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娟
摘 要:體驗式德育通過社會實踐、情景教學進行德育活動,強調(diào)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等在個體中內(nèi)化,注重學生的內(nèi)省與自我成長。高校文藝活動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其自身就帶有體驗色彩,將德育目標賦予其中能夠更好地使參與學生獲得道德認知,體驗道德情感,最終形成道德行為,從而達成道德教育目標。
關鍵詞:高校文藝活動;體驗式德育;必要性;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2-0030-02
Abstract: Experiential moral education is through the social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and emphasizes the moral cognition, moral emotion, moral behavior in the individual internalization,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students' introspection and self-growth. The art activity, as a kind of practice with its own experiential color, will enable students get involved in moral cognition, moral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ultimately forming their moral behavior and achieving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literary and artistic activities in colleges; experiential moral education; necessity; feasibility
多年來,體驗式學習被諸多學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這種間接的體驗式學習、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的直接的知識講授相比有其獨到的優(yōu)勢。有效地引導學生開展體驗式學習,對于拓展學校課程,豐富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和情感體驗,克服學科學習中的去情境化,無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1] 除此之外,體驗式學習理念在學校活動中也頗受關注。高校文藝活動便是一種比較流行的體驗式學習方式。作為一種學生參與為主的活動,活動過程就是一種體驗過程。學生通過這種體驗活動獲得認知體驗、情感體驗和行為體驗。高校文藝活動也因此被賦予包括德育功能在內(nèi)的諸多教育功能。然而,由于許多高校、教師對體驗式學習的本質(zhì)、優(yōu)勢、心理機制、適用條件等存在某些認識上的偏差,致使這種學習形式未能在高校文藝活動過程中有效展開,高校文藝活動的德育功能也未能得到有效發(fā)揮。本文試圖從高校文藝活動德育功能實現(xiàn)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大學生德育習得特點等方面對于體驗式學習理念運用到高校文藝活動德育功能實現(xiàn)過程中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從體驗式學習的內(nèi)涵出發(fā)探討其運用到高校文藝活動德育功能實現(xiàn)過程中的可行性。
一、體驗式學習理念運用到高校文藝活動德育功能實現(xiàn)中的必要性分析
當前高校文藝活動德育功能的實現(xiàn)存在諸多問題,大學生德育習得也存在著學習適應不良、目標不明確、動力不足等諸多問題。鑒于此,在高校文藝活動德育功能實現(xiàn)過程中尋求一套科學理念的指導勢在必行。
(一)當前高校文藝活動的德育功能實現(xiàn)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各高校文藝活動可謂豐富多彩,班級活動、社團活動、團委活動等等各種形式,每個活動都賦予不同的功能,德育功能是其重要功能之一。但是由諸多原因,其德育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發(fā)揮。高校文藝活動德育功能的實現(xiàn)陷入多元、斷裂和無所適從的困境之中,急需先進、科學的理論予以指導。這主要表現(xiàn)在:
1. 德育功能在高校文藝活動中被邊緣化。盡管高校文藝活動精彩紛呈,豐富多彩但是其德育功能在活動過程中被弱化,邊緣化。很多文藝活動只注重活動本身的藝術(shù)性,較少關注甚至完全忽略其德育功能。如校園新歌聲比賽,從參賽曲目的選取到配舞的形式等僅僅關注表演的形式,而未考慮到每個節(jié)目的德育主題。有些主題甚至充斥著頹廢色彩。誠然,每種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有其自身的特色,但是作為德育主陣地的高校在選取相關文藝活動主題時不能將其德育功能邊緣化甚至是無視化。
2. 德育功能在高校文藝活動中被虛化。諸多文藝活動甚至以德育為主題的文藝活動在活動過程中的德育功能被虛化。如,校園紅歌比賽是比較典型的德育主題活動,在前期主體設計中能較好地凸顯德育目的,但是在活動過程中德育功能被虛化。從學生的表演,到評委的打分最終只突出了演唱技能的本身,并未注重德育的培養(yǎng),未能起到應有的教育作用。
3. 高校文藝活動德育功能實現(xiàn)形式化。有些德育途徑與方法只滿足于形式上的存在,并不注重其實效性、合理性與操作性。諸多文藝活動偏重于藝術(shù)的展現(xiàn)形式而忽略了藝術(shù)的表現(xiàn)目的,大多流于形式。事實上,高校德育實踐活動有其特定的歷史淵源和現(xiàn)實需求,其既非單向教條性地發(fā)揮文藝活動的育德功能,亦非局限于德育對象對文藝活動本身的過度關注,而是在高校德育宏觀視閾下,以高校德育為本體,融入審美情懷,在德育文藝活動一體化的過程中更具感染力地達成德育育人目標。[2]
(二)大學生德育習得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傳統(tǒng)的德育途徑,造成了學生對于德育知識接受出現(xiàn)“消化不良”甚至是排斥反應,給學生留下“枯燥無味”的印象,德育習得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
1. 學習適應不良
部分大學生無法適應大學的德育課堂的教學方式,他們一方面反感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但是又養(yǎng)成了被動、機械的學習習慣。大學德育課堂的德育課堂信息量大、教學進度快、多學科多視角的講授方式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較難適應。尤其是在大一過渡階段,大多還未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教授方式的不適應,主動學習能力偏弱等原因造成了德育學習適應不良。
2. 動機不強,熱情不足
