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摘 要: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美育就沒有任何教育……要努力培養(yǎng)孩子們熱愛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把美變?yōu)楹⒆有撵`的財富。讓孩子學會感受、理解、珍惜美,并且創(chuàng)造美。為美的未來而奮斗?!痹趯W校實施美育,語文課比任何科目更為全面,更具有綜合性。語文課進行美的教育,是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美育;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7-01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099
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揭示課文所刻畫的鮮明的形象、生動的語言、嚴謹?shù)慕Y構,不僅能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而且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并對于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美育就沒有任何教育……要努力培養(yǎng)孩子們熱愛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把美變?yōu)楹⒆有撵`的財富。讓孩子學會感受、理解、珍惜美,并且創(chuàng)造美。為美的未來而奮斗?!痹趯W校實施美育,語文課比任何科目更為全面,更帶有綜合性。語文課進行美的教育,是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F(xiàn)行的中學語文教材,大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篇章,而且多數(shù)是文學作品。完整、集中、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現(xiàn)了文學藝術、社會生活和大自然中的豐富內(nèi)容。語文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教材中這些豐富多彩,千姿百態(tài)的美的因素,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感,使學生在接受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
一、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多彩的形象,體悟作品的內(nèi)涵
在文學作品中,作家對生活的認識,對主題的體現(xiàn)是通過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刻畫而自然流露出來的,并由此感染人,教育人,表現(xiàn)藝術美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通過課文中優(yōu)美的形象來喚起學生的美感。例如我們在教學中比較《范進中舉》、《孔乙己》,范進中舉后喜極而瘋,孔乙己窮成那樣也不肯脫掉又臟又破的長衫。范進和孔乙己都是生活在清王朝的讀書人,都曾為入學中舉而寒窗苦讀。但最后的歸宿并不相同,一個飛黃騰達,一個潦倒而死。盡管結局不同,他們的遭遇卻從不同的角度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罪惡,他們周圍的人們筑成的人文環(huán)境也真實地反映了科舉制度走向滅亡的進程。這正是引導學生從范進和孔乙己兩個人物命運的表面差異中能夠挖掘出來的共同認識。
再如教學《竇娥冤》,竇娥是人生苦難的化身。她三歲喪母,七歲成為高利貸的犧牲品,被父親用來抵債,做了蔡婆婆的童養(yǎng)媳,十七歲成親后不久,丈夫便亡故了。一個二十歲無兒無女的寡婦面對人生的苦難,生活的愿望是:守節(jié)盡孝。但是竇娥的這個愿望沒有能夠實現(xiàn),被張驢兒和官府粉碎了。張驢兒逼婚不成,藥死了自己的父親,并以此誣陷竇娥殺人,竇娥沒有屈服,選擇了“官休”。她對官府的期望是;執(zhí)法嚴明。竇娥的這個愿望又被官府粉碎了。通過這樣層層深入的分析,引導學生更深的理解竇娥這個簡單的愿望,不僅在元代,甚至在整個封建社會都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竇娥的死不僅僅是人生悲劇,而是具有美學意義上的悲劇價值。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欣賞文章的語言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文教學要著力發(fā)掘語言的情感因素,誘導和激發(fā)學生審美情感。如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中“天可真涼了-------”一句,作者對“了”特別加了注腳(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感知那一聲嘆息中的情韻。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具有感情色彩的語句,感悟作者深沉的情感。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在述說母親的擔憂害怕,關愛備至時,不惜筆墨,生動細膩地刻畫了過早去世的、無私而又崇高的母親的形象。抒寫自己的悔恨之情時,作者說:“事實上我也真的沒為她想過。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些又都是多么深沉而又凝重的話語??!作者在抒發(fā)自己在對于生死問題的感悟時寫道:“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比如你起早熬夜準備考試的時候,忽然想起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會不會覺得輕松一點?并且慶幸并且感謝這樣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夠一次性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像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作者在這里以深沉凝練而又富于哲理的語言告訴我們他經(jīng)過幾年的思考,終于在生死問題上做出了明智的選擇。這樣的敘述,這樣的比喻,充分顯示出了作者運用語言的機智與詼諧。在語文教學中,也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進行分析、比較,領悟遣詞造句的精妙。如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時,這首詞用語精當、形象,極富表現(xiàn)力,誘導學生理解時要抓住這一特點。譬如“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通過對“擊”、“翔”這兩個詞的分析,從而領悟雄鷹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矯健勇猛的雄姿,領悟游魚在水中自如輕快地游弋的神態(tài)。
三、理清文章的思路,領略文章的結構美
“山無起伏,便是頑山;水無瀠洄,便是死水。”
縱覽文學的歷史長廊,凡是名篇佳作,都有嚴謹?shù)慕Y構,新穎的構思。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感受文章的結構美,進而在自己的習作中做到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文中,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來命題立意,組織材料,抒發(fā)感情。開頭設疑-----點出背影,中間敘事-----引出背影,望父買橘-----刻畫背影,父子分別-----惜別背影,結尾思念-----照應背影?!氨秤啊痹谖恼轮泄渤霈F(xiàn)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是一脈相承的??芍^構思巧妙,結構精美。
總之,要讓學生懂得一篇好的文章本身就很美,在學習中要引導他們領會文章的語言美,感受多彩的形象美,進而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習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方法,體悟文章的結構美。美的內(nèi)容相當豐富,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以課堂教育為主,不斷地滲透,訓練學生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鳳.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的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 2013 (5) :29.
[2] 宋福晶.淺談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 2014(29) :28.
[責任編輯 馮紅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