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琳
〔摘要〕 政治認同作為黨內政治生活領域中的專有現象,是指權利擁有者對權力行使者在思想與行為兩個層面給予認可和支持。政治認同具有互動性、層次性和實踐性等特征,主要表現為黨內成員心理上的歸屬感和行動上的服從,即政治共同體內部凝聚力的增強以及政治統治合法性資源的增多。新形勢下,健康有序的黨內政治生活是黨員民主權利得到保障、黨組織團結統一、黨風清正廉潔的有機統一,是政治認同的邏輯起點。同時,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們黨要不斷增加執(zhí)政的認同性資源,把開展黨內政治生活作為政治認同的落腳點。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政治認同;政治生活;黨內民主;黨的紀律;黨內制度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203(2017)04-0035-05
政治認同一直以來便是政黨政治領域研究的熱點話題,其基本功效是為政治共同體和政黨執(zhí)政提供合法性資源,尤其是信任資源。如果信任資源缺失,政黨將會面臨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危險。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蘭考考察時首次向全黨發(fā)出警告:“當公權力失去公信力時,無論發(fā)表什么言論、無論做什么事,社會都會給予負面評價?!?〔1 〕我們黨要想有效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關鍵是要認真開展黨內政治生活,提高全體黨員和群眾對黨的政治認同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上所明確指出的,“黨要管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 〔2 〕。因此,促進黨內成員的政治認同,有助于增強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的自覺性。
一、政治認同的內涵及特征解析
關于政治認同的定義,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美國政治學家羅森堡姆指出:“政治認同──指一個人感覺他屬于什么政治單位(國家、民族、城鎮(zhèn)、區(qū)域)、地理區(qū)域和團體,在某些重要的主觀意識上,此是他自己的社會認同的一部分;特別地,這些認同也包括那些他感覺到要強烈效忠、盡義務或責任的單位和團體?!?〔3 〕后現代學者韋克斯也曾經指出:“認同乃有關于隸屬,即關于你和一些人有何共同之處,以及關于你和他者有何區(qū)別之處。從它的最基本處來說,認同給你一種個人的存在感,給你的個體性以穩(wěn)固的核心。認同也是有關于你的社會關系,你與他者復雜的牽連?!?〔4 〕《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對“政治認同”作了如下界定:“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它與人們的心理活動有密切的關系。人們在一定社會中生活,總要在一定的社會聯系中確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黨的黨員、某一階級的成員、某一政治過程的參與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覺地以組織及過程的規(guī)范來規(guī)范自己的政治行為。這種現象就是政治認同?!?〔5 〕
從嚴格意義上說,對任何概念的界定都包括內涵與外延兩個方面,內涵揭示本質,而外延廓清脈絡。從要素組成來看,政治認同概念的外延至少應該包括認同的主客體以及認同內容,即“誰認同誰”、“認同什么”。從這個意義上看,政治認同作為政治生活領域中的一種現象,是指權利擁有者(社會成員)對權力行使者(政治共同體)在思想與行為兩個層面給予認可和支持,其表現既內化為心理上的歸屬感,又外顯為行動上的服從,其成效表現為政治共同體內部向心力的增強以及政治統治合法性資源的增多。
政治認同通常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互動性。這涉及“誰認同誰”的問題。政治認同是權利擁有者(社會成員)與權力行使者(政治共同體)之間經過互動—反饋—認可的過程而逐漸生成的結果,然而在政治實踐過程中,往往出現一方主動、另一方被動的單方向行為,尤以權力行使者對權利擁有者施以號令為盛。社會成員天然地擁有權利,雖需讓渡一部分權利組成公共權力,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天然地認同和支持權力行使者,并接受其統治。統治從來不是問題,同意被統治才是問題的實質。邁克爾·沃爾澤在《義務》一書中特別指出:“在任何理論的脈絡中,我們不能說因為政府是正義的,所以公民就應該遵守義務,而更應該說因為公民認可,所以政府才是正義的?!?〔6 〕如果社會成員撤回對政治共同體的贊同,不再認同其統治的正當性與合理性,那么政治共同體也將失去繼續(xù)存在的理由??傊?,政治認同不是統治者單方面主觀臆想的必然結果,其統治權力也絕非總是得到認可與遵從,“即使最強者也絕不會永遠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權力轉化為權利,把服從轉化為義務” 〔7 〕。因此,統治者只有把權力轉化為權威,充分發(fā)揚民主,獲取廣泛的承認和同意,才能獲得足夠的服從。
