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寶金
摘 要:對比2016年,今年的高考歷史有一些變化,增加了中國傳統文化考察,選考模塊設置更加合理,凸出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考查,進一步發(fā)揮歷史價值觀的引領,增加反映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等領域發(fā)展進步的內容。與此相對,高考備考應當做到科學理解,靈活運用,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歷史素養(yǎng),積極關注現實社會,加強答題方法和答題規(guī)范的指導。
關鍵詞:高中歷史;考綱變化;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7-007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044
目前,高考正面臨新一輪的改革,與高考體制改革相配套的是高考試題在出現一些微小的變化,雖然這些變化尚沒有到達脫胎換骨的地方,卻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注意,并積極做出應考政策的調整。
一、考綱變化
我們先來對比一下今年高考與2016年相比在考核目標與考試內容方面的變化:一是增加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對于立德樹人的獨特功能,弘揚和考查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體現高考為國選材的重大使命。這點變化是社會的發(fā)展,也是我國軟實力競爭的必然選擇,也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我們不能割斷歷史,更不能割斷和完全拋棄傳統的文化精髓。所謂的傳道授業(yè)解惑,這里的道就是傳承中國的文化, 在這一點上,每個歷史老師都應當擔負起應有的責任來。
二是結合學科特點和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在強調共同基礎的前提下,選考模塊設置的更加合理,進一步滿足高校對人才的選拔要求,這些變化都是契合課程標準修訂方向的。修訂后的高中歷史高考考試大綱刪去了選考模塊“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探索歷史的奧秘”和“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其余3個選考模塊內容和范圍都不變,考生從3個模塊中任選1個作答。此舉照顧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興趣點的差別。
三是凸出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考查。要求學生運用思辨能力,能夠客觀、動態(tài)地分析歷史現象,形成科學的唯物辯證歷史觀,可以透過復雜的歷史現象,探求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能夠對歷史和當下社會局勢乃至世界局勢形成獨立的思考,并能夠進行科學嚴謹的論證,而不是先入為主,人云亦云。
如全國卷Ⅰ第41題,材料提供了近代法國思想家盧梭民主思想的要旨,要求學生結合所學世界史的相關知識,圍繞“制度構想與實踐”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該題意在使考生認識到“民主”的歷史局限性和相對性,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民主”不是萬能的,也不是絕對的真理。民主成為是世界近代制度變遷的主流,與思想家的理論追求以及世界局部地區(qū)經濟、政治的發(fā)展有很大的關系,經濟強大的國家總是把許多原因歸為國家得以發(fā)展的原因,而忽略了嚴密的論證。再者,制度的實踐與各國歷史文化背景、社會狀態(tài)密切相關,復雜多樣,民主是歷史進步中不斷追求的方向,也是歷史發(fā)展中追求的許多方向中的一個,卻并不存在一個最好的民主制度。當前許多西方國家的發(fā)展已經顯示出精英階層和草根階層的斷裂,出現了許多民主制度的弊端。該題有利于增強考生的問題意識,引導考生增強思考深度,逐漸形成獨立思考、論辯思維。
四是命題進一步發(fā)揮歷史價值觀的引領,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以學科能力綜合考查為主線,增加反映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等領域發(fā)展進步的內容。歷史學科教學的目的不僅是了解歷史,還要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如果背離了這些最終目標,歷史教學就陷入了南轅北轍,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二、應對策略
一是科學理解歷史課程內容,靈活運用歷史課程知識??茖W理解課程內容是說要在心中形成歷史知識的網絡,各朝代之間,相似事件之間,同一個時間節(jié)點內,世界各地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靜止的,而是相互關聯彼此影響,有時候相互促進,互為因果。而靈活的運用則要求學生首先是熟知歷史知識,能夠對重要的歷史事件如數家珍,只有熟練掌握才能夠運用,隨時隨處拿出相關歷史素材來進行對比、參照。這里的靈活,并不是指扭曲和變形,更不能進行主觀詮釋和概念更換。
二是突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熟悉歷史考查的視角和方法。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好糾錯本,將錯題進行分類,逐漸歸納出歷史考查的角度和常見的方法。有的試題是識記性考查,屬于硬知識,需要學生平時進行一些“死記硬背”,無論怎樣的考查方式出現,這樣的內容一般就是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不容混淆;稍難一點的就是進行對比參照,相似性素材進行差異性對比研究,考查目的是讓學生進行思辨,強調思考程序的正確性,形成科學的歷史眼光,養(yǎng)成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再有就是材料題,這需要學生充分調動抽象、對比、概況、歸納等多種思維能力,進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解題。
三是要關注社會現實。歷史是過去與今天不斷的對話,而不是書本的片段,更不是當下生活的偶然,過去的歷史是以前的今天,今天是未來的歷史,而未來又是歷史的延續(xù)和重演,是即將到來的歷史。所以,歷史教學和研究不是鉆故紙堆,不是回頭看的消極回顧,而是面向未來的積極探索。歷史的研究和學習歸根結底是為了解決當下復雜的事件。往往是當局者迷,要認得清,只有跳出一時一地的局限,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從國際間的動態(tài)聯系中去看待某些偶然的事件,這樣才有助于發(fā)現真相,而不至于被千變萬化的時事迷惑。關注社會現實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要立足社會現象的研究,而不能拋棄現實進行閉門造車似的歷史研究。對現實重大社會事件的關注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歷史,用事件來印證歷史,用歷史照亮現實,這正是歷史研究的重要意義。
四是加強答題方法和答題規(guī)范的指導。審題必須嚴密仔細,選擇題要審清主題、題干和選項;許多同學常常是忽略題干,一眼看著容易就下手。高考畢竟是選撥性考試,需要進行難度設計,全面考察一個人的素質,利用陷阱設計把審慎而具有清晰大腦的人選入大學。非選擇題要審清限制語、求答項和相關背景材料等。答題要理清思路,嚴格規(guī)范,語言要規(guī)范,盡量使用學科語言,書寫也要規(guī)范,不僅字體工整、適中,卷面布局要整潔合理,形式上要條理清晰,做到要點化、段落化、序號化、層次化。
總之,積極面對高考試題的變化,進行針對性訓練,及時調整備考策略,才能夠做到胸有成竹,做到有節(jié)奏的負責。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們還應該穩(wěn)住步子,依據考綱進行重點復習,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從而取得高考備考的制高點。
參考文獻:
[1] 賈利.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7(7): 21.
[2] 樓宇烈.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40-48.
[責任編輯 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