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云
摘 要:黨員干部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被賦予了相應的職責和權力,他們起著組織、指揮、引領的作用。為減少和避免權力運行中的消極作用和負面影響,黨員干部必須始終要對黨紀國法、群眾評價、制度規(guī)矩等懷有敬畏。有敬畏才有底線,從而對黨員干部個人修身、用權、律已起到積極作用,進而始終保持黨組織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對于黨的事業(yè)長盛不衰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關鍵詞:黨員干部;敬畏;修身
敬者,尊重,敬重也。例如《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語:敬賢禮士。畏者,害怕、恐懼也。例如《老子·第七十四章》語: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朱熹說:“君子之心,常懷敬畏?!边@里的“敬”既反映了一種認識態(tài)度、同時還表示一種價值追求,要求人應該“有所作為”;而“畏”,則反映要有界限和約束、表示一種自省節(jié)制,警示人應該要“有所不為”。
在封建時代,皇帝以天子之名來御使民眾,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即便如此,他們也仍是有敬畏之心的。比如歷史上曾有不少皇帝發(fā)布過《罪已詔》,其中當屬漢武帝的《輪臺罪已詔》最為著名。可見,即使貴為天子,心中亦有所敬畏。唐朝時期魏征也以“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边M諫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不僅欣然接納并以此自警,還常以此告誡大臣??梢?,英明武如唐太宗者亦有“覆舟”之畏。古代帝王敬天法祖、害怕百姓造反作亂,或許是出于一人一家統(tǒng)治天下之需要。億兆臣民對天地乃至鬼神心還敬畏,則主要是為了確保自己及后世子孫的長久平安、持續(xù)富貴。這些出于功利性考量的人之常情,都可以理解。
古人云:“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禍”、“天下之事,成于懼而敗于忽”?,F(xiàn)如今,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經濟建設飛速發(fā)展的同時,各種腐敗現(xiàn)象對我們黨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作為執(zhí)政黨,我們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被賦予了相應的職責和權力,要始終保持黨員本色,減少和避免權力運行中的消極作用和負面影響,則需要常懷敬畏之心。
一是要敬畏黨紀國法。憲法和法律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是我們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任何一位公民,若違反憲法和法律,都應該受到懲處。作為執(zhí)政黨,黨紀更要嚴于國法,才能確保先進性和純潔性,才能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因此,在遵紀守法方面,廣大黨員干部更應該為普通群眾作表率、樹榜樣,少數(shù)黨員干部卻以反面教材的形式灰頭土臉地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這說明了權力極易使人欲望膨脹,容易使人喪失對黨紀國法的敬畏之心。黨員干部對黨紀國法若無足夠的敬畏,心里剩下的怕只有狂妄和僥幸了。已經出現(xiàn)的不少腐敗案例說明,一個心懷狂妄和僥幸的黨員干部,當官做人必然沒有底線、不會自律,違法亂紀只是遲早的事。因此黨員干部要時刻警醒,始終保持對黨紀國法的敬畏,并把這種敬畏,轉化為自身的信念和信仰,才能保證在履行職責、開展工作時不越矩不違規(guī)。
二是要敬畏群眾評價。《尚書·五子之歌》有語: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說明很早以前在我國就有民本思想的萌芽。但在數(shù)千年的文明演進過程中,老百姓實際上如牛羊一般被統(tǒng)治者視作“牧”的對象,許多官員也習慣以百姓的“父母官”自許。我們黨批判地繼承了古代民本思想,把“為人民服務”定為黨的根本宗旨,這既是真正使人民群眾擁有了地位和尊嚴,又是檢驗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標準。我們不能把身邊群眾當傻瓜、瞎子、聾子,不要幼稚地以為自己做什么群眾都不知道、不清楚。輿論是人民群眾對在生產生活中非常關注的難點、熱點問題的討論或者評價,它能反映民聲、民意。黨員干部對待群眾的各種輿論,不能不聞不問,更不該粗暴打壓,而應該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識,善于從輿論中聽取群眾的意見,了解群眾的意愿。對來自群眾的監(jiān)督和批評,要能正確認識、虛心接受,對自身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應及時糾正。每一個黨員都代表著黨的形象,不關注、不在意群眾評價,對輿論不屑一顧,甚至采取掩耳盜鈴之舉,就會敗壞黨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失去人民群眾的信任,就會被人民群眾拉下馬。
