力”。其次,雖然兒媳對該長者身心有所傷害,但民法上并未明確規(guī)定“家暴”是一種必須以報警處理的不法侵害。就算《反家庭暴力法》出臺,規(guī)定了社會工作機構承擔了對“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當事人的家暴個案承擔“應當報警”的義務,長者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并不符合“應當報警”的規(guī)定要件。再次,最重要的是,長者受到“家丑不可外揚”的家庭道德倫理觀念影響很深,很擔心兒子受到鄰里、社會的非議,也就是說違背傳統(tǒng)觀念而報警對她來說反而是“不道德”的。最后,根據(jù)社會工作者家訪的情況判斷,該長者并沒有面臨急迫的危險。因此,如果此時社會工作者限制案主的自決權,貿然報警,將有可能給該長者及其家庭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社會工作者從案主的述說中得知在其家族中的“三叔公”極有威望,于是社會工作者與該長者一起借力“三叔公”,較好地緩解了“家暴”問題②因工作崗位調動,筆者當時并不能做結案后的跟進工作。而根據(jù)“家暴”的反復性特征,筆者并不能確定一次就“解決”了家暴問題。。

        由此可見,“案主自決”在中國的意涵要豐富得多,既有情景的復雜性,也有本土道德倫理和文化傳統(tǒng)的深層影響。因此,很多時候,社會工作者不能夠把“案主自決”理解為案主“個人自決”,更多的情況下要考慮到案主的家庭、家族以及鄰里等“利益持份者”(stakeholder)對案主的影響力,才可能從根本上與案主一起解決問題。

        (二)保密還是公開?

        由于工作的特性,社會工作者經常會接觸到案主的隱私信息。于是,“保密”就成了案主對社會工作者“神圣的信任”(Biestek,1957)。對案主來說,隱私權是自然法賦予的基本人權之一,“保密權不是目標但卻是保護他們其他權利的方式”(Biestek,1957)。Biestek(1957)如此定義“保密”:“保密是保存關于案主在專業(yè)關系里公開的秘密信息。保密建立在案主的基本人權的基礎上,它是個案工作員進行有效服務的一項倫理義務。盡管如此,案主的權利不是絕對的。更多時候,案主的秘密被同一機構或者不同機構的其他專業(yè)人士所分享,該義務平等地約束(他們)”。

        “保密”對社會工作者來說,既是作為一項職業(yè)倫理要求,也是一項法律的要求。美國就有在司法程序上對“特許保密通訊”(privileged communication)的保護。沒有得到“最初信息提供者”(在社會服務中指“案主”)的同意之前,司法機構不能強迫處于受到“特許保密通訊”保護的人披露信息。這些信息會被作為司法程序上的強制排除證據(jù),認定目擊者“沒有能力”為特定的事件作證。如歷史上就規(guī)定了丈夫和妻子、律師和當事人、牧師和和懺悔者、醫(yī)生和病人等四種類型的“特許保密通訊”,而關于社工與案主之間的保密規(guī)定,美國各個州都有不同的規(guī)定(多戈夫等,2010)。1965年,一名叫“塔雷索夫”的女孩被前男友殺害后,其家人起訴心理治療師。法院認定其前男友的心理治療師未對她盡“警告”的義務。判決所確立的“塔雷斯夫原則”使得很多美國的社會工作者很謹慎地對待保密原則。

        在中國內地,雖然保密原則沒有受到類似于“特許保密通訊”保護,但是,公民的隱私權也是民法所保護的重要權利之一。因此,社會工作者必須做好案主的隱私保護工作。同時,“塔雷斯夫原則”提醒我們必須關注“保密”的例外情況。遺憾的是,國內的社會工作倫理研究對于諸如“什么條件下可以打破保密原則”等問題沒有進行有效的討論,而恰好是這個問題在實踐中給社會工作者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和職業(yè)風險。

        例如,廣州社會工作協(xié)會(以下簡稱“廣社協(xié)”)在2017年4月28日對廣州各個社會工作機構發(fā)出了《關于若干家綜接到居民“王某”求助的情況通報》。①消息來自于微信“好友圈”。筆者搜索了網絡,并沒有發(fā)現(xiàn)網站相關信息。隨后通過同行得到信息來源確認,并訪談了其中廣州家綜的一位親歷事件的社工。根據(jù)該通報,隱匿個人信息的“王某”在廣州6個區(qū)共18個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就“兒子青春期問題”求助,并指定青少年領域的女社會工作者跟進,但一概拒絕進一步面談。廣社協(xié)要求社會工作者“及時報備”并“報送市社協(xié)備案”;謹慎處理;注意安全。同時也呼吁該居民“速與屬地家綜社工或其他專業(yè)機構聯(lián)系”②廣社協(xié)與深社協(xié)在行業(yè)內“通報”中做出對“王某/王女士”的回應,遭到一線社工的批評。她們認為,“王女士”可能無法獲得行業(yè)信息。筆者認為,以“王女士”對社工行業(yè)的掌握情況,極有可能在網絡上獲取了信息。在深社協(xié)發(fā)布了“通報”后,受訪的社工表示有深圳的社工陸在5月19、21日,接到情況類似于“王女士”的“王先生求助孩子青春期問題”(受訪社工z)。。無獨有偶,深圳市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以下簡稱“深社協(xié)”)在2017年5月18日也發(fā)出《關于我市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社工密集接到“未成年人性教育問題”求助電話的情況通報》。該《通報》指出“王女士”在深圳6個區(qū)60家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就孩子的青春期教育問題求助。深社協(xié)要求社會工作者接觸到類似情況要向督導和機構“報備”;要“注重個人隱私保護”;“必要時尋求督導、機構和協(xié)會的支持”。同時也呼吁居民與“屬地社工或者其他專業(yè)機構聯(lián)系”。可以發(fā)現(xiàn),廣社協(xié)與深社協(xié)幾乎以一樣的方式處理了該事件,要求社會工作機構:報備、隱私保護、注意安全、呼吁“王某/王女士”合理求助。

        5月21日,深圳市社會工作者謝某作為事件的親身經歷者,在微信公眾號“社工觀察”上發(fā)布了《個案工作中的專業(yè)反思與社工執(zhí)業(yè)安全——從“12歲青春期兒子性教育電話求助”案例談起》的文章。③謝潔翎,個案工作中的專業(yè)反思與社工執(zhí)業(yè)安全——從“12歲青春期兒子性教育電話求助”案例談起,2017年5月21日。https://view.inews.qq.com/a/20170521G05FSE00?refer=share_recomnews該文章首先指出,雖無法判別求助者的真實性,但基于“服務對象利益優(yōu)先”和“接納”的倫理原則,“該事件中接案的六十多家中心的社會工作者做出了在該情境下唯一可以做的正確的事”;其次社會工作者應該兼顧“個人安全”和“堅守專業(yè)倫理”;再次,該事件波及深圳全市10%左右的服務中心后才被通報,跟社會工作者的“保密”倫理原則有很大的關系;最后,強調社會工作者的執(zhí)業(yè)安全需要更多的保障,深圳社協(xié)的回應“回避了其(王某)涉嫌違法犯罪的事實”,也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一線社會工作者的人身安全。

