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讀法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國家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朗讀做出了明確界定“朗讀,指的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钡诋斀竦闹袑W語文課堂中朗讀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朗讀教學無目的性、師生不重視朗讀等問題層出不窮,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值得教育工作者反思并找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以此促進中學生聽、說、讀、寫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語文朗讀 現(xiàn)狀 解決策略
朗讀法是我國語文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生理解力、思維力的重要途徑。在古代,無論是啟蒙教育還是太學教育,最重視一個“讀”字。朱熹讀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备=◣煼洞髮W教授孫紹振在《對話語文》中介紹了自己的讀書方法:“(那時候)就是背古文,用老法子念,抑揚頓挫,像唱歌似的,很好玩。直到今天,絕大部分我還能背得出?!盵1]朗讀是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進入文本,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是用形象具體的口語表達文本思想情感的手段,是溝通書面語和口語的橋梁,是學生獨特的體會,我們必須重視語文課堂的朗讀法。但當今的朗讀教學現(xiàn)狀值得一線教育工作者反思,找出當今朗讀教學的正確之路,還語文課堂一片朗朗讀書聲。
一、當今語文課堂朗讀教學出現(xiàn)的問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要求中小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但長久以來,中學語文教學方面一直存在著朗讀不足的問題。1963年張志公先生在其《漫談語文教育》一書中提到對當時語文教育的擔憂“從前,走過私塾、蒙館的附近,總會聽到孩子們嗚哩哇啦讀書的聲音,現(xiàn)在那種聲音不大聽得見了。”[2]讀書聲不僅在那個年代不大聽得見了,在當今也不大聽得見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筆者結合當前的教學實踐和考試制度,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師生對朗讀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雖重視朗讀法,但在具體的語文課堂中,朗讀法的地位沒有得到貫徹落實?!翱伎伎迹蠋煹姆▽?;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边@句玩笑話,卻真實地反映著當今教學的弊端。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考試這個指揮棒做出調(diào)整,師生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必考內(nèi)容中。在日??荚囍?,也是以筆試形式為主,關于朗讀內(nèi)容無法考核,即使有所涉及,也無非是一些輕重音、停頓之類的內(nèi)容。
語文教師“重講解輕朗讀,重提問輕朗讀”。新課標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新課標的影響下,“滿堂灌”有所減弱,但有些教師片面地解讀新課標,“滿堂問”隨之出現(xiàn)。雖然講解有利于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占有大量的知識內(nèi)容,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但學生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滿堂灌”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朗讀是學生把情感帶入文本之中,在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上把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有色的畫面,讀出自己的韻味。關于講解與朗讀之間的關系,有人做過論述“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面;講解是推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xiàn);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予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崩首x更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但很少有人關注朗讀教學。
提問不是為提問而提問,提問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問題過于瑣碎或者過于艱澀,都是不利于理解文本的。提出的問題難度適中,始終遵循著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所以不管是講解還是提問都只是一種教學方法,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而定,不可一概而論。
(二)朗讀內(nèi)容、目的不明
新課標雖然對朗讀有所論述,但哪些內(nèi)容適合朗讀、如何朗讀、朗讀要達到怎樣的效果卻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這就易給師生造成困惑。
詩歌、文言文需要朗讀毋庸置疑,小說是否需要朗讀則看法不一。有些老師認為小說篇幅過長,朗讀影響上課進度,不利于教學。其實不然,小說中的對話片段非常適合學生分角色朗讀,以讀代講,把握典型人物性格特征。說明文、議論文內(nèi)容枯燥費解,很多老師不屑讀,讀說明文有利于學生把握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簡潔性,讀議論文要旗幟鮮明,有利于把握文中堅定、客觀的色彩和鏗鏘有力的論證氣勢。
不少語文教師已開始重視朗讀教學,由于朗讀教學的目標不清楚,采取不同年級、不同文體都使用同一種朗讀方法,不知道“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盲目地希望學生在初讀文本時能達到“有感情地朗讀”文本,這種過高的期望不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原則,學生不但達不到這種期望,反而會適得其反,學生連最基本的“正確”地朗讀文本的要求都達不到。
竇桂梅老師在執(zhí)教《秋天的懷念》開篇時把課文朗讀的目標明確地告訴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但在執(zhí)教過程中學生對“有感情”的理解出現(xiàn)了偏差,評點同一位學生的朗讀,有的學生認為讀得感情充沛,有的學生則認為讀得沒有情感。面對學生的困惑,竇老師告訴學生因為每個人的情感體驗和表達方式不同,所以讀出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只要讀出自己的韻味就可以了。課堂上并不是每一位老師都明確朗讀目標,所以導致學生“濫讀”現(xiàn)象顯著。
(三)教師誦讀能力參差不齊,輕視范讀
