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穎
摘要:體驗學習是關愛教育模式建構的有效方式,它在培養(yǎng)小學生關愛情感時發(fā)揮著紐帶作用,為他們培養(yǎng)和形成利他的情感視角架起橋梁。這種學習方式一方面通過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讓學生在情境感染中生發(fā)情感共鳴,實現他我移情;另一方面在角色置換與深度反思中幫助學生解決認知沖突,促使其在認知碰撞中嘗試自我重構,實現他我換位。
關鍵詞:體驗學習;關愛教育;利他視角;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6B-0044-03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對人來說,最大的歡樂,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愛奉獻給他人。”古往今來,許多人闡釋著“關愛”在人生命成長中的重要意義?,F階段,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而許多人的內在精神世界卻迷惘空虛,同情心缺失,責任心減弱,人與人之間關系淡漠……現狀讓學校的價值觀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面臨著極其嚴峻的考驗,也時刻提醒著: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是兒童基本的道德需求。于是關愛教育成為我校省級課題“體驗教育引領下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研究”重要內容之一。
小學生正處于道德觀念形成和人格特征塑造的關鍵階段,開展關愛情感教育正是最佳時機。關愛教育項目組借助校本課程的研究內容,通過情境體驗、價值辨析、活動踐行等方式,組織和引導每個學生個體在參與學習過程中產生對外部事物的主觀情感,真正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愛、體驗愛,在活動中表達愛、創(chuàng)造愛,從愛自己到愛他人,從愛人到愛物、愛環(huán)境,從愛個體到愛集體等,進而達到關愛情感之中的利他境界,即為了使他人獲得方便與利益,出于自覺自愿的一種有益于社會和他人的精神。
在開展本課題研究實驗的過程中,關愛教育項目組的實驗教師們切身感受到,體驗學習方式是關愛教育模式建構的心理學基礎,它在培養(yǎng)學生關愛情感時發(fā)揮著紐帶作用,為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培養(yǎng)和形成利他的情感視角架起橋梁。
一、體驗讓學生在情境感染中生發(fā)情感共鳴,實現他我移情
設境激情,是關愛教育課堂中一種常用的體驗教學有效手段。心理學相關研究表明,兒童對命令式的說教會產生躲避心理。而如果在教學中能創(chuàng)設某種特定的環(huán)境或場合(即體驗情境),營造出某種特定的氛圍,則能幫助學生與教師的教授產生默契,更快與客體產生情感共鳴,設身處地考慮他人的感受,并作出相應的情感反應,這就是移情??梢赃@樣說,情生于境,境能移情,有效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幫助學生實現他我移情,點燃關愛他人的火花,從而產生利他情感。關愛教育項目組在進行微課程創(chuàng)編和實驗時多維度思考,努力嘗試創(chuàng)設出有利于激發(fā)移情情感的體驗情境。
1.與兒童生活勾連的體驗情境
杜威強調“教育即生活”,教育從來都不可能脫離現實的生活,學生生存于現實的生活世界中,生活世界就是他們形成真善美信念的源泉。因此,開展關愛教育時創(chuàng)設的體驗情境必須以生活化為前提與基礎。
(1)要忠于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課堂上創(chuàng)設的體驗情境雖是虛擬,但不能虛構,它必須指向真實世界,源于當下生活。試想,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先驗地拼湊設定出一個脫離現實的“理想情境”,在這種“象牙塔式”的體驗環(huán)境中恐怕學生只能虔誠地仰視與遵從,表現出應和式的肯定和贊成,難以喚起他們類似情感經驗,更不要說激發(fā)主動的情感體驗,實現移情了。而一旦走出閉塞,面對紛繁復雜、多元萬變的社會現實時,學生仍然會手足無措、不知該何去何從。因此,學生的家庭生活——“試做一天小家長”、校園社會——“同班的你”“今天我是班主任”“我是校園小主人”、社區(qū)生活——“我是社區(qū)志愿者”以及社會生活——“角落里的溫暖——關愛殘疾人”等等的相關場景和元素都被吸納進關愛教育微課程的創(chuàng)編之中,濃縮還原當下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在回憶和回味中展開學習。
(2)應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關愛教育實驗課堂中創(chuàng)設的體驗情境是忠于生活的,但并不止于生活。在體驗情境中表達出一種美好的生活愿景,以未來的視角引領生活,引導學生極力消除現實存在的消極因素,實現尊重兒童、尊重生活與積極引導的統(tǒng)一。
2.捕捉憂傷因素的體驗情境
霍夫曼關于移情的理論表明,當個體觀察到他人處于真實的憂傷中時,自己也會感到憂傷,憂傷的程度越深,幫助行為就會越多。因此,為了促使學生移情利他的情感產生,我們在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時注重捕捉憂傷因素。例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關愛他人》一課中,繪本故事《不是我的錯》里那個因為同學的冷漠態(tài)度而傷心痛哭、不知所措的小朋友成為體驗情境的主角;《邀請賣火柴的小女孩過新年》一課中,膾炙人口的童話人物賣火柴的小女孩走進課堂,幫助學生體驗弱勢群體生活的困境等。
