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發(fā)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史料教學成為中學歷史教學的重點,直接關系著中學歷史的教學質量,因此備受重視。文章以史料教學為視角,通過激發(fā)學生史料閱讀興趣、遵循史料多元選擇原則、優(yōu)化史料閱讀指導方法、提升史料閱讀探究能力,深入探析史料視角下中學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中學歷史;史料;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一、激發(fā)學生史料閱讀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動力。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入手,激發(fā)學生對史料的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去閱讀史料,從而調動學生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和分析史料,探尋史料背后隱含的歷史知識,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首先,教師選擇的史料要難易適中。這樣學生才會有探究的興趣,不會因為太簡單而覺得沒有挑戰(zhàn)性,也不會因為太難而產生退縮和畏難心理。其次,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層次,提供具有梯度性的閱讀史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完成學習目標,體會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增強學習歷史的信心,產生探究高難度史料的欲望。最后,創(chuàng)設史料情境。歷史教師應該充分地運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運用朗讀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模擬史料描述的歷史情境,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讓學生能夠在濃郁的歷史氛圍中,理解史料、掌握歷史知識。
二、遵循史料多元選擇原則
在中學歷史學習過程中,記憶知識點是比較簡單的,難點在于閱讀和分析史料,梳理、歸納知識點,并對歷史事件進行評價,這也是新課改之后,考查學生的主要方面。為此,教師應該把握史料選擇的多元性,有針對性地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教師在選擇史料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①嚴謹性。教師選擇的教學史料必須要嚴謹、真實,切忌偏頗、虛構,要具有典型性;②趣味性。有趣、生動的史料,如故事、老照片等,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促使學生主動去閱讀、思考,從而更好地梳理、歸納史料信息;③目的性。閱讀史料的主要目的就是解決教學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在選擇史料時,必須圍繞教學重點難點,讓學生在閱讀史料的同時,能夠加深對重點難點知識的理解。
三、優(yōu)化史料閱讀指導方法
想要提高中學生閱讀史料的能力,提高中學歷史教學質量,必須教會學生閱讀史料的方法。只有掌握史料閱讀的門徑,學生才能讀懂、讀透史料,提高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提高史料閱讀素養(yǎng)。教師應該以學生的實際能力、知識的難易度以及史料的特點等為依據(jù),選擇合適的指導方法。
在對教材史料內容進行閱讀和分析的基礎上,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一些課外史料,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閱讀史料,挖掘史料隱含的歷史知識。
例如,教師在講授《開元盛世》這部分內容時,通過閱讀教材上的史料——杜甫《憶昔》,能夠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開元盛世。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開元時期農具發(fā)展對比的相關文字和圖片史料,經濟、人口數(shù)據(jù)對比表等呈現(xiàn)給學生,學生就會知道開元時期的經濟繁榮都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四、提升史料閱讀探究能力
對中學生來講,探究能力非常重要,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歷史知識。有了探究意識,學生會對史料進行深入閱讀,主動思考,能夠較快地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建構知識脈絡。在探究學習中,學生能夠實現(xiàn)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因此,中學歷史教師應該從史料隱含的規(guī)律和歷史現(xiàn)象出發(fā),結合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提出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啟發(fā)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主動去探究,在深入閱讀和探討史料的過程中,揭開歷史的神秘面紗。如在講授《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對于1861年改革我們應該怎樣評價?”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兩段史料,即《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俄國機器制造業(yè)統(tǒng)計表》和《關于紀念日》,通過對史料的探究和分析,總結出1861年改革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史料的閱讀和分析能力會有較大的提升,這對提高中學歷史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史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學習價值,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對史料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閱讀和思考,掌握史料蘊含的歷史知識,提高中學歷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崔文超.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探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5).
[2]李 璠.史料教學與初中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中旬刊),2016(3).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