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
摘 要:新課標下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師生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應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在新課標下小學數(shù)學教師角色的定位做粗淺的論述。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shù)學;角色定位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蹦敲?,小學數(shù)學教師如何變管理者為組織者、變主導者為引導者、變傳授者為合作者呢?
一、變管理者為組織者
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作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或多或少有這樣的觀念與做法:學生是不懂事的,生來就需要大人管,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在這樣的管理中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的“標準件”。新課標要求小學數(shù)學教師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那么,小學數(shù)學教師如何扮演組織者的角色呢?
1.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
小學數(shù)學教師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素養(yǎng),還要有豐富的情感世界。努力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淡化數(shù)學知識的神秘性,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要善于把教學過程演變?yōu)閷W生不斷探索的思維過程。如,我在教學“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進位加法”一課時,學生首先以小組為單位探究“17+15”的計算方法,然后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把小組的幾種不同的計算方法寫到黑板上。當9個小組的代表書寫完畢,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真可謂“雜亂無章”,然而,細細觀察、細細品味、細細思索,恰在這“雜亂無章”中閃爍著智慧的火花——每個小組都有四種以上的不同解法。在這稚嫩的筆跡中,在這并不工整的板書中,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得到了滿足,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揮灑。由此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當學生的熱情被激發(fā)出來時,小學數(shù)學教學內(nèi)容就會被當作“禮物”來領受。
2.組織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為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提供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如我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去圖書館”一課時,首先出示主題圖創(chuàng)設了一個問題情境:笑笑從家去圖書館,該怎么走?學生在說兩種路線的過程中,別的同學有了不同意見,我又問:“怎樣說清她要走的路線?”組內(nèi)同學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在全班匯報時你說他說大家說,最后大家達成一致意見:說清拐彎點、方向、距離,接著請同學們動手畫出笑笑從家到圖書館的路線,我在巡視,找了幾個最原始的有代表性的圖展示給大家,讓同學們說說自己的想法或者問問自己不懂的地方,經(jīng)過質(zhì)疑反思,同學們一致認為:用10厘米長的線段代表100米,這樣200米、300米、700米的距離會分得特別清楚,經(jīng)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學生體會到了方向與距離對確定路線的重要作用,不但掌握了知識,還掌握了探究的方法。組織這樣的學習活動,正是小學數(shù)學教師作為組織者應當扮演的角色。
二、變主導者為引導者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啟不悱?!碑攲W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罷”的“憤悱”狀態(tài),教師應適時地在疑難處引導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面積的認識”一課時,在學生建立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表象的基礎上,讓學生去測量教室中的一些物品。在學生測量完之后,教師提出新的要求:請同學們用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測量教室的面積。學生產(chǎn)生了新的疑問:有沒有更大的面積單位呢?有的說有平方米嗎?正在學生欲知而不知時,在學生困惑不解之際,教師向?qū)W生介紹道:“同學們,你們自己發(fā)現(xiàn)了,要測量大一點的面積就要用到大的面積單位,這個大點的面積單位就叫平方米。”在這樣的引導中,數(shù)學學習過程變成了生動、活潑和富有個性的創(chuàng)造過程,學生的學習潛能得到了很好的激發(fā),更重要的是掌握了這種思考、探究方法,能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三、變傳授者為合作者
要想真正讓數(shù)學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得到發(fā)展,就要使生生、師生之間有合作、有交流,讓學生體會碰撞出思維火花的感受,通過生生、師生的合作交流,不斷生成新的問題,不斷解決新的問題。如我在教學一年級“10以內(nèi)的加減法”時,設計了這樣一道問題:把0-9十個數(shù)字填在〇里,每個數(shù)字只能用一次。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這是一道思維性較強的問題。首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一位小朋友很快說:“它像幼兒園里的蹺蹺板?!绷硪晃恍∨笥颜f:“=表示兩邊一樣重,把輕的和重的放在一起?!蔽艺f:“這是數(shù)學,不是人,怎么辦呢?”另外一個小朋友說:“也就是大的和小的放在一起,中間的放在一起,蹺蹺板就平了。”有一位小朋友又說:“那把0和9放在一起,1和8放在一起,蹺蹺板就平了?!苯?jīng)過多次的思維碰撞和反復探究,同學們終于體會到了大小和輕重的關系,并將十個數(shù)字填入了〇內(nèi)。這個案例中,師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解決了問題,使課堂教學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總之,在課改實踐中,要想實現(xiàn)“為了學生的發(fā)展”這一核心理念,教師就要努力靈活地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與孩子一道成長,與新課程同行。
參考文獻:
[1]趙云霞.讓學生發(fā)展真正主動[J].小學教學參考,2011(1).
[2]劉宏科.在活動中領悟數(shù)學的真諦[J].職業(yè),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