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煜斌
(廈門理工學院 福建廈門 361100)
高校公體籃球教學引入運動教育模式的探討①
姚煜斌
(廈門理工學院 福建廈門 361100)
運動教育模式是深受西方學校體育界推崇的一種新型體育教學模式,其在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運動技能、運動情感體驗以及終生體育理念方面具有較為獨特的積極作用。該文將對我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的籃球教學現(xiàn)狀進行調(diào)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引入運動教育模式的可行性進行分析,以期為新時期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
高校公體 籃球教學 運動教育模式 探討
伴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和全民健身的深入開展,作為世界傳統(tǒng)三大球項目之一的籃球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尤其是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日益發(fā)達的今天,以NBA和CBA為代表的籃球賽事日益吸引著大學生群體的喜愛和關注,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我國青年大學生最為熱愛和普及的一個體育項目。而籃球運動也憑借其教育性、欣賞性和健身性成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承載著體育教學和運動健身雙重職能。傳統(tǒng)籃球教學模式已經(jīng)難以滿足時代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和高校教學改革的迫切要求,如何更好地提高學校公體籃球教學質(zhì)量已經(jīng)成為高校體育教師必須重視的研究課題。運動教育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體育教學模式,其在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運動技能、運動情感體驗以及終生體育理念方面具有較為獨特的積極作用。鑒于此,該文將對我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的籃球教學現(xiàn)狀進行調(diào)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引入運動教育模式的可行性進行分析,以期為新時期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
1.1 運動教育模式
運動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是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體育專家西登托普(DarylSiedentop)教授提出并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體育教學模式。西登托普(DarylSiedentop)教授認為運動教育模式可以通過將相對雜亂無章的游戲進行適當改造之后應用于體育課堂教學中,從而通過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吸引學生的積極參與,不僅幫助學生鍛煉體育運動技能,而且可以鼓勵學生形成良好的終身體育觀念。經(jīng)過一系列的理論及實踐研究,最終運動教育模式以游戲(play Theory)運動教育理論為主要指導思想,以體育教師直接指導、伙伴學習和合作學習為主要學習方法,以固定分組和角色扮演為主要參與形式,在整個體育教學過程中以運動比賽為主線,為不同體育水平的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和真實自然的運動情感體驗,以期可以通過各種體育運動比賽使游戲和比賽建立起一種內(nèi)在的有機聯(lián)系,最終可以幫助學生成長為“有運動能力的人、有運動文化的人和有運動熱情的人”。目前,運動教育模式已經(jīng)相對成熟且深受西方學校體育界的推崇和推廣,因此,運動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我國高校公體籃球課教學提供新的思路。
1.2 運動教育模式具體目標
1.2.1 社會心理目標
學生在體育運動活動參與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集體合作以及公平競爭的運動精神,在愉悅的籃球運動氛圍中了解體育運動的簡易規(guī)則和禮儀,體會體育運動的運動節(jié)奏和戰(zhàn)術,從而發(fā)展成為具有一定水平的體育運動參與者。
1.2.2 身體發(fā)展目標
學生在體育游戲、比賽中不斷進行身體鍛煉,從而增強體質(zhì),增進健康。
1.2.3 認知領域目標
學生在體育運動比賽之后的團隊小組討論中,學習和分析體育比賽中戰(zhàn)術的運用以及比賽的技巧,同時學習體育競賽的精神與各種管理知識,從而進一步擴大自身的認知視野。
2.1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公體籃球教學存在的問題
籃球教學作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全民健身的順利開展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球作為一項深受當代青少年喜愛的運動項目,具有十分強烈的觀賞性、集體性和實踐性,開展籃球教學有利于提高當代青年大學生綜合素質(zhì)。然而在傳統(tǒng)籃球教學中過于注重傳授技術,在籃球教學中一般都是采取教師理論講解、動作示范;學生模仿、自主練習;教師糾正指導的落后教學模式。這種籃球教學模式相對較為枯燥乏味,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消極情緒,進而影響到學習籃球的積極性。
2.2 運動教育模式運用于公體籃球教學中的優(yōu)勢