二是層次性。這涉及政治認同的內容。按照內在邏輯關系,政治認同的內容主要包括政策認同、制度認同以及意識形態(tài)認同。首先,政策認同是低層次的認同,因為政策涉及物質利益的生產、分配與再分配,直接影響到社會成員的生存狀態(tài),也是社會成員對政治共同體進行評價的具體依據。社會公眾把權力授予政府,最根本的目的是期待政府制定出科學而有效的政策,做大經濟利益的“蛋糕”,然后合理而公正地分配這個“蛋糕”。即使是游離于政治之外的人,也會對施加于自身的各項政策評頭論足,進而形成對政治共同體的情感傾向。如果政策頻繁更換,且與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利益訴求相悖,那么社會成員不滿情緒的累積將會嚴重削弱政治認同。其次,制度認同更具穩(wěn)定性,是政治共同體得以延續(xù)的規(guī)則保障。制度屬于行為規(guī)范,制度認同表明民眾從內心高度信任和肯定約束自己行為的各項制度規(guī)定,并愿意服從和遵守這些制度。政策可以在短時間內被廢除,但是制度卻可以持久延續(xù),因為其背后是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正如著名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所言:“沒有強有力的政治制度,社會便缺乏確定和實現自己共同利益的手段,創(chuàng)建政治制度的能力就是創(chuàng)建公共利益的能力?!?〔8 〕23再次,意識形態(tài)認同是政治認同的核心。意識形態(tài)是統治階級整合社會公眾思想的重要手段,它對社會成員發(fā)揮著精神支柱的作用,直接影響著社會公眾的價值取向,其功能在于論證政治統治的合法性。正如社會學家帕森斯所指出的,“價值是社會系統中的行為規(guī)范取向的模型,它規(guī)定行為的主要方向,而無需參照具體目標或更具體的情景或結構” 〔9 〕。
三是實踐性。這涉及政治認同的表現形式和最終追求。政治認同不僅內化為社會成員對政治共同體積極的政治態(tài)度和情感歸宿,同時也外化為具體的政治行為,包括各種政治宣傳口號與標語,而且這種政治行為屬于政治秩序之內,是政治認同所要達到的實踐目標。如果社會成員對政治共同體的心理認可、情感認同等主觀感受不能及時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服從與支持,政治認同就是毫無疑義的“假象”。因此,政治認同是社會成員與政治共同體之間關于政策、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能否在心理和行為兩個層面予以支持的實踐結果。如果簡單地把政治認同的結果進行二元劃分,那就只有認同和不認同兩種結果。認同,意味著社會成員認可并執(zhí)行政治共同體的政策,遵守并服從政治共同體的制度,接受并宣傳政治共同體的意識形態(tài);不認同,則意味著社會成員不支持、不服從政治共同體的政策、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甚至是反抗。不管是認同或者不認同,社會成員最終都會在政治實踐過程中以行為表達其心理感受。
二、健康有序的黨內政治生活是政治認同的邏輯起點
黨內政治生活的質量,直接關系到黨員對黨組織的擁護和支持程度,關系到全面從嚴治黨的大局,是增強政治認同的邏輯起點。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明確指出,要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10 〕。由此可以看出,嚴肅認真的黨內政治生活至少具有以下三大特征,即全體黨員民主權利有效落實、各級黨組織堅強有力、黨內風氣清正廉潔。
(一)黨員民主權利得到保障有助于實現政策認同,是政治認同的基礎
民主是取得政治認同的充分必要條件。我們撇開民主概念的外延,民主的本質是與大多數人有關的,是指大多數人能夠充分表達意見、發(fā)揮作用的狀態(tài),是“保證公民實現自由、平等和其他權利的制度和程序” 〔11 〕。也就是說,只有充分發(fā)揚民主,聽取不同意見,并在此基礎之上制定的政策才是科學的、符合絕大多數人利益要求的。離開民主,政治認同則無從談起,即使有,也是虛假、表面的。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是黨內政治生活積極健康的重要基礎?!蛾P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之所以格外強調黨內民主,其邏輯進路就是只有明確黨員是權力主體,尊重并保障黨員民主權利,黨員才會繼續(xù)進行權力的授予行為,認同并支持政黨的政策綱領。反之,如果黨員的權力授予行為中止,政黨的生命將岌岌可危。因此,黨員的民主權利得到保障有助于實現政策認同。
首先,黨員充分行使知情權和參與權能夠為政策的制定廣開言路。知情權是黨員了解黨內各項事務的前提和保證,參與權是黨員對黨內事務、黨內政策積極建言獻策的民主權利。充分行使知情權和參與權,能促使黨員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廣泛發(fā)表意見,保證政策的制定取得最大多數黨員的同意。
其次,黨員充分行使監(jiān)督權能夠保證政策的貫徹落實。黨員行使監(jiān)督權,具體而言就是行使批評建議權、揭發(fā)檢舉權和要求罷免權,其實質是用黨員民主權利制約黨內權力的運行。黨員有效行使監(jiān)督權有助于防止權力異化,能夠在監(jiān)督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及時發(fā)現并糾正決策中的重大失誤,避免造成嚴重損失。
(二)黨組織團結統一有助于實現制度認同,是政治認同的關鍵
