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蕓
摘 要:寫作的體現(xiàn)方式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是敞開自我心扉、認識世界從而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重要過程。但是對剛剛接觸習作不久的小學生來講,在寫習作時,根本無從下筆,錯誤百出。接觸小學生習作已經(jīng)有一年多的時間,那么接下來就小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談談看法。
關鍵詞:小學生;習作;現(xiàn)狀
對于小學語文而言,習作無疑是一出重頭戲,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習作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學生語文成績的好壞和學生步入社會交際的成與敗。所以,小學生習作起步異常重要??墒?,小學生習作往往會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值得我們在習作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回答這些問題。
一、記事類習作
小學生習作中,記事習作占主體。即使是寫人,寫景的文章也離不開記敘事情。
1.敘事不具體,中心不明確
敘事具體要求是圍繞中心而寫,一篇好的文章應該內容具體,突出中心,通過一件事情的經(jīng)過來表達一個中心思想。學生往往忽略情節(jié)的重要性,詳略不得當,容易陷入流水賬的行列。
2.選材不新穎
學生在選材上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視角,用典型事例反映文章的主題。例如,在《年趣》一文的選材中,學生容易落入俗套。吃年飯、壓歲錢、放鞭炮……這些是過年不可缺少的活動。但是,不可能家家戶戶都一個模式,這就需要小作者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尋找獨特的視角將“趣”體現(xiàn)出來,而不是僅僅將事件的發(fā)生經(jīng)過描寫出來。
二、寫人習作
1.外貌描寫千篇一律
外貌描寫是寫人習作必不可少的部分,最忌“千人一面”,要借外貌描寫突出人物個性。提起大家的媽媽,誰都不陌生,每個人都想把自己媽媽最美的一面展現(xiàn)給大家。所以,漸漸的人們筆下的媽媽都成了這樣一個模樣: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長長的頭發(fā)。這就容易給讀者造成視覺疲勞,每個人的媽媽都是一個樣子的,這樣就缺少了閃光點。
2.事例不典型
指導學生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用習作之手寫下來,讓讀者與你產(chǎn)生共鳴。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讓學生講述自己想要寫的人,讓全班學生和作者一起分享主人公的點滴生活,選擇自己最熟悉的人下筆。學生大多數(shù)都以爸爸的嚴肅、老師的嚴厲……展開敘述,沒有突破點。學生的思維被模式化了,不僅語言沒有特點,而且內容千篇一律。
三、狀物習作
狀物又分為動物、植物、靜物三類。在這類習作中,常見的問題主要有:
1.不注重細節(jié)描寫,缺乏真情實感
從事例中突出作者與動植物之間的感情,但是學生就憑空想象,夸大事實。為了事例而寫特點。例如,有一學生描寫羊。溫順的小羊在作者筆下成了英雄,夸大事實,羊和狼的對峙,不僅救了自己,還讓狼大敗而歸。小作者為了在文中突出羊大膽的特點,不惜偽造了這英雄羊的事例。忽略了狼、羊和人的性格,同時也忽略了客觀實際。
2.詞句單調乏味
目前普遍的學生對物體、事件、人物或景物的描寫不形象、不具體、不生動、不鮮活,僵硬死板,直來直去。如此的描寫既沒有生活美,也缺乏語言美,導致習作了無情趣。
四、學生習作心理障礙產(chǎn)生的原因
學生怕寫習作,懼寫習作,主要是學生在習作認知活動中經(jīng)常存在起破壞作用的負面情緒,這種情緒造成了學生無法逾越的心理障礙,使學生厭倦習作,害怕習作,對其寫好文章極為不利。
這些習作心理障礙普遍存在,這不僅給學生習作帶來了困惑,同時也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難題。主要原因有:
1.疏于觀察
學生在寫習作的時候經(jīng)常抱怨“沒的可寫”。即使經(jīng)歷的生活內容很豐富,也無法通過寫作來表達。教材中經(jīng)常遇到寫人習作《我的媽媽》,能難倒不少學生,一旦把媽媽寫進習作,似乎每天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媽媽一下子就變成了陌生人。同樣,一場春游,學生玩的時候很興奮,可事后問起路上有些什么,目的地有些什么不同……學生就說不出來了。不是沒看見,就是“視而不見”;眼睛看見了,卻沒有放在心上。
2.思維缺陷
思維能力是認識能力的核心。從觀察到審題立意,到選材組材,到表達方式和語言運用,到修改定稿,都離不開思維能力。學生在習作思維中還存在著各種缺陷。比如,思維空白——總感覺沒東西可寫;思維渾濁——對文章的結構安排不知如何是好,或意不稱物,文不逮意;思維單一 ——不善于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思維依賴——不知如何創(chuàng)新,對老師的依賴性強。
3.顛倒了生活與寫作的關系
沒有對生活的切身感受和體驗,與生活隔閡著,或者說讓習作中的生活與現(xiàn)實中的生活隔閡著,切斷了寫作的源頭活水,最終造成了寫作中素材與情感的“貧血”現(xiàn)象。
快樂地生活,欣賞著寫作。欣賞是人生應有的態(tài)度,也是寫作的情感前提。寫作或許不能徹底拯救世界,但通過寫作一定會使世界變得更加值得拯救!
參考文獻:
任文田.劉萬順.小學習作訓練藝術[M].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