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CBL教學法在健康評估癥狀學教學中的效果。方法:以我校2013級大專護理甲班共60人為實驗組,乙班共60人為對照組。實驗組采用CBL教學法,配合傳統(tǒng)教學法。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即:講授法+多媒體教學。通過理論考試,比較2組的學習效果。結果:實驗組和對照組在結束考試的優(yōu)良情況、平均成績、成績構成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實驗組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CBL教學法在健康評估教學中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法,值得廣為推廣。
【關鍵詞】CBL教學法 健康評估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217-01
《健康評估》是聯(lián)系醫(yī)學基礎課與醫(yī)學臨床課的橋梁課程,其基本原則適用于所有護理學科。健康評估在護理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護理專業(yè)學生的主干課程。在以往的健康評估教學中,我們采用的是傳統(tǒng)教學法,即:理論講授輔以多媒體教學,實訓課則采用學生之間相互練習的方法。學生普遍反映《健康評估》難以學懂,枯燥乏味。為改善這種學習及教學現(xiàn)狀,筆者開展了CBL教學法應用于健康評估教學的研究,以探索其具體應用及觀察其教學效果。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我校2013級大專護理專業(yè)學生120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甲班共60人為實驗組,乙班共60人為對照組。
1.2方法:2組學生使用相同的教材,課時數亦相同,由同一位教師任教。2組學生在性別、年齡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在入校時已將其基礎成績分成若干個分數段由電腦隨機抽取分班,故排除了基礎成績的影響。實驗組采用CBL教學法,配合傳統(tǒng)教學法。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即:講授法+多媒體教學,通過理論考試,比較2種教學法的效果。CBL授課內容主要為癥狀學部分。實驗組所有癥狀學內容均采用CBL教學法。讓學生在上課前一周預習有關內容。老師準備案例,布置有關問題。上課時讓學生分組回答問題,老師指導和總結,配合多媒體教學觀察圖片,產生機制和特點。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即老師按照課本講授理論知識,輔以多媒體教學。
1.3教學效果評價:2個班級的學生在期末考試時,使用統(tǒng)一命題的試卷,統(tǒng)一考試時間,統(tǒng)一閱卷。任課老師不參與出題,由教務處考試科統(tǒng)一從題庫中抽題,試卷分析時選出癥狀學部分的分值,統(tǒng)計2個班級的得分作對比分析。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考試成績對比見表1
3.討論
CBL(case-based teaching)教學法即: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本質上是提出一個案例,而教師于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不像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教師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扮演著傳授知識者角色。
CBL起源于1920年,由美國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導,當時是采取一種很獨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學,這些案例都是來自于商業(yè)管理的真實情境或事件,通過此種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實施之后,頗具績效。這種案例教學法到了1980年代,才在師資培育中受到重視。1986年美國卡內基小組提出《準備就緒的國家:二十一世紀的教師》的報告書中,特別推薦在師資培育課程中案例教學法的價值,并將其視為一種相當有效的教學模式,而國內教育界開始探究案例教學法,則是1990年以后之事[1]。
CBL教學法是跨學科的學習方式,學生需要查閱課外資料,整理、歸納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可以促進學生不斷地思考,有利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讓呆板孤立的知識片化作整體知識鏈,觸類旁通,突出了“課堂是靈魂,學生是主體,教師是關鍵”的教學理念;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庫,而是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學科專家、信息的咨詢者[2]。
本研究顯示CBL教學法的教學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法。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配合傳統(tǒng)教學法,有選擇性地開展。
參考文獻:
[1]孫俊毅,陳悅,司微杭,等.CBL教學法在牙周病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西北醫(yī)學教育[J].2015,23(6):1062-1064.
[2]Srinivasan M,PBL教學法與CBL教學法的比較,復旦教育論壇[J],2009,7(5):88-91.
作者簡介:
郭大英(1970-),女,心內科副主任醫(yī)師,本科,部門:湖南益陽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護理系,專業(yè)方向:心血管內科臨床及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