如果說民主關涉的是權利與權力之間的關系,那么民主集中制則指向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民主集中制既保證了黨組織充滿生機活力,又實現了黨組織團結有力,是政治認同的關鍵。如果拋開集中,就民主說民主,就會出現議而不決現象,甚至走向極端民主化或者無政府狀態(tài),屆時政治共同體將不復存在,政治認同也就無從談起。
一方面,黨組織團結統一有助于維護制度的權威性。制度的根本出發(fā)點在于規(guī)范和約束個體行為,使之符合組織和社會運轉要求,進而維護組織統一、社會安定?;仡欬h的歷史,什么時候黨組織團結統一,黨內各項制度就得到遵守,其權威性就能得到保障。反之,黨組織如果一盤散沙,就意味著黨內制度遭到破壞。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導致黨內制度被破壞殆盡、黨組織軟弱渙散,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其深刻教訓至今讓人銘記。正如鄧小平同志明確強調的那樣,“制度是決定因素,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 〔12 〕。
另一方面,黨組織團結統一有助于消解制度不穩(wěn)定因素。新形勢下,部分黨員干部只強調權利,不履行義務,以追求物質利益為重,“當黨員個體依據制度安排對自己的付出形成的意義認知、預期目標與制度本身實際配給的利益回報出現裂痕時,黨員個體必然會對制度本身及其價值結構產生不信任感,進而會削弱黨內凝聚力” 〔13 〕。因此,維護黨組織的團結統一,協調好各方利益關系,明確黨員的義務,有助于修補制度漏洞、消解制度不穩(wěn)定因素,讓制度真正發(fā)揮作用。
(三)黨風清正廉潔有助于實現意識形態(tài)認同,是政治認同的核心
最穩(wěn)固的政治認同是架構于社會成員精神世界之上的,是社會成員從內心深處和情感層面對政治共同體投射出的贊許。如果說權力所具有的強制性是政黨獲取認同的硬件資源,那么政黨的作風形象就是政治認同的軟件資源,因為黨風涉及權利如何對權力進行評價。黨風是黨組織和黨員在工作中的一貫態(tài)度和行為,是黨的性質的外在化,更是黨的信仰的具象化,它直接決定著黨員群眾對政黨的認可程度。如果掌握公權力的政黨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形象,那么社會公眾就會承認且繼續(xù)支持其統治的合法性;相反,如果政黨濫用手中的權力致使腐敗案件叢生,那么社會公眾就不再把手中的權利授予政黨。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指出:“利用政治權勢謀取經濟利益意味著政治價值觀和制度必須屈從于經濟的價值和制度。于是政治的首要目的不是為了實現公共目標而是為了攫取個人利益?!?〔8 〕7在過去一段時間,部分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濫用手中的權力,扭曲了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價值取向,取而代之的是以權謀私、中飽私囊,各種腐敗案件頻發(fā)多發(fā),甚至在部分地區(qū)腐敗現象有從個體行為向集體行為乃至組織行為演變的趨勢,嚴重影響了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人民群眾與黨之間出現了感情上的裂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反四風”為突破口,嚴厲查處各種腐敗案件,堅持標本兼治,重樹黨的優(yōu)良作風與形象,重拾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與信心,黨內政治生態(tài)得到了極大的凈化。政黨威望的樹立與每個黨內成員的行為舉止息息相關,黨內成員的作風和形象無不滲透著政黨的價值追求和意識形態(tài)色彩,因此,黨風清正廉潔至關重要。
三、提高黨內政治生活質量,增強政治認同
綜上所述,健康有序的黨內政治生活是政治認同的邏輯起點,由此可以推斷,通過開展黨內政治生活,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維護黨組織的團結統一,實現黨風清正廉潔,便成為政治認同的落腳點。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蘭考縣委和河南省委教育實踐活動情況匯報時強調,要堅持不懈嚴格黨內政治生活,堅決反對黨內政治生活庸俗化,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則性、戰(zhàn)斗性,不斷提高黨內政治生活的質量和水平。新形勢下,黨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任務更加艱巨,迫切需要不斷提高黨內政治生活質量,增強政治認同。
(一)發(fā)揚黨內民主,提高黨內政治生活的民主性
黨內民主決定著黨內政治生活的健康活力,是保障黨員主體權利和提高政治認同度的前提,必須充分發(fā)揚。毛澤東曾指出:“擴大黨內民主,應看作是鞏固黨和發(fā)展黨的必要的步驟,是使黨在偉大斗爭中生動活躍,勝任愉快,生長新的力量,突破戰(zhàn)爭難關的一個重要的武器?!?〔14 〕
第一,推進決策民主化。決策前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廣泛征求黨員群眾意見,虛心聽取專家學者的建議,形成科學的決策預案;決策中充分發(fā)揚黨內民主,圍繞決策預案積極開展民主討論,允許并保護不同意見的表達;決策后要劃分權責界線,明確責任主體,保證決策得到貫徹落實、不打折扣。
