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呂春麗
首師大附中的博識課,取“博聞廣見,卓有通識”之意,從2001年開始,已歷經(jīng)15年的風雨,成為一門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校本課程。
博識課以“社會”為課堂,每周二利用半天時間,不斷把學生帶出校園,走向社會。
通過參觀訪問、專家講座、交流探討、實踐操作、論文撰寫等環(huán)節(jié),將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高度融合,是一門兼有學科整合、研究性學習、社會大課堂性質的綜合校本必選課程。
筆者想以博識課為例,淺談一點關于語文活動課的設計。
第一,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傳統(tǒng)的學科課程忽視了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割裂了各個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與聯(lián)系,知識難以圓融銜接、縱橫相通,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學生認識世界的過程。杜威根據(jù)實踐經(jīng)驗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jīng)驗的持續(xù)不斷的改造”,強調了學生應該在做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
第二,新課標指出:要創(chuàng)設語文學習的環(huán)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lián)系,拓寬學校學習的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語文的實踐性、綜合性特質決定了我們的語文學習的時空、學習途徑、內容必然是開放式的。所以我們將目光除了聚焦在課堂之外,又將目光投向了更為廣闊的天空——社會,開設博識課,開展課外的語文活動,構筑開放的課堂,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1.語文活動課設計的內容源于學生的活動興趣
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學生的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識的動力。所有的動力來自于內心的沸騰,來自于內心深處的熱度。如果選擇一些適宜學生興趣的內容,學生會對此產生一種持久的學習的熱情。
2.語文活動課設計的內容基于學生的學情,以學生的實際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為起點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情指來自于學習者自身的影響其學習效果的一切因素的總和。它包括知識經(jīng)驗、心理特點、成長規(guī)律、行為方式、思維方法、困難疑惑、情感渴盼、心路歷程等多方面的學情。語文活動課設計的內容以學生的學情為基點,而不是以教師的教為活動的起點。這是我們在確定語文活動課的內容時考慮的一個核心要素。
3.語文活動課設計的內容基于學生的人格的發(fā)展、完善
人的一生可能最大的問題是處理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社會的關系的問題。所以,一般我們在設計語文活動課的內容,判斷此內容是否體現(xiàn)如下要素:與他人和諧、與社會和諧、與自然和諧、與歷史和諧;是否能培養(yǎng)學生健康向上的態(tài)度,是否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責任感、獨立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力等。
以筆者所在初一年級開設的博識課為例,凸顯語文特色的活動課程有走進國子監(jiān),觸摸圣人的思想與靈魂;參觀動物標本博物館、與動物標本的對話,叩問人與自然的關系;探訪頤和園,領略長廊之美。
4.語文活動課設計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厚重,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社會生活經(jīng)驗,加深他們對個體與群體、個人與國家、歷史與藝術的理解,提高藝術審美情趣,培養(yǎng)良好的人文情懷,加深歷史文化承繼的責任感。
5.語文活動課設計的內容應該主題化,每一個學期博識課主題應該有一些關鍵詞語,且應該循序漸進
活動主題可參照單元選文的主題,也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興趣的需要,根據(jù)課程標準、21條改進意見等??傮w上按照系統(tǒng)論的思想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按照中學生的認知心理去循序漸進地構建每個學段博識課的主題。
學段主題關鍵詞語七年級上禮制文化——走進孔廟 、探訪國博七年級下與自然和諧——參觀動物標本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建筑之美——探尋頤和園長廊之美八年級上與現(xiàn)代作家對話——參觀魯迅故居、現(xiàn)代文學館八年級下問津民俗文化——參觀北京的胡同
1.在每一學期大的主題的引領下,每一次活動課應該編寫明確的設計的活動的學案
學案包括活動的時間、地點、內容、預期的目標、設計的主問題、學生應該做的活動的準備、達成的目標與反思。在諸多的元素中,活動設計的學案中教師設計主要問題成為重中之重。
2015年9月,初一年級迎來了第一次國博,走進國子監(jiān)。
教師編寫國子監(jiān)學案設計的主問題是:
設計的主問題實地找尋的答案(1)簡述孔子的生平。(2)十三經(jīng)是哪十三部?(3)查找關于《論語》里關于仁、孝、禮、和等處世為人的名言。(4)科舉制度創(chuàng)立于哪一朝代?終結于何時?(5)試論科舉制度的作用與影響?
此學案設計意圖在于體現(xiàn)語文的綜合性特點,語文與歷史學科知識的融合,促進語文與其它學科的溝通與整合。
2.語文活動課的活動的形式應豐富多樣,不拘一格
除完成教師如上所述的預設的學案外,教師還可根據(jù)實際需要,設計一系列語文探究活動。如參觀孔廟,設計一些探究活動。
(1)參觀孔廟,朗誦論語的名句;舉行“我是解說家”活動。
(2)給孔廟展廳編創(chuàng)對聯(lián):對聯(lián)要結合孔子一生的事跡。
學生根據(jù)參觀內容,發(fā)揮想象,穿越時空,來到孔子生活的時代,或孔子穿越到我們現(xiàn)在。通過創(chuàng)作一些情景故事,膜拜圣人之博學,觸摸圣人之人格魅力。
3.語文活動課實施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
長期以來,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尊重,他們仍然是被動的接受者,完全被老師牽引著走,這些問題常常被我們詬病,也依然是當前教學改革中的主要問題和挑戰(zhàn)。21條中的“改變教學方式”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大追求。
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將全班根據(jù)需要,按照分類要求、分類指導的原則,分成七八個小組,每個小組的同學有明確的分工,各組員各司其職,又彼此配合。絕不允許有同學袖手旁觀,無所事事。全組在共同的學習主題的引領和召喚下,積極參與,獲得發(fā)展。
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得益乃至成長于課外”,唯有課內與課外的語文活動都積極開展起來,讓學生主動去建構知識,習得知識,培養(yǎng)情懷,塑造人格。慢慢地,知識、情懷、人格沉淀為他們內心心底結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