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波+袁蕾
[摘要]創(chuàng)作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要以同源的新聞事件本身為依據,用獨立的見解、獨到的思考、獨特的視角、獨有的品位,力求新聞“角度、深度、美度和溫度”相統(tǒng)一,讓新聞作品更深厚、更豐滿、更溫暖,給讀者“同坐一凳情感更親,同喝一碗冷暖與共”的親切感。
[關鍵詞]全媒體 新聞 落腳點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地球村從預言變?yōu)楝F實,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發(fā)生的新聞事件(新聞資源)瞬間可以通過傳統(tǒng)報紙及互聯網、手機報、手機客戶端等新聞媒休傳遍全球。在新聞資源同源化和新聞報道同質化日趨普遍的今天,黨報如果有了“唯此一家的報道、內容上耳目一新的報道、寫作上獨樹一職”的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就能形成獨家影響、造就獨家魅力、塑造獨家品牌、贏得更多讀者。
如何創(chuàng)作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呢?筆者認為,要以同源的新聞事件本身為依據,用獨立的見解、獨到的思考、獨特的視角、獨有的品位,力求新聞“角度、深度、美度和溫度”相統(tǒng)一,讓新聞更深厚、更豐滿、更溫暖,給讀者“同坐一凳情感更親,同喝一碗冷暖與共”的親切感。
一 、新聞角度
我們先看幾個例子。連續(xù)發(fā)生假貨泛濫、食物中毒等事件后——A報新聞:政府應當反省,加大整治、監(jiān)管力度,不能推諉責任! B報新聞:公民應該加強防范意識,提高識別假貨的能力,不要購買過期變質食品;抓了一個大貪官,追回了XX萬元巨額贓款——A報新聞:這說明監(jiān)督機制有漏洞,應該反思。B報新聞:監(jiān)督部門及時發(fā)現問題,為國家挽回了巨額損失,成績斐然。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上面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同樣一件事實,由于作者所選的角度不同,新聞作品立意各有不同??梢哉f,角度選擇的好與壞、新與俗、平與奇,不僅關系著一篇新聞報道的質量高低。
如何選擇獨家新聞角度?我們先看看新聞角度的概念與內涵。新聞角度即新聞的一個側面,新聞角度主要包括新聞的立意角度——新聞主題的選擇;新聞的選材角度——報道所用題材的選擇視角;新聞的表現角度——新聞寫作技法的運用;新聞的接受角度——受眾在接受新聞報道事實時所持的觀點。顯然,我們要選擇出好的新聞角度,最基本的要考慮四個因素:主題要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導向性;觀點要緊扣受眾心理;題材要瞄準典型材料;技法要獨辟蹊徑、敢于創(chuàng)新。
當然,選擇獨家報道角度有一個方法問題,只有掌握了有效方法,才能從一般的事物中提煉出與眾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選出獨家角度:從新聞的第二落點、第三落點甚至更多落點拓展和延伸新聞視角;從最能揭示事物本質方面選取新聞角度;從發(fā)展變化中選取新聞角度;從以小見大中選取新聞角度;從具有廣泛共性的話題中選取新聞角度;從事物的側面選取新聞角度;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中選取新聞角度;從政策走向中選取新聞角度;從加強輿論監(jiān)督方面選取新聞角度;從重大事件中選取新聞角度;從比較分析中選取新聞角度,等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要提高選擇最佳角度的能力,必須加強學習提高政治理論水平;貼近群眾多聽基層呼聲;調查研究不斷了解新情況。
二、寫作深度
當下,許多報紙開設了“深度報道”專欄,有的報紙還開展“深度報道好新聞競賽”,其目的是凸顯報紙的特色,增強報紙競爭力。何為“深度報道”?甘惜分主編的《新聞大辭典》的解釋是:它是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等方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fā)展趨勢等方面報道新聞的形式。