第二,保障黨員民主權利。從應然層面清晰界定黨員享有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落實黨員的權力主體地位,健全保障黨員權利的實體性制度;從實然層面拓寬渠道、搭建平臺、營造環(huán)境、健全法律制度,落實黨員民主權利,尤其要對侵犯黨員民主權利的相關人員進行批評教育和嚴肅處理。
第三,探索黨內民主新形態(tài)。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網絡逐漸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中須臾不可離開的工具,其具有的便捷、互動、無時空地域限制等特性,有助于黨組織之間、黨員之間經常性的互動,有效地實現了普通黨員在黨內的知情權、表達權和參與權。當前,“互聯網+黨建”新模式的崛起,也推動著黨內民主形態(tài)的多樣化,實現網絡技術應用與民主發(fā)展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二)嚴明黨的紀律,提高黨內政治生活的嚴肅性
鐵一般的紀律,是我們黨先天性的基因,也是我們黨今后仍然必須遵守和執(zhí)行的行為準則,因為黨的紀律是全體黨員共同意志的體現。馬克思曾經指出:“必須絕對保持黨的紀律,否則將一事無成。” 〔15 〕列寧也多次強調黨的紀律的重要性,他指出:“要使無產階級能夠正確地、有效地、勝利地發(fā)揮自己的組織作用(而這正是它的主要作用),無產階級政黨的內部就必須實行極嚴格的集中和極嚴格的紀律?!?〔16 〕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特大型政黨,擁有龐大的黨員數量和基層黨組織數量,它一方面有助于增強我們黨的整體實力,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管理難度。如果缺乏鐵一般的紀律,沒有統一的核心,那么我們黨內就會產生離心力,黨就不可能成為帶領全體人民實現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的中流砥柱,就不可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領導核心。
第一,強化紀律意識。紀律意識牢固,黨員就能自覺地以黨紀為準繩,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舉止;紀律意識淡化,黨員就會隨意踏破黨紀底線,整個黨組織就會軟弱渙散。鄧小平曾深刻指出:“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17 〕因此,要強化紀律教育,提高紀律意識,從嚴肅紀,堅持黨紀嚴于國法,自覺遵守黨的紀律,并把加強黨員干部的紀律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
第二,嚴明黨的政治紀律。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政治紀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的紀律,遵守黨的政治紀律是遵守黨的全部紀律的重要基礎?!?〔18 〕21一個政黨如果允許其成員完全將個人意愿凌駕于組織意愿之上,那么這個政黨將會是一盤散沙?!白袷攸h的政治紀律,最核心的就是堅持黨的領導” 〔18 〕21,因此,全體黨員要明確自己的第一身份是黨員,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切實站穩(wěn)政治立場,維護黨的團結統一,保證我們黨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
第三,加大懲戒力度。懲戒性是黨的紀律的主要功能,也是紀律取得權威性的前提條件。黨的紀律不是畫在墻上的門,而是帶電的高壓線,任何觸碰及違反黨紀的黨員干部都要受到嚴厲的懲處,防止黨的紀律成為“紙老虎”。
(三)完善黨的制度,提高黨內政治生活的科學性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各項制度建設,也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制度體系,但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著制度的設計初衷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被層層過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并遭遇了各種“潛規(guī)則”的利益掣肘,導致制度在實際發(fā)揮作用時受到不同程度的貶損,嚴重制約了黨內政治生活的健康開展。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管黨不力、治黨不嚴,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黨內突出問題得不到解決,那我們黨遲早會失去執(zhí)政資格,不可避免被歷史淘汰” 〔19 〕。
第一,堅持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加強制度體系頂層設計。制度的科學性與民主性是密不可分的,揭示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需要消除各種影響因素的干擾,這就需要加強民主理念的指導。因此,黨內制度體系建設要本著“于法周延、于事簡便”的原則,集中全黨智慧而制定。同時,要系統研究制度的組成要素、影響因子,以保證制度的要素與要素之間、制度與法律之間、制度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的協調配套,使其發(fā)揮最大效力。
