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志敏
摘 要: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思想政治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我們就新形勢下如何圍繞教育教學目標“培育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進行了教學改革,初步形成教師引導下的“1+互聯(lián)網”式的教學新方法?!?+互聯(lián)網”式教學新方法主要特征體現(xiàn)在教師引導性下,以1個(單元)的國家(校)重大紀念(慶典)日為教育契機,圍繞教學目標整合多種優(yōu)質資源和渠道,打造課內外、校內外、網上網下教師教育和生生自我教育有機“互”動、彼此相“聯(lián)”、互為支撐的“網絡”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平臺及機制,對進一步推進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教師引導;“1+互聯(lián)網”教法;《綱要》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8-0114-03
Abstract: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1+ Internet" teaching method are embodied in the teacher's guidance, with a single (unit) country (school) major commemorative (celebration) day as an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to integrate a variety of quality resources and channels around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o create a clas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rnal and external,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er education and life and education self-education organic "mutual" move each other "together", each other support the "network" type of Marxist theory education platform and mechanism,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ve some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teacher guidance; "1 + Internet" teaching; the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一系列講話,尤其是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的重要講話,是指導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是指導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的綱領性文獻。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質屬性、工作路徑及手段、工作目標等作出精辟論斷,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工作,指出工作路徑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在解疑釋惑、凝聚共識中不斷給學生以思想啟迪和文化滋養(yǎng)”,工作方法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實現(xiàn)“培育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1]。
結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思想政治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梳理和總結近幾年來我們圍繞教育教學目標進行的一系列著力于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的教育教學改革,已初步形成教師引導下的“1+互聯(lián)網”教學新方法?!?+互聯(lián)網”以1個(單元)的國家(校)重大紀念(慶典)日為教育契機,圍繞教學目標整合多種優(yōu)質資源和渠道,打造課內外、校內外、網上網下教師教育和生生自我教育有機“互”動、彼此相“聯(lián)”、互為支撐的“網絡”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平臺及機制。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方式發(fā)生了質的改變。[2]學生對教師引導下的“1+互聯(lián)網”的教改理念和實踐充分加以肯定,學生們積極參與,思政教育教學效果較為顯著。
一、教師引導下的“1+互聯(lián)網”教學方法的主體內容
(一)結合1個重大教育契機,打造教學主題+實踐教學+黨媒主題活動等資源的有機結合相互支撐的“互”“聯(lián)”“網”平臺與機制,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首先,結合國家重大紀念日,設計好教師引導下的基于“1+互聯(lián)網”基礎上的教育教學主題。譬如2016年是中國工農紅軍及長征勝利8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的重要講話,全國掀起紀念長征弘揚長征精神,走好新的長征路的學習和實踐活動。我們利用這一重大的思政教育契機,圍繞“中國共產黨開創(chuàng)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動因、歷程及其經驗”的教學主線,設計了大學生“學習長征歷史,弘揚長征精神,走好新的長征路”的學習和實踐活動主題。
其次,設計“我們去考察”+“我們來上課”的雙聯(lián)動機制。特點在于結合本土優(yōu)質紅色(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開展實踐教學,并將其實踐成果以“我來講微課”的形式運用于課堂加入教師的講課序列,擴大教育的承受面。四川是紅軍長征經歷時間最長、活動地域最廣、軍事斗爭和黨內斗爭最劇烈的區(qū)域。知史才能愛黨、愛國,而實地的學習考察無疑于讓書本上的紅軍歷史“動”起來,“長征不怕遠征難”的精神“活”起來。為此,我們選擇了設立石棉縣安順場紅軍長征紀念館實踐教學基地和實地學習考察邛崍紅軍長征紀念館。參觀考察的學生親身目睹戰(zhàn)爭的慘烈、紅軍的英勇、信仰的力量,按照方案,學生代表利用實地資源以“軍民魚水情”和“打土豪、分田地”等微專題,滿懷激情地加入教師講課序列,而教師重點分析肩負北上抗日的紅軍為什么南下?從分析張國燾的分裂行為的前因后果,闡釋堅持黨中央正確領導、堅持黨的核心領導的絕對重要性。一種師生、生生聯(lián)手共建“教師+學生”教育與自我教育機制初現(xiàn)端倪。