        綜合廣社協(xié)和深社協(xié)的通報信息,筆者發(fā)現(xiàn),“王某/王女士”在兩市的求助范圍都是分布于“六個區(qū)”,涉及的服務中心分別約占兩市的10%。盡管動機不明,但筆者認為這類似于概率抽樣,可能對兩地的社會工作者執(zhí)業(yè)安全極為不利。為了進一步了解情況,筆者用微信在線個別訪談和焦點小組的形式,對深圳的一線社工Z、S、D、P、社工督導J,以及廣州的社工G等親歷者,退休警察Y,中山大學性與社會工作專家裴諭新副教授,北京大學應用心理學博士X等人進行訪談或咨詢,希望探索社會工作者在此次事件中經歷了怎樣的倫理困境,以期識別倫理困境帶來的職業(yè)風險。

        訪談發(fā)現(xiàn),首先,“王女士”頗為熟悉社會工作行業(yè)。她一般要求“青少年領域”或者“家庭領域”的女性社會工作者,“有婚姻或者性經歷”,并要求“保密”。④“王女士”的性別無法判斷,原因是首先是現(xiàn)在很多的手機應用軟件,一用就可以變身;其次,深社協(xié)發(fā)布通報后,有些社工繼續(xù)接到“王先生”類似的“求助”。其次,“王女士”的“求助動機”不明確(甚至并不具有“求助動機”)?!八笔稣f的內容無法判斷真假,是親歷者基本的共識。再次,描述很多是露骨的,她與自己孩子的“母子”性行為細節(jié),并探聽詢問社會工作者的個人性經驗。①深圳社工Z認為“王女士”描述現(xiàn)象很“專注仔細”,但對自身的情緒描述則“遲鈍”。Z說,“當我主動去確認她的情緒的時候,她的回應都是‘對啊’,也帶給我一些不真實的感覺”。但是,描述兒子行為的時候就很詳細,例如:“你知道他射精在什么地方嗎?就是我的那個內褲的那個地方,那個褲襠的位置”;“在我練習瑜伽的時候,我兒子會從背后抱住我,用他那個地方頂住我,而且他又是穿睡褲,沒有穿內褲,下面都露出來了”。Z想繼續(xù)探尋她感受的時候,她還是繼續(xù)描述,例如:“Z姑娘,你能告訴我,他拿我的內褲進房間是怎么手淫的嗎?”。受訪者多感到“不適”、“特別不舒服”、“被侮辱”或“性騷擾”。有社會工作者提出“王女士”似乎是在“享受快感”,在于別人“分享”,感受不到“王女士”的焦慮或者受困擾的情緒。最后,社會工作者在此事件中面臨的倫理困境呈現(xiàn)出多樣性和復雜性。有社會工作者將社會工作的“助人”性質、“非評判”、“接納”與“不能拒絕”、“不敢拒絕”對等起來;也有社會工作者因覺得需要“保密”而沒有與督導、同行及時溝通,擔心泄露案主隱私;也有社會工作者承認“缺乏會話技巧”而受到困擾。

        筆者關注的重點是社會工作者在本次事件中兩個相關聯(lián)的問題:“在什么情況下會拒絕為案主提供服務”,以及“什么條件下可以打破保密原則”。在微信在線焦點小組中,幾位親歷者對于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可以總結為:不在自己的能力范圍或者服務轄區(qū)范圍內;感到危險;不明求助動機或(社工與案主的)價值觀不匹配;案主信息不實,存在欺騙行為,對專業(yè)關系造成嚴重的損害和否定。對于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可以總結為:案主可能嚴重傷害別人或者自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如傷人、自殺、家暴、虐待);涉及司法刑事案件;專業(yè)關系沒建立(或被案主的不良動機摧毀)。②社工B與其他社工不同,認為只要沒確定“王女士”是性騷擾,就必須保密。

        根據(jù)上文Biestek(1957)對保密原則的定義,筆者認為他強調了三點:第一,強調在“專業(yè)關系”中才存在保密的信息;第二,強調同意社工行業(yè)信息可以共享,并需要承擔同樣的保密義務;第三,強調案主的隱私并非絕對的,是可以帶義務和附加條件的。對照這個定義,首先,社會工作者對專業(yè)關系何時建立的理解并不一致。比如Z社工的理解是:“我嚴重質疑她求助的動機不在于求助。專業(yè)關系都毀了,就不用保密了”,也就是說,“求助者”雖然已經來電咨詢,但若“動機不明”就意味著并沒有有效地建立專業(yè)關系,真誠的專業(yè)關系應該是“雙向的”,社會工作者要真誠,案主也要真誠。與Z不同,對督導J來說,她認為從接電話開始就建立了“專業(yè)關系”,也就是說,保密義務從社工與“服務對象”的“咨詢”就開始建立。③社工督導J認為,“服務對象可以包含所有的服務內容,(而)案主覺得同意接受一對一輔導或者接受開案為他解決問題時,為案主”。

        其次,同機構或者同行業(yè)內專業(yè)人員之間沒有實現(xiàn)信息共享,缺乏工作信息交流,是本次事件不斷發(fā)酵的關鍵。受訪者多數(shù)基于“保密原則”,并不會第一時間跟督導或者機構內其他同事說明詳細情況(除非非常明確自己處理不了),更不用說在同行業(yè)內討論。而社會工作者這種對“保密原則”的持守,恰恰被“王女士”所有意或者無意利用,直到事件造成較大影響才被廣、深社協(xié)發(fā)現(xiàn)并通告。

