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朋鑫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5-000-01
摘 要 運動心理學是一門應用學科,對體育課堂的有效性進行心理學思考,這無疑可以進一步促進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效的體育課堂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關注學生的興趣,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培養(yǎng)學生的互助、互學、互勉的能力。它在課堂中的融入,使體育課堂教學效果更上一臺階。
關鍵詞 運動心理學 體育課堂 教學 有效探討
在課堂上對學生心理年齡特征和個性特征的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發(fā)展體質和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活動能力等,都離不開心理學知識。那么如何構建有效的體育課堂教學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運動心理學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
(一)課堂上塑造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教學質量
自我效能理論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圖拉于20世紀70年代創(chuàng)立,他把自我效能感定義為:個人對自己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個行為的期望。在課堂上,任課老師采用參與示范法,漂亮的規(guī)范的示范動作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增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為教學過程中采取合理的教學和訓練措施提供科學的依據(jù)
人在從事體育活動時所產生的心理現(xiàn)象是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與人的心理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也是非常復雜的。在身體教育或身體活動的專門條件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注意力向內集中或向外集中,注意范圍的適合性,時空知覺判斷能力的高低,力量、速度或距離差別感受性的好壞,動作記憶的編碼方式,操作思維的敏捷性、正確性,動機強度的適宜與否等,也都影響著身體教育或身體活動的成效。
二、運動心理學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
教師在上課前既要根據(jù)學生的性別、年齡、健康狀況、體育基礎等制定合理的運動負荷計劃,又必須在課中及時的調整運動負荷,以便有效的控制合適的運動負荷。在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運動負荷測量方法是脈搏測量,最方便的是詢問法和觀察法,這樣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回答來判定學生承受運動負荷的情況。
(二)根據(jù)教材特點安排運動負荷
不同的教學內容,由于運動形式不同,對學生機體引起的變化也有差異。跑對心肺機能有明顯的作用,活動過程中,脈搏的變化也很明顯;而體操則對神經系統(tǒng)有明顯的作用,脈搏變化就不那么明顯。因此,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種類的運動項目的特點來安排練習的次數(shù)、強度和練習與間歇的時間。
(三)根據(jù)季節(jié)、氣候、時間的變化安排運動負荷
體育課堂教學中安排適宜的運動負荷是鍛煉身體和把握運動技能的需求,也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需要。體育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具體情況、教材內容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場地器材,而且還要根據(jù)季節(jié)氣候等因素,安排好體育教學中合適的運動負荷,從而達到體育教學的目的,使學生身心能夠在一個適宜的運動負荷的體育教學環(huán)境中得到健康發(fā)展,也有助于完成各種項目的身體教育或身體活動的任務。
(四)師生的和諧交流,創(chuàng)建良好課堂氣氛
美國教育學家格林倫將課堂教學上的師生交流分為四種:第一種,單向交流,教師講、做,學生聽,跟著做;第二種,雙向交流,教師問,學生答;第三種,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相問答;第四種,綜合交流,師生共同討論研究。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助于消除學生體育學習中的膽怯、恐懼心理。
體育學習中的恐懼與膽怯,主要是指學生由于缺乏運動能力而產生的對某個動作或某個練習的害怕情緒。當學生認為自己的體能水平或完成技術動作的能力與技術要求相差較大,耽心自己會出傷害事故,膽怯和恐懼就會產生。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找到學生膽怯、恐懼的原因。
(五)采用心理學的方法幫助學生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動機水平
教師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情感的激勵者,充分利用激勵手段設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展示才能,獲得成功。通過給予表揚、中肯的評價等,依然可以影響那些成功欲望不高、高度害怕失敗的人投身于體育活動中,我們把這種由外在因素激發(fā)的行為傾向稱為外在動機。它能激發(fā)眼前、具體的期望行為、塑造長期的期望行為。
(六)課堂上的互助、互學、互勉,讓學生產生歸屬于集體的幸福感
學生之間的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指導,是體育課堂上組織學生練習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學生之間增進了解、加深友誼的好機會,更是學會與人相處、與人交流的好時機。在體育課上,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生生之間的鼓勵與信任、表揚與幫助比師生之間更有說服力、效果更好、作用更明顯。我們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相互的幫助、鼓勵中學練,體驗更多的快樂,收獲更多的成功。
(七)運用心理學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疲勞,恢復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
體育教學中,學生通過基本部分的練習,機體承受了一定程度的運動負荷,不僅肌肉處于緊張的用力狀態(tài),而且運動中樞神經也處于高度興奮狀態(tài)。在課的結束部分,必須選擇一些逐步降低運動負荷的練習,如輕松自然的放松走,簡單有趣的舞蹈動作,以及動作比較緩和的活動性游戲,使學生逐漸恢復到相對安靜狀態(tài)。通過自我意識的引導和自我心理調整這正好使運動時緊張的肌肉和神經得到同時放松,使人體由高度緊張的運動狀態(tài)迅速恢復到相對安靜狀態(tài),使學生從生理上、心理上都得到恢復,進而輕松愉快地結束一堂課的訓練學習。這既是體育教學不同于基礎學科的一個特點,也是體育教師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三、結語
在整個體育教學過程中,其心理活動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始終。人的各種心理過程、心理狀態(tài)、心理特點,在體育活動影響下的變化和發(fā)展規(guī)律,對掌握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的影響或作用非常大。體育教育者應加深對體育鍛煉與體育運動心理學的研究,讓體育運動心理學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發(fā)揮應有的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強,李高峰.自我效能理論研究及其在體育領域的運用[J].體育世界.2006(6).
[2] 牟先濤.在體育教學中合理解決運動負荷的思考[J].體育教學.2007(2):9-10.
[3] 張力為,毛志雄.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綜述)[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995(4):42-47.
[4] 葛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分析[M].北京.工商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