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靜
摘 要:夫婦之道為五倫之首,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蛾P(guān)雎》之義在于以淑女之求之禮與節(jié),達于天地之道,人倫之正。
關(guān)鍵詞:關(guān)雎;風;禮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5-0-01
對于《詩》,國人的基礎(chǔ)閱讀范圍大抵不出《關(guān)雎》、《蒹葭》和《碩鼠》等有限的幾篇,心中留存的是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對階級剝削壓迫的反抗的記憶。但如果有更多涉獵經(jīng)典的經(jīng)驗,總在不經(jīng)意間可以看到對《詩》的引用,及至《論語·季氏》中孔子對其子伯魚的教誨:“不學(xué)詩,無以言?!笨鬃佑终f:“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論語·為政》)以此可知,《詩》的教育以及它的重要性,要遠遠超過我們現(xiàn)代人所能理解的范疇。
《關(guān)雎》是《詩》的第一篇,近現(xiàn)代人多把它理解為一篇愛情詩。此篇出自《國風·周南》,“周、召之地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1]文王遷于豐以后,便把岐賜與周公和召公,《關(guān)雎》之教,實則反映了周南、召南之地的教化。《毛詩正義》引鄭玄言:“武王伐紂,定天下,巡守述職,陳誦諸國之詩,以觀民風俗。六州者得二公之德教尤純,故獨錄之,分而國之?!盵2]《詩》呈現(xiàn)的是民風教化,孔子所謂“詩可以觀”(《論語·陽貨》)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的?!秶L》之“風”的含義,誠如《易·巽卦》彖曰:“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順乎剛?!?象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3]君子在上,順乎天命以施中正之志;百姓在下,雖愚夫愚婦亦可仿效,此《論語·顏淵》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教化之施與和遍及,如自然界的風一樣無所不至,不僅僅是周、召之封地,并向南普及至當時的文明教化落后之地,故謂之《周南》與《召南》。其詩通過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實述周公、召公之德政,更紹述文王圣德之教。
《關(guān)雎》之旨,毛亨言:“關(guān)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guān)雎之義也。”[4]
毛亨之言,闡明兩點:1、《關(guān)雎》之內(nèi)容在于明君子與淑女之夫婦之道。2、《關(guān)雎》夫婦之道之表現(xiàn)在于“不淫其色”、“無傷善之心”。“淫”和“傷”皆為“過”,孔子言“過猶不及”。所以,毛亨言此為“關(guān)雎之義”,“義”者“宜"也,即言此為《關(guān)雎》之相宜之處??梢?,《關(guān)雎》之要,在于闡述夫婦之中道,其大義在于以夫婦之道達乎天地之道,誠如《中庸》之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p>
《關(guān)雎》之詩,貫穿兩條線:其一,由自然及人情;其二,由人情及人之禮。“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薄爸蕖闭?,水中之小島也,是家之象征,也是國之象征,皆為有邊界之事物。而島上之關(guān)關(guān)相鳴之雎鳩鳥,其意則在“和”字,雌雄雖有音聲之異,卻有和諧之美,所謂“君子和而不同”也。以此自然之象而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人倫,其意涵則不言而明。此為《詩》之興,所以能由此及彼之想,要在能感通萬物而為一也。教化的范例實源于自然,“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5]這是中華民族最核心的思維方式,而《關(guān)雎》則以一種生動的方式使讀詩者在不斷吟唱中日益強化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所以,所謂比興,更本質(zhì)地講,是天人合一思維方式的文學(xué)性表述。由雎鳩之相求,寫至君子之好逑,恰是完成了由天道至人道的轉(zhuǎn)換與落實。
旨要既明,《關(guān)雎》在以下展開的是更為重要的夫婦之道何以至“中”的問題?!睹娬x》引王嚴肅解“窈窕”:“善心曰窈,善容曰窕。”[6]故“窈窕”,至善至美之謂也,然“善心”于“善貌”之前,可見古人于德與貌之選擇次序?!榜厚弧敝?,出于君子之性情,故有“寤寐”、“輾轉(zhuǎn)”之思,然“哀而不傷”(《論語》),亦有“琴瑟友之”之求,然“樂而不淫”(《論語》),發(fā)乎情而止乎禮。禮何以重要?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枪史蚨Y,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達于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盵7]可見,“禮”是由天地之道達于人道的方式,目的是制約人情之泛濫,以至于中正。故禮之在茲,求茲,義也。
“荇菜”之求終于有了結(jié)果:做成菜羹祭祀神靈。淑女之求的答案也在此昭然,非貌也,禮也。淑女處身于鐘鼓之中,孫奭疏“鐘鼓”之意云:“蓋鐘以止為體,鼓以作為用?!盵8]故所謂“鐘鼓”之樂,其本為“止”與“用”的文質(zhì)相復(fù),合于性情收放之道。正如《周南·桃夭》所言:“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庇诩宜耍攀蔷又乐l(fā)端,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xué)而》)此為《關(guān)雎》之志。
注釋:
[1]毛亨《毛詩正義》第13頁.
[2]毛亨《毛詩正義》第13頁.
[3]王弼《周易正義》第272頁.
[4]毛亨《毛詩正義》第24頁.
[5]王弼《周易正義》第27頁
[6]毛亨《毛詩正義》第24頁.
[7]鄭玄《禮記正義》767頁.
[8]趙岐《孟子正義》41頁.
參考文獻:
[1]漢毛亨傳《毛詩正義》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
[2]漢鄭玄注《禮記正義》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
[3]漢趙岐注《孟子注疏》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版.
[4]魏何晏注《論語注疏》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版.
[5]魏王弼注《周易正義》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