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會永
【摘 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缺少持久的動力,便會厭學,甚至棄學,特別是學生步入初中以后,科目增多,壓力增大,這種現(xiàn)象更加突出。那么如何保持學生持久的學習動力,經(jīng)常是廣大教師們研究的一個課題,本文主要從初中語文教師的課堂組織教學進行探討,從不同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
【關鍵詞】興趣 學習動力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202
一個學生只有在思想上始終保持一種永遠向上的動力,他才會以學習為樂趣,他才能學有所獲到學有所成。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呢?我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為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培養(yǎng)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因為從事初中語文教學,所以我就從語文教學角度結合培養(yǎng)興趣,談一淡培養(yǎng)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的一點想法。
一、用教師美好的形象感染學生
初中學生正處于性格、觀念和理想的初步形成時期,雖然他們已經(jīng)形成了一些習慣和思維,但是他們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從內心深處喜歡一個老師,他才會喜歡上你的課,你說的話他才會聽,他有興趣學習了,那么學習的動力必然會持久。
因為學生在讀書期間,每天接觸最多的人就是老師,所以老師的一言一行,一個微笑,一個眼神,甚至穿一件衣服,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都喜歡親切和藹,彬彬有禮,衣著整潔,幽默風趣的老師,很難想象哪個學生會喜歡一個對自己怒目冷對,外表邋邋遢遢的老師。從教二十余年,我每天都時刻提醒自己,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影響學生,感染學生,真正的俯下身去,做學生的朋友,耐心的給學生指導,關心學生的生活,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久而久之,學生一定會視你為朋友為親人。
曾經(jīng)教過多年的學生都喜歡上我的語文課,有的學生雖然畢業(yè)至今都未曾謀面,但是每逢節(jié)假,還會給我送上一個祝福的信息。
我想,只要老師真心地對待學生,縱使他是鐵石心腸,也最終會被感化并喜歡上你的,也就不怕他學習沒有持久性。
二、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
“施教之功,貴在引路,妙在開竅”,一成不變的課堂,是枯燥乏味的課堂,只會越來越不吸引學生,甚至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我們都喜歡新鮮的事物,初中學生正是青春好奇期,他們對新鮮的東西更是喜歡,這也就要求我們當老師的在教學模形式上要常換常新,用“新”來吸引學生,達到持久學習。雖然我們不可能像變魔術那樣神奇變幻,但只要能達到吸引學生的目的,我們就應想方設法為之。不同方式的引課方式,活潑多樣的教學形式,都會極大程度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喜歡聽故事,那么我有時在引課的時候就給學生講一個與課文內容或作者相關的故事,如果有學生知道就讓學生講,這樣既給講故事學生一個表現(xiàn)的機會,又給其他學生樹立了一個榜樣。比如我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就給學生講魯迅青年留學日本棄醫(yī)從文的故事,從而引領學生走進魯迅童年的生活世界。又如教學《桃花源記》時給學生講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教學《我的母親》時給學生講我的母親教育我的故事……當然,并不是每節(jié)課都講故事,隔差五講一個故事,吊學生胃口,給學生期待,給學生一種動力。有時,課堂上我還播放一些歌曲吸引學生,學習《金色花》播放《母親》,讓學生感受母愛,學習《背影》播放《父親》,讓學生感受父愛,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播放《命運交響曲》,讓學生感受偉人的情懷,學習《木蘭詩》播放豫劇《花木蘭》選段,讓學生感受巾幗形象……我還把繪畫引入課堂,教學《荷葉母親》時,我在黑板上畫荷花,教學《竹影》時,我在黑板上畫竹子,教學《華南虎》時,我讓學生畫老虎,教學《列夫托爾斯泰》時,我讓學生畫托爾斯泰……教學《斑羚飛渡》時,我從網(wǎng)上下載動畫片給學生看。也許有人會懷疑這不上成音樂課美術課了嗎?我認為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至少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喜歡,而且理解感悟還會更深刻。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到什么時候也別忘了學生還是孩子,好奇愛玩是天性,我們有時不也很貪玩嗎?老祖宗早就說過寓教于樂,平時教學中多想一些寓教于樂的方法,何愁學生不喜歡你?何愁學生學習沒動力沒持久性?
三、用多姿多彩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
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漢字聽寫大會”“中華詩詞大會”,我想大家都看過,觀看時我們無不為選手的博學廣識而嘆服,觀看的同時,我們也都在積極地參與其中,為自己的準確命中而興奮歡呼,為自己的答題失誤而扼腕嘆息。開展各種各樣比賽活動,我們大人都喜歡,何況學生們呢?
其實,每學期各個學校都會舉行一些比賽,像我們學校每學期都要組織學生進行寫字比賽、寫作比賽、閱讀比賽等,但是這些比賽,學生的參與面小,形式也較為簡單,也不夠系統(tǒng)化,并不能極大程度地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我想,如果我們能夠在班級里積極開展這樣的活動,每周一次或每兩周一次小型比賽,在年級組里每學期開展兩三次大型的比賽,那么既能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又能把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學生都積極緊張的準備,爭先恐后的參與,其學習態(tài)度也明朗了,學習動力也充足了,學習也必然會持久。
當然,開展比賽不可能是說一說就能進行的,這得需要內容,需要設施,我們雖然沒有央視的智囊團和大平臺,但是我們沒條件可以創(chuàng)造條件。我們可以結合學習內容,在班級小組之間開展單元詞語聽寫比賽、詩詞默寫比賽、寫作限時比賽等等。其實這些我們日常也都在做,只不過我們沒有加入比賽機制和形式,如果我們在學期之初就做好各項比賽的計劃,比賽的內容、時間、性質、形式、評價、獎勵等方面各項事宜都做到事事俱細,我想,不但可以使我們的教學多姿多彩,而且更讓學生喜歡學語文。這也就是說更增加了我們的勞動量,但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我們多做點也是無所謂的。
凡是在課堂教學搞過比賽教學的老師,都嘗過其甜頭,但是我們不能做到堅持進行,原因是沒有形成一定的模式,同時還要順合學校的教學計劃和任務。我想如果我們敢于想象,敢于嘗試,敢于創(chuàng)新,那么沒有我們做不到的。
常聽一些老師報怨:現(xiàn)在的孩子,不愛學習,說不上他們想干什么?細細思量:這到底是為什么呢?請問沒有活力、沒有精彩的課堂,你喜歡嗎?學生喜歡嗎?答案不言而喻。其實讓課堂“活”起來的方法很多很多,只要我們多為學生想一想,課堂上有聲有色地開展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綻放光彩,我們的學生學習也一定會動力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