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瑛
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課教“活”了。道德與法治課思想性、時代性、邏輯性較強,相對其他課程來說比較枯燥單調,不少學生興趣不濃,主動參與意識不強,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課堂效率。如何讓道德與法治課“活”起來,更好提高課堂效率?
一、 導入激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先導,是樂學的前提。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巧設導入,如同演出一場戲,帷幕一打開就來個先聲奪人,往往能把觀眾牢牢吸引住一樣,可以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開端有情、提起興趣,起到引人入勝的作用。因此,教師恰當地、藝術地運用好課堂導入,不僅能迅速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道德與法治課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而且這也是展現教師教學智慧,提高課堂效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關鍵是起始課,開始若是講得平淡,學生自然就不會往下聽了,使有限的教學時間白白浪費,學生無所收獲。所以,教師應帶著濃厚的情感去設計起始課的教學,要起到開門紅的作用;也可以采取很多鮮活的教學手段來設置導語教學。學生開始有學習熱情,后面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氣氛就會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他們就會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課堂教學效率也就會迅速提高上來。當然,就課堂導入而言,除了趣味故事導入、歌曲導入、小品導入外,還有溫故導入、幽默漫畫方式導入、視聽新聞導入、開展競賽導入,等等。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導入有法。
二、情感激趣,,提升學生的關注度
道德與法治課既是一門知識性強的課程,也是一門德育功能超強的課程?!案腥诵恼撸群跚?。”在教學中,教師投入情感進行教學,就是要充分依靠教師人格及情感力量與學生進行深度的心靈溝通與交流,用激情喚起激情,用心靈感動心靈,用靈魂觸摸靈魂。道德與法治課的德育目標,要通過教師真情實感的講述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言行示范才能實現;要在“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中,激起教師與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 發(fā)掘生活的情感素材,升華學生思想情感
現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與傳統(tǒng)教材相比,可讀性、趣味性已大大增強,但教材是刻板的,生活是鮮活的,五光十色的。授課時,我們除了要善于好好利用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外,更要善于從生活中擷取鮮活的素材,才能使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妙趣橫生,讓學生充滿激情,才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達到知識教育與品德教育的統(tǒng)一。常言道,若是沒有了人的情感這一關鍵,也就不會有人們去對真理的追求了。教師每每講起道德與法治概念、原理等問題都應于情于理,把它的抽象性轉化為生動形象之中,不斷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 創(chuàng)設懸念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應創(chuàng)設懸念情境,精心設問,巧于提問,盡量讓學生多思,使其入境,為學生提供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間。學生有了疑問,才會有思考,才會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造。如在講七年級上冊《如何講禮貌》這一課時,有教師為了讓學生更為深刻理解對人有禮貌主要表現為語言、態(tài)度、行為三個方面,給學生講了一個飯店老板與無賴的故事,無賴學某個人在飯店吃飯說忘記帶錢,但老板讓那個人走卻不讓無賴走,然后教師設一個懸念:“同學們猜猜為什么飯店老板讓那個人走卻不讓無賴走呢?”學生很快就會想到那個人與無賴的在對待這件事上的語言、態(tài)度、行為的不同,從而有不同的效果。這種設計懸念讓學生探討問題比直接告訴學生答案的效果要好很多。
3. 創(chuàng)設活動表演情境,讓道德與法治課堂精彩呈現
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表演、活動情境,不僅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能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恰當地創(chuàng)設活動表演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探索活動中,讓他們去實踐、去感悟和理解社會,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達到道德與法治課的知、情、意、行的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創(chuàng)設各種有趣活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把活動情境引入道德與法治課堂,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真正達到形真、情切、理富,讓學生真切地體驗,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更精彩。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