        再次,社會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對“非評判(接納)原則”和“保密原則”理解上的誤區(qū),這種誤解也帶來了筆者所認為的“虛假的倫理困境”。例如,保密原則的打破,受訪社會工作者的理解總體上是與“主流”的認識一致的,如嚴重觸犯法律,危及他人或自身安全的時候可以打破。但是,社會工作者對“在什么情況下才可以拒絕服務以及打破保密原則”,仍然存在模糊的認識及反應。例如,社會工作助理B在第一接電話時就被“王女士”的性描述嚇到掛電話。她在感到“恐懼”和被“侮辱”的情況下,被“助人理念”所“綁架”(對她來說似乎意味著不能拒絕),在超出自己的工作能力,以及感受到危險的情況下仍然幾次撥通“王女士”的電話。她的上級,“組長”也沒能察覺到她的困難以及提供援助(微信在線焦點小組)。社工Z雖然有所警惕,但也在猶豫是否“不保密”,對督導坦誠實情,直到Z的督導收集到其他親歷社會工作者的求援后,Z才完全打破保密義務(微信在線焦點小組)。社會工作者對“非評判”(接納)及“保密”倫理原則的“絕對化”認識所產生的處理困境,筆者認為是“虛假的倫理困境”。這可能導致社會工作者在處理案主非合理要求時未能做出清晰而堅決的“拒絕”,并在感受到“危險”、被“侮辱”或者被“性騷擾”的時候,不能報警尋求協(xié)助。①筆者也咨詢了中山大學知名的性與社會工作專家,裴諭新副教授。筆者提出的問題是,社工如何判斷在來訪電話中是否受到性騷擾?裴教授的答復是:“如果是自己覺得不舒服,并且口頭表達出來(需要明確地拒絕),這種不想讓對方繼續(xù)的意愿,當對方明確了解你的意圖,仍然不停止,就構成性騷擾”。如果按照這種定義,受訪的社工幾乎都可以定性為“受到性騷擾”,原因是其細節(jié)描述非常“露骨”,且受到社工拒絕,要求換一種描述方式后,仍然要求用“直白的方式”。例如:“王女士”說,“我的兒子的雞雞遺傳了我老公的,很粗大。我兒子不像我老公,直接跟我做,我兒子,更懂調情”,社工引導她用“性器官”替代“雞雞”的說明,她拒絕,且會說“跟我說(話),不要說的那么不清楚,我聽不懂,你就直白一點”。“王女士”說,“我做瑜伽的時候,我兒子會從后面抱住我然后把雞雞拿出來在我屁股邊摩擦”。社工跟她確認“有跟兒子真正發(fā)生性關系嗎?”,“王女士”回答“有插進去,好爽”。會話過程中并沒有圍繞求助的‘愧疚’、‘困擾’、‘想結束(跟兒子的性關系)’話題進行(深圳社工J提供記錄)。

        最后,盡管社會工作者都認為案主隱私權并非絕對的,但在現(xiàn)實處理上,絕大多數(shù)社會工作者對打破保密原則顧慮重重。甚至在發(fā)生了牽涉廣州、深圳兩地的“王女士”事件后,只有深圳社會工作者謝某撰文表達自己的觀點。行業(yè)協(xié)會也并未在公告中體現(xiàn)出會進一步尋求警方等的外部協(xié)助。個別機構做出了進一步保護一線社工的反應,如深圳YG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是筆者訪談中所了解到的唯一的一家機構。在該機構內部正式發(fā)文,將“王女士”事件定性為“語言性騷擾”,并提出社會工作者遇到類似情況可以拒絕。由此可見,不管是社會工作者個人、機構還是行業(yè)協(xié)會,都沒有尋求警方協(xié)助。筆者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了社會工作者在“王女士”事件當中的倫理困境。但是,對于機構、行業(yè)協(xié)會為何也放棄尋求外部援助,原因還尚未可知,這也是筆者將進一步研究的工作。

        另外,為了進一步了解公安對于“性騷擾”的處理,筆者也咨詢了偵查經驗豐富的退休警察Y。他告訴筆者,這種類型的事件,就算報警也未必能夠在“性騷擾”的角度立案處理?!靶则}擾”在中國并沒有專門的立法處理,公安處理一些諸如“偷盜女性內衣”的相應的措施基本都是以一般的行政拘留和訓誡為手段。Y強調,“王女士”可能有“變態(tài)心理”特征,②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X也同意“王女士”的反?!扒笾毙袨?,是一種“變態(tài)心理”的行為表現(xiàn)。建議從保障公眾安全的角度,由地方社協(xié)尋求警方協(xié)助,找出“王女士”,以防止事態(tài)進一步惡化。

        筆者認為,“保障公眾安全”與“倫理金字塔”中最高層的“保護生命”原則最為接近,是很符合社會工作倫理的處理方式。也就是說,社會工作者在考慮是否拒絕服務,或者報警立案時,或許可以從更合理的角度,從“尋找警方協(xié)助保障民眾安全”③保護民眾安全包括保護“王女士”的孩子在內。如果“王女士”對所有社工的描述真實的話,她可能實施了涉嫌“猥褻兒童”的犯罪行為。開始,而不是在立案證據(jù)不夠充分的情況下要求警方“立案”。這種做法在沒有完全確定“王女士”真實情況之前,不失為較妥當?shù)奶幚矸椒ā<纫暂^高的“保護生命”原則去有限度地公開其所謂的“隱私”,打破“保密”原則;也在法律上規(guī)避了直接“報警”處理,直接侵犯其隱私權的可能。

        (三)專業(yè)服務里能不能有私人關系?

        根據(jù)現(xiàn)有主流的社會工作倫理守則,一般都是限制社會工作者與案主建立專業(yè)關系以外的私人關系(被認為是有損案主利益),這種公私關系并存的情況,一般被稱為“雙重關系”。雙重關系一般被禁止,美國的《全國社會工作者守則》與香港的《社會工作者注冊條例》都很明確地禁止社會工作者與案主發(fā)生“性關系”。

        上文提及的,“郭社工”因與“服務對象”“戀愛”而被深社協(xié)“注銷注冊資格”,是國內第一例社工因“雙重關系”而被處罰的事件。深社協(xié)的處罰公告指出,“郭社工”在家訪過程中經王女士介紹而與其女李小姐認識,并“確定戀愛關系”。事情發(fā)生之后,郭社工沒有“報備”機構和督導。因此,郭社工被投訴后,深社協(xié)依照《深圳市社會工作者守則》及《深圳市社會工作者登記與注冊管理辦法》的相關規(guī)定做出了“注銷郭社工注冊資格”的決定;“郭社工”的任職機構因“管理視察”,也被按照《2016年度深圳市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績效評估》的相關規(guī)定處理(未說明如何處理)。此事件迅速引起了學界與實務工作者的討論。

        例如,《中國社會工作》雜志組織了三次“討論會”形式的文章發(fā)布,集結了高校學者、一線社工、社工督導、機構負責人等各方,從學理和實務的不同角度去討論這一事件。這些討論主要集中在社會工作倫理的“意義”、“作用”、“本土化”(顏小釵、高曉敏,2017);“社會工作者如何處理倫理困境”;“如何保障社工倫理發(fā)揮作用”;“社會工作的倫理底線是什么”、“如何加強社會工作倫理教育”等等問題(汪昊,2017)。在這些討論中,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某些“共識”:首先是討論者都認同“社工倫理是社會工作的基石”,社會工作倫理需要達成共識;其次是堅持社會工作的基本倫理原則,如保護生命、保障隱私、保護案主利益等基本原則需要得到遵守;再次,社會工作倫理規(guī)范需要對專業(yè)(行業(yè))、社工、案主、機構等各方利益負責,在處理倫理困境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利益的平衡;在本土化的過程中需要對西方普世性價值為主導的倫理規(guī)范做出部分而具體的調整。

