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禮 符曉艷 王 華 王羚入 董茂渝 喻剛連
護理教育
模塊式教學法在神經內科新護士培訓中的效果
The effect of applying the module teaching in new nurses′ training in the neurology department
江 禮 符曉艷 王 華 王羚入 董茂渝 喻剛連
目的 探討模塊式教學法在神經內科新護士培訓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選取2013~2014年神經內科的新護士23人為研究對象,2013年的11人為對照組, 2014年的12人為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傳幫帶的帶教方法進行培訓,觀察組采用模塊式教學法進行培訓。比較2組新護士理論考核、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和2組對教學培訓的滿意度。 結果 觀察組理論考核成績(88.6±5.3)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6±3.9)分(t=6.742,P<0.001),操作技能得分(95.5±2.7)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6±4.8)分(t=7.240,P<0.001);觀察組新護士對教學培訓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t=6.462,P<0.001)。 結論 模塊式教學法可提高神經內科新護士的學習積極性及動手能力,有利于新護士快速適應神經內科工作環(huán)境并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護理人員。
教學方法;新護士;在職培訓
神經內科專業(yè)知識強、解剖結構復雜、急危重癥患者多,護理人員不僅要有專業(yè)的護理技能,在面對突發(fā)情況時,還要有快速的判斷和處理能力。神經內科的新護士大多剛畢業(yè)或者沒有任何神經內科工作經歷,如何讓他們盡快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護理人員,崗前培訓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對新護士的培訓方法多采用傳幫帶的方法進行。傳統(tǒng)“傳、幫、帶”的實踐教學模式隨意性強,學生單純地依賴于帶教老師,而帶教老師教學目標并不明確,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帶教老師也不能充分利用臨床資源為學生尋求和創(chuàng)造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機會[1]。模塊式教學法是將適宜的教、學形式有機地結合,在多種教學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更加全面和完善的一種教學方法[2]。我們將模塊式教學法應用于神經內科新護士培訓中,培訓效果良好。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2014年神經內科的新護士23人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年齡20~25歲,平均年齡(22.5±1.6)歲。其中本科14名,大專9名。2013年入職的11人為對照組,其中本科7名,大專4名。2014年入職的12人為觀察組,其中本科7名,大專5名。2組新護士年齡、性別、學歷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傳、幫、帶的方法進行培訓,即新護士到科室后由護士長指定帶教老師進行一對一跟班帶教模式。觀察組采用模塊式教學法進行培訓,方法如下。首先成立教學組,護士長任組長,組員由8名教學骨干組成,確定培訓內容,將神經內科所涉及到的所有內容分為8大模塊,包括公共知識、感染控制知識、質量管理、靜脈管理、皮膚管理、健康教育、??评碚撝R、危重患者管理。1名教學骨干負責1個模塊。每個模塊培訓期為1個月,按先后順序進行培訓。每個模塊均由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培訓構成,如在公共知識模塊中,理論授課包括護理人員禮儀、消防知識、規(guī)章制度、護理科研等;操作示教包括各種護理車的正確使用,護理人員的走姿、站姿、坐姿,消防栓、滅火器使用等。在感控模塊中,理論授課包括重癥監(jiān)護病房感染監(jiān)控、普通病房紫外線消毒,院內感染;操作示教包括規(guī)范洗手,培養(yǎng)標本的留取,紫外線燈使用等。每周三下午由1名教學骨干將所分管的模塊所涉及到的理論知識以多媒體形式對新護士進行授課,借助多媒體課件中形象的圖片,使新護士將各類知識點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結合起來,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識。每周四對本模塊所涉及到的儀器設備和操作進行示范培訓,新護士借助模型先動手練習,操作熟練后,再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際操作。
1.3 評價方法
1.3.1 考核成績
每月最后1周進行理論及操作考試,并選1個病例進行查房,檢驗新護士理論知識和操作水平的掌握情況。全年共12次,最終取平均值。操作考試按我院的技術操作規(guī)程評分,滿分為100分。
1.3.2 滿意度評價
①新護士對帶教老師評價。由新護士填寫我院自制的教學培訓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內容涉及帶教老師水平、科室環(huán)境、教學態(tài)度、教學安排等方面,問卷信度0.86、效度0.63。問卷調查表100分為滿分,91~100分為滿意,81~90分為較滿意,60~80分為基本滿意,<60分為不滿意。每月月底時進行評價,最終取平均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新護士理論及實踐操作成績比較