三是要敬畏天理天道。天理和天道之說,源遠流長,其概念和內容籠統(tǒng)模糊,卻又有著廣泛的民意認識和基礎。儒家把天理看作本然之性;亦指自然的法則;猶言天道。用時下的主流認識來說,天理天道是指人之外的自然界其本身存在的固有性質和運行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敬畏天理天道,就是要尊重自然及其自身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進而引轉到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按照客觀規(guī)律指導自己的行為。自“五四”運動始,國人在知識分子的帶領下開始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反天”,這主要是因為在現(xiàn)代民主語境中,“天”意味著君權神授、皇帝、專制、愚民,意味著人類對大自然認識的愚昧落后。由此得出的結論很先進也很武斷:反“天”就是唯物主義,就是科學進步。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在我們這個有著長期傳統(tǒng)的農業(yè)大國,“天理”、“天道”反映了老百姓對社會公平正義的終極渴望。我們現(xiàn)在依然尊崇的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廣泛來源和存在于這種抽象的天理天道的理解中?!疤炖怼薄疤斓馈笔侨藗儗κ挛锇l(fā)展過程中波折性和必然性的一種情感認知,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是“民意”的一種神化表達。黨員干部也是人,摘下官帽子都是老百姓,信仰無神論的同時對“天理”“天道”心存一點敬畏,沒有什么壞處。
四是要敬畏良心良知。良心和良知內涵不同,二者主要區(qū)別可以分為一下三個方面:一、良心更側重于首先層面,良知更側重于認知層面。二、良心的獲得源于社會大眾的約定俗成,良知的獲得則源于細微深刻的反省考問。三、良心多用于判斷自身言行之是非,良知多用作改造外部世界之指導。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做人,需有良心;當官,還需有良知。還是以岳武穆被害為例。宋高宗和秦檜君臣聯(lián)手,以“莫須有”罪名處死岳飛父子,在百姓眼里,可謂喪盡天良。但從利益角度分析,宋高宗與秦檜其實各懷鬼胎:一個是怕父兄脫金還宋自身帝位不測,一個是為迎合皇帝保全自己祿位。由此可見,面對得失之間巨大反差,良心和良知很可能被輕易拋棄掉。作為黨員干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判斷是非善惡的“責任田”,切不可為了“蝸角虛名、蠅頭小利”便置良心和良知于不顧。
五是要敬畏組織。黨員個人的發(fā)展離不開組織的教育和培養(yǎng)。處在組織之中,就不能脫離開組織的工作安排和監(jiān)督。要敬畏組織,就要求每一個黨員不斷強化“組織”觀念。要服從組織的工作安排,恪守對組織的忠誠,不能心存私心雜念,無組織無紀律,搞小幫派、立山頭,搞個人“小圈子”。我們的黨員干部都應當明白,在履行職責和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黨員干部的言論和行為,在相當程度上,都代表著相應的部門與組織。我們黨是執(zhí)政黨,黨員干部的一言一行是關乎到黨和政府的形象的。這就要求每一個黨員在說話、辦事的時候不能忘記、混淆自己的黨員身份;要時刻警醒自己,人民群眾會以黨員個人的言行來分析和理解組織的言行。黨組織的形象是每一名黨員干部通過一言一行樹立起來的,反之,也可以因為黨員干部的一言一行毀掉。因此,要敬畏組織,就要求黨員具備有大局意識、全局意識和組織觀念,要做到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能始終與上級黨組織保持高度一致,堅決執(zhí)行個人服從組織、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下級服從上級的組織原則,這樣我們工作起來就不會偏離方向,做到不犯錯甚至少犯錯。
六是要敬畏規(guī)矩。古人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币?guī)矩從國家管理層面講有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從社會生活層面講有各種社會規(guī)范,從黨組織原則講,有黨章黨紀黨規(guī)。黨員干部要對這些規(guī)矩懷有敬畏之心。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黨員干部對黨紀國法視而不見,對制度規(guī)章置若罔聞,沒有敬畏,或者妄存僥幸,以至于腐化墮落,成為人民的罪人,最后追悔莫及。有的黨員干部迷失自己的黨員身份,缺乏堅定的政治立場,在面對一些錯誤的思想意識以及一些不當?shù)难哉摃r,不能堅決加以抵制,有的人甚至自己也參與其中還渾然不覺。有的黨員干部,面對社會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誘惑,不能堅決抵制,甚至逐漸迷失信仰,扭曲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凡此種種,都與喪失責任擔當,喪失對法紀、組織和群眾的敬畏是有莫大關系的。畏者,怕也。一些領導干部平日里忌諱說到“怕”字,似乎膽子大才算有種有本事,動輒斥責:怕什么!出了事再說。孰不知正因為心中常有一個“怕”字在,我們在做人做事的過程中才更清楚地知道該和不該、敢與不敢、能和不能的分界線在哪里?;蛘哌@樣說:有敬畏,才能有底線;守底線,才能保平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嚴三實”中,“實”更多蘊含著我們應該做什么,“嚴”更多蘊含著我們不該做什么。這樣理解或許片面,其本意是借此強調,黨員干部講敬畏,對于個人修身、用權、律已有利,于我們正在從事的偉大事業(yè)也有利。
參考文獻:
[1]楊寶蘭.把紀律規(guī)矩挺在前面[J].共產黨員(河北),2017,01.
[2]楊雁武.論新形勢下重塑黨員干部對人民群眾敬畏之心的途徑和方法[J].企業(yè)科技與發(fā)展,2013.16.
[3]謝加書,粟林杰.加強黨員干部日常生活作風建設研究[J],中州學刊2016.4.
[4]郭紅軍.做合格黨員 要有敬畏之心[N].貴州日報,2016.11.10.
[5]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