        另一方面,這些學者與實務工作者對這些問題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別。首先,在本土化的倫理修訂上面,梁建雄強調了相關方的共同參與,即“社會工作倫理守則的本土化修訂問題需要很詳細的討論,參與者應當包括國際及本地學者、機構運營者、富有經驗的社工、法律界人士及政府官員”(汪昊,2017),而陳濤則強調文化和情景特性,“應當結合我國甚至不同地方的文化與社會情境,更充分地探討各種選擇及其可能的含義,再定出更恰當合理的具體標準”(汪昊,2017);其次,盡管業(yè)內人士都在認同“倫理底線”,但陳濤認為抽象的價值倫理導致了“人人都有底線,但這些底線并不相同”(汪昊,2017);再次,學者們更強調專業(yè)倫理的意義,而業(yè)內的機構負責人、督導和社會工作者則更強調專業(yè)倫理對提升行業(yè)社會地位的重要性??偟膩碚f,盡管上述觀點有差異,但并不存在著對“郭社工”事件根本性的觀點矛盾。

        有趣的是,隨著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的出現(xiàn),一些在“民間”的行業(yè)聲音也得到了傳播。其中有代表性觀點來自“反壓迫社會工作”微信公眾號上的文章《“郭社工”背的三口鍋:社工倫理的尷尬中國面孔》。該文“就事論事”從事件本身的細節(jié)和行業(yè)協(xié)會的權力本身入手分析,認為深社協(xié)的處理方式存在幾個方面的疑問。第一,“郭社工”違反倫理守則的事實不清晰;第二,深社協(xié)的處理程序不合理、不透明;第三,深社協(xié)作為行業(yè)協(xié)會,其權力“合法性”模糊;最后強調了社會工作倫理的發(fā)展性和建構性。①鍋社工,“郭社工”背的三口鍋:社工倫理的尷尬中國面孔,反壓迫社會工作,2017年4月14日。http://mp.weixin.qq. com/s/-9vKoQP2GNDOijc3vOlx8Q面對熱烈的行業(yè)討論,《中國社會工作》雜志再次回應,強調了社會工作行業(yè)協(xié)會肩負守護社會工作倫理的重任。②行業(yè)協(xié)會應該肩負守護社會工作倫理之重任,中國公益新聞網,2017年4月24日。http://www.cpwnews.com/content-24-4994-1.htm l深社協(xié)秘書長在文中強調了深社協(xié)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成立與職能、處理“郭社工”事件的合法程序、處置方式的合理性以及強調對事件當事人的隱私保護。

        從討論的針對性和明確程度去看,筆者認為“民間”的聲音,也就是“鍋社工”的幾個疑問更具有“就事論事”地討論“雙重關系”的針對性。尤其是“郭社工”事件中關于其“違規(guī)事實”的部分并不清晰,脫離“事實”的細節(jié)和過程很難斷定其違反專業(yè)倫理的程度。筆者認為“諱言違規(guī)事實”是當前地方社協(xié)處理社會工作倫理違規(guī)案例的通病,一方面是跟缺乏處理經驗有關;另一方面也是處理程序存在規(guī)范化的問題。更關鍵的一點是,地方社協(xié)既要通過行業(yè)內部懲處違規(guī)從業(yè)者,向外界展示行業(yè)自律的能力,以提升行業(yè)的專業(yè)形象和專業(yè)地位(鍋社工,2017);又要通過違規(guī)事實和懲處手段的模糊化以保護行業(yè)聲譽。在處理程序上,若要使得當事人和社會各界信服,也可借鑒香港的做法。香港社會工作注冊局接受投訴的處理程序流程十分明確,例如,僅就處理涉及社會工作者投訴的“紀律事宜”而言,就有五個相關規(guī)定,它們分別是,紀律程序說明指南、投訴人指引——聆訊前程序、紀律聆訊前程序規(guī)則、紀律程序規(guī)則、紀律委員會備選委員小組等。這些投訴的“紀律”規(guī)定,對涉事各方主體的權利和責任都有相當細致的說明和程序上的交代。①香港社會工作者注冊局http://www.sw rb.org.hk/tc/Content.asp?Uid=3

        對于我國內地的社會工作者而言,大多希望有較詳盡的社會工作倫理指南和守則,然而遺憾的是,在《中國社會工作者守則》②中國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社會工作者守則,中國社會工作協(xié)會,1994年。中未能找到明確的專業(yè)指引。這個守則包括四章十七條,包括總則、職業(yè)道德、專業(yè)修養(yǎng)、工作規(guī)范。工作規(guī)范也只是泛泛提及社會工作者對各類案主應該秉持怎樣的態(tài)度,而沒有操作方面的細化,沒有實際的操作性。而2012年由民政部出臺的《社會工作道德指引》雖然做出了一些改進,并將其拓展為七章二十四條,從內容上講基本涉及到了社會工作者對案主、同事、機構、專業(yè)、社會工作者作為專業(yè)人員自身,以及社會的倫理責任,但是與臺灣、香港等其他華人地區(qū)的法定倫理守則相比,還是顯現(xiàn)出缺乏實際操作價值。不過,也為地方的行業(yè)規(guī)定留出了具體操作的空間(沈黎、呂靜淑,2014)。

        上述案例的發(fā)生地都涉及深圳市,我們可以《深圳社會工作者守則》(以下簡稱“深則”)為例對社會工作者的地方倫理規(guī)范進行更詳細的討論。《深則》共有六部分、28款條文,分別為:個人素質及操守,工作守則。內容方面以簡要條文要求社會工作者與案主、同事、機構、用人單位③對“用人單位”的倫理責任是深圳社會工作者守則最特別的地方。在其他的國家和地區(qū)尚沒有找到這種稱謂,及規(guī)定條款。、社會以及自身專業(yè)之間的責任。其中,與上述倫理困境關系最為密切的是“保密原則”、“自決原則”以及“禁止雙重關系原則”,分別是:“遵守保密原則。對在服務過程中獲得的資料,在與公共利益不矛盾的前提下應予保密,如因工作、法律等需要必須公開案主的資料時,應盡可能事先取得案主或其法定代理人以及社會工作者機構的同意,并對可能識別案主身份的信息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理”,“尊重案主的自決權,培養(yǎng)案主的自決能力;當案主的行為會傷害自己或他人時,社會工作者可以對其自決權進行適當限制”,以及“不得濫用與服務對象的關系,藉以謀取私人的利益”。④深圳市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深圳市社會工作者守則,2009年。它們分別對應了我們在上文討論的三種倫理困境。我們將在下文逐條進行討論。

