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勤
[摘 要] 教會學生從字里行間品出深深的意、讀出濃濃的情才是真正教會學生學習語文、欣賞語文?!瓣P鍵詞”是文章中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重要結點,對文本整體把握、細節(jié)探究以及語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運用都有著重要意義。教師要教會學生尋找關鍵詞,培養(yǎng)他們品讀關鍵詞的興趣,以多種方法強化關鍵詞品讀訓練,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運用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關鍵詞;課堂教學;品讀;感悟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痹谡Z文教學中,要真正讓學生體味出作者遣詞造段的精妙處,在教學中便要教給學生一根學會欣賞的“拐杖”,而這根“拐杖”,就是牢牢地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去層層體會、細細品味。可以說,運用抓關鍵詞句品讀來理解課文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品詞品句,在反復的朗讀中體驗、感悟,學生就能漸漸養(yǎng)成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品味語言的良好習慣。
一、教會學生尋找關鍵詞
1.找文眼。文眼是我國傳統(tǒng)的、獨有的關于文章寫作的術語,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華意境、涵蓋內容的關鍵性詞句,它在結構上起著牽動制約全篇的作用。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鑰匙。如在教學《白楊》一課時,要領悟白楊的精神就必須先理解重點段:“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币斫庵攸c段就必須理解其中的關鍵詞。教學時讓學生尋找:“最能體現白楊精神的詞是哪個?”學生便可找出“堅強”這個關鍵詞。教師再問:“哪些詞最能體現其堅強?”學生便能進一步找出“從來、直、哪兒、不管”等關鍵詞語。
2.找具有深刻含義的詞。如《桃花心木》一文中的重點句:“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苯處焼枌W生認為最具有深刻含義的詞是哪個。學生便可找出關鍵詞“不確定”。教師再問:“你認為生活中的‘不確定指的是什么?”學生便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到人生中不可預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難感悟來詮釋他們所理解的“不確定”……而抓住這樣寓意深刻的關鍵詞細品后,學生對重點句、難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培養(yǎng)學生品讀關鍵詞的興趣
在文本教學過程中,教師看可以采取“教→仿→創(chuàng)”三步方法,進行最初的練習和指導?!敖獭?,即教師先把自己怎樣讀、怎樣品的過程展示給學生,用教師的范讀感染學生,用教師的品味去啟發(fā)學生,開拓學生的思路?!胺隆保磳W生模仿老師。學生模仿性極強,他們在模仿中受到啟迪,學習門路也會在模仿中邊讀邊思,悟出其中的道理?!皠?chuàng)”,即鼓勵學生跳出模仿,獨立思考,自己品出味兒來。這樣,學生在老師手把手的指導之下,很快掌握了學習方法,積極性更高了。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鼓勵為主,盡可能調動起全體學生自覺參加“品讀關鍵詞”的熱情。特別是要注意鼓勵一些較后進學生,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參加到課堂品讀實踐中來。比如,在好學生品讀之后,讓他們模仿著品讀;一些易品的內容,就盡量讓他們先品。品讀訓練中常常需要互相評議一下讀的情況,教師要以評議“哪兒讀得好”為主,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以多種方法強化關鍵詞品讀訓練
1.想象法。如教學《白楊》一課的重點段時,學生找完關鍵詞之后,讓他們再讀此段,想象:文中的“哪兒”指的是哪里?并完成小練筆:“ 需要它,它就在 生根發(fā)芽; 需要它,它就在 生根發(fā)芽; 需要它,它就在 生根發(fā)芽?!睂W生通過訓練,體會了白楊樹無私奉獻的精神。然后教師通過情境描述戈壁灘惡劣的氣候,讓學生進行想象:“遇到風沙時,它 ;遇到干旱時,它 ;遇到洪水時,它 ”通過題目引發(fā)的想象、交流,學生能感悟到白楊樹堅韌不拔的精神。