與專業(yè)學習相比相關的德育課程成了大學生心目中的“醬油課”。一方面是因為德育課程很難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二是德育學習無用論,在大學校園里盛行。對于既不能學到技能,似乎又不能給畢業(yè)找工作或是創(chuàng)業(yè)提供直接有效幫助的德育學習缺少動力,熱情不足,厭學情緒突出,往往產(chǎn)生一種“混”的學習心態(tài),難以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3. 缺少學習反思
學習反思有助于對學習合理歸因,從而有效調(diào)節(jié)學習過程,不斷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德育知識的學習尤其需要學生在學習之后結(jié)合具體的生活實例進行反思。然而,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課程結(jié)束學習就終止。部分學生也通常只對學習結(jié)果進行簡單反思,難以對學習目標、方法、策略和過程等進行深層反思。
總結(jié)學生的德育習得的現(xiàn)狀和高校文藝活動德育功能實現(xiàn)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發(fā)現(xiàn),高校文藝活動德育功能的實現(xiàn)急需尋求科學的理論指引。
二、體驗式學習理念運用到高校文藝活動德育功能實現(xiàn)中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文藝活動本身就是一種行為體驗,在活動過程中參與者通過演繹、表演等形式詮釋活動主題,對于活動所要傳達的情感,教育目標都是一種實踐體驗。文藝活動具有培養(yǎng)、指引和認知功能,對于學生道德的養(yǎng)成具有獨到的優(yōu)勢。然而,現(xiàn)有的高校文藝活動的德育功能的實現(xiàn)由于活動策劃者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導致其德育功能的發(fā)揮僅限于活動過程,而忽略了其他情節(jié)。從高校文藝活動特點和體驗式學習的內(nèi)涵出發(fā),體驗式學習理念運用到高校文藝活動過程中使其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實現(xiàn)是切實可行的。
(一)理論的可行性
1. 體驗式學習
體驗式學習的理論依據(jù)主要是皮亞杰的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它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從體驗和反思中獲得進步的學習方式;通過讓學習者在精心設計的活動、游戲和情景中觀察、反思和分享,從而獲得新的感受和認識;鼓勵學習者在真實情景下和行為實踐中尋求自我真實體驗,從而全面、系統(tǒng)地理解和吸收所學知識,并將之用于新的學習和實踐。相比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體驗式學習更注重內(nèi)向?qū)W習,強調(diào)知行合一。將體驗式學習理念及其方法運用于高校文藝活動的前期設計、中期開展和后期效果考核與評價等整個活動過程,可以使高校文藝活動德育功能的實現(xiàn)變得可操作化。
2. 體驗式德育及其特征
體驗式德育不僅僅是通過社會實踐、情景教學進行德育活動,更強調(diào)的是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等在個體中內(nèi)化,更注重學生的內(nèi)省與自我成長。高校文藝活動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其自身就帶有體驗色彩,將德育目標賦予其中能夠更好地使參與學生獲得道德認知,體驗道德情感,最終形成道德行為,從而達成道德教育目標。除此之外,高校文藝活動與體驗式的與的四大特征也有諸多融通之處。
總結(jié)相關研究,體驗式德育和高校文藝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相似特征:
第一,體驗式德育和文藝活動都比較注重學生習得的自主性。傳統(tǒng)的德育以教師為主體,無論是在課堂還是德育活動,教師從組織到授課都占了主導地位。在體驗式德育的過程中,無論是情境討論的發(fā)起還是活動的安排都由學生自主進行,教師作為引導者起輔助作用。高校文藝活動的德育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特定情境中自主獲得道德體驗。
第二,文藝活動的活動目標的達成依賴于活動過程中的親身實踐,正如體驗式德育中學生的道德發(fā)展基于實踐經(jīng)驗。道德體驗的過程中,學生作為主體在設定的德育實踐中進行道德認知、親身感受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為。文藝活動中學生全身心融入其中,親身體會活動主旨,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生成道德情感,獲得道德認知。
第三,文藝活動中對于知識的獲得較之于課堂的知識傳授其更能夠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與認同。體驗式德育恰恰又將內(nèi)在情感的影響放在首位。無論是麥克費爾的德育體諒模式還是朱小蔓教授在《情感德育論》中的論述,都強調(diào)了情感在德育過程中的重要位置。個體情感的觸動將大大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和感染力,真正達到德育的內(nèi)化[3]。
第四,文藝活動重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與其所表演的節(jié)目形成一種良性互動,引起情感的共鳴。其所關注的并非是活動的最終結(jié)果而是過程。體驗式德育是外部情境與個體內(nèi)心的互動過程而非結(jié)果。科爾伯格的道德兩難問題促使了兒童道德水平發(fā)展,也就是說,外部情境與個體內(nèi)部產(chǎn)生互動將有助于道德水平的發(fā)展。而德育的目標并非停滯在某個結(jié)果上,而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
(二)大學生和心理發(fā)展水平為體驗式學習理念在高校文藝活動中的運用提供實踐可能性
依據(jù)大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心理發(fā)展水平,其更能深入體驗式德育的過程。從大學生活狀態(tài)而言,大學是個小社會,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老師的引導多于監(jiān)管。對于道德的判斷將逐漸從他律階段進入自律階段,這必然導致現(xiàn)實環(huán)境與先前經(jīng)驗的沖突,更容易進入體驗反思觀察階段。另外,作為一個獨立的生活狀態(tài),學校的德育課程只是德育過程的一部分,學生可以通過參與自己喜愛的文藝活動去獲得道德體驗,因此高校文藝活動恰恰成為了學生體驗德育的自主平臺。
由此可見,對于傾向于身體力行去感悟世界的大學生,他們更愿意從實踐中獲得自我體驗,從做中學,因此體驗式學習理念作為一種注重學習主體體驗的學習理念,較適合大學生的學習的心理特點,也為高校文藝活動德育功能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可能。
參考文獻
[1]龐維國.論體驗式學習[J].全球教育展望,2011(6):9.
[2]王立慧,李瑞奇.高校德育視域下的美育思維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96.
[3]朱秀.高職院校體驗式德育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