第二,堅持以制度法律化為核心,提高黨內制度的執(zhí)行力。制定制度的目的在于發(fā)揮其嚴肅性和權威性的作用,規(guī)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如果制度的權威性受到質疑,在制度的框架下社會成員的行為得不到約束,勢必會影響到制度制定者的公信力。因此,推進制度的法律化,“執(zhí)政黨要善于將自己的執(zhí)政綱領、戰(zhàn)略理念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轉換為具體的法律,加強黨的制度與國家法律的有效銜接,運用法治化的方式確保制度執(zhí)行的有效性” 〔20〕。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衛(wèi)制度的良好氛圍,堅持法規(guī)面前人人平等、遵守法規(guī)制度沒有特權、執(zhí)行法規(guī)制度沒有例外” 〔21 〕。
第三,堅持以黨性教育為核心,培植制度文化。黨內政治生活是由全體黨員的政治活動所構成的,黨員對黨情、國情和民情的認知水平直接決定著制度設計是否科學、制度執(zhí)行是否有力、制度遵守是否規(guī)范,直接決定著黨內政治生活能否健康開展。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黨性教育,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再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并逐步制度化、常態(tài)化,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以提高黨員黨性教育為突破口、營造制度文化氛圍的政治安排。今后,這種以黨性教育為核心的學習活動仍應持續(xù)不斷地進行下去,真正把黨的思想政治建設抓在日常、嚴在經常。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上的講話〔EB/OL〕. (2015-
09-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08/c_12
8206459.htm.
〔2〕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6-10-
28(01).
〔3〕羅森堡姆.政治文化〔M〕.臺北:桂冠股份有限公司,1984:6.
〔4〕Jeffrey Weeks.The Value of Difference,In Identity: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M〕.London:Lawrence&Wishart,1990:88.
〔5〕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501.
〔6〕Michael Walser.Obligation:Essays on Disobedience,War and Citizenship〔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7.
〔7〕盧 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8.
〔8〕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 王冠華,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
〔9〕帕森斯.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140.
〔10〕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N〕.人民日報,2016-11-03(05).
〔11〕俞可平. 增量民主與善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38.
〔1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13〕李漢林,等.組織變遷的社會過程──以社會團結為視角〔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33.
〔14〕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9.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3.
〔16〕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
〔1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
〔1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
〔19〕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2).
〔20〕陳家喜,黃慧丹.制度治黨的概念緣起與實施路徑〔J〕.特區(qū)實踐與理論,2015(3):34-37.
〔2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反腐倡廉法規(guī)制度建設 讓法規(guī)制度的力量充分釋放〔N〕.人民日報,2015-06-28(01).
責任編輯 馮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