3.符合兒童認知情趣的體驗情境
兒童的生活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我們不能也不應用成人的眼光來審度兒童的世界,特別是他們內心的情感發(fā)展。因此,在創(chuàng)編實驗課程時,我們更多地考慮如何不讓學生依附于課程、臣服于教師、追隨于課堂,而是試著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用平視的眼光感受他們的思想、情感和意愿。所以才有了《我愛蛋寶寶》的趣味體驗,《編寫愛心故事》的聯想游戲,《我的小煩惱》的心理疏導……學生走進課程、參與課堂,得到的是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滿足,情緒快樂喜悅,情感自然生發(fā)。
二、體驗讓學生在認知碰撞中嘗試自我重構,實現他我換位
在學生關愛情感的發(fā)展過程中,知、情、意、行是四個基本要素。僅僅激發(fā)移情情感還不夠,要在情動的基礎之上,幫助學生解決認知層面的沖突,實現對他人的理解與認同,產生利他行為的原動力,這是實現利他關愛的關鍵之所在。
1.發(fā)揮角色置換功能,弱化自我意識
年齡特征、家庭環(huán)境影響等因素,導致現在的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凡事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習慣從自己角度出發(fā)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這就使得他們不太能理解并推知他人情緒情感反應、思想、觀點、動機和意圖,更難以站在益于他人的立場實施行為,實現利他。
關愛教育項目組在實驗課程中,不斷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我角色”與“他人角色”交換的活動機會,讓他們通過“角色置換”實現換位思考,去實際體會別人的需求,感受悲歡和苦愁。比如,微課程《珍愛生命》的設計片段:
新聞視頻:4月3日晚,滁州一名六年級小學生李利(化名)在留下一紙遺書后,從16樓墜下。小小年紀做出如此舉動,給家人帶來莫大的悲痛。
角色體驗:
(1)如果你是李利的爸爸媽媽,失去自己最愛的唯一孩子,你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
(2)如果你是李利最好的朋友,失去他,你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3)如果你是李利的老師,得知自己的學生如此結束了幼小的生命,你有什么感受?
(4)如果自殺的李利死后能看見這個世界,他看見愛自己的人那么傷心絕望,卻再也不能安慰他們,會怎么想呢?
四人小組活動:每人選擇其中的一個角色,展開體驗。
上例中為學生提供了與李利、李利父母、李利好友和李利老師等多個角色進行置換的機會,讓學生能暫時置身于他人角色之上,思人物所思,悲人物所悲,感人物之情,從而感受到不珍愛生命的輕率舉動是無法彌補與挽回的,更會令關愛自己的人痛苦萬分。在換位的過程中,學生自我中心意識被慢慢弱化,強烈感受到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充分考慮別人的感受,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面來認識自我,最終達到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目的。
2.引發(fā)深度反思,實現自我剖析
兒童關愛利他的道德認知有個循序漸進的發(fā)展過程,如果能引導兒童親歷這個過程,在層層剝繭式的反省答辯中,不斷地讓學生的新認知和原認知發(fā)生碰撞,讓“新我”與“舊我”產生對話,他們就會發(fā)現“舊我”的原認知存在的不足,主體對于他人的理解和認同才會自然生長。例如,微課程《關愛殘疾人》的教學片段:
殘疾人的生活到底有多難,我們就在今天的課堂上來開展一次體驗活動。老師要現場邀請一位同學參與這次體驗。
第一次體驗:請你從教室后面以最快的速度到黑板那里,在方框里寫上自己的名字。
第二次體驗:請這名學生蒙住雙眼完成一次。(蒙住雙眼的學生走路跌跌撞撞,寫的名字歪歪扭扭、超出框外。在他體驗的過程中,下面的學生笑成一片)
參訪旁觀者:說說你們?yōu)槭裁葱Γ?/p>
采訪體驗者:這一次與剛才相比,你明顯慢多了,名字寫得也不是特別好看。和前一次相比,你覺得這次難在哪里呢?在困難的時候,當時你心里最渴望的是什么?雖然剛才你的眼睛看不見,但聽到同學們的笑聲你有什么感受?
采訪旁觀者:現在想想,大家的笑對他意味著什么?如果你們面前就是一位真正雙目失明的盲人,大家笑他會讓他感到什么?那我們又該怎么做呢,靜靜地思考一下。
第三次體驗:請學生蒙住雙眼再完成一次。(這一次沒有笑聲,大家自發(fā)地用手扶那名學生,不斷提醒他要怎么走)
采訪旁觀者:你剛才做了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
采訪體驗者:當得到大家的幫助時,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小結:現在大家回想剛才我們整個體驗活動,讓你們明白了什么?
上面這個例子一個體驗活動分三步完成,師生答辯實際上提供了一個把體驗收獲分享和交換的空間。學生交流了在活動中獲得的感受,實現個體和個體之間的“知識比較”,繼而把自己已有的個體的、主觀的、零碎的、不完整的,甚至是不一定正確的認知信息進行加工、檢驗和修正。教師則幫助大家對感受到的信息進行辨析和梳理,然后重組、整合與提升,從而促進學生認知的深化,形成尊重、理解、關愛殘疾人的情感。
實驗研究讓我們深深感受到,體驗學習方式是關愛教育的有效途徑。它讓學生在真切的體驗中,形成利他視角,孕育關愛情感,實現從認知到踐行的轉換。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