教師講課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學生的模仿能力強,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教師的言行,有些老師普通話發(fā)音不標準,甚至有的在課堂上使用方言,在朗讀教學過程不僅不能起到指導作用,反而會誤導學生,學會錯誤的發(fā)音。有些語文教師不重視范讀,在需要教師朗讀的時候直接以機代讀,恰當?shù)厥褂枚嗝襟w能使課堂增添生機,但濫用多媒體不利于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二、朗讀教學的策略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朗讀重要性,張志公先生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朗讀的重要性“忽視口、耳,只注意手、眼,這是砍掉植物的根不希望它開花的辦法。充其量這像插瓶,也許能開兩朵花,然而開不多,也開不久。”[3]在現(xiàn)代語文教育中,我們必須重視朗讀教學。
(一)立足教材,精選適宜的朗讀材料和方法
教材中的選文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作品,但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適合朗讀,而且局限于教材,學生的朗讀面相對狹窄。語文教師要立足教材,廣泛搜集適合朗讀的材料,讓學生大量朗讀。于永正老師在談自己的朗讀觀時說過,學生要大量朗讀,朗讀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而且在他從教的這些年里,他的學生每天沒有書面作業(yè),但必須完成朗讀作業(yè),每天必須完成半小時的朗讀。無疑,他的學生是幸福的,于老師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還精選朗讀材料讓學生廣泛地朗讀。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適用的范圍,比如教師的范讀只能起到“示范啟發(fā)”的作用,重點在于學生的情感體驗,所以一節(jié)課中范讀在于精不在于多,盡可能讓學生開口讀。對于戲劇作品和小說中關于對話描寫的語段適合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一個人朗讀一個角色的對話,通過分角色朗讀,學生既能深入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體會人物的價值觀,又能體現(xiàn)人物矛盾沖突的發(fā)展變化。如《雷雨》采用分角色朗讀,可以讓學生置身其中,體會人物內(nèi)心的復雜情感和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
這些都是講解、提問、小組討論無法達到的高度,選擇適宜的朗讀材料和朗讀方法,能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確立明確的朗讀目標
學生朗讀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張志公曾說過,朗讀應有基本要求,進一步要求,較高要求……中學語文課程標準對朗讀有個總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這我們可以看出,“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個逐步達到的過程,先是讀準字音、字詞,這是學生初讀文本的目標;其次流利地朗讀文本,做到不多一個字,不少一個字;最后才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具體包含怎樣的感情,教師在備課時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要根據(jù)年級、文體、學生實際情況去備課文的朗讀目標,但也不能備了朗讀目標就草草了事,語文教師也要根據(jù)自己所備的朗讀目標備讀,看自己是否能達到這個朗讀目標。
給學生明確的朗讀目標,就好比航船有了方向。余映潮老師在執(zhí)教《狼》這篇文言故事時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誦讀課文,品析課文”,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余老師明確地告訴學生怎樣誦讀課文,主要從三個角度誦讀:一、從屠戶的角度評點段的內(nèi)容;二、從狼的角度評點段的內(nèi)容;三、從語言的角度評點段的內(nèi)容。這就給了學生明確的朗讀目標,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做到了心中有數(shù)。
(三)教師提高朗讀能力,重視范讀
在語文閱讀課堂上,需要朗讀時許多老師以機代讀,美其名曰充分利用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否認,多媒體教學越來越廣泛,但多媒體中錄音的朗讀無法代替教師的范讀,它只是一種輔助性手段。
教師的范讀,更能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教師范讀時不僅僅是聲音的傳遞,老師的表情、眼神都是學生揣摩的對象。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把書本上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有色的畫面,使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的基礎上,置身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有利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象,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教師范讀時,有利于學生聞其聲、觀其人,感受著文中的句子在教師的范讀下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學生,從而使學生和老師對朗讀內(nèi)容產(chǎn)生共鳴,這種作用是播放錄音無法比擬的。
語文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不僅能增加教師的個人魅力,也有利于語文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朗讀法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基本途徑,語感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葉圣陶說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文文字敏銳的感覺?!眳问逑鎸φZ感也有論述:“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語言的完美需要朗讀的訓練,朗讀的訓練促進語言的完美。正如葉圣陶所說“熟讀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覺中追求語言的完美,誦讀的功夫,無論對語體、文言都很重要,僅僅討究,只是知識方面的事物,誦讀卻可以養(yǎng)成習慣,使語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盵4]
注釋:
[1]孫紹振、錢理群:《對話語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頁。
[2]張志公:《漫談語文教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5頁。
[3]張志公:《漫談語文教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4頁。
[4]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605頁。
(馬春俠 安徽蕪湖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 241000)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