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借助多媒體展示重點字詞、疏通文意,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需要根據(jù)教學的相關內(nèi)容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采用一邊放映教學課件一邊講解的形式進行教學。當然,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講解內(nèi)容還要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這種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因冗長的講解而疲憊,不但記不住重點字詞,文意也無法理解。在高中文言文的學習當中,教師可以通過將所學課文與相關文言文進行比對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下面以《滕王閣序》的教學為例,談談比對教學的方法。
一、比對:導入設計
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教師應該搜尋相關題材的文章。在教學過程中,導入很重要,能讓學生迅速進入情境。教師要思考哪篇文章和要教的文章在思想和創(chuàng)作上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可以用這篇文章導入,喚醒學生的相關知識儲備,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本篇文章的一種思緒之中。下面介紹兩個例子:
例1:《滕王閣序》這篇文章寫的是中國四大名樓滕王閣,我們可以聯(lián)系之前學過的《岳陽樓記》這篇文章,都是在描寫名勝古跡時,抒發(fā)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背誦《岳陽樓記》的經(jīng)典段落,讓學生體味山川美景,欣賞千古名句,感受音韻美感,受到美的熏陶。
導入:問學生《岳陽樓記》中范仲淹所表達的感情是什么?那本篇要表達的感情是什么呢?一起學習這篇文章。
例2:多媒體出示一段中學生創(chuàng)作的文言習作:
悲哉秋心,蕭條凄瑟,西風颯過,萬木咸荒。葦葉紛下,蕪桿遷黃。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觸目生涼。離人頻顧,羈客成傷。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騷辭,從風流蕩,魚雁聞聲,中心惶惶……(孔立新主編《高考狀元作文》)
導入:讓學生體會此篇作文之美,告訴他們這就是高考滿分作文考生受到《滕王閣序》的影響而寫下的。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比對:教學過程設計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對教學過程的描述。在傳統(tǒng)教學中,導入后讓學生誦讀課文,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師逐字逐句帶著學生推斷字詞意思,往往顯得支離破碎,一篇文章學完,學生不知道文章要表達什么。我認為應當讓學生在把握文章結(jié)構(gòu)特點和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去推斷字詞的意思。意先行,而不是脫離文章的中心去做生硬的文字推斷。如果巧妙運用比對技巧,會讓學生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上得到提升。
例如,在做《滕王閣序》的教學設計時,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將文章讀通順。文言文較一般的白話文來說比較難的就是讀起來拗口,但是《滕王閣序》這篇駢文具有極強的韻律性,讀起來也還是比較容易上口的??梢赃M行比對閱讀,理解文體特點。讓學生讀一讀《岳陽樓記》,設計一個問題:請問,哪篇文章更接近白話文?很顯然是北宋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問學生王勃是哪個時代的?唐朝駢文盛行,古文運動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都已經(jīng)把駢文向散文轉(zhuǎn)化。駢文善于運用修辭, 教師應帶領學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理解用詞以及修辭之美。如文章中的“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便是很美的對偶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理解起來也很容易。
情感表達的比對閱讀?!峨蹰w序》還有一些典故,如文章中的“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等。教師需仔細講解這些典故,比對典故要表達的感情和王勃要表達的感情,理解《滕王閣序》中王勃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比對:教學反思
我們知道,課程展現(xiàn)成果主要不是集中在課堂上的學習,而是在于課后的總結(jié)和反思。對于高中語文的學習,總結(jié)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課后的總結(jié)和反思必不可少。如果在反思中運用比對、相似聯(lián)想,將有利于學生記憶新知識。
例如,在學習王勃的《滕王閣序》這篇文章后,教師需要在課程完成后帶領學生進行反思和歸納??梢耘c其他學過的文言文進行比較,包括字、詞、句的運用和理解,也包括文章的表達形式以及這種寄情于景的情感表達方式。
當然,除了對于文章本身的學習進行反思和總結(jié),還應該站在作者的角度上來考慮綦的情感抒發(fā)。如在《滕王閣序》中,教師可以就作者表現(xiàn)的“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的這種情況,結(jié)合作者所在的時代進行理解,為什么作者會流露出這種情感,也可以就這種狀況聯(lián)想到許多歷史上的具有同類命運的人物,他們都有什么樣的經(jīng)歷,與作者進行比較,這樣就可以更容易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綜上所述,比對教學可以體現(xiàn)在教學導入、教學過程、教學反思中。如果教師能把比對思想用在教學的實踐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勢必將切實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應該看重比對思想的應用。尤其是語文這門學科,情感豐富,在教學中運用比對思想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第一中學(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