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干乙
【摘要】人人具備了優(yōu)良品德,整個社會才會和諧,才會充滿正能量。小學時期的孩子可塑性強,正是培養(yǎng)優(yōu)良品德行為的最佳時期。本文重點闡述如何依托《品德與社會》課程,來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良品德,做社會品德高尚的小公民。
【關鍵詞】品德 生活 升華 學生 品德課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069-02
孩子的心靈是純潔而單純的,學生要健康成長需要家長的誘導,老師的引導,環(huán)境的熏陶。每個人的成長軌跡,都會與其品性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個人品德決定著大家對自己的認可程度,大家對自己的期待和認識。品德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xiàn)在職場上,也表現(xiàn)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品德對于一個人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讓在校的孩子養(yǎng)成好品德,走出校門體現(xiàn)高素質(zhì)呢?
我覺得這與上好《品德與社會》課非常重要。《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課程生活化。也就是說兒童品德的形成應該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感悟。只有來自于孩子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道德情感、道德體驗、道德認知。所以,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并讓學生體驗,使他們在學習后能將升華后的行為回歸到生活中去。
一、立足生活需要,確定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標標準指出:“教學要面向?qū)W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nèi)容與學生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彼晕覀冊诖_定教學目標時,要把握教材的意圖,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起點,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要確立情感目標、行為與習慣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也就說教學最終目標是要指導兒童的實際生活,解決兒童在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提升兒童的生活能力。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導向和歸宿,教學要回歸兒童生活,必然要求不僅根據(jù)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據(jù)兒童的實際生活、身心特點和發(fā)展需求來確定教學目標。比如我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從看電視說起》一課時考慮到孩子看電視著迷,缺乏自控力,出示看電視引起的風波,讓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1.了解學生中是否有和小波一樣的煩惱。2.說說父母對看電視的態(tài)度。3.說說家長限制看電視的理由。4.各小組自選一條家長提出的理由討論和分析。學生初步具備了選擇健康電視內(nèi)容進行娛樂的能力,合理安排時間。他們在頭腦中時常緊繃“品德健康”這根弦,為今后的生活做好鋪墊,努力讓行為規(guī)范從生活中來,在經(jīng)過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課堂活動要生活化, 《品德與社會》課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問題,適宜開展活動學習。
教學,須讓學生用心去經(jīng)歷、用心去體驗,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情感世界,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敏感細膩起來。作為《品德與社會》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組織他們多看,多做,多參與合適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镀桨不丶摇分?,帶領學生認識藏有交通標志的漫畫,仔細觀察交通圖標,聯(lián)系交通路線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將認識交通標志與實際交通狀況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學習,學生很快明白了這些交通標志的實際含義和注意事項,認識了交通標志,懂得了識別馬路上真正的指揮官——交通警察的手勢,從而懂得意思,服從指揮。讓學生弄清楚這些手勢分別代表的意思。寓教育于活動之中,使學生有了真正實際的收獲。
三、教師要有必備的專業(yè)素養(yǎng)。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楷模,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影響。為了小學生的品德健康,教師還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1.教師要尊重學生。“該生是否尊重師長”是班主任評定一個學生品行的重要條件,而作為班主任是否問過自己“我尊重學生了嗎?”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
2.教師要講誠信?!罢\信”這詞不只是適用于商品社會,也是教師要做到的。有些教師在向家長匯報學生情況時,會無意地把情況夸大或縮小;應承了學生某些事情,過后又不認帳;有時在學生面前和同事無所顧忌地亂扯……這些微小的事兒都會讓學生覺得,教師都可撒謊,我們怎么不可以呢?
每一位教師在上課時都應該時刻記得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對學生要和藹可親,以誘發(fā)其良好情緒;善于觀察學生情緒,及時排除不良情緒的干擾;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情境,使學生樂于學習;發(fā)現(xiàn)并表揚學生的優(yōu)點,尤其是“弱視群體”,更應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抓住教育契機給予不同方式的贊許,鼓勵他們積極進取。
四、教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這是學習的最終目的。
真理是在實踐中才能體驗其價值和科學的,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實踐產(chǎn)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兒童的一貫的、善良的思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產(chǎn)生懷疑,削弱了教育的引導功能。品德與社會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jié)論,應是怎么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怎樣的評價?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實踐課上的認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回歸生活。
總之,圍繞品德與社會社生活化這一理念,要努力把生活引進德育課程,因為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要讓學生“動”起來,在“動”中去體驗,在“動”中獲得真知,培養(yǎng)能力,養(yǎng)成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的品質(zhì),也讓課堂成為學生發(fā)展個性的舞臺,給學生一個學習、吸納、升華的過程,豐富拓展學生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最終回歸生活,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社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