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在地理位置上一衣帶水,歷史上有長期的互相交流。因此在語言、社會文化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有許多共同點。民以食為天,兩國都非常重視本國的飲食文化。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資源豐富,飲食習慣多種多樣。日本雖然地獄相對較小,但是在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慢慢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特點。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地域有大有小,民族有單一有多樣,在宗教信仰,政治體制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但是,無論身處何地,是何種膚色,“吃飯”都是人類生活的基本需求。多彩的地球上也有多彩的飲食文化。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中日兩國在地理位置上隔海相望、一衣帶水,文化同源,其飲食習慣同中存異。而飲食文化的差異也造就了不同的民族特點。中國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美食佳肴不勝枚舉。日本身處島國,雖然深受漢文化的影響,但是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它不僅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技藝精湛,美食佳肴眾多,而且自古以來,中國人的飲食活動就與人的審美理念,禮儀活動,文學藝術,人倫之常,乃至于政治哲學緊密相連。由于中國的飲食活動更重視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所以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國飲食的特點。第一,風味多樣。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東西南北的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差異巨大。所以長期以來在飲食習慣上也形成了各自的特點,風味多樣。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在口味上又有“南甜北咸西辣東酸”之分。例如,四川的川菜火遍大江南北,口味以麻辣為主。與此相反,蘇杭一帶卻又喜愛清淡的口味。廣袤的國土、不同的地域氣候造就了不同的性格,也形成了不同的美食。第二,四季有別。我國四季分明,季節(jié)變換明顯。因時而吃又是我國飲食的一大特點。自古以來,我國的烹飪一直按季節(jié)變化來調配。冬季寒冷,一般味醇濃厚,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熱量。夏季炎熱干燥,以清淡涼爽為宜。中國有二十四節(jié)氣,不同的節(jié)氣也有不同的美食習俗。例如,立春要吃春卷,春餅,嚼蘿卜,為“咬春”;清明時節(jié),在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風俗。不過“青團”也有分別,江南吃甜的,嶺南確實咸的;在立夏要吃面,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日短一線”的說法;“立冬”北方要吃餃子,寓意“交子之時”,立冬是冬季的開始。第三,講究美感。中餐的烹飪,不僅對食材火候的要求比較高,而且很講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色,香,味,形,器的協(xié)調一致。中餐非常講究刀工,經過廚師長時間的時間鉆研,創(chuàng)造了各種刀法,可以把食材加工成片、條、絲、塊、丁、粒、茸、泥等多種形態(tài),還能將不同食材雕刻成各種美麗的花朵或者刻成“喜”、“壽”、“福”、“祿”字樣,增添喜慶的氣氛,達到色、味、美的和諧統(tǒng)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tǒng)一的特殊享受。第四,情調優(yōu)雅。中國飲食文化講究優(yōu)雅藝術。具體表現(xiàn)在對于食器對于氛圍對于菜名的講究。中餐的食器選擇十分講究。從質地上可以分為:陶器、瓷器、玉器、金銀器、漆器等等。食器還要與菜肴相搭配,不同的菜肴需要不同的食器,例如碗、碟、罐、杯、盆、甕、鬲、盒、壺、甑。同時,與美食美器相得益彰的是各式各樣雅俗共賞的名稱。菜肴命名,多根據食材和烹飪技法命名,也有很多以成語、歷史典故命名的。比如“獅子頭”“東坡肉”“龍鳳呈祥”“螞蟻上樹”等等。第五,醫(yī)食同源。幾千年來,中國的飲食就講究“醫(yī)食同源”“藥膳同功”的做法。講究利用食材的藥用價值,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時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中餐的禮儀。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是禮儀之邦,自然中餐的禮儀也源遠流長。中餐的禮儀有很多,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上菜的順序,座次以及筷子的使用。中餐上菜一般講究先涼后熱,先清淡后濃烈,最后才是水果點心。有些時候處于季節(jié)的考慮,則還有冬重紅燒,紅燜,紅扒和沙鍋,火鍋等;夏季則會以清蒸,白汁,清炒,涼拌為主。此外還要考慮顏色搭配,原材料的多樣化。中國人就餐時候座次是大有講究的,也是中餐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長時間以來,隨著餐桌的不斷演變,所以座次的排法也有很大變化??偟膩碚f,左為貴,東為尊,宴席中面朝大門為尊。所以家宴中輩分最高者應坐首位。如果宴席采用圓桌,則正對大門的座位是主客,右邊依次為2,4,6;左邊則是3,5,7。
