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晨曦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為大學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本文簡要闡述了關于“體驗式德育”和“團體心理輔導”的相關理論。并論述了團體心理輔導引入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可行性。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 體驗式德育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203-02
隨著改革開放地不斷深入,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出現(xiàn)了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而傳統(tǒng)德育的方式方法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以致出現(xiàn)低效甚至無效。這主要是由于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落后、實踐不足,常常將德育的終極性目標與各個階段的發(fā)展性目標相混淆,過分地強調終極性目標,讓大學生感覺太過“高大上”自己無法達到,而對道德產追求生逆反心理。德育教育是將道德準則通過學生的內化,而轉化為人的內在品德的過程,應更多的注重學生的主觀體驗和接受效率,將道德理論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一、體驗式德育理論的提出
(一)體驗式德育的概念
面對上述問題,一種新型的德育形式——體驗式德育便應運而生了。體驗式德育主要指教育者按照預定的教育內容和教育目標,對問題情境進行科學有效的設定。通過親身經歷使受教育者啟動心智,達到感受、領悟和內省,并將認知內化并通過行為外化的目的。
(二)體驗式德育的特征
從本質上看,體驗式教育是學生認知、情感、道德和行為和諧發(fā)展的重要保證。體驗式德育過程是一個融知、情、意、行為一體的內化系統(tǒng),它具有三個特征:
1.實踐性特征。實踐是思想認識的基礎,是道德品德形成、發(fā)展的基礎。實踐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yǎng)其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突出了教育的開放性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實踐,內化道德觀念、道德意識,積淀道德素質,促進受教育者更加知事、明理、道行,實現(xiàn)其全面發(fā)展。
2.主體性特征。人作為主體,富有個性色彩,他們時常根據(jù)自己獲得的知識、經驗等去感知、體驗和感悟。因此道德的教育過程也體現(xiàn)出這一特點。
3.相關材料組成的。情境和材料是感性的,包括事件、以往經歷、相關道具等。以上所有的環(huán)境和材料都是圍繞問題創(chuàng)設的,為問題服務的,都是教育者以教育內容為目標,預先設定好的。
(三)“體驗”在德育中的作用
1.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之一是使受教育者實現(xiàn)體驗,形成新的感悟。因此,作為教育者要積極引領學生對外在世界進行豐富的體驗,使其進一步對生命的意義產生深切的感悟,轉變他們對三觀的認識,使受教育者成為生命的真實體驗者、主宰者和創(chuàng)造者。
2.體驗是教育的本質。學習活動是學生生命的全部展開,需要其主體在認知、情感、意識等方面全身心的投入。要讓學生能夠學會知識、實踐技能和經驗,就必須讓學生經歷親身實踐,體驗才是教育體現(xiàn)其內在價值的方式。
3.體驗是達到教育目標的手段。通過創(chuàng)設個性化、開放性和針對性的情境,通過創(chuàng)設多種的體驗方式,激發(fā)受教育者的無限潛能,時期對身邊的世界產生深刻的體驗,并發(fā)揮出自身潛力,使其身心得到充分發(fā)展。
二、團體心理輔導在體驗式德育中的應用
(一)團體心理輔導的概念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來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接納自我,從而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以發(fā)展良好的適應的助人過程。
(二)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1.從團體心理輔導的類型特點角度看
(1)根據(jù)團體心理輔導的功能可以分為:發(fā)展性團體、訓練性團體、治療性團體。學校教育中發(fā)展性團體心理輔導應用更多,它的重點在團體成員的自我成長和自我完善。在團體活動中,團體成員主動參與,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認識和內在的感受及情緒,并獲得理解和支持,幫助團體成員發(fā)展出對自己和他人新的認識,從而促進成長。
(2)根據(jù)團體心理輔導的計劃程度分為結構式和非結構式團體。學校教育中結構式團體心理輔導應用更多,結構式團體是指事先進行充分的計劃和籌備,實施程序固定的團體心理輔導。團體的主題是提前限定的,團體領導者角色清晰,團體安全氛圍是刻意制造的,以幫助團體成員在安全的氛圍中針對學習主題獲得最有效的成長。
(3)根據(jù)團體成員的固定程度可以分為開放式團體和封閉式團體。學校教育中封閉式團體心理輔導應用更多,封閉式團體是從開始到結束,成員固定不變,這樣的團體一般信任感和凝聚力較強。
(4)根據(jù)團體成員背景的相似程度可以分為同質團體和異質團體。學校教育中同質團體心理輔導應用更多,具有相似背景或者問題的人組成同質團體,這樣的團體成員共同語言和共同體驗更多,因此相互之間易于溝通。
可見,不同類型的團體心理輔導的特點,能夠滿足體驗式德育的需要。理論層面上,他們都有利于培育學生的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反思力、升華道德境界。
2.從團體心理輔導的心理影響機制角度看
團體互動過程具有獨特的治療效果,產生積極的影響機制。這是團體輔導過程自然產生的功能。據(jù)研究,團體心理輔導有以下心理影響機制:第一,在團體中獲得情感的支持。在團體中找到和自己相同的人,獲知自己的問題并不是唯一存在的,表達情緒和感受,并被人接納,使得原有的期望和信心更加增強,這些是影響團體效果的重要條件;第二,在團體中嘗試積極的體驗,包括享受親密感,增強歸屬感和認同感,體驗互助互利;第三,在團體中發(fā)展適應的行為。在創(chuàng)設的安全的環(huán)境下,團體成員相互學習交換經驗,嘗試模仿適應行為,學習社會交往技巧;第四,在團體中重建理性認知,發(fā)現(xiàn)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建立新的自我認同模式,以及對他人的態(tài)度;第五,團體指導者與成員之間的互動。指導者輕松自如、溫暖信任的態(tài)度,不僅讓團體成員感受到安全,也成為團體成員仿效的榜樣。
可見,團體心理輔導的心理影響機制能夠實現(xiàn)體驗式德育的目的——升華道德境界。團體心理輔導能夠使人的整個發(fā)展狀態(tài)不斷發(fā)生變化,包括個體在思想、情感、認識甚至境界等方面。進而能夠整理、抽象、概括和提煉以升華成新的知識境界,進而形成自己的理念和價值觀。
三、結論
體驗式德育強調學生要回歸生活,親自參與,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內化,提高思想認識,促進道德行為的成長。這要求我們在實踐工作中需要積極的探索高職院校大學生的道德動機和機制,注意與學生的情感“共鳴點”,通過開展各種適合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活動,增加他們對道德感(下轉229頁)(上接203頁)的真實體驗,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辨別能力和責任感,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團體心理輔導在這方面,具有不可輕視的作用。團體心理輔導是通過真實的或創(chuàng)建的模擬生活場景,來營造多種的道德教育環(huán)境,以此來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勁兒引發(fā)對在更廣泛的現(xiàn)實生活情境中的體驗感悟,從而在道德敘事、道德對話中,傾聽、感受和領悟道德,獲得道德發(fā)展,養(yǎng)成德性。顯然,團體心理輔導與體驗式德育在內涵上是相通的,在目標上是一致的,它們有著共同的立足點——情感體驗。因此,將團體心理輔導應用于體驗式德育中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賈曉波,陳世平.學校心理輔導實用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2]徐西森.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M].廣州: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
[3]沈建松.論走向體驗之路的學校德育[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9(04).
[4]寇翔.論高校體驗式德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03).
[5]鄺天舒.體驗學習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