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梅
[摘 要]在《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學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兒童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是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最佳時期?!睘榇耍W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應當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抓住培養(yǎng)好習慣的關鍵期,從小事入手、從細微處抓起。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一切存在美的東西其本性都是在嬌弱的時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是到了長硬以后就不容易改變了。
[關鍵詞]小學教育;學生自主管理行為習慣;能力;培養(yǎng)
教育家葉圣陶曾經(jīng)指出:“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所謂習慣,是由于長時間的經(jīng)驗或重復在后天養(yǎng)成的一種比較穩(wěn)固的,不易改變的行為傾向。中外教育家都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教學育才的一項主要任務。英國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曾說:“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yǎng)成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結于自己養(yǎng)成的習慣?!毙袨榱晳T是影響學習成效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行為基礎,是構成學生全面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給予落實。
一、按照先入為主的規(guī)律
在開學的第一周定為常規(guī)養(yǎng)成教育周。向同學宣讀《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以及學校的各項要求。并根據(jù)本班的特點,增補制定適合本班的班規(guī)。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聯(lián)系實際逐一進行認真的學習、討論。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常規(guī)養(yǎng)成教育時,注重讓學生明確怎么做,為什么要這樣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學生一進學校就在頭腦中深深地打下常規(guī)、禮儀的烙印。盡管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寄希望開學的第一周、第一個月的強化教育活動就一勞永逸,但畢竟通過開學初扎扎實實的養(yǎng)成教育,可使學生熟悉校紀班規(guī)。多數(shù)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提醒、引導下,逐漸地由“他律” 發(fā)展為“自律”。
二、以行為訓練課為途徑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行為訓練課是我校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的重要途徑之一。行為訓練課由班主任任教,每天堅持十分鐘。班主任備好課是行為訓練課成功的開始。在班主任制定的訓練目標中要求結合班級實際情況,原則是宜小不宜大,求實不浮夸。教案中除訓練目標還要有訓練形式及總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職責是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思想實際,由教師引導讓學生用正確的觀念、思想,主動審視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教育、訓練、矯正。我們還創(chuàng)設沖突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道德需要,即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矛盾沖突情境,喚起學生道德需求和選擇的意愿。教師讓學生唱主角、模擬表演情境或巧妙利用學生生活中遇到的真實情境達到教育目的。例如:針對學生中同位之間不團結這一問題,老師讓學生模擬表演兩種不同情境,一組表演同位之間桌子劃上“分界線”;另一組表演同位團結友愛互相幫助。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分析、選擇,以達到教育目的。另外,還創(chuàng)設非親身參與的,但學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沖突情境。如:教材、報刊、電視、所見所聞,教師引導捕捉?jīng)_突,引發(fā)思考,喚起學生選擇愿望,啟發(fā)學生內驅力。小學生自制力差,好習慣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強化就容易消退,只有對學生嚴格要求,反復訓練,不斷強化,從細處抓起有計劃地增強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意識,最后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因此,在行為訓練課中我們始終堅持貴在明理、傾注情感、重在訓練的教學原則,從課程類型上分為明理課、導行課、訓練課。
三、以“照鏡子”特色活動為載體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
學生是不成熟的群體,在他們身上往往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學生又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們各自有著獨特的個性和豐富的情感,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因此,如果為了糾正學生存在的問題,老師一味的指教、批評,只能適得其反,不但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而如果老師進行一味的說教,也只會水過地皮濕,不能深入到學生的心靈深處。為了能糾正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使日常行為規(guī)范內化為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xiàn),我們開展了“照鏡子”活動,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控制,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又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意在培養(yǎng)反思的意識?!罢甄R子”活動是這樣開展的。在校門口立一塊標語牌,每周根據(jù)學生行為表現(xiàn)中存在的某些問題,在這塊標語牌上寫出不同的提示語,例如“你說普通話了嗎?”、“二分鐘鈴響了,你坐好了嗎?”、“我們要增強公德意識,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你做到按時起居了嗎?”等等。每天學生進?;蛘n間都可以在“照鏡子”標語牌前站一站、念一念,對照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糾正。在此基礎上,各個班里也都立一塊“小鏡子”,讓學生自己找出問題,寫出提示語。學生對“照鏡子”活動的形式樂于接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了自我糾正、自我教育的方法。能夠正確看待自己的不足,自我激勵、自我教育。使日常行為規(guī)范內化為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xiàn)。
四、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
通過讀書學生積累了知識,領悟到做人的道理。第一步,推薦好書。利用廣播時間向同學們推薦好書,這會激起學生讀書的欲望。同學之間也能形成比著買書、讀書的氛圍。第二步,確定家庭讀書日。每位學生在家里都和自己的父母、家長共同讀書。讓學生在家里、在學校都能感受讀書的樂趣。第三步,交流、表彰。每月學校結合讀書活動進行總結,表彰讀書活動開展好的班級、個人,評選出“讀書小標兵”、“藏書小狀元”。各班利用班會課時間進行讀書體會的交流。學生在讀書活動中享受的快樂是外人難以感受到的。更重要的是知識在讀書中積累,行為在讀書中養(yǎng)成。
五、以成長記錄袋為評價手段,鞏固學生良好行為的發(fā)展
“學生成長記錄袋”的實施著眼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注重評價主體、評價目標多元,評價內容、評價方式多樣,既關注結果,更加重視過程,注重對學生學習和發(fā)展過程的評價,通過真實、深入地再現(xiàn)學生的發(fā)展過程去引導、鼓勵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良好的條件。從學生一個個真實的“袋子”中,感受到了成長的快樂,感受到了一顆顆天真的童心。通過實施“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制度,引導、鼓勵、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使學生既能學會判斷自己的進步,感受成功的喜悅,又能積極反省自身的不足,主動尋求改進的方法和途徑,使之不斷完善自我。每一個“成長記錄袋”都將凝聚著學生的成功和創(chuàng)造,記載著學生的健康成長。對于他們來說,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所經(jīng)歷的一切。
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申斯基這樣講:“良好的習慣是人在其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笨梢哉f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好的習慣使人受益一生。“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教師只有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做到了“教是為了不教”。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需要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明確目標,鍥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