那么,深度報道究竟應該“深”在哪里呢?深度報道應當“深”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深入采訪。大量的新聞實踐證明,記者在采寫深度報道時首先要關注熱點、研究熱點問題,從熱點問題切入,做深度剖析。熱點問題從哪里來?只能從生活中來,要寫好深度報道,就要求記者的作風要深入再深入。二是用好背景材料。實踐證明,廣泛而深刻的背景材料,能將新聞事件發(fā)生的前因后果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新聞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縱深感,從而突出新聞的主題,增強新聞的穿透力。三是充滿思辨色彩。要把報道寫得有深度,就要改變思維方式,增加思辨色彩,用聯系的、發(fā)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四是體現宏觀審視。從宏觀、全局的角度去審視事物發(fā)展的過程,才會有深度。寫宏觀報道需要宏觀視角,寫小事情、小人物、小片段也要以小見大,對微觀事實進行宏觀審視。這就是我們說的“要站在田埂上看天安門”。 五是要有前瞻性、預見性。這種預測是建立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是對大量事實進行科學分析、判斷的結果,而不是憑空想象。要通過深度報道,提出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預見和對策,幫助廣大受眾分析研究改革發(fā)展的趨勢。
采寫深度報道還應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一是要處理好“深”與“新”的關系。在推出深度報道時,應以新鮮感取勝。二是處理好“深”與“淺”的關系。我們在解決好深度報道高屋建瓴的同時,要力求深入淺出、雅俗共賞。三是處理好“深”與“活”的關系。深度報道的行文要生動活潑,讓讀者饒有興致地看下去。四是要處理好“深”與“近”的關系。選題要貼近實際、貼近讀者、貼近生活。
三、語言優(yōu)美
選準了角度,寫出了深度,還要讓新聞有語言的美度。很多新聞角度好、立意好,但語言干巴,讀之味同嚼蠟,這使好新聞大打折扣。魯迅先生說過,寫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新聞寫作過程中語言的表達要凝煉準確、有血有肉、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或者說簡潔而不累贅、犀利而不尖刻、深刻而不深奧、平和而不平淡、生動而不僵硬,力求語言章法美、視覺美、理性美。
力求新聞語言的章法美。李元授、白丁在《新聞語言學》中指出:“新聞的客觀性,要求新聞語言應該是準確的,平實的;新聞的時空性,要求新聞語言應該是簡明的,便捷的;新聞的群眾性,要求新聞語言應該是通俗的,易懂的;新聞的敏感性,要求新聞語言應該是銳利的,鮮活的?!彼?,新聞語言首先要達到具體形象、簡潔生動、準確鮮明、通俗易懂。像新華社發(fā)的《信心在春天綻放》、人民日報刊發(fā)《聽,云南的響聲》等以其語言的章法美、文思的流暢美等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愉悅和心靈震撼。
追求新聞語言的視覺美?,F代社會的受眾處于強勢的新媒體的包圍中,已經習慣了影視視覺文化的語言方式。這種特點提醒我們,新聞報道中要高度重視視覺描寫,生動的視覺描寫,可展示出很容易為讀者理解和接受的更高層次的事實。但寫視覺所及時,絕不能局限于視覺所及。我們來看一例,《硅谷人沒有驚慌》一文中寫道:“新經濟的暴起暴跌,讓這些科技精英口袋鼓起來又癟下去,在這崇尚技術的圖騰的年輕人心底留下難以揮去的陰影,浮躁之后的平靜和繁華之后的焦慮彌漫在硅谷的大街小巷?!边@些文字以冷靜、理智的筆觸,寫出了當今經濟界、科技界一部分人的現狀和心態(tài),內涵深刻,閃耀著理性之光,讓人讀之動容,其美學價值不言自喻。再如,“像一團流曳的火焰,鮮艷的軍旗首先映入人們的視線……”“陸軍的三色迷彩,仿佛秋日里斑斕的草場……”(《世紀大閱兵》),“迷彩服把戰(zhàn)地包裹,秋色把陣地包裹……”(《秋天,我們發(fā)起進攻》),這樣的描寫性語言,使事實更具感染力。
