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榮子
【摘要】位列《四書》之一的《大學》構(gòu)建了以“修身”為核心的道德修養(yǎng)思想體系,強調(diào)修身以“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為目標,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方法,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使命,對當今社會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guān)鍵詞】《大學》 修身 黨員干部
修身是指人們?yōu)榱诉_到某種人生境界,通過學習和實踐活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位列《四書》之一的《大學》主要構(gòu)建了以“修身”為核心的道德修養(yǎng)思想體系,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一、《大學》中以“修身”為核心的道德修養(yǎng)思想體系
《大學》認為人要以修身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意思是說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大學》把“修身之道”作為一個整體的思想體系論述出來,首先要以“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為修養(yǎng)的目標,也就是三綱領,是說為政之道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做到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四個是“修身”的方法途徑,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就是要求人要認識、研究萬事萬物;致知就是達到對事物的完善的理解;誠意就是要誠實意念;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欲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這是修身的方式即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后三個是“修身”的目的,即齊家治國平天下。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進而才能治理好國家,最終達到天下太平。在這八條目中,修身既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目的,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起點,是最根本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只有做到了這些,才能達到“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目標。
二、讀《大學》、修己身
(一)要格物致知
明代理學家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是說我們想要達到認識的極致,在于接觸事物并極力探求其中的道理,要能夠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事物的內(nèi)核,事物的架構(gòu)格式,從而建立對于追求本質(zhì)、相信本質(zhì)的重要性的認知,才能不被假象所迷惑,不被外表所迷惑,不被眼前利益所迷惑。要達到“格物致知”,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在認知事物的道理之后開始在現(xiàn)實中踐行此道理,即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
(二)要誠意
《大學》中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意思是說使意念真誠,就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又說:“誠于中,形于外”,內(nèi)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xiàn)到外表上來。真誠即說實話、辦實事、做實誠人,是一個人必備的基本能力和素養(yǎng)?!洞髮W》中對如何“誠其意”,解釋說:“君子必慎其獨也”?!吧鳘殹笔堑赖滦摒B(yǎng)的一個重要方法,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的試金石,古人將其作為區(qū)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 “慎獨”就是無論何時何地,人們都不會因客觀環(huán)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操守,始終一絲不茍,在沒有任何人在場、監(jiān)督、覺察的前提下,仍謹慎地對待一切。
(三)要正心
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一個人的內(nèi)心受到忿激、恐懼、憂患、好樂等情欲的影響會不得其正,內(nèi)心一定有所誠求,才能不亂而正。
(1)正心。道德是內(nèi)心的法律。內(nèi)心端正是修身養(yǎng)性的最高境界,只有做到胸懷寬廣,內(nèi)心無雜念、無貪欲、無私欲,言正、行正才能真正實現(xiàn)。不管什么人,只要心術(shù)不正,即使再足智多謀,能力再強,也終將難成大事。即便僥幸成事,也維持不了多久。
(2)正行。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從一定程度上說,行為的影響力要大于言語的表達。如果行事不端,即使再會說,再能說,最終也起不到任何實際效果。
(3)正氣?!梆B(yǎng)浩然之氣”,培養(yǎng)高尚的氣節(jié)和獨立的人格,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頂天立地,堂堂正正,能堅持正義,崇尚道德,絕不向權(quán)貴低頭,絕不向誘惑伸手,絕不為利益所迷。
(四)要齊家
不斷“修身”的同時還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培養(yǎng)清正家風。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孝悌忠義”“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等都是不錯的“齊家”之略。的確,家人和睦,家風淳樸,善良正義,工作才能無后顧之憂,才不至于“后院起火”。所以維護家庭正義,才能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氛圍。
(五)要恪守“絜矩之道”
《大學》強調(diào)提高修養(yǎng)要恪守“絜矩之道”的倫理原則,指以推己度人為標尺的人際關(guān)系處理法則,即內(nèi)心公平中正,比喻要遵守道德的標準、原則和規(guī)范。《大學》認為:“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是說品德高尚的人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不這樣做,然后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要時時事事處處發(fā)揮榜樣示范作用。“絜矩之道”還特別強調(diào)為人要方正、規(guī)矩,要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制度約束自身的行為。
(六)要懂得德本財末之理
《大學》認為:“君子先慎乎德。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笔钦f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yǎng)德行。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告訴人們要以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良好的品格形象參與到發(fā)展生產(chǎn)經(jīng)濟、增強國家實力、改善民眾生活的行列中來,在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同時,也為社會創(chuàng)造著財富。并將財富正向應用,以善財供養(yǎng)天下萬民,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各得其所,自覺承擔起新時期傳播智慧與文化的責任,服務于社會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