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宇
摘要:在新課標改革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要求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從而走向生命化教學。它的基本特征是關注生命的整體性、重視生命的體驗性和強調(diào)生命的交往互動性。本文從生命化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來闡述生命化教學的特征和意義。
關鍵詞:生命化教學;中學語文;教學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zhì)量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xiàn)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yè)”,教育除了有鮮明的社會性之外,還有鮮明的生命性。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充分喚醒每一個學生的生命意識,開發(fā)每一個學生的生命潛能,增強每一個學生的生命活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是教育最真切的使命。每一位教師都應是生命化教學的成功踐行者,讓每一堂課都充滿生命的活力,讓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一段難忘的生命歷程。因此,新課標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必需走向生命化教學。
1.生命化教學的涵義
化教學就是要打破傳統(tǒng)的以知識為本位的教育教學模式,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無交往互動”、“無生命”的死氣沉沉的局面,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生學習與成長的環(huán)境,重視師生生命歷程中有意的部分,使師生在教學的過程中能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享受幸福人生。筆者認為生命化教學就是遵循人類自身生命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這個教與學的過程中注入生命力,使師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而達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教學境界。
2.生命化教學的特點
生命的整體性和體驗性。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中之所以出現(xiàn)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呆板,教學模式僵化,師生的生命主體缺失,是因為人們把生命的認知功能和生命的整體分割開來,認為完整的生命體是認知體,復雜的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知過程。生命化的語文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求教師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家庭情況、生理、心理等等,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使每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獲得整體生命和諧的發(fā)展。語文教學在生詞、閱讀、語法和作文教學的基礎上重視模塊教學。
3.生命化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3.1 創(chuàng)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在語文課堂上,生動的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促使學生產(chǎn)生認知沖突,調(diào)動思維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變得有生氣。因此教師在教學必須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想合作、要合作。在講授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課時,對詞中的理解,如“宮闕”,為什么會有明月幾時有的感慨,為什們要把酒問青天的感嘆……這些不管教師用字描述得怎樣動情,也不管描述得怎樣精確、生動。許多學生還是會有隔靴搔癢的感覺,因為他們生活的時代不同,生活閱歷也不一樣,所以要他們背熟這詞更是甚難,更不能說要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向了。為此,教師可以適時借助多媒體來創(chuàng)沒情境,播放一些有關這詞的配對的音樂或者影片,介紹蘇軾的生平,制作有關的幻燈片,讓學生貯存一定的感性認識,同事調(diào)動視覺和聽覺,去領略這詞的內(nèi)在含義,去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加深理解。通過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就會入情入境,內(nèi)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這樣才能使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持續(xù)不斷地高漲,彰顯出生命的活力。
3.2 構建互動式的對話空間。生命化教學強調(diào)的是教與學的多向交往、互動,在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往中,交往雙方體味著雙方的思想,智慧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中得以相互啟發(fā)、相互促進,并從平等的、開放的對話中獲得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對話是建立在民主、獨立、平等原理之上的教師與學生。教師、學生與文本、作者之間精神的相遇、情感的交融。作為引導者和合作者,要積極營造多向交往的對話空間,形成師生互動的心智對流,共享生命對話的"師生場"。如在教《桃花源記》一課時,其中在品味語言美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老師提問:"見漁人,乃大驚",你們還有不太理解的地方嗎?
生1:老師,為什么村民見到漁人會大吃一驚呢?
生2:因為村民與世隔絕,所以見到外來人會覺得十分的驚訝。
師:你從哪句話看出此意的?
生2:是“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放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p>
師:你有很敏銳的洞察力,且時時聯(lián)系上下文來品析。
生3:第三自然段“問今是何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边@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話。
師:哪位同學能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生4:這句表明了村民生活的地方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不知外面的世界的紛爭與事端,過著平靜安詳?shù)纳睢?/p>
這是師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的對話,是師生精神敞開后的互動交流。對話是主體在彼此交往過程中認知、態(tài)度及價值觀等方面進行交流與碰撞、溝通與合作、激發(fā)與感悟的過程.是一種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協(xié)作、相互共生的過程。師生思想互相砥礪,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讓課堂演繹出生命的活力。
3.3 共同搭設成長的生命課堂.課堂教學對于學生而言,是獲得成長或發(fā)展的必然場所,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師每一堂課的體驗和感受,直接影響著他們對職業(yè)的態(tài)度。每一堂課的教學水平。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成為他們學習的伙伴和朋友,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靈,那么學生的智慧之光就能放射出來,教師也能獲得喜悅,可謂是師生各得其樂。
生命化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生機盎然、妙趣橫生的,應該能用知識激活知識,用生命激揚生命,用心靈激動心靈。用人格激勵人格;應該能透過活潑的氛圍、活躍的思維和活生生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鮮活的生命在律動、在交融、在成長,讓靈活的智慧在閃現(xiàn)、在流動、在煥發(fā)異彩。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能細心呵護生命的獨特體驗,遵循生命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效促進生命個體的健康成長,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就能充滿活力,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的生命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