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春林
【關鍵詞】 地理教學;以圖導學;學習興趣;探究;填圖游戲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1—0117—01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合理利用地圖,可以幫助學生更為直觀準確地認知外界環(huán)境,通過有效解析地理位置及地形外貌,能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下面,筆者以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為例,對課堂教學活動中以圖導學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進行分析。
一、以圖導學,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教育階段學生正處于學習與心理成長的關鍵階段,單一枯燥的課堂教學活動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情緒,其厭學情緒會直接影響他們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進而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地理學習成績。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必須要及時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應用以圖導學教學模式,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緒,進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舉一反三的教學成效。
例如,教師在教學湘教版八年級上冊《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這一課時,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詩詞《沁園春·雪》,并配合北方風光圖片。美麗、獨特的圖片可以瞬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及求知欲,使學生快速進入角色,投入到本課的學習中。同時利用多媒體逐一顯示本區(qū)的地形區(qū)、河流、山脈、海域等相關圖片,借助圖像來真實有效地展示南北方存在的氣候及地域環(huán)境差異。然后,教師需要利用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學習討論。如:我國古代文獻《周禮·考工記》中有個故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意思是說南方的橘樹移栽到淮河以北,就會變?yōu)樾」嗄?,橘子也會變?yōu)椴荒艹缘摹拌住?。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請你解釋這種現(xiàn)象。在學生進行思考的過程中,有效展示兩幅植被景觀圖,以此來幫助學生比較南、北方地區(qū)植被類型的差異。此舉不僅可以有效增強師生及生生間的學習互動,同時使學生可以自主結合圖片進行思考,有效提升了初中生的地理條件解析能力。通過有效設計生活化的學習問題,有效密切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間的聯(lián)系,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可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二、以圖探究,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初中地理教師在實際應用以圖導學教學模式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環(huán)就是以圖探究活動。地理教師可以將此環(huán)節(jié)大致分成三個階段:其一,提出問題。在創(chuàng)設的以圖導學學習情境中,需要充分依據(jù)新課標教學理念、教材內(nèi)容、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精心挑選地理圖像,設計出不同形式的開放性探究問題,依據(jù)此學習問題來有效引導學生自主解析地理圖形。其二,自主解析,積極展開合作學習。對于部分難度系數(shù)較小的學習問題,教師需要讓學生自主展開學習活動;對于難度系數(shù)較大的問題,教師需要充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探討,互相交流學習看法及學習理念,進而從根本上解決學習問題。其三,整理歸納學習問題。教師需要充分依據(jù)班級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利用圖像進行問題糾正與總結。如,教師教學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日本》這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出示日本政區(qū)圖,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1)日本是一個島國,都有哪些部分組成?(2)日本瀕臨哪些海洋?與哪些國家隔海相望?學生看圖后回答:日本四大島是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臨海洋:太平洋、日本海。隔海相望的國家是中國、韓國和朝鮮、俄羅斯。其次,出示日本地形圖,要求學生觀察日本地形圖,分析日本地形特點。如:日本國土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僅沿海一帶分布著狹小的平原,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日本不僅多山,還多火山、地震,這是為什么?最后,展示“板塊構造示意圖”與“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要求學生運用板塊構造學說,深入解析日本這一國家為何有這么多的火山和地震。通過有效設計以圖探究教學活動,有效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同時,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的辯證統(tǒng)一。
三、設計填圖游戲,加深學生地理學習印象
初中教育階段學生比較傾向于具備競賽性及趣味性的游戲活動,教師需要利用此學習特點來有效組織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活動。可結合班級中學生實際學習能力與地理教材內(nèi)容,設計填圖游戲。例如,教師在教學八年級地理《祖國神圣的領土——臺灣省》這一課時,根據(jù)需要在教學活動結束后,利用臺灣省地圖設置填寫“城市名稱”的游戲,要求學生將臨近城市名稱進行正確填寫。在實際答題過程中,可以采取搶答的方式,運用時間最短且搶答正確的學生獲得一分,比賽結束后累積得分最高的學生勝出。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臺灣省地圖進行提問,隨意指出地圖中某一城市的地理位置,要求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說出其區(qū)域的地形及氣候特點。這可在有效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與靈活應用能力的同時,不斷加深其學習印象。
編輯: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