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摘要:地方小戲是流行在遼寧省各地方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喇叭戲則是在海城等地方流行的一種民間曲種,2008年被選定為國家級第二批非遺項目。從喇叭戲的產生到興起都極受人民群眾歡迎,但隨著戰(zhàn)爭等原因,喇叭戲自1948年開始逐漸沒落。作為紅極一時的藝術形式,承載了地方特色文化,表征著區(qū)域文化的“精神”氣質。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文化繁榮的大環(huán)境下,代表了人民對藝術美好追求的喇叭戲也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枷黽。
關鍵詞:海城;喇叭戲;歷史發(fā)展;時代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孕育自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活躍在遼寧海城、大石橋等區(qū)域的喇叭戲,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因伴奏樂器為“嗩吶”而得名。作為植根群眾的民間藝術形式,以成熟的表演技巧、音樂藝術和人物表演紅極一時。喇叭戲的劇情多來自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配以秧歌、高蹺等藝術形式,形成豐富多樣的地方曲種。隨著社會發(fā)展,喇叭戲與二人轉相融合,兩種藝術形式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對兩種藝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喇叭戲歷史發(fā)展軌跡的研究,探索喇叭戲在文化復興的大時代中的發(fā)展機遇。
一、海城喇叭戲的歷史底蘊
根據(jù)目前的歷史資料和相關研究,對于喇叭戲的起源已經無法考證,根據(jù)民間藝人的師承相傳來推斷,喇叭戲起源于唐末,目前學界還沒有統(tǒng)一認識。但喇叭戲不是獨立的藝術形式,喇叭戲源于地秧歌已經得到學界的公認。隨著民間風俗小說的興起,喇叭戲在明末發(fā)展到鼎盛,且已大面積流行。清朝中期,帶有劇情的喇叭戲開始受到人們的喜愛,以《小兩口分家》《頂燈》為代表。從聲樂藝術的角度分析,喇叭戲的唱腔吸收了當?shù)孛窀璧穆晿匪囆g,主要以“羅羅腔”等地方雜腔為主,兼取山東柳強,形成了以地方曲腔為內核,柳腔、羅羅腔為外在的藝術強調。在劇目設定上,喇叭戲則取材河北、陜西、陜西地區(qū)的曲目,還雜以梆子等曲種。據(jù)此而言,喇叭戲不是單純的地方曲種,是融合了其他地域曲種的特點,雜以二人轉等主要地方藝術元素,不斷碰撞、交融的藝術產物。
喇叭戲與地秧歌相輔相成,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經過現(xiàn)代學者的考證,位于遼東半島北端的牛莊是喇叭戲的起源地。牛莊重要的交通位置,造就了文化融合的先天優(yōu)勢。元朝時期,海上貿易頻繁,牛莊扼守海運的咽喉,是重要的出港碼頭;明朝初期,海運興盛,牛莊碼頭成為“遼左重地”;到了明末,東北地區(qū)戰(zhàn)爭頻繁,民生凋敝,牛莊也陷入戰(zhàn)爭的泥潭;清朝初年到咸豐開阜之前,牛莊生產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各種民生藝術繁榮發(fā)展;咸豐年間開始,列強締結跳躍,牛莊成為重要的商阜重地,牛莊營口商品活動繁盛,各地商人在牛莊建立商戶會館,尤其以天后宮為最,現(xiàn)在仍然保留著“冀兗青揚會館”的石刻牌匾;根據(jù)地方史書記載,冀是指現(xiàn)在的河北、遼寧、山東部分等地,青則是指陜西、河南等地,揚則是江蘇、浙江一帶,充分說明了各地商人在牛莊云集,到重要節(jié)日無法回家,他們在會館舉行慶祝活動,各地的藝術曲種也會在會館展演,因此,不同的曲種涌入牛莊,為喇叭戲的產生發(fā)展提供了藝術上的支撐。
不同藝術曲藝的涌入,在藝術上仍然保持著自身的藝術特色,這與本地原始的以嗩吶表演為主的地秧歌隊不斷融合,最終統(tǒng)一在喇叭戲的藝術風格之中。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喇叭戲已經走向成熟,不論在唱腔、曲牌、表演已經能融入其他藝術形成,表現(xiàn)出具有統(tǒng)一地域特色的民間曲種。
二、喇叭戲發(fā)展的時代機遇與路徑
喇叭戲的發(fā)展在經歷了興盛和衰落的起落之后,仍然面臨著傳承斷絕的危險,目前最大的障礙就是傳承無人。隨著上世紀80年代一批喇叭戲藝人的去世,很多藝術技巧、藝術曲目都沒有留下來,喇叭戲已經面臨失傳的重大難題了。當然,這與當前多種娛樂形式的興趣有很大的關系,現(xiàn)代人多數(shù)依靠電腦、電視等媒體娛樂解悶,喜歡喇叭戲的老一代越來越少,新一代又不感興趣,沒有需求,就沒有市場,誰又會去學呢?
其實,喇叭戲還是有一定市場需求的。比如,1995年張紹寅演出的《王婆夸雞》在全國播出40多場,該曲目就是改編自喇叭戲的《王婆罵雞》,觀眾對該曲目好評如潮。張紹寅的演出,將本來的海城喇叭戲根據(jù)現(xiàn)代人的生活現(xiàn)實進行改編,人們感到“接地氣”,自然就會吸引更多的觀眾。很久喇叭戲的幾次興盛可以看出來,喇叭戲的情節(jié)內容都與當時的時代特色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創(chuàng)作于1949年的《王二嫂過翻身年》就是以“土改”為背景的,1970年的《一碗深情水》等曲目是以知青下鄉(xiāng)為大背景創(chuàng)造的。因此,在文化復興的時代環(huán)境下,只要將當前的流行元素融入喇叭戲,貼近人們的生活,在語言上注重喜劇感,形成既有歷史特色,又有時代精神的戲劇曲目,就會成為現(xiàn)代人繁忙生活之余的一種消遣娛樂,更換口味的新的藝術選擇。
《蹺中情》作為喇叭戲在新時代的新曲目,以全新的藝術表演,豐滿的人物刻畫,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獲得了專家的一致好評,這就為以后喇叭戲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可能。當然,像喇叭戲這種地方小戲種沒有政府的支持還是很難傳承下去的。面臨時代的機遇,尋求喇叭戲發(fā)展的新機遇,第一要在思想和行動上對海城喇叭戲重視起來,喇叭戲不僅是一種戲種,還是承載地方文化特色,濃縮時代精華的歷史記憶;第二只有不斷完善喇叭戲的藝術形式,促進喇叭戲與時代精神相融合,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作者單位:遼寧省海城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