第三,設計“在課內外學習”+ “在網上和黨媒互動學習”+“中國共產黨黨建專家走進課堂”的聯(lián)動互動的教育教學機制。組織學生通過課堂上、課外學習和參加網上中國共產黨主要媒體的主題活動,讓黨媒的聲音通過這種“互”“聯(lián)”活動進入學生的視覺與心中,共建高校與黨媒、網上與網下相結合的思政新平臺。經調查,學生們上網基本上不會進入主流媒體網頁和網站,也不會去主動添加主流媒體的微信公眾號等。在智能手機普及,主流媒體在移動網絡上的改革力度加大、影響力越來越大、重要性越來越增強的今天,我們打造結合重大教育契機,組織學生參加黨媒饒有趣味、頗為學生所認同又與教育教學主題相聯(lián)的思政教育活動網上網下平臺,并將此活動納入思政課平時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顯著。
譬如,2016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和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我們設計了這樣的流程:第一步:全體學生下載人民日報客戶端——參加“我心中的長征紀念地”評選活動——提交——評論——發(fā)表評論——將參加結果截屏——反饋到學習委員——課代表——上交教師;第二步:以人民日報網“我心中的長征紀念地”評選活動為載體,通過網上或實地去尋找你最想了解的四川區(qū)域的長征紀念館至少5個,同時,按照要求收集和思考相關問題。第三步:根據課堂教學進程,相機將收集和思考的問題納入課堂教學測評,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第四步:組織學生代表去實地邛崍紅軍長征紀念館考察。回到課堂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將實地考察成果設計成“邛崍?zhí)K區(qū)的軍民魚水情”、“邛崍?zhí)K區(qū)的土地革命及其意義”“張國燾分裂行為的嚴重危害”“維護黨的核心和統(tǒng)一領導的極端重要性”等微專題,組織學生登上講臺講她(他)們考察中的親眼所見、講微專題。這些珍貴的史料不僅作為課堂教學珍貴的補充材料,而且由此為媒介,教師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示范式地剖析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該秉持什么樣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什么要運用這樣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而思考我們應該擁有什么樣的歷史觀?如何形成科學的歷史觀等。
在就中國共產黨的三大法寶的闡釋教學中,我們邀請山東大學等著名的中國共產黨黨建專家到課堂,進行專題講解同學們關心的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整個現(xiàn)場你問我答,時有激烈的爭辯,更有專家們娓娓道來、富有哲理的回應?!罢堖M來”機制,讓學生們對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xiàn)實充滿濃濃的興趣。
總之,通過學生們來講授+老師點評和闡釋的教與學、師與生、生與生的有機聯(lián)通與互動機制,使教師的主導教育與學生的自我教育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二)結合1個重大教育契機,打造“教學主題 + 課外主題活動+微史開講”等有機結合相互支撐的“互”“聯(lián)”“網”平臺與機制,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高校肩負培養(yǎng)又紅又專、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現(xiàn)在的大學生思想豐富,特立獨行,自我意識強。如何正確處理好個人與民族國家的關系、如何正確處理好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是大學生的重要必修課。那么,如何讓年青的大學生們正確擺正自己的三觀,將自己的個人奮斗融入國家民族發(fā)展的中國夢?如何在他們的心中實實在在地樹立求實創(chuàng)新的榜樣?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教科書。通過深入了解自己的學校發(fā)展史,通過了解學校師生一起走過的滄桑歲月那段追夢的歲月,那無疑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載體。
為此,《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組抓住川農大110周年校慶作為教育契機,以紀念四川農業(yè)大學誕辰110周年主題實踐活動為載體,開展以全體學生參與的“口述歷史·川農人的追夢歲月”采訪活動,以實際行動積極投入校園文化建設。
首先,組建管理團隊。建立以教師團隊為核心、輻射課代表、學習委員、小組長的網絡式管理團隊,配合學校慶典活動,制定“口述歷史·川農人的追夢歲月”采訪活動的原則、活動方案及其詳細要求。并開始組建3到6人的小組,采訪以組為單位,原則上以優(yōu)先采訪本學院集體或個體歷史發(fā)展為主。
其次,建立管理渠道。建立教師團隊和課代表等學生干部密切聯(lián)系的QQ群,通過QQ、手機、郵箱等媒介,和廣大學生保持聯(lián)系,以解惑釋疑,推進采訪活動進程。
第三,舉辦培訓會。老師主要就“口述歷史”基本內涵、方式方法、注意事項以及“口述歷史·川農人的追夢歲月”采訪細則及評比原則和等級對課代表、學習委員、小組長進行培訓。然后,將培訓資料和相關口述歷史學習資料放入本課程的專用公共郵箱,供學生學習。
第四,及時提供指導和幫助。在前期準備基礎上,管理團隊開始推出采訪對象的指導性建議和幫助,譬如,利用10月開始第一周的校慶周,采訪返校的老校友;提供學生想采訪又沒有被采訪者聯(lián)系方式的信息;給無法自己尋訪到采訪對象的小組提供幫助等等。
第五,結合課堂教學,推出6期由學生上臺演講的“微史開講——口述·川農人的追夢歲月”,在上課前8分鐘進行。將口述活動的成果通過該機制傳播分享到班級每個成員;同時,教師將川農大110年的奮斗史中的1906年在清末新政中的創(chuàng)建、抗戰(zhàn)時期川農大師生的抗戰(zhàn)貢獻、1949年以江姐為代表的川農大仁人志士的不屈斗爭等有機融入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闡釋和理論闡釋。
第六,設計“以班級為單位以學委為召集人的各班初評及推優(yōu)+以年級課代表為召集人的年級中評及推優(yōu)+校級相關專家組建的高評審”機制。整個評獎流程秉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期間歡迎其他班級同學觀摩和監(jiān)督,按評分細則和比例評出優(yōu)勝組。最后,組織“口述歷史·川農人的追夢歲月”成果總結表彰大會,并作為一項校園文化建設活動,邀請主管學生工作的校級領導、學工部、共青團、教務處、宣傳部等專家參加指導,邀請評審團專家和所有學生參加,擴大該活動的影響面,吸引更多的學生關注和參與。