        首先,《深則》的“保密原則”條文強調了“公共利益”優(yōu)先于“案主隱私”,如因司法需要也可公開?!皯M可能”取得案主等相關方同意是一個補充的說明,也就是說,就算案主不同意,在有些情況下,如案主犯罪也可以公開。這種對保密原則模糊的規(guī)定,與我國缺乏像美國那樣的規(guī)定有關,給予某些職業(yè),如律師、心理咨詢師、醫(yī)生、社會工作者(某些州)等“特別通訊保護權”,以排除案主的信息被作為司法證據(jù)。相比而言,美國社會工作人員協(xié)會(NASW)訂的《全國社會工作者倫理守則》明確規(guī)定“在司法程序中,社會工作者應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權。當法庭或者有法律授權的單位指令社會工作者在未經當事人授權的情況下披露隱私資料,而披露資料會給當事人造成傷害時,社會工作者應請求法庭撤銷指令,或者讓指令要求披露的資料盡可能縮小范圍,或者封存記錄,讓公眾不可以查看”。①深圳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深圳市社會工作行業(yè)投訴處理規(guī)范(暫行),2010年12月10日通過。這對于社會工作者的保密原則是一個很細致的補充和說明。當然,就算美國的NASW對于打破保密原則的規(guī)定是:“除非是迫不得已的專業(yè)上的理由,社會工作者應保護好在提供專業(yè)服務過程中獲得的所有機密資料。一般來說,當披露資料可以避免當事人或其他可以確定的人造成嚴重的、可以預見的、近在咫尺的傷害時,社會工作者可以打破保密原則”,但也仍然不清楚什么樣的威脅會造成這種傷害。

        《深則》保密原則條文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界定“公共利益”在概念和操作化上都是難題。例如,“王女士”的“求助”動機不明,就本次“王女士”對社工們所影響的廣泛程度而言,難以排除她對他人可能產生的威脅。因此根據(jù)該條文,“王女士”涉嫌“性騷擾”,深社協(xié)可以保護“公共利益”的名義打破保密原則。這也是其中一種合理的,對社工實行職業(yè)安全保護的操作化選擇。

        其次,《深則》的“自決原則”強調在案主可能自傷或者傷及他人的時候,可以限制案主自決。但是,該條文并沒有對案主的“自決權”在什么時候必須受限制,限制到什么程度沒有做出細分,這也留給了社會工作者較為模糊的判斷空間。與NASW的規(guī)定相比,強調保護人身安全,用于打破保密原則的條件也被用于《深則》的“自決”原則當中。這一原則的運用,在上述的工傷植物人個案以及長者虐待個案中,“自決”背后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價值觀明顯與中國的整體(集體)主義、儒家文化、家庭倫常傳統(tǒng)有著深刻的區(qū)別。“自決”在很多時候并不意味著案主一個人的決定,而與整個家庭甚至是家族密切相關(馮浩,2015)。而這種價值觀的差異,如果根據(jù)歐美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價值觀進行絕對化的處理,也可能令這種“自決”原則很難在社工做倫理抉擇時起實質性的作用,尤其是在社會工作者處理案主家庭問題的時候。

        再次,《深則》的“禁止雙重關系”原則,其出發(fā)點是,社會工作要以維護案主利益為中心。因此,禁止社會工作者在工作崗位上獲取“私人利益”是合理的。在美國和香港,社會工作者被行業(yè)協(xié)會所禁止的是與案主發(fā)生“性關系”,結案之后社會工作者也不能再與案主聯(lián)系等。“郭社工”事件中,雖然當事人“郭社工”因與案主“談戀愛”而被嚴厲地處罰,但是因為深社協(xié)沒有公布更多的信息,這導致外界難以用事實去推斷“禁止雙重”關系的適用程度,以及對“郭社工”處以“注銷注冊資格”的決定是否得當。也就是說,為什么“郭社工”不被深社協(xié)處以“警告”、“記過”、“通報批評”或是“暫停執(zhí)業(yè)”等等懲罰?②請參看《深圳市社會工作行業(yè)投訴處理規(guī)范(暫行)》,深圳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2010年12月10日通過。http://www. szswa.org/index/association/detail.jsp?id=1130至少在深社協(xié)公布的文件上,我們不能發(fā)現(xiàn)足以證明處罰措施與“郭社工”犯錯程度相匹配的過程或者細節(jié)交代。這些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外界熱議“郭社工”事件的主要原因。

        在此,進一步若以場域建構的視角去分析,案主理應可以參與到與社會工作者保持何種關系的協(xié)商當中來?!鞍钢鳌绻ぁ钡膶I(yè)關系是社會工作倫理的核心基礎,如果只是社會工作者單方面去決定要與案主保持在什么范圍、何種程度的關系,那么社會工作倫理勢必也會繼續(xù)把社工強化為專業(yè)關系當中的“主體”,而案主則繼續(xù)為倫理的“客體”。尤其是在中國這種注重人情和私人關系的場域,公私分明、“一刀切”的職業(yè)倫理可能并不適用于所有的社會工作實踐場域。例如,從事農村社會工作的社會工作者不跟村民一起坐上飯桌、不與村民一起勞動、不主動了解村民的生活困難,根本不可能與村民建構良好的“專業(yè)關系”。當然,這種允許社會工作者與案主的關系維持適當?shù)膹椥钥臻g并不意味著專業(yè)關系與私人關系不需要邊界。相反,這種私人關系的彈性空間,恰好是為了促進專業(yè)關系的建立、穩(wěn)固和發(fā)展。

        上述幾點對《深則》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內地的社會工作在倫理守則具體化、可操作化實踐等方面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實際上,在我國的社會工作實踐當中,從業(yè)者平常說的“倫理困境”中的“倫理”指的是以歐美地區(qū)的社會工作倫理(尤其是康德“絕對主義”的倫理取向)為中心的“倫理”,而“困境”則在很大程度上,是歐美社會工作價值觀與我國本土的情境結合而成的“困境”,其中包括社會工作者對倫理守則絕對化的理解。也就是說,我國的社會工作實踐實際上并沒有一套自己的倫理框架。倫理的背后是多元復雜的價值觀體系,這些價值觀之間甚至常常存在沖突,倫理困境實質上是社會工作助人價值觀體系相互矛盾的具體化。倫理守則和相關的指引條文,在很多情況下也只能做一般情況的參考,不能將之奉為圭臬,應在具體的情境中做出適當?shù)恼{整。在此情況下,社會工作者可能先從歐美的社會工作倫理中汲取有益的養(yǎng)分,再結合本土文化和社會情景做出倫理抉擇。這種倫理困境的抉擇案例積累到一定程度,我們可能從中總結出某些一般化的規(guī)律,從而構建出中國內地本土化的倫理框架體系和倫理操作守則。

