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杰卓瑪
摘要:歷史學科無論是學習內容還是學習方式,都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很好的給予指導,不僅能使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會對學生良好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初中的歷史課程,跨越的時間長,內容瑣碎,涵蓋的范圍廣,如何在有限的歷史課堂中,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獲得有效的教學成果,是需要我們歷史教師長期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初中歷史;創(chuàng)新;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5-0196-01
1.編寫學習提綱
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yǎng)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由于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綜合性和史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初讀時容易遇到許多障礙,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基礎差、閱讀不得法,抓不住重點,因此,在起始階段,我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通過提問引路、審題啟示、疑難突破、重點探索、提綱導讀等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例如,在教授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一課時,我首先指出:社會經濟主要包括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三個方面,農業(yè)方面包括工具、技術和經驗、水利及成就;手工業(yè)方面包括冶煉、陶瓷、紡織、造紙、市場等。然后指導學生按上述提示閱讀教材,找出本課中的重點知識,學生很順利地完成任務。
2.感受歷史價值
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fā)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又是與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社會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用處很大,就能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帶給我們的啟示,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fā)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yè)。今天,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yè)要推向前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這樣一分析,學生就感到學歷史很有用處,從而就對學好這門課程有了積極的認識,學習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3.倡導教學形式多樣化,但不能丟棄教學重點
歷史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胞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們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但是,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是一種點綴。教學沒有重點,就不能帶動全面,就沒有突破,也就難以給人以深刻印象。而選錯了重點,也就選錯了方向。確定一堂課的重點內容、重點問題、重點活動,是教師在備課時的一個重要的方面,需要認真地考慮分析。
4.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但不能輕視教師的作用
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和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yǎng)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過自身的主觀努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體現(xiàn)在學的方面,體現(xiàn)在學生認識的轉化和行為方式的變化上。如果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學協(xié)調有效地進行。因而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任用,"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經成了廣大歷史教師的共識。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有時在氣氛熱烈、民主的課堂里卻只能看到學生的風采,老師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角色。這是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的一個誤區(qū)。新課程下教師的角色確實發(fā)生了變化,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和灌輸者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合作者轉變,但是教師的作用不但沒有削弱,反而應該加強。這是因為,在長期的接受式的教學中,學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師和書本提供的現(xiàn)成的結論。而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但這種"自主與探究"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智力水平遠不成熟,有時會使學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導、點撥和幫助。初中階段學生們所獲得的歷史知識是有限的,辨證的思維能力不強,有些觀點難免會出現(xiàn)偏差。這個時候的教師就是學生的引路人,把他們從偏執(zhí)引向正軌。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外,更應該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掌握學習策略,同時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與學生一起去尋找真理,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
5.總結規(guī)律,正確引導
學生之間的先天智力差異是不大的,而學生學業(yè)最終結果的差異卻是很大的,這是因為學生學習習慣方法等因素導致學業(yè)差異的擴大。怎樣有效的使學生迅速高效的學習,少走彎路,教師的指導作用地位日顯重要。新課程對初中生不強化知識的系統(tǒng)性,但是它不否認學習知識的系統(tǒng)性,這實際上對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學會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對學習過程的知識要經過歸納、整理、細化,最終掌握并學會運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引導、示范,把方法教給學生。
歷史作為一門人文科學,雖不像數(shù)理化等自然學科那樣有定理、公式可循,但歷史的發(fā)展也有其普遍性規(guī)律,許多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往往有驚人的相似,歷史教學中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概括和總結,找出規(guī)律。如學習中國古代史部分,我們可以指導學生把歷代王朝經濟恢復和發(fā)展的原因進行歸納,以發(fā)現(xiàn)其共性:統(tǒng)一和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調整統(tǒng)治政策:生產工具的改進,水利的興修,科技的推廣;民族融合的加強;中外交流的密切;前代經濟發(fā)展的經驗;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當然,在掌握共性的同時也要注意把握每個朝代的個性,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會"變通"??傊?,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作整理歸納,從中總結出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以便學生輕松的學習,掌握運用基礎知識。
6.點滴做起,滲透積累
初中生知識占有量有限,過程性學習不能急于求成,它要求教師要沉下去,耐得住寂寞,這是新課程中的一個重要觀念,重在學習過程,實踐證明過程抓好了,其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為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從點滴做起,逐步滲透積累。學生要占有大量材料,就必須增加課外閱讀量。教師要有選擇性的推薦閱讀書目,指導登陸相關網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歸納、對比有所取舍,聯(lián)系舊知識獲取新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要求基本知識不死記,但要求記死,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可要求他們將學的內容用講故事的形式復述,學生沒了背書的壓力,心理解放了,能力反而提高了,這實際上是讓他們從另一個角度理解記憶問題,掌握了知識目的在于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針對性的練習不僅能使學生深入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提高解題技巧。在指導學生做練習時,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審題,提高對解題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的挖掘,排除無效信息,提煉有效信息。平時的練習要一題多練,如選擇題,要充分挖掘四個選項背后的歷史知識,四個選項可以當作四道題來做;用同一種思路解多道題目,要求學生做一道題就會做一串題,舉一反三,多角度分析,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落實課程能力目的的要求。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要求下,教師要研究學生,開發(fā)教材,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動活潑地進行課堂學習,把學生引入歷史的圣殿,塑造良好的品質、健全的人格、科學的精神,使其成為具有獨立思想、審美能力、人文精神,愛祖國愛人民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