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運波
摘 要:在語文探究性學習中,不能夸大探究性學習的作用,探究內容的選擇不能超越語文的底線,教師的指導作用不能缺失。
關鍵詞:語文;探究;夸大;作用;底線;指導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從這里可以看出,新課改的重要目標就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其中,探究性學習就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方法,因而受到了廣泛的推崇,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環(huán)境?!?[1]課標認為探究性學習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確實,探究性學習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培養(yǎng)AX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終身學習能力,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初中語文探究性學習在實踐過程中,卻存在誤區(qū),這些誤區(qū)嚴重阻礙語文探究性學習的發(fā)展。筆者認為,在初中語文探究性學習中,有三個誤區(qū)需要避免。
一、不能夸大探究性學習的作用
筆者前段時間聽了很多節(jié)語文公開課,幾乎所有的公開課都有探究性學習,好像沒有探究性學習就不是一堂好課,每一種學習方式都有其適用性,不是所有的語文課都適用探究性學習,比如寫作課、口語交際課,這兩種課型最適合的方法是練習法。語文課程是一門實踐性的課程,寫作課不讓學生寫作就不是真正的寫作課,口語交際課不讓學生說和練就不是真正的口語交際課,由此看來,這兩種課型都不適合運用探究性學習。任何一種學習方式都不是萬能的,都有其優(yōu)點和缺點,不能把探究性學習絕對化,不能把探究性學習當成包治百病的良藥,語文教學應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應該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盲目地把某種學習方式神化,產生的危害是很大的,從教學目標來看,選擇不適當?shù)膶W習方式會阻礙教學目標的達成,從學習效果來看,選擇不適當?shù)膶W習方式會降低學習的效果。
探究性學習確實有利于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語文教學現(xiàn)狀,但不能把它作為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唯一方式。在中國幾千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積累了很多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如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等方法,對今天的語文學習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語文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來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不應把探究性學習神化。
二、探究內容的選擇應堅守語文的底線
探究性學習運用于語文教學中,就屬于語文的探究性學習,既然是語文的探究性學習,就應守住語文的底線,不能“種了人家園,荒了自己的田”、“養(yǎng)活了別人,餓死了自己?!?/p>
語文探究性學習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并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不是在語文探究性學習中提高學生的政治能力、歷史能力、化學能力、生物能力等其他學科的能力,所以,語文探究性學習學習姓“語”,守住語文的底線是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前提。
在語文探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上要慎之又慎,首先考慮的不僅要考慮該內容能不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還應考慮的該內容是不是語文學習的領域。有位教師在教學《鄉(xiāng)愁》時,帶領學生探究“臺灣與大陸統(tǒng)一的最佳方式”,該內容的選擇,確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但這是語文的探究性學習,不是政治的探究性學習,這明顯超越了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底線,把語文課上成了非語文課,并且,該探究內容脫離文本,架空了文本,這不利于學生言語能力的發(fā)展,語文課的探究性學習還是要為解讀文本服務。
三、教師的指導作用不能缺失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語文探究性學習中也不例外,學生始終居于主體地位,這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將有很大的幫助,有利于轉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所以,在語文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去學習,但也不能完全放手,教和學是對立與統(tǒng)一的。蘇軾曾經打過一個比喻,教和學就像琴和手的關系,有琴無手是彈奏不出美妙的音樂的,有手無琴也彈奏不出美妙的音樂,只有琴和手相互配合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語文探究性學習應該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但教師的指導作用同樣不可或缺,教師首先在選題方面首先要發(fā)揮指導作用,學生所選的題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過大了難以完成,會讓學生產生挫敗感,失去探究的興趣,過小則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另外,探究性學習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肯定會遇到困難,遇到困難時,就需要教師提供幫助:或提供信息,或啟發(fā)思路,或補充知識,或介紹方法。最后,在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時,也應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合理的評價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究的熱情,教師應從內容、態(tài)度、過程等方面綜合評價。使評價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學習的手段。
綜上所述,在語文探究性學習中,不能夸大探究性學習的作用,探究內容的選擇不能超越語文的底線,教師的指導作用不能缺失。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