        三、社會工作者的職業(yè)風險

        在上述的社會工作實踐中,盡管社會工作者已經做出了最大的努力,而且極其謹慎地在“案主自決原則還是限制”、“保密原則還是公開隱私”之間做平衡,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郭社工”因違反“雙重關系”的限制而被案主的親友投訴、被深社協(xié)處罰;深圳、廣州兩地的社會工作者恪守助人理念、堅持“絕對化”地為“王女士”的隱私“保密”,服務過程中“非批判、接納”,疑似集體遭受“性騷擾”,甚至有些親歷社會工作者產生嚴重的身心不適反應。有趣的是,如果對比深社協(xié)對“郭社工”和“王女士”事件的處理方式,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深社協(xié)對待社會工作的“雙重關系”的倫理問題看似嚴厲,但是對于一線社會工作者疑似被集體“性騷擾”的事件卻以行業(yè)“通報”的形式處理,并未采取進一步的保障社會工作者執(zhí)業(yè)安全的措施,如尋求警察協(xié)助等(廣州社協(xié)的處理方式也與深圳社協(xié)類似)??梢?,地方社協(xié)在處理行業(yè)倫理規(guī)范問題時,似乎更傾向于運用倫理規(guī)范“嚴懲”一線社工,以保護案主權益,維護行業(yè)的社會聲譽;但是一線社工面臨外部職業(yè)風險時,則可能因“保密”等專業(yè)倫理而弱化對社會工作者本身權益的保護。這一方面與專業(yè)倫理的約束力有關,另一方面也說明社會工作的職業(yè)保護缺乏正式的規(guī)范。因此,社會工作在職業(yè)保護規(guī)范未出臺之前,都將長期面臨職業(yè)風險,有必要做好自我保護與行業(yè)保護。我們可以根據(jù)現(xiàn)有的經驗總結出社會工作者可能面臨的職業(yè)風險:

        第一,身心安全風險。首先,社會工作者工作方式和內容決定了人身安全風險存在的可能性。社會工作者經常去社區(qū)進行調研、家訪、在辦公室或上門會談,需要與各類案主接觸;尤其是社會工作者單獨向家庭(校園)暴力、性侵、社區(qū)矯正、醫(yī)療糾紛、(災害)應急干預等案主提供服務時將面臨更多的身心安全風險。其次,在移動互聯(lián)與人工智能時代,外部風險更是被無限放大,社會工作者作為“普通人”的身心脆弱性暴露得更加明顯。如本文所分析的“王女士”的涉嫌電話“性騷擾”事件并非發(fā)生于傳統(tǒng)的面對面情景,而是通過移動電話及其他可能的工具(微信、qq),波及了廣州與深圳約1/6的服務中心,比起傳統(tǒng)的職業(yè)風險涉及面更廣,傳播速度更加迅速。

        第二,缺乏職業(yè)保護規(guī)定,面臨被投訴、被處罰的風險。首次,中國內地的社會工作大規(guī)模職業(yè)化發(fā)展剛剛過去十年,發(fā)展較快的廣州、深圳、上海等東部地區(qū)已經開始建立了地方性的社會工作倫理規(guī)范制度。這一方面意味著,隨著規(guī)范的完善,社會工作者在執(zhí)業(yè)過程中可能面臨更多的約束;但另一方面這些倫理規(guī)范很少通過“社工—案主—機構—行業(yè)協(xié)會”的多方實踐經驗共同建構,而是模仿歐美、港臺地區(qū)的規(guī)定居多。這樣帶來的問題是,倫理規(guī)范很難受到社會工作服務的利益相關方共同認可,在實踐中也很難具有指引性、可操作性以及保障執(zhí)行力度。這種情況下,本來應該具有保護和約束社會工作者職業(yè)行為雙重功能的專業(yè)倫理規(guī)范,就淪為是行業(yè)協(xié)會(絕大部分情況下代表官方主管部門)單方面約束與懲罰違規(guī)社會工作者的工具。其次,港澳臺及中國內地等華人地區(qū)的社會工作倫理大都缺乏保障倫理規(guī)范順利實施的規(guī)定(沈黎、呂靜淑,2014),甚至連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社會工作倫理也缺乏關于職業(yè)保護的條款。這就意味著,我們構建中國內地社會工作倫理的時候,不僅需要縱向地借鑒歐美、港臺地區(qū)的先進經驗,尤其是港臺的社會工作倫理規(guī)范是建立在正式立法之上的進一步細化指引;也需要橫向地借鑒如律師、醫(yī)生等的倫理規(guī)定和立法,確立與職業(yè)特質緊密相關的職業(yè)權利和職業(yè)保護。例如,我國的《律師法》就規(guī)定了律師在司法程序上如“會見權”等獨有的職業(yè)權利?,F(xiàn)有與社會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雖然“涉及”社會工作的某些工作內容,但是這些規(guī)定基本都是“一筆帶過”,對社會工作者的工作職責與義務并沒有詳細說明或有進一步的法律或政策上的具體補充,例如《反家暴法》、《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社區(qū)矯正實施辦法》等法律法規(guī)基本都只是“鼓勵”社會工作“參與”相關工作的態(tài)度。再次,社會工作者面臨行業(yè)處罰而缺乏相應的救濟渠道和程序。以內地第一例因“雙重關系”而被深社協(xié)處罰的“郭社工”事件為例,深社協(xié)雖然有《深則》等一些業(yè)內規(guī)定作為處罰依據(jù),但是卻并沒有建立完整的倫理處理的“正式程序”,使得“郭社工”被強硬“注銷注冊資格”卻缺乏行業(yè)內的救助渠道。①司法程序上的救濟具有一般性,對于社工處理有一定的使用性,但并沒有職業(yè)針對性,內地也暫時沒有這種因行業(yè)處理而出現(xiàn)司法救濟的情況。因此,不能斷言在民法上的救濟程序能否有助于社工尋求救助。因此,社會工作者如沒能做好隱私保護、避免雙重關系等等工作,有可能會案主遭受投訴,并面臨行業(yè)處罰而缺乏規(guī)范的救濟途徑。

        第三,遭受案主起訴的風險。例如,隱私權是我國的《民法典總則》、《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民事權利,而社會工作的行業(yè)性質也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案主或多或少的隱私。社會工作者若侵犯案主的隱私權則意味著可能既要受到行業(yè)處罰,也會被案主起訴的雙重風險。雖然現(xiàn)時還未出現(xiàn)社會工作者因侵犯案主的隱私權力而被起訴的案例,但是從業(yè)人員做好預防侵權的防范措施還是很有必要的。在刑事責任方面,《刑法》第三百一十條更是規(guī)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痹撟锇▋煞N行為:一是為犯罪人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的行為。這是指將自己的住處、管理的房屋提供給犯罪人或者給予犯罪人錢、物,包括食品、衣被等,幫助犯罪人隱藏或者逃跑,逃避法律追究。二是作假證明包庇犯罪的人。這是指向司法機關提供假的證明來幫助犯罪分子逃避法律追究。對于社會工作者而言,工作性質可能使社會工作者對案主產生“反移情”效應,從而在遵循社會工作專業(yè)倫理的“盾牌”下做出窩藏、包庇案主的極端行為。另外,在我國的刑法中規(guī)定了幾種類型的特定職業(yè)犯罪,如常見的公職犯罪:貪污、受賄、濫用職權、徇私枉法,醫(yī)生(醫(yī)療)犯罪:醫(yī)療事故罪、非法行醫(yī)罪,律師犯罪:妨害作證罪等等。可見我國刑法對涉及重要的人身財產權利的職業(yè)犯罪監(jiān)管較為嚴格。隨著社會工作行業(yè)的發(fā)展,或許與社會工作者相關的職務犯罪也可能進入刑法。

