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東宏
(姜堰區(qū)溱潼實驗小學 江蘇泰州 225508)
摘要:研學旅行是行走中的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體驗為載體的實踐,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以探究為方法的實踐,學生學會了解決問題;以合作為特色的實踐,打造了團隊精神;以綜合為主的實踐,關注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研學旅行;體驗;實踐;發(fā)展
“要么讀書,要么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比绻眢w和靈魂都在路上,那選擇研學旅行。隨著社會各界對學生創(chuàng)新教育、素質教育的高度關注,越來越多的家長為孩子選擇游學、夏令營、冬令營、社會實踐活動等。近日,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fā)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把“研學旅行”放在了青少年成長的戰(zhàn)略高度,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fā)展。長期以來實踐教育環(huán)節(jié)薄弱甚至缺失,孩子們欠缺的不是知識技能,而是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學即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旅行是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研學旅行基地、走進景區(qū)、走進社會,是行走中的課堂。
我校在溱潼西側,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起步較早的學校,擁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yōu)勢。溱潼八景、溱湖八鮮、溱潼會船節(jié)、溱湖國家濕地公園、溱潼農業(yè)生態(tài)園、泰州華僑城、泰州田園牧歌、梅蘭芳公園、海軍紀念館等都是師生的實踐資源。基于以上認識,我們開展研學旅行,讓學生在“基地之旅”中感受自然風光,了解歷史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國際化視野,養(yǎng)成公民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意識。這種體驗式學習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研學旅行: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
陶行知先生說過,創(chuàng)造力最能發(fā)揮的條件是民主。研學旅行徹底改變了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學習方式,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例如我們組織學生走進溱湖農業(yè)生態(tài)園,菜單式活動有近40項目。學生到基地后,除了按規(guī)定參加有關有機蔬菜種植的活動以外,還根據自己喜歡的內容選擇其它項目進行活動。有的學生對外形奇特的蛇瓜感興趣,有的對特大南瓜感興趣,有的對長在樹上的紫薯感興趣,我們就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組成研究小組,借助已有生活經驗以及老師和講解員講授的知識,親自在校園開心農場種植自己喜歡的瓜果蔬菜。孩子們通過請教他人和查找資料,改進種植方法,反復探究,反復實踐,當孩子們種植成功后興奮不已,感慨種植瓜果蔬菜學問大,同時也改變了他們對農民的看法。
二、研學旅行:以體驗為載體的實踐,激發(fā)求知欲望
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往往源于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對學生而言,研學旅行中的實踐和體驗到的才刻骨銘心、終身難忘。我們組織學生走進南京中山陵,學生拾級而上的同時,通過所見所聞,體會到一代偉人孫中山的光輝一生,看到日本侵略者留下的種種罪惡行徑感到憤慨,當了解到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新中國的建立拋頭顱灑熱血而感動不已;當學生回到生活中,坐在飯桌前享用美食時,更加感受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這樣的體驗,徹底喚醒了學生的愛國思想,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由此學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懂得感恩社會,感恩他人。
三、研學旅行:以探究為方法的實踐,學會解決問題
研學旅行就是引領學生在學習情境中發(fā)現問題,獲得答案并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它讓學生有了親身體驗“科學”的機會,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我們將學生研學旅行的目的地選在了溱湖風景區(qū),開展對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檢測活動。風景區(qū)內濕地類型多樣,包括沼澤、湖泊、河流、人工濕地等生境,濕地內生物多樣性豐富,為多種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特別是為鳥類的棲息、覓食、繁衍提供了理想場所。在這次體驗中,作為初次接觸環(huán)境監(jiān)測的學生,顯得毛手毛腳,忘記流程是常事。但是在老師和專家的引領下,一次次的修正錯誤,一次次的交流經驗,一次次的進行實驗的努力下,最終得出結論,溱湖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總體良好,但環(huán)境監(jiān)測滯后,濕地生物多樣性有所減少。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初步具備了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運用所學的知識服務社會,去探究,去發(fā)展,去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
四、研學旅行:以合作為特色的實踐,打造團隊精神
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斷,十雙筷子捆在一起折起來就非常困難,這種現象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贏。這種發(fā)揮團隊的力量,以小組合作形式的學習在研學旅行中最常見、最基本的組織形式,也是活動的一大特色。在溱湖風景區(qū)有個“走浮橋”的活動項目,我們將學生分成幾組,要求隊員不得大幅度晃動浮橋,每組在規(guī)定時間內,本組隊員全部順利通過浮橋,為完成任務;所用時間最短的一組為勝利。事實證明,欲速不達,單靠個人力量根本無法取勝。學生根據各人的體型、心理素質、通過順序等方面進行了探討,進行分工和合作,有人指揮,有人保護,有人幫助,有人負責行李,各種手段都用上了,最終學生全部順利過關,歡呼擁抱在一起。這一瞬間的成功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合作的價值以及團隊的力量。
五、研學旅行:以綜合為主的實踐,注重全面發(fā)展
學生需要全面發(fā)展,猶如植物需要陽光、空氣、土壤、水、肥料、溫度一樣需要多方面的條件才能夠健康成長。研學旅行與傳統的知識和培訓相比,少了一些說教和灌輸,多的是活動中的體驗和感悟。在溱潼周五魚餅店基地師傅的帶領下,學生觀看了魚餅、魚圓、蝦球的生產流程,品嘗了它們的美味,親自感受溱潼的美食文化以及美食帶來的經濟效益,感受到了熱愛生活的溱潼人打造了精美的美食名片,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美好。懷著對制作魚圓魚餅的渴望,學生在基地內學起了剖魚、剁魚肉、舀魚肉、煎魚肉等,學生在制作中感受到了制作特產的辛苦,學生“成功作品”不但凝聚著不怕困難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對制作師傅辛苦勞動多了理解,更凝聚著學生對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的信心……這樣的研學旅行,使學生認識社會、了解自我、增長才干,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研學旅行活動借助旅行的形式,達到了實踐活動的目的,實現了學生增長知識、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增強團隊協作能力的目的,較好的滿足了學校、家長、學生的教育需求。這正是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也才是學生所要的教育。
參考文獻:
[1]丁運超.研學旅行:一門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J].中國德育.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