在百年奮斗中凝練的“愛國敬業(yè)、艱苦奮斗、團結拼搏、求實創(chuàng)新”這一川農大精神對大多數(shù)學生講,很凝練也很抽象 。近1400個學生參與近270個“口述歷史”采訪小組的帶領下,無論是老校友還是在崗、退休的教職員及其相關人員都在談歷史講未來,敘苦難談奮斗,憶青春思師恩等,學生們親眼目睹耳聞川農大走過的110年的艱難而又輝煌的歷程,他們切身體會到川農大精神不在虛無縹緲,他就在包括自己在內的一代代川農人的不懈奮斗之中;同時,課外活動的成果又通過“課堂教學”和“微史開講”等教學手段反饋于思政課堂,分享于所有學生;就校園文化建設的層面而言,通過采訪小組對校院所系等領導及其老校友和無數(shù)一線教師、后勤職工及退離休教職員工的采訪所引發(fā)的自身教育及其按評議規(guī)則進行自我評議的活動,讓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積極向上、自強不息、守規(guī)矩懂感恩的風氣更濃,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協(xié)助意識,加強了學生活動方案的設計、文案的撰寫以及人際溝通能力。
二、教師引導下的“1+互聯(lián)網”教學方法的主要特色
(一)教師引導下的“1+互聯(lián)網”方法的“三強調”原則
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體驗貫穿教育全過程。教學方法立足于“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的全程教育: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實現(xiàn)教育過程的有效性即在教學教育方案制定中,堅持課前集體問卷與隨機提問相結合,從學生的思想認知和知識結構實際出發(fā);在教育教學方案的實施過程中,隨時把握進度和學生反映,一方面,建立長效信息反饋機制,另一方面,保證教育全程的公開透明,打通學生問題及其信息的溝通渠道;通過教師的引導下并以此為核心,努力打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對話與互動機制,鼓勵受教育者在互聯(lián)互通中認識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自我實踐,滿足于學生思想認識問題和能力培養(yǎng)問題的疏導和解決。
第二,強調理論學習與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有機互動。在課內外和校內外及其網上網下的有機相聯(lián)中,吸引學生“互動”式的參與課堂教學、實踐教學、黨媒教育主題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活動,打造課內外、校內外、網上網下教育資源相互“聯(lián)”通的“網”狀教育平臺,實施教師主導下的生生互學、互教、互幫等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互聯(lián)網”式的教學新形式,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多方面思考和認識社會的能力。這種“互聯(lián)網”式的教學新形式,學生認同,積極參與,在參與中實實在在地收獲了政治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學生評教中的滿意率90%以上。
第三,強調建立教育全過程積極的評價體系。一方面是教育者的積極評價,從學生在教育手段促進下不斷接近教育目標出發(fā)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積極肯定,激發(fā)其內在動力;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的評價,不斷加強自身努力接近教育教學目標的意識,同時在教師、同學、學校、社會等外在評價的積極鼓舞下,生成內在動力源。
(二)“1+互聯(lián)網”方法成為“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的主要載體
一般來講,一種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離不開一定的載體。教師引導下的“1+互聯(lián)網”新教法改變了學生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枯燥乏味、對學生沒有提升價值的感覺,成為“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的主要載體。馬克思主義人學認為,使人的生產勞動具有主體性和客觀性的內在根據或內在本性是人的現(xiàn)實需要。[3]人的現(xiàn)實需要的存在是客觀的,其滿足程度會直接影響人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選擇。當思想政治課教師以教育主體身份出現(xiàn)而受教育者“在接受、實踐思想政治就要內容的過程中,教育對象則以主體的身份出現(xiàn),他自覺能動地以主體的視覺體察教育者的實際活動及其所表達的意義,以自己的認知圖式詮釋、選擇、內化教育者所傳遞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通過自己的實際活動來實踐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行為指令意義”“教育對象只有成為主體,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才有可能獲得其完整性”[4]
學生們對教師引導下的“1+互聯(lián)網”思政課教學充滿期待和付諸于行動:他們或這樣評價:老師打破常有模式,以“紀念長征80周年系列活動”、“微史開講”、“口述歷史”等三大模塊為中心,加之課堂討論,課堂相機練習結合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改以往由老師講授的方式向師生同講的形式,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從淺層的應試學習到由興趣推動的精深學習。由此是近代史的課堂變得有趣、豐富,達到了十分可觀的效果;學生們更是高度認同參加求是網的活動,認為這種“微信搖一搖”“闖關”“獎勵”“互動”等新元素集合而成的新媒體抗戰(zhàn)教育有新意有內容,用學生的話即使“寓教于樂,在玩中增長知識”。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8(1).
[2]曹洪滔,等.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慕課”共同體建構[J].學術論壇,2016(7):162-167.
[3]韓慶祥.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發(fā)微[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112.
[4]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79.
[5]田艷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探索[J].高教學刊,2016(21):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