        四、結論與討論

        簡而言之,社會工作作為我國新興的職業(yè),與律師、會計師、醫(yī)生、警察等等職業(yè)一樣,都面臨著類似和迥異的倫理困境和職業(yè)風險。社會工作的倫理困境在很多時候是由于實踐經驗和從業(yè)倫理規(guī)范的雙重缺失所致。社會工作者對專業(yè)倫理原則的認識誤區(qū)也可能加劇倫理困境,使得倫理沖突更加復雜化,筆者將這種類型的困境稱之為“虛假的倫理困境”。之所以為“虛假的”,是因為這種“困境”的產生是由于社會工作者對專業(yè)倫理的認知偏差、扭曲所致,當這種認知誤區(qū)與具體的實踐場域、情景相結合時,便表現(xiàn)出復雜化的倫理沖突,而這種沖突有時又會演變?yōu)槁殬I(yè)風險,危及社會工作者身心安全和執(zhí)業(yè)安全。如上文所分析的“王女士”事件,某些社會工作者便對“保密”、“接納”、“不評判”等等原則表現(xiàn)出僵化的理解和誤解。例如把“保密”理解為“對所有人保密”,把“接納”案主理解為“不能拒絕求助者”,把“不評判”案主的個人價值觀和態(tài)度理解為“不批判”案主的行為和社會制度等等。這些都是在現(xiàn)實中非常常見的情況。一旦遇到類似于“王女士”這樣的“職業(yè)案主”(professionalclient),便演變成為非常復雜的倫理困境,甚至陷入被語言“性騷擾”的險境當中。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陷入倫理困境及抉擇沖突當中,很多時候沒有意識到產生困境的原因在于專業(yè)倫理規(guī)范上的“唯我獨尊”,即忽略了案主的主體性,排除了案主對于倫理建構的參與,誤把自身的困境當做雙方的共同困境。例如,把“禁止雙重關系”倫理原則“移植”到中國內地時,便會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社會工作者單方面強調與案主的“專業(yè)關系”,而排斥“私人關系”,十分容易引起案主反感,導致雙方的“專業(yè)關系”難以建立和維系。上文所述的“郭社工”事件,也是一個觸動我們繼續(xù)深入探討“雙重關系”的契機。另外,“案主自決”原則也不是為社會工作者“甩鍋”(推卸責任),而是應該意識到其原則背后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理念,在做倫理抉擇時除了尊重案主自決外,更需要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一起面對抉擇后的局面,共同承擔決定帶來的后果。

        因此,在我國社會工作行業(yè)職業(yè)規(guī)范缺乏具體的可操作化規(guī)范和相關立法,而在地方省、市、區(qū)(縣)的相關規(guī)定又不一致的情況下,作為社會工作從業(yè)人員更有必要有意識地去處理倫理難題,防范與社會工作實踐相伴而生的職業(yè)風險。

        首先,外出服務時盡量避免單獨行動,將身心安全風險降到最低。1)社會工作者進行社區(qū)調查、上門家庭探訪等服務時最好有同伴同行,沒有同伴同行的情況下,也有必要告知機構的同事自己的工作去向,做好規(guī)范的外展記錄,防范倫理與職業(yè)風險。2)社會工作者在從事高風險領域服務時(如家庭暴力,禁毒等等),需要積極聯(lián)動警察等資源,主動尋求協(xié)助,保障執(zhí)業(yè)安全。3)移動互聯(lián)時代、人工智能時代接踵而來,更是將社會工作者所面臨的身心安全風險無限放大,社會工作者需要繼續(xù)學習網絡與人工智能時代的咨詢及會談技巧,總結服務經驗,避免陷入新的職業(yè)風險,如被“王女士”等“職業(yè)案主”(professional client)騷擾等等。

        其次,規(guī)范服務流程,簽訂書面/口頭的服務協(xié)議,做好服務記錄。借鑒社會工作較發(fā)達的國家或者地區(qū)的從業(yè)者守則,如美國的《全國社會工作者協(xié)會倫理守則》,香港的《社會工作者工作守則》等,規(guī)范自身的服務流程,簽訂書面/口頭的服務協(xié)議,做好全程的服務記錄,以防范被投訴、被處罰、被起訴等等的職業(yè)風險。

        再次,社會工作者要熟悉與服務相關的法律、社會政策,以免在服務的過程中觸犯法律或者違反政策。在服務地缺失相關從業(yè)規(guī)定的情況下,要主動援引較受國際認可的行為守則作為自己的工作指南,如美國的《全國社會工作人員守則》、香港的《社會工作者注冊條例》等等。當然,這些規(guī)范也并非十全十美,仍然需要從業(yè)者在實踐中根據(jù)情景而批判性地使用。

        最后,向資深從業(yè)人員請教、學習。資深從業(yè)者在社會服務的過程中積淀了豐富的經驗和智慧,多向他們請教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和抵御職業(yè)風險。學習與汲取資深從業(yè)者的經驗,并不意味著將他們的經驗當做唯一的權威?,F(xiàn)實中,業(yè)界“崇港”、“媚美”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這一方面是因為本土的社會工作職業(yè)體系尚未發(fā)育成熟,另一方面則充分地表現(xiàn)了內地從業(yè)者的“專業(yè)不自信”。

        總之,隨著我國社會工作職業(yè)化的縱深發(fā)展,加強社會工作倫理建設、完善倫理規(guī)范,防范社會工作職業(yè)風險的必要性將勢必隨著社會工作實踐的推進而逐步顯現(xiàn)。首先,我們應當總結過往的實務經驗,并合理地看待中國的“精英式的傳統(tǒng)道德文化、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文化、政府的意識形態(tài)和市場經濟的消費文化”(殷妙仲,2011),提煉出有中國本土的社會工作倫理理念。例如,在家庭暴力個案中,傳統(tǒng)觀念認同“家丑不可外揚”,十分重視保護家庭的親情倫理。那么社會工作者在處理此類個案時,就既要考慮案主的生命安全與隱私保護,也要充分考慮與案主相關家庭的親情倫理。其次,在構建中國本土社會工作倫理體系的同時,借鑒歐美、港臺地區(qū)構建社會工作倫理體系的經驗,使“本土”與“國際”接軌,搭建與中國內地實務的場域相符合的倫理框架。再次,制定操作性較強的社會工作倫理規(guī)范(守則)以便社會工作者更好地處理倫理困境。最后,參考香港的《社會工作者注冊條例》與臺灣的《社工師法》等華人地區(qū)較為先進的社工立法方式,推動與社會工作相關的立法工作,使社會工作在法律層面上獲得認可,從而更好地保護與約束社會工作從業(yè)人員,將社會工作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風險降至最低。

        [1]定光莉,2011,《案主自決原則在臨終關懷中的應用及倫理沖突》,《中國醫(yī)學倫理學》第2期。

        [2]馮浩,2015,《案主自決原則在華人社會中的實踐困境》,《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

        [3]馮雅,2013,《社會工作者的職業(yè)風險及應對策略》,鄭州大學。

        [4]郭偉和,2016,《從一種規(guī)訓技術走向一種社會建設——社會工作參與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作用轉變》,《浙江工商大學學報》第4期。