2.2.1 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在傳統(tǒng)籃球教學模式中,大學生往往處于一種相對被動的地位,難以激發(fā)他們的參與熱情,從而使得高?;@球教學效率普遍不高。如果在籃球教學中引入運動教育模式的話,體育教師可以使用訓練、游戲和比賽相結(jié)合的形式開展籃球教學,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教師通過分組競爭的方式,可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興趣或者擅長的如裁判、記錄員、隊長、隊員等角色,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展示自己的舞臺,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學生在分組競爭中學會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相扶相攜,獲得成功,進而培養(yǎng)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
2.2.2 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比賽是籃球運動教育模式中最為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球賽場上充滿著未知,每一個參與籃球比賽的學生都必須盡自己全力去應對各種各樣的突發(fā)狀況,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幫助本隊獲勝。尤其是伴隨著教學難度的不斷加大,各個小組之間的競爭必然會更加激烈,這就要求各個小組成員必須在具備一定的籃球技術的前提條件下,不斷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應變能力以及處理能力,因此將運動教育模式引入高校的公體籃球教學活動中必然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2.2.3 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運動教育模式教學進行到一定階段,體育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特點合理安排學生各種不同的角色扮演,從而使不同籃球運動水平的大學生在籃球教學活動中感受到更加豐富多彩的情感體驗。同時大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角色功能,更好地融入集體,也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交流協(xié)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等。因此,運動教育模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增強青年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從而為他們走向社會做好鋪墊。
表1 團隊聯(lián)盟小組在各階段的任務
3.1 設計“籃球運動季”
公體籃球課運動教育模式的建立首先必須打破固有的籃球教學單元,將籃球課根據(jù)教學大綱劃分為若干個“運動季”,同時根據(jù)不同的教學需要來決定各個籃球運動季的長短。
3.2 設計教學方法
公體籃球課運動教育模式主要采用教師直接指導、小組合作學習以及學生伙伴教授相互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教師直接教導主要在課堂上開展,目的在于向大學生傳授籃球技術;小組合作學習主要在小組中開展,目的在于在小組成員之間實現(xiàn)取長補短;學生伙伴教授則是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學習、團結(jié)協(xié)作,以努力爭取籃球比賽的勝利。當然,體育教師還需要根據(jù)不同階段的“籃球運動季”的教學需要和項目特點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3.3 組建“籃球運動季”中的學生團隊聯(lián)盟小組
籃球運動教育模式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建立學生團隊聯(lián)盟小組,體育教師應該根據(jù)一定的原則對班級學生進行初步分組,也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身具體情況自主選擇團隊聯(lián)盟小組,但應盡可能保證小組間的公平競爭。在確定分組之后,團隊聯(lián)盟小組之間必須相互幫助、相互合作、相互學習以順利完成“籃球運動季”的各項任務。
3.4 設計“籃球運動季”教學任務
“籃球運動季”又根據(jù)其具體的技術動作具體劃分為練習期、季前賽期、正式比賽期以及季后賽期這四個不同教學階段。學生團隊聯(lián)盟小組在四個不同教學階段的具體任務,如表1所示。
3.5 重新定位師生的角色與責任
在“籃球運動季”中應重新定位師生的角色與責任及相對應的職責任務。
3.6 開展籃球比賽和制定慶祝活動策略
教師組織學生參加正規(guī)的籃球比賽,從而讓他們參與到真實的籃球比賽中,在比賽中應用籃球技術和協(xié)作理念。同時,在籃球比賽之后舉行必要的慶?;顒?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運動情感體驗,幫助他們更加理解籃球運動的深刻內(nèi)涵。
3.7 制定科學的籃球教學評價體系
在公體籃球課運動教育模式中的教學評價內(nèi)容除了常規(guī)的運動技能評價之外還需要適當考慮團結(jié)互助、協(xié)作精神、人文行為等人文素質(zhì)評價,進而實現(xiàn)公體籃球教學評價的全面性。
[1]王思文.高校公體籃球教學引入運動教育模式的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5.
[2]于永澤.運動教育模式在高中籃球選項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師范學院,2015.
[3]高航.當代運動教育模式研究[J].體育科學,2005(6):79-80.
[4]楊德榮.普通高校排球教學中運用運動教育模式的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4(5):108-109.
[5]程巖梅.對當前學校體育田徑教學改革的思考[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2):194-195.
G841
A
2095-2813(2017)04(b)-0022-02
廈門理工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項目“運動教育模式在籃球教學中的實驗研究——以廈門理工學院為例”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GY201454)。
姚煜斌(1982—),男,福建廈門人,廈門理工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教育訓練學。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