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宇 秦定霞 姚燕麗
(永城市人民醫(yī)院 婦產科 河南 商丘 476600)
改良保留子宮的盆底重建術治療盆腔器官脫垂效果觀察
李晨宇 秦定霞 姚燕麗
(永城市人民醫(yī)院 婦產科 河南 商丘 476600)
目的 探討改良保留子宮盆底重建術治療盆腔器官脫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在永城市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114例盆腔器官脫垂患者,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各57例。對照組行陰式子宮切除術治療,觀察組行改良保留子宮的盆底重建術,對比兩組臨床療效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年復發(fā)率。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25%,與對照組92.98%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51%、復發(fā)率為5.26%,對照組分別為14.04%、19.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盆腔器官脫垂行改良式保留盆底重建術治療,臨床效果顯著,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較低,具有一定運用價值,值得推廣運用。
盆腔器官脫垂;改良保留子宮;盆底重建術
盆腔器官脫垂是婦科常見疾病類型,以往臨床多采用傳統(tǒng)陰式子宮切除及陰道前壁修補治療子宮器官脫垂,但該病病因較為復雜,加之傳統(tǒng)術式風險大且復發(fā)率高,治療效果仍未達到理想水平[1]。近年來,盆底重建術逐漸被廣泛運用于盆腔器官脫垂臨床治療,且隨醫(yī)學研究深入、醫(yī)療水平的發(fā)展,該術式經歷了多次改良,在確保手術效果的同時,還可保留患者子宮[2]。本研究選取永城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14例盆腔器官脫垂患者,通過設置對照組,探討改良保留子宮的盆底重建術治療盆腔器官脫垂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在永城市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114例盆腔器官脫垂患者,均符合盆腔器官脫垂臨床診斷標準[3],并伴有排尿及排便異常、外陰部出血等臨床癥狀,知曉本研究并自愿加入;排除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各57例。觀察組年齡45~68歲,平均(55.71±2.32)歲,其中子宮脫垂21例、陰道前壁脫垂17例、陰道后壁脫垂19例;對照組年齡46~69歲,平均(56.15±2.46)歲,其中子宮脫垂20例、陰道前壁脫垂17例、陰道后壁脫垂20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協(xié)會審核同意。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行常規(guī)陰式子宮切除術,患者取仰臥位,行硬膜外全麻,并使會陰充分暴露,實施陰式子宮切除術,術后關閉腹腔膜,常規(guī)留置尿管,密切觀察患者排尿情況。
1.2.2 觀察組 行改良保留子宮的盆底重建術,手術分前盆腔懸吊及后盆腔懸吊進行,行持續(xù)硬膜外麻醉。①前盆腔懸吊:陰道間隙注入0.9%氯化鈉溶液進行分離,將膀胱底至膀胱頸下1 cm 處陰道黏膜縱行切開,環(huán)形切開宮頸上方2 cm處陰道壁;朝向恥骨降支鈍性分離陰道膀胱間隙,致其內側,游離出膀胱主韌帶及宮頸韌帶;于平尿道外口水平兩側股溝處做一5 mm切口,并沿恥骨降支內側對切口進行穿刺,將10絲線牽引至陰道外側備用;于上切口旁開1 cm,下方2 cm處作5 mm切口,沿切口向閉孔下端進行穿刺,對側食指引導穿刺器轉向陰道內,穿刺槽內放置10號絲線牽引出備用;根據手術視野將Mesh網片剪成蝴蝶狀,使用10號絲線將網片4翼縫扎固定于網片陰道端,并對絲線進行牽拉以展平網片,于膀胱壁無張力貼附;牽拉網片4翼穿過閉孔筋膜,縫合陰道前壁。②后盆腔懸吊:縱行切開陰道后壁至后穹隆頂端下3 cm,鈍性分離陰道直腸使骶棘韌帶暴露;于肛門向后、向外3 cm處作0.5 cm切口,對皮下組織進行穿刺至陰道直腸間隙;穿刺器向內進入陰道2~3 cm并于肛提肌穿出,將10號絲線牽出備用;蝴蝶狀網片使用10號絲線固定,肛查確定直腸無損傷后,對肛門外下方兩切口處10號絲線進行牽拉,調動網片至陰道后壁可容納2指,并貼附于直腸黏膜無張力處,對陰道后壁進行縫合。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術后并發(fā)癥及1年復發(fā)率。