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華
數(shù)學學習不是被動吸收的過程,而是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為基礎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應通過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shù)學活動,獲得孕育其中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體驗探索的艱辛和成功的樂趣。
一、《長方形與正方形認識》教學片斷
片段1.教師問:“你們熟悉長方形和正方形嗎?”
學生回答:“熟悉?!?/p>
教師問:“請你們描述一下心目中的長方形與正方形,好嗎?”
學生1回答:“長方形是長長的,正方形是方方的。”
學生2回答:“長方形像數(shù)學課本一樣(糾正,課本書面)?!?/p>
片段2.教師說:“請你們用小棒擺出心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幾位學生在投影儀上擺,其他學生在課桌上擺?!?/p>
教師問:“對同學擺出的長方形或正方形,你有什么建議?”
學生1回答:“擺長方形和正方形時,兩邊不能出頭。”
學生2回答:“小棒應擺直、擺正,棒與棒之間要正好相連。”
學生3回答:“擺長方形時,應兩根小棒長一些,兩根短一些?!?/p>
學生4回答:“擺正方形時,四根小棒應一樣長?!?/p>
…………
教師說:“結合剛才的建議,你們用小棒擺出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比一比,誰擺得好,并向同桌說一說你擺的過程?!?/p>
片段3.教師問:“你能用直尺上的線段在紙上畫出一個長方形和正方形嗎?”
學生欣然動手在本子上畫。
片段4.教師問:“把你們剛才的作品剪下來,你們能發(fā)現(xiàn)長方形邊與邊之間的關系嗎?”
學生互相討論,動手操作,各自有了結論后,交流匯報。
…………
二、思考
1.關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光是通過教師教授得到,學生也可以在一定情景即社會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這里的“意義建構”是指在一定情境下,把認識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結構,即“經(jīng)驗”與新知識的更新,通過主動的思想活動建構意義。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經(jīng)驗”在學習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在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之前,學生在生活中早就接觸過包含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物體,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筆者以“請你把心目中的長方形、正方形告訴同學們”“請把用小棒擺出你心目中的長方形、正方形”這兩個問題,促使學生喚醒原有經(jīng)驗,通過擺一擺、評一評,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以原有經(jīng)驗“長長的,方方的”為依托,產生“我能擺,但又有點困惑”的心理,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長方形、正方形基本特征的心理需求。
2.關注學生自主觀察、動手實驗等數(shù)學實踐活動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真實情景中發(fā)現(xiàn)問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痹诮虒W中,筆者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做中感知,在做中體驗,在做中探索,在做中討論,把長方形、正方形中的抽象概念變成學生可感、可見、可摸的“數(shù)學事實”。如在探究長方形與正方形基本特征時,筆者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學習實踐活動:①用小棒擺一擺。學生借助已有經(jīng)驗,用小棒擺出長方形、正方形,體驗長方形、正方形是由“四段小棒”圍成,“橫里要平,豎里要直”的特征;②在紙上造。形成共識后,學生可用直尺在紙上畫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在這個活動過程中,使學生逐步構建起長方形、正方形都是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平面圖形的概念;③量、比、折。學生剪下自己畫的作品,用某一長度比或對折等學習活動,發(fā)現(xiàn)長方形對邊相等,實現(xiàn)了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
3.關注師生情感體驗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學的首要目標是與生命結合,讓生命之花自由開放。”因此,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對長方形、正方形的知識結構進行“教學加工”,組織了讓學生說出、擺出、畫出心中的長方形,并剪下自己的作品等探索活動。在創(chuàng)造勞動中享受到職業(yè)幸福,滿足了“在學生心靈深處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的欲望。學生在擺長方形、畫長方形、欣賞自己作品等學習實踐活動中,“我認為……我發(fā)現(xiàn)……我們覺得……”等充滿自信的言語在教室里回蕩,學生帶著微笑,舉著自己畫的、剪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爭先恐后地上臺展示學習成果,一張張燦爛的笑臉洋溢著成功的喜悅,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