2.遷移法。如《桃花心木》一課中:“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圍繞關鍵詞“不確定”,教師可以設定以下訓練步驟:(1)你如何理解“不確定”這個詞?樹的不確定是指什么?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明白了樹的“不確定”是指老天下雨是不準的。在此,安排他們完成一個課堂練筆:A.無法在不確定中生活,最先枯萎的小樹苗,會對種樹人說 ;B.在不確定中拼命扎根的樹,茁壯成長后會對種樹人說 。學生由此明白了種樹人的一番苦心:不按規(guī)律給樹苗澆水是為了讓樹學會在不確定中生活,成長為百年大樹。(2)人的不確定指什么?你知道哪些在不確定中生活,最終走向成功的名人故事?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能明白:人若處于不確定中,能學會堅強,學會獨立,最終會有所成就。(3)聯(lián)系你的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于是,學生從自己和別人的身邊小事,談起了人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要擺脫依賴心理,學會獨立自主,日后才能有所成就。通過以上幾個步驟的訓練,學生通過品讀關鍵詞“不確定”,對這個句子的深刻含義也就掌握了。
3.質疑法。如教學《雷雨》時出示句子:“一條彩虹掛在天空。”讓學生讀句子,體會與“一條彩虹出現在天空”相比哪句話寫得好,為什么。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品讀,體會到“掛”字用得妙。(學生:讀了第一句,讓我們感覺到彩虹好像一幅美麗的畫掛在天空。從“掛”字還可看出這幅畫的作者大自然真是位神奇的魔術師。)之后教師再出示句子:“蜘蛛又坐在網上結網了。”此時,學生心中的疑問油然而生:為什么要用“坐”而不用“躺”或別的詞呢?以下是學生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對“坐”字的感悟。(學生1:“坐”是人的動作,這句話說小蜘蛛也會“坐”,它像人,覺得很有趣。學生2:我想,蜘蛛應該會很高興。下雷雨時,它逃走了,現在它安全地回家了又可以織網了。
4.欣賞法。比如在教《燕子》一課時用“抓關鍵詞品讀”的方法來學習第三小節(jié),教師讓學生看看從哪個詞能讀出了燕子飛行的姿態(tài)美,有這么一個教學片斷:
一個學生說:“我從‘一眨眼看出燕子飛行的速度多快啊,就像閃電一樣,燕子一定是個出色的飛行家!”教師可以夸他:“你真會抓關鍵詞品讀,小燕子飛行的速度如此快,你來讀讀看,讓大伙看看你讀出的小燕子是不是一眨眼就從我們眼前飛過了?!睂W生讀得入情入境,他語速稍快,很傳神地讀出了小燕子飛行時迅捷的特點。第二個學生說:“我從 ‘斜字看出燕子飛行的樣子特別優(yōu)雅,特別輕盈,它就像空中的舞蹈家?!苯處熡中蕾p他:“你又有了新發(fā)現,看來小燕子不但是個出色的飛行家,它還是個舞蹈家呢!你能讀一讀這句話嗎?”學生讀得陶醉、靈動。教師再一次贊賞:“經你這么一讀,老師覺著燕子不是在空中飛行了,它是在空中舞蹈呢!”
5.感悟法。閱讀教學中有效、生動的對話是學生在教師搭建的平臺上展現對文本的獨特感受、分享智慧的過程。而深刻的感悟是進行積極、有效對話的前提。只有讀得多才能想得深,感悟也才會變得愈加豐富。所以,教師要舍得時間給予學生充分“悟”的時間,要善于激發(fā)學生“潛心會文”的熱情,引導學生深入讀書、思考、議論,使學生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悟,從而自然而然地產生與教師、與文本對話的內在需要,變“要我說”為“我要說”。抓關鍵詞進行品讀可促進學生閱讀的個性化。教會學生從字里行間品讀出濃濃的精、品讀出深深的意是真正教會學生學習語文、欣賞語文。
教會學生品讀關鍵詞的方法其實是教會學生讀書時要通過自己的感官、感覺去“觸摸”文本,讓學生置身于文本之中,調動自己真切的體驗不知不覺地走進文本,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這樣讀書便讀出了“味兒”,這樣的讀書過程使學生與教師的對話、與文本的對話成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一個過程,學生在這樣的對話中既做到了更深刻理解文本,又在一定程度上創(chuàng)新了文本。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