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雯
摘要:造船公司在實行精益管理的條件下,可縮短產品的制造周期,使生產系統(tǒng)對訂單變化的反應更加迅速制造流程更加可靠,增加產品的市場份額。在產品制造方面,可以通過價值流程圖最大限度的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無效時間,消除浪費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縮短造船周期、降低造船成本,從而擴大造船產量和提高造船效益。只要目標明確,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在發(fā)展中找出一條符合龍穴造船公司新型工業(yè)化要求的路子,探索出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huán)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yōu)勢得到充分發(fā)揮的現代造船模式。
關鍵詞:造船設備;精益管理;模式
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歐債危機仍未解除,導致了當前航運市場的持續(xù)低迷,船東對新造船舶的需求量也急劇下降。同時,燃油價格居高不下,使得船東財務狀況不斷惡化,全球航運市場再度陷入萎縮的狀態(tài),導致新船價格的不斷下挫,再加上船東對新造船舶的各種要求也越來越苛刻,船廠的盈利水平大幅度下滑,造船行業(yè)步入艱難的生存期。隨著造船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各類設備對造船的作用越來越大,特別是數控切割設備、起重運輸設備、焊接設備是造船行業(yè)的核心設備。焊接設備隨著焊接質量、焊接效率的不斷追求也發(fā)展得越來越可靠、自動化,在船體焊接的過程中變得不可替代??傊?,現代造船技術越來越依賴于設備,造船設備與造船技術的關系日益密切。
一、建立健全設備管理的考核機制
對設備管理人員、維修人員和使用人員的績效評估維修工作難以量化,個人工作量和業(yè)績不能和生產直接掛鉤。沒有一種良性的激勵機制,對技術人才重視不夠,高層次的設備管理和技術人才逐漸短缺。公司績效管理出現問題的原因具體分析如下:一是對績效管理在設備管理方面的體現不夠重視。公司在績效管理過程中,過于強調生產的比重,忽視對設備使用管理上的激勵,特別是高素質的設備管理人員、維修人員和技術人員的考核機制上,沒有側重點,致使這些高素質人員的認可程度不高、沒有職業(yè)發(fā)展空間,從而出現人員的流失大。二是對設備使用部門和操作者的約束機制不健全,生產是老大,對其余的事情關注度低,對設備的規(guī)范使用、內部管理和日常維護投入不足,除反過來影響自身外,還額外增加維修人員負擔。而公司的考核機制并未將設備指標與其掛鉤,導致生產部門對設備的不重視,管理被動、沒有絲毫成效。改進后,公司管理制度體現出對個人考核和部門考核的方式進行,以加強對設備的重視和管理。推行后,公司將設備考核和生產指標、質量、安全等同時進行,基本放在同樣的層面進行,只是占的權重偏小一點,不過對船企而言,是一個莫大的進步了。此外,公司對設備評比的周期有月度和年度的方式進行。月度的考核下個月在勞動競賽中體現,年度考核在年終評比中體現,與年終獎掛鉤。通過以公司層面的規(guī)章制度將設備管理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有利于促進設備的全員管理,對設備操作者、設備管理人員、設備維修人員和各部門施以針對性的考核機制,對保障設備的綜合效益、提高設備使用壽命、降低設備維護成本有重要作用。
二、精益的拉動計劃體系
傳統(tǒng)造船模式下,通常由公司管理部門制定生產計劃,然后層層下達計劃,由基層部門制定具體的實施計劃,即推動計劃體系,要求該計劃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從上到下、從前向后地推動。推動計劃體系要求計劃策劃人員必須熟悉全公司的情況和資源,否則計劃就難以落實。計劃工作一般很難做得非常具體和細致,執(zhí)行隨意性較大,執(zhí)行過程的控制較難。單件流水作業(yè)需要根據客戶的需求建立從后向前、由下而上的拉動計劃體系。由后道工序向前道工序提出訂貨計劃,前道工序則嚴格按照后道工序的交貨要求不提前也不拖后地安排生產。在單件流水作業(yè)生產線上,每道工序既是生產者,又是客戶;既需要滿足下一道工序的交貨要求,同時又需要向上一道工序提出訂貨要求。建議公司根據單船的交船期和總體生產安排的要求,制定大合攏計劃、分段制造計劃和物料供貨計劃。首先從大合攏計劃和分段制造計劃出發(fā),針對平面分段和曲面分段、涂裝和預舾裝、板材和型材、管子加工等,按照拉動原理,從后向前逐級制定各自的作業(yè)、物料和勞動力計劃;然后將其交至生產管理部綜合平衡,做到作業(yè)與物料計劃、作業(yè)與勞動力計劃統(tǒng)一;最后將其匯總成全公司的年度和月度生產計劃。
三、以設備計劃性維修、保養(yǎng)為主,臨時故障修理為輔
造船設備的維護保全,要始終堅持以設備計劃性維修、保養(yǎng)為主,臨時故障修理為輔的工作理念,較為合理的計劃維修時間同臨時故障維修時間比例應保持在2:1以上。這需要Et常設備管理工作中點滴的積累,每月需將日常點檢、巡檢、報修的問題進行匯總分析,發(fā)現各種設備的特點,制定定期維護、保養(yǎng)計劃。計劃前應同設備使用部門充分研討,排定后按時完成,避免對生產及后續(xù)相關工作的影響。同時還需對設備計劃保養(yǎng)和臨時修理的相關工作流程進行規(guī)范,確保最終統(tǒng)計數據準確,能夠真實反映設備維護保全情況。計劃性修理、保養(yǎng)工作需執(zhí)行派工單制度,對工作內容、完成時問、作業(yè)人員和原因分析都按時詳細填寫,并經由班組長、設備擔當及生產現場責任人確認。對于現場出現的臨時故障,由使用部門出具報修單,相應科室再下達派工單進行修理,其余要求與計劃保養(yǎng)的工作流程相同。通過嚴格執(zhí)行派工單和報修單制度,提高了設備維護保養(yǎng)工作的時效性、工作質量以及維修人員的責任感,并確保了設備故障維修及保養(yǎng)工作的有效封閉。
參考文獻
[1]白長虹,李中,王瀟.西方精益服務理論研究與發(fā)展綜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0(10):27-33.
[2]楊青,陳雪,閆植林.精益的民航地面服務管理研究[J].管理評論.2011,23(3):123-128.
[3]周揚明.精益物流效益與時空經濟相關性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1,25(3):26-29.
[4]程新建.精益管理在我國企業(yè)中的應用對策分析[J]齊魯石油化工.2011,39(2):164-167.
(作者單位: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