        [5]顧東輝,2016,《“三社聯(lián)動”的內涵解構與邏輯演繹》,《學海》第3期。

        [6]黃曉星、楊杰,2014,《社區(qū)治理體系重構與社區(qū)工作的行動策略——以廣州C街道社區(qū)建設為研究對象》,《學術研究》第7期。

        [7]江婭,2007,《社會工作中的倫理困境和價值沖突》,《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第1期。

        [8]李霞、尚玉釩、高偉,2011,《職業(yè)風險、組織公平對離職傾向的影響作用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第5期。

        [9]李迎生、方舒,2010,《現(xiàn)代社工、義工事業(yè)興盛的條件與機制——基于西方及中國港臺地區(qū)的經驗》,《河北學刊》第5期。

        [10]拉爾多夫·多戈夫、弗蘭克·M洛溫伯格、唐納·哈林頓著,2005,《社會工作倫理:實務工作指南(第七版)》,隋玉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1]馬克斯.韋伯,2010,《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第一版)》,康樂、簡惠美譯,廣西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2]沈穎,2011,《案主自決與價值中立原則下的老年社會工作服務》,《社會工作(實務版)》第9期。.

        [13]沈黎,2012,《本土社會工作實務的倫理困境與倫理抉擇——基于上海青少年社會工作實踐的質性研究》,《社會工作》第2期。

        [14]沈黎、呂靜淑,2014,《華人社會工作倫理守則的比較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

        [15]王思斌,2011,《中國社會工作的嵌入性發(fā)展》,《社會科學戰(zhàn)線》第2期。

        [16]王思斌,2014,《社會工作在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種基礎—服務型社會治理》,《社會工作》第1期。

        [17]王思斌,2013,《高校教師領辦社會工作機構的疊錯現(xiàn)象分析》,《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

        [18]汪昊,2017,《“郭社工”事件與社會工作職業(yè)倫理之問》,《中國社會報》,4月21日第005版。

        [19]徐永祥、曹國慧,2016,《“三社聯(lián)動”的歷史實踐與概念辨析》,《云南師范大學學報》第2期。

        [20]徐翀,2012,《社會工作者保護保障機制探析》,《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第6期。

        [21]袁芮,2016,《社會工作介入婚姻暴力中的倫理議題——以案主自決和保密原則為例》,《倫理學研究》第3期。

        [22]殷妙仲,2011,《專業(yè)、科學、本土化:中國社會工作十年的三個迷思》,《社會科學》第1期。

        [23]顏小釵、高小敏,2017,《社會工作倫理在社會工作中的意義和重要性》,《中國社會工作》,http://theory.swchina.org/exchange/2017/0410/28719.shtm l

        [24]張麗霞、李芳,2016,《中國社會工作發(fā)展高端論壇在武漢召開》,《中國社會工作》08月25日。

        [25]張和清,2011,《社會轉型與社區(qū)為本的社會工作》,《思想戰(zhàn)線》第4期。

        [26]張和清,2016,《中國社區(qū)社會工作的核心議題與實務模式探索——社區(qū)為本的整合社會工作實踐》,《東南學術》第6期。

        [27]朱健剛、陳安娜,2013,《嵌入中的專業(yè)社會工作與街區(qū)權力關系——對一個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的個案分析》,《社會學研究》第1期。

        [28]Abramson,M.1984,Theautonomy-paternalism dilemma in socialwork practice.SocialCasework,66,387-393.

        [29]Biestek,F(xiàn).P.1957.The Casework Relationship,Chicago,Illinois:Loyola University Press.

        [30]Freedberg,S.1989 Self-Dtermination:Historical Perspectivesand Effectson CurrentPractice,SocialWork,34,33-38.

        [31]Hugman,R.2003.Professional Values and Ethics in socialwork:Reconsidering Postmodernism?The British JournalofSocialWork,33(8),1025-1041.

        [32]Perlman,H.H.1965.Self-deternination:Reality or illusion?Social Service Review,39,410-422.

        [33]Payne,M.1999.“Social construction in socialwork and social action”in Jokinen,A.Juhila,K.and Poso,T. (eds)Construcing SocialWork Practices(A ldershot:Ashgate):25-65.

        [34]Reamer FG.1998.Ethicalstandards in socialwork,Washington,DC:NASW Press,.

        [35]Rothman,J.1989.ClientSelf-determ ination:Untangling the knot.Social Service Review,63,598-612.

        編輯/程激清

        C916

        A

        1672-4828(2017)03-0048-18

        10.3969/j.issn.1672-4828.2017.03.004

        ①感謝深圳、廣州兩地的社工同仁為了推動行業(yè)持續(xù)改善、發(fā)展而接受筆者在線訪談;感謝中山大學裴諭新副教授、伊利諾伊大學犯罪學蔣博士、北京大學心理學謝博士、鐘警官接受我咨詢。另外,筆者已經對受訪者個人信息做盡可能地隱匿處理,筆者自負一切文責。

        猜你喜歡
        案主社會工作者保密
        多措并舉筑牢安全保密防線
        中國石化(2022年5期)2022-06-10 06:39:32
        《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征稿函
        案主自決原則在老年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倫理困境
        法制博覽(2019年20期)2019-12-13 22:38:56
        社會工作者職業(yè)認同與組織認同對職業(yè)流動影響的研究——基于對廣州市社會工作者的調查
        論我國人口促進社會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個案:發(fā)揮“家一校一社”聯(lián)動作用實現(xiàn)全方位的關注與支援
        社會與公益(2018年1期)2018-05-30 10:48:04
        淺析實施案主自決的困境及其對策
        山西青年(2018年24期)2018-01-27 12:52:34
        重掌生活主導權
        ——認知行為治療介入精神障礙康復案例
        大社會(2017年12期)2018-01-17 11:55:17
        社會服務機構中社會工作者激勵因素研究
        社會建設(2016年4期)2016-12-01 04:34:22
        論中國共產黨的保密觀
        挑战亚洲美女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中文日韩久久av乱码|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YP| 搞黄色很刺激的网站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午夜精品| 97人妻碰碰视频免费上线| 亚洲成av人片无码不卡播放器| 国产喷白浆精品一区二区豆腐| 中文字幕av高清人妻|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a片3d| 日韩精品区欧美在线一区|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性色av|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男人激烈吮乳吃奶视频免费 |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日韩精品| 日日av拍夜夜添久久免费| 午夜精品久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噜亚洲av | 久久九九国产精品怡红院| 91久久精品无码人妻系列| 国产高清不卡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av波多野结衣|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十八禁 | 国产让女高潮的av毛片| a级特黄的片子| 99热国产在线| 色视频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精品日韩一级免费视频|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精品精品国产三级av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吃药| 爱我久久国产精品| 国内国外日产一区二区| 麻花传媒68xxx在线观看| 欧美黑人乱大交| 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