培訓1年后,觀察組新護士的理論成績及實踐操作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新護士理論及實踐操作成績比較 (分,±s)
2.2 2組新護士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新護士對教學培訓的滿意度評分為(96.1±3.7)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8±4.6)分,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462,P<0.001)。
模塊化教學法是由國際勞工組織研究開發(fā)出來以現(xiàn)場教學為主、技能培訓為核心,將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來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3]。神經內科急、危、重癥患者多,病情復雜、變化快,對護理人員配備的數(shù)量及質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科室如何培訓新護士沒有深入的研究,沒有指定的培訓課本及培訓教材,無固定的內容。新護士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授課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以授課為中心,采取灌輸式教學,其對象是學生整體,往往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影響教學效果[4]。
神經內科與其他臨床學科比較,有其自身突出的特點。首先是專業(yè)性強, 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如神經解剖、神經生理等),多數(shù)內容比較抽象、不易理解, 臨床病例復雜多變,學生常感到所學內容難懂、難記、難掌握,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不高[5]。采用模塊化教學方法,將神經內科新護士需要掌握的內容有序地分為8大模塊,學習更系統(tǒng)、全面,并且還能提前知曉本周的培訓重點是什么。新護士一般學習熱情及主動性較高,但普遍存在專業(yè)知識不扎實、不能將書本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的問題[6]。在模塊化教學中,除進行理論授課外,最重要的是結合技能操作及實際病例,對相關模塊的內容進行了強化,提高了新護士的學習積極性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很好地把所學的知識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觀察組新護士理論成績和實踐操作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在本研究中得到證實。
培訓工作中由于帶教老師的自身素質和教學能力對培訓有較大的影響,具有一定臨床工作經驗且素質優(yōu)秀的護理人員是培訓老師的必備條件[7-8]。模塊化教學中,模塊的負責人選取責任心強、理論知識扎實、技能操作規(guī)范、具有良好表達及溝通能力并在所分管的模塊當中取得一定成績的優(yōu)秀護理人員,比如皮膚管理模塊負責人為醫(yī)院傷口學組的成員,感染控制模塊負責人為科室感控護理人員,也是醫(yī)院優(yōu)秀的感染醫(yī)務工作者等,有效地保證了培訓的質量,提高了新護士對帶教老師的滿意度。新護士通過禮儀培訓規(guī)范了自己的行為舉止。通過健康教育培訓和其他??浦R的學習,提升了新護士理論知識的掌握度, 新護士每日到患者床旁關心患者,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交流,配合自信溫和的微笑以及運用握手、撫背、眼神交流等非語言溝通技巧,增強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9],也提高了新護士的溝通交流能力。
神經內科臨床護理人員的培訓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化和標準化的過程,新護士的崗前培訓只是這個過程的開始,應對所有神經內科護理人員采用多種形式培訓,提高神經內科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神經內科發(fā)展的需要。
[1] 龍杰.臨床路徑教學法在心內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探討.中國臨床護理,2014,6(1):57-59.
[2] 魏啟玉. 模塊式教學法在護理解剖學實驗課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四川解剖學雜志, 2014,22(3):44-46.
[3] 藍民華.模塊式教學法的應用探討.科技信息,2011(4):282.
[4] 王莉.PBL教學模式在內科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中國臨床護理,2013,5(2):153-155.
[5] 黃文,鄭健. CBL 教學模式在神經內科臨床帶教中的應用體會.重慶醫(yī)學,2010,39(4):501-503.
[6] 張麗芳,何雪梅.護生在臨床實習中常見的問題及對策.當代護士, 2001(11):58-60.
[7] 原艷麗.臨床護理教師能力評價指標的研究進展.護理研究,2007,21(4):945-946.
[8] 胡敏,韓文軍,凡麗華,等.成批新護士培訓應對ICU床位擴展的實踐.護理學雜志,2010,25(7):70-72.
[9] 楊雪琴,王東,王閣.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下主治醫(yī)師應具備的素質.重慶醫(yī)學,2009,38(12):1548-1549.
400042 重慶,第三軍醫(yī)大學大坪醫(yī)院野戰(zhàn)外科研究所神經內科
符曉艷,E-mail:fuxiaoyan82@sina.com
10.3969/j.issn.1674-3768.2017.03.023
201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