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才
無論中外,教育都是一個文明延續(xù)最為重要的事情?!墩撜Z》開篇言學,《荀子》第一篇即是《勸學》?!抖Y記·學記》中甚至說:“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倍@樣的“文”的教育當然首先是語文教育。但是,我們需要首先明白,什么是“語文”。
語文首先當然是一門課程,乃至于一門學科。但是,語文首先是一國之語文,而非普遍性的學科——現(xiàn)代社會有理論癖好,但是這種癖好最好不要損害文明的根底。所謂“語”自然是指漢語,語文的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識文斷字,更應讓學生愛上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漢語。理解的難處在于“文”。我們通常說中華文明,文明不僅僅對譯西文civilization,更有我們自身的文明義涵?!吨芤住べS·彖傳》:“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边@段話是中國古典文化中關(guān)于文明的最早最完全的敘述。要而言之,“文”是對世界的整體觀察和探究,在柏拉圖看來,這種整體關(guān)照其實就是所謂“哲學”,即最高的智慧追求;其次,“文”的關(guān)鍵還在于“化成天下”,就是說以這種智慧讓人類的政治生活有序并且褒有美好的品質(zhì),與此相關(guān)者,皆為“文”。因此,“語文”中的“文”就不僅僅是各種文章,而必須具有這種文明的品質(zhì)和擔當,這樣的文,其實在《論語》中稱之為“文學”:“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子游和子夏作為孔子的“文學”高徒,他們所學習的文學其實是指歷代典籍,而非俗常文章。
這是我們談論小學語文的基礎,也就是說,依循小學的教學特點,循循善誘,漸漸將學生吸引到“語”和“文”上。“語”事實上是附著于“文”上的問題,如果不能通過“文”的教育傳達出自身文明的品質(zhì),學生怎么可能會對這種語言產(chǎn)生真正的尊敬和喜愛之情?因此,當我們談論“古典傳統(tǒng)與小學語文教育”的時候,核心問題便在于,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文”如何與我們自身的文明傳統(tǒng)發(fā)生最直接的、活生生的關(guān)聯(lián)。這自然不是一篇文章、也不是一個人能夠能夠清楚回答的問題。拙文只是希望就這個關(guān)鍵問題略呈己見,或有助于其他的思考者。
文必有其載體,這就是文本問題。小學語文教材雖然經(jīng)過不少次的調(diào)整,但是,基本的基調(diào)沒有改變。我們以高年級的語文教材為例,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該冊教材一共32篇課文,關(guān)于祖國自然風貌的文章7篇,古詩兩篇4首,關(guān)于自然世界以及科學相關(guān)文章11篇,童話或寓言四篇,關(guān)于愛國等各種道德教育的文章8篇,總體來看,編著者的意圖不難揣測,一方面需要培養(yǎng)孩子的現(xiàn)代精神,所以這一類文章比重最高;其次,祖國的自然風貌除了培育學生對美好自然的感知,當然也有出于愛國情操的教化考慮,而各種道德教育類型的文章一共八篇,再加上4篇傳統(tǒng)上以道德教育為目的的四篇寓言,那么,從總體上講,其實語文教材的根本內(nèi)容有兩點:一是現(xiàn)代科技類,一是道德教育類。
關(guān)于科技類文章,我們以29課《呼喚風雨的世紀》為例。課文以極其贊頌的語調(diào)歌頌論20世紀科技的發(fā)展。但是20世紀同樣發(fā)生了兩場死傷人數(shù)遠非過去的歷史可比,這就是災難深重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而這與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推動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的現(xiàn)代哲學一直被思想深刻的哲人所反思,怎么可能如這篇文章所寫?所有反思現(xiàn)代性的哲人中,施特勞斯著力強調(diào)以古典思想矯正現(xiàn)代思想導致的種種弊端。那么,語文教材里難道應該交給學生非常片面乃至錯誤的思想么?
至于道德教育,其實世界各國語文教材的通例,因為這是一個政治社會維持其政治生活的必然途徑。但是,這里首要的問題是,編著者是否以最高的思想標準思考過,什么是真正的美德?27課《烏塔》頌揚的是孩子的獨立,這未必不是美德,但是,一個14歲的孩子世界漫游,既不符合常理,也不符合真正美德的標準——一個人要成為有美德的人,成為君子,是一個艱難的學習與自我砥礪的過程,而不是在世界之間獨立游走。其次,當我們以“文”作為更高要求的時候,我們期待的是文質(zhì)的相符,既有道德之質(zhì),也有文學之質(zhì),然后才能文質(zhì)彬彬。
如果我們對“文”有要求,自然就會思考一個問題,這些作者寫下的課文是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的偉大文章嗎?古人以六經(jīng)為教,首先是因為這些最偉大的經(jīng)典。比如,《電腦住宅》,以今天的科技發(fā)展來看,并無任何令人驚奇之處,而作者蔣豫浙,我們幾乎查不到任何資料,這樣一位作者寫出的這樣文章,怎么可以成為滋養(yǎng)學生靈魂的作品呢?類似的文章并不少見,我們必須問一個極其緊要的思想問題:誰能夠教育學生?
所有這些問題,都必須借助歷代思想資源深入思考,并作出回應——如果我們?nèi)耘f期待教育好我們的學生,仍舊對我們的文明報有敬意。
參考文獻:
[1]參吳小鋒.古典文教中的文質(zhì)說探源,尤參第二章第二節(jié)“《論語》中的文章與文學”[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16:31-40.
[2]參婁林主編.經(jīng)典與解釋45:伊索寓言中的倫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
[3]參施特勞斯.蘇格拉底問題與現(xiàn)代性[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