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均燦
(浙江省嵊州市三江街道阮廟學校)
摘 要:在中高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由于自我意識增強、挫折體驗、關注同伴評價、注意力欠集中等心理原因造成學生不愛舉手發(fā)言,教師可以通過提高對舉手發(fā)言重要性的認識、積極鼓勵、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等方式掃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
關鍵詞:不愛舉手;心理障礙;認識;鼓勵;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只要問題不是太難,一二年級的學生大都小手林立,“舉不勝舉”;三四年級學生舉手開始稀稀落落,不再“輕而易舉”;到了五六年級,舉手如舉重,即使是“請學生來讀一讀課文”這樣簡單的活動,也是舉者寥若晨星,更多的學生更多的時候是守口如瓶,持“保留意見”,難怪有老師笑言,有必要在高年級的課堂中設立“有獎問答”。這不禁讓人疑惑,為什么越到高年級,學生舉手回答問題就越困難了呢?
一、學生舉手的心理剖析
學生不愛舉手,除了問題不好回答,教師講得是否生動,課堂氛圍是否融洽等客觀因素之外,學生自身的心理原因也起著重要的影響。那么,當時學生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課外,我和一些學生聊了聊發(fā)現(xiàn),對于舉不舉手這個問題,學生的心里各有各的體會和想法,如:
生1:我怕回答錯,丟面子,老師對我印象不好。
生2:我有時舉手,可是老師好像都不叫我,久而久之,我就不舉手了,反正舉了也輪不到我。
生3:看這個老師不順眼,我就是不配合他。
生4:我怕別人認為自己喜歡表現(xiàn),所以很少舉手。
生5:我當時沒專心聽,不知道要回答問題。
生6:反正比較簡單的問題老師不會叫我,除非這個問題很難,才可能叫到我。
生7:有時我知道答案的,但是我就是不知道怎么說。等我想好了,老師已經(jīng)叫了別人了。
生8:總有人會回答,不關我的事。
生9:雖然我沒舉手,但我挺想起來回答的。
從反饋的情況看,學生上課不愿意舉手,不愿意回答問題有比較復雜的形成原因,梳理一下以上情況,大約有以下幾種原因:
1.自我意識增強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有了所謂的“面子”。有的學生自尊心強,本來能回答的問題又怕回答錯誤;有的學生因為性格內(nèi)向、表達能力差而羞于舉手;還有的學生在上課回答問題時表現(xiàn)為追求完美、害怕出錯,怕批評和嘲笑。
2.有過挫折體驗
有些學生曾經(jīng)因為回答問題錯誤而遭到教師的批評或學生的嘲笑,或自己也曾嘲笑過回答錯誤的同學,所以心理壓力比較大,類似的體驗往往讓他們不愿舉手,甚至再也不舉手了。
3.關注同伴評價
低年級小學生相對關注的是老師對自己的評價,老師在他們心中擁有很高的地位和權威,老師的評價對他們的影響很大;而到了高年級,同伴相互間的評價得到強化,老師評價成為其次。有的學生害怕回答問題出錯遭到其他同學的嘲笑而不愿舉手。
4.注意力欠集中
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思想開小差,沒認真聽老師的問題,或者說聽了也沒有積極思考,覺得反正有其他同學回答,遲早會知道答案而坐享其成,當然也不會舉手了。
二、克服學生心理障礙的對策
對于一些上課不愛舉手、課堂上過于沉悶的學生,課堂教學效果都不好。那么如何克服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促使學生舉手發(fā)言呢?
1.提高認識
讓學生明白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課堂對學習的重要性。舉手發(fā)言是具有自信心的表現(xiàn),舉手說明“我”行,這是積極進取的心理狀態(tài)?;卮饐栴}出錯也不是什么丟人的事,舉手發(fā)言是享受學習權利的表現(xiàn)。舉手回答對了是一種自我肯定,回答錯了是一種自我糾正,要敢于面對失敗。通過舉手發(fā)言才能獲得老師的點評,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優(yōu)先獲得請老師解決個人疑問的機會,對自己在學習上的發(fā)展也有很大的幫助。
2.積極鼓勵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自己對學生發(fā)言的評價應以鼓勵和肯定為主,盡可能減少學生的挫折體驗,經(jīng)常采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讓學生在適度的心理滿足中激發(fā)表現(xiàn)欲望,讓他們大膽地抬起頭,舉起手。即使學生回答不夠全面、不夠正確,也應該委婉地評價和引導。
當然,激勵的方式不應該呆板,年級不同,激勵方式也應有相應的調(diào)整,如在低年級,一朵“小紅花”,一張“小畫片”等小禮物會讓一二年級的小學生興奮半天,但隨著年級的增高,高年級的學生對小畫片、小紅花的興趣顯然不像低年級那么明顯,他們會覺得這些東西太“小兒科”,高年級學生更注重精神鼓勵,如在期末素質單教師寄語中特意點到課堂上的表現(xiàn),可能使他暗暗激動??傊瑧寣W生感受舉手是一種快樂,舉手是一種成就。
3.營造氛圍
孔子曰:“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師生情感融洽,就能讓學生愉快地舉手回答問題。課堂上,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用抑揚頓挫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和手勢來組織課堂教學,給學生創(chuàng)造平等互動的課堂氣氛。
當然,要想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積極舉手發(fā)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教師苦練內(nèi)功,改善課堂教學,優(yōu)化教學過程,把握學生課堂上“不舉手”的原因,解脫學生精神上的種種束縛,使學生放下顧慮,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養(yǎng)成課堂發(fā)言的習慣,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
參考文獻:
[1]張金平.學生課堂發(fā)言心理障礙的對策研究[J].才智, 2015.
[2]李年終.論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J].中國校外教育,2016.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