謀求新聞語言的理性之美。首先應使新聞語言意義明確,用詞準確,避免含糊和夸張,防止歧義。新聞語言不用過頭話,不擺花架子,也不用做作的情感;其次,要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受眾,以談心方式寫新聞,推心置腹,娓娓道來,訴諸理性,使新聞語言富有思辯色彩,運用邏輯的力量來達到傳播的目的。
四、故事溫暖
觀察發(fā)現,從《饑餓的蘇丹》到韓國KBS電視臺直播男子跳江,再到記者“進入太平間拍攝”歌手遺體,這些新聞作品雖傳播廣泛,但無一不受讀者質疑。為什么受到質疑?因為它們缺乏人性的光輝,沒有新聞的“溫度”。
上個世紀50年代,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被周恩來稱贊為“感動了千百萬讀者,鼓舞了前方的戰(zhàn)士”;后來,穆青一篇《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在億萬人民心里播撒了黨的好干部“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的精神種子;改革開放初期,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喚起一代代年輕人投身科學、報效祖國的青春激情……這些新聞作品為什么一直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因為它們有“時代溫度”,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富含“社會責任、主流價值、百姓情懷”。
那么,什么是新聞的“溫度”?新聞的“溫度”,是新聞媒體的人文高度,是媒體從社會觀照的角度審視和理解新聞現象,是與百姓需求相契合的傳播點。社會責任是傳播有“溫度”新聞的基礎,主流價值是呈現有“溫度”新聞的方向,百姓視角是傳遞有“溫度”新聞的路徑。新聞有“溫度”,既要重貼近和通俗,更要重情懷和品位。
讓新聞作品有“溫度”尤其有“時代溫度”,是新聞人“職責使命”。為此,新聞人應有這樣的共同努力方向:書寫融化內心堅冰的新聞,書寫彌合社會裂痕的新聞,書寫鼓蕩人們雄心的新聞,書寫喚醒沉睡良知的新聞,書寫時代堅強與自信的新聞。
如何才能寫出有“時代溫度”的新聞作品?必須始終堅持黨性原則,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必須始終堅持從大局著眼,從基層入手來反映時代發(fā)展的生動實踐;必須始終堅持讓人民群眾在新聞報道中唱主角,把人民群眾作為永恒的報道主題;必須始終堅持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真正做到同人民群眾情感相依,患難與共;必須始終堅持深入基層,服務人民,從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值得強調的是,新聞要有溫度,必須真正做到“接地氣”。一個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的位置,應該“在路上、在現場、在基層”,在新聞最前沿、最核心的陣地中,深入挖掘一線的鮮活經驗、群眾的實踐創(chuàng)造,真正弄清人民的所思所想、社會的熱點難題。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入鄉(xiāng)村,聆聽留守兒童的思念,伴著空巢老人的孤燈,才能理解消弭城鄉(xiāng)二元差距的緊迫;只有跑遍城市角落,傾聽“房奴”“蟻族”的心聲,才能讀懂群眾對“獲得感”的企盼;只有講人話、講真話、講管用的話,多短語、多俗語,少套話、少空話、少官樣的話,才能讓新聞報道更有現場溫度,更帶有真情實感。
鄒韜奮先生上世紀30年代辦《生活》周刊時,著意以普通人為服務對象,“隨他們的歌泣為歌泣,隨他們的喜怒為喜怒,恍若與無數至誠的摯友握手言歡,或共訴衷曲似的”。當一個新聞工作者真正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感動著人民的感動時,筆下的文字自然有溫度。
參考文獻:
[1]梁宏博:《淺談新聞角度的選擇》,《新聞傳播》2013年第8期
[2]宗廷虎、張春泉:《新聞與語言:修辭辯證法》,《修辭學習》 2002年第4期
[3]蔡麗:《如何讓深度報道有深度》,《新聞傳播》2014年第5期
[4]王冬梅:《寫帶有溫度的新聞》,《中國新聞出版報》2013-12-24
[5]辛士紅:《新聞要有思想 有溫度 有品質》,《人民日報》2016-02-26
(陳立波:十堰日報編委、要聞部主任;袁 蕾:十堰日報新聞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