采用盆腔器官脫垂定量(POP-Q)分度法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盆腔器官脫垂程度進行評價,并作為療效評定標準:0度為治愈;Ⅰ~Ⅱ度為有效;Ⅲ~Ⅳ度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4]。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8.25%,與對照組92.98%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837,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觀察組復發(fā)率為5.26%(3/57),對照組為19.30%(11/5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46,P<0.05)。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盆腔器官脫垂是臨床常見婦科疾病,多發(fā)于已婚女性群體,是由多種原因所致的盆底支持組織薄弱,引起盆腔器官下移進而造成器官位置與功能異常的一類疾病,外陰部塊物脫出為盆腔器官脫垂主要癥狀,伴或不伴有排便及排尿異常、炎癥、外陰部出血等,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不同程度影響。傳統(tǒng)手術方式治療盆腔器官脫垂,雖可取得一定臨床療效,但需對脫垂器官進行切除,導致盆底正常解剖結構改變甚至破壞,術后易出現傷口感染、尿失禁等并發(fā)癥,且復發(fā)率較高,無法滿足當代女性需求[5]。
改良式保留子宮盆底重建術是在盆底整體理論基礎上,以解剖結構恢復達到功能恢復為根本出發(fā)點,經3個平面對盆底進行懸吊,進一步保證盆底完整性,恢復機體正常生理解剖結構,使盆腔器官脫垂的治療實現質的飛躍,對廣大女性生活質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6]。本研究中,兩組患者術后近期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51%、復發(fā)率為5.26%,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傳統(tǒng)手術方式與改良保留子宮的盆底重建術治療盆腔器官脫垂,均可取得一定臨床療效,但改良保留子宮的盆底重建術較前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1年復發(fā)率低,遠期療效更加顯著。傳統(tǒng)陰式子宮切除及陰道前壁修補選擇將沒有器質性病變的子宮切除,改變女性正常生理結構,難以被還需生育功能的育齡婦女接受,且隨年齡增長,患者組織隨之松弛,仍存在較高的復發(fā)風險。改良式保留子宮的盆底重建術通過懸吊、修補松弛組織,將原有病損組織采用對人體無害的材料代替,實現盆底組織結構重建,具有較好彈性效果,無排斥反應,可作為患者體內長久有效的“柔性支架”。改良式保留子宮盆底重建術對患者創(chuàng)傷小,術后控尿效果好,有效保留子宮等無病變組織,且不易復發(fā)。
綜上所述,盆腔器官脫垂行改良式保留盆底重建術治療,臨床效果顯著,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較低,具有一定運用價值,值得推廣運用。
[1] 劉莉娟,岳青芬.改良式盆底重建術治療女性盆腔器官脫垂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2):90-91.
[2] 王冬梅.改良保留子宮的盆底重建術治療盆腔器官脫垂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5,42(12):57-58.
[3] 張秋實,劉曉霞,宗珊,等.保留子宮的Prolift盆底重建術治療女性盆腔臟器脫垂的療效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7):1095-1097.
[4] 宋玲.改良保留子宮的盆底重建術治療盆腔器官脫垂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10(10):102-103.
[5] 李寶恒,黃惠娟,宋巖峰.改良Prolift盆底重建術在治療合并子宮頸延長的重度盆腔器官脫垂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6,51(3):174-179.
[6] 李炳琪,鄭春蘭,王春昱.盆底重建術治療盆腔器官脫垂的術后短期療效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0):3365-3367.
R 71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9.020
2016-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