筷子是中國的偉大發(fā)明之一,從商代開始就有了筷子。李政道論證中華民族是一個優(yōu)秀種族時說:“中國人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發(fā)明了筷子。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杠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熱,不怕寒凍,真是高明極了?!辈贿^最早的筷子是用象牙做的,是富貴的標志?,F(xiàn)在筷子的材料也分很多種,比如金筷、銀筷、竹筷、塑料筷等等。在使用筷子過程中人們也形成了一些獨特禮儀:
首先、忌敲筷。拿著筷子無聊敲敲碗碟都是很忌諱,不禮貌的。
其次、不要扔筷子。在餐前發(fā)放筷子時,要把筷子一雙雙理順,然后輕輕地放在每個人的餐桌前;距較遠時,可以請人遞過去,的能不能隨便扔過去。
再次、忌插筷。在用餐中途有事需暫時離開時,要把筷子擱在筷架上或者餐盤邊,不能插在飯碗里。
最后、不要拿著筷子揮舞。就餐時講究“食不言、寢不語”。不要拿著筷子在盤子里翻來翻去,或者拿著筷子揮舞著高談闊論。
日本飲食文化
提起日本的美食,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壽司。其實日本的美食很多,不僅僅限于我們熟知的壽司,拉面,天婦羅,生魚片等。日本的飲食已經從只追求吃飽到了追求美食和精神愉悅的階段。日本的飲食文化也多姿多彩。
日本飲食的特點。首先、日本是一個國土狹長,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國土面積狹小,所以不適合牛羊等大型牲畜的飼養(yǎng),因此飲食中牛羊類較少。毗鄰著名的北海道漁場,海產豐富。很多人認為日本的飲食就是“稻米加魚類”。稻米是日本的主食,魚類蔬菜是副食。日本的稻米主產區(qū)有關東和東北地區(qū)。每年的10月份,當年的“新米”就會走上人們的餐桌。其次、與中餐的濃油赤醬不同,日本的飲食講究生鮮清淡。日本人追求食材的新鮮,也講究加工方式的簡單,以期最大限度的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同時也極大程度上保留了食物的營養(yǎng)。和中餐的烈火烹油,煎炸鹵燉不同,日本飲食“少鹽,少油”更加健康。這也是日本是長壽大國的原因。據統(tǒng)計,日本百歲以上老人超過兩萬,男女平均壽命均為世界第一。再次、日本飲食講究“雅致”。這一點體現(xiàn)在日本餐飲的就餐環(huán)境和擺盤藝術。講究料理的刀工和擺盤是日本飲食的重要特點。所以很多人說日本的飯菜好看多過好吃。味道對于中國人來說過于寡淡,但是視覺效果卻很好。中餐也注重事物器皿對食欲的影響,但還是以食物的烹飪?yōu)橹?。日本人則不同,對于餐具會以節(jié)日、季節(jié)、菜色不同而選擇。所以日本料理不僅用嘴吃,還要用眼睛吃。日本人常說:“菜肴是盆子的裝飾,美麗的盆子里盛放的菜肴就是那樣被提煉出了美味?!泵牢兜钠穱L不僅僅是味覺的刺激,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
日本飲食禮儀。首先、餐具。世界各國的餐具大概可以分為三類:刀叉類、筷子類和手指類。用手指進餐的一半分布在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區(qū),約占44%。使用刀叉的一般是歐美和俄羅斯;使用筷子的國家有中國,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和越南。中日兩國雖然都使用筷子,但是兩國的筷子卻也不盡相同。中國的筷子是平頭細長,而日本的筷子尖頭并且較短,拿在手里會覺得特別短小。中國使用筷子是在商代,而日本的筷子大約是在彌生時期,最初是把竹子削的很細,彎成與現(xiàn)在鑷子似的形狀,頂部相連,被稱為“折箸”。后來在圣德太子時期,遣隋使將筷子使用的方法帶回了日本。不過最初是貴族才使用,到了八世紀筷子才在普通百姓中間廣泛使用。
日本大多是定食,每個人面前都有一份飯菜,不需要去夾距離較遠的飯菜。而且,日本的壽司,生魚片等比較濕滑,筷子長了不好夾起。而中國人是共餐制,筷子長了能夠夾到較遠的食物。中國家庭里筷子不分彼此,沒有專人專屬。但是日本家庭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筷子,不會混用。一般女人的筷子稍短一些,孩子的筷子比女人的更短一些。日本人一般不會互相夾菜,即使要夾也會使用公筷。而共餐制的中國人,互相勸酒夾菜是熱情的象征,是對客人表示親切友好。中國人一般將筷子豎著擺在碗或者盤子的右邊,而日本人一般將筷子橫向擺放在碗的前方。但是中日兩國都忌諱把筷子插在碗里,視為不吉。
其次、坐姿。日本人在吃飯前都會雙手合十說一句:“いただきます”。在就餐完畢時要說:“ご馳走様でした”,表達對主人款待自己的謝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就餐時的坐姿。如果是常見的桌椅,那么正常得體的入席就好。如果餐廳是提供的榻榻米房間時,就要求我們在進入房間之后脫掉帽子、手套和鞋子,穿著襪子。日本人在坐榻榻米是會坐在“布団”上,雙膝并攏跪地,臀部壓在腿上,這種做法很正式,被稱為“正座”。而較輕松的坐法是盤腿坐和橫坐。一般男性都是將腳交叉在前面,臀部著地的盤腿坐;女性將雙腿稍稍橫向一側,采取橫坐。
再次、懷紙。日本就餐禮儀中“懷紙”是很重要的。懷紙需要客人自己準備,但是也有餐廳會提供。懷紙是折疊起來放在和服懷中的兩折的和紙,一般用來擦茶碗的口印時使用。懷紙可以代替餐巾紙,用它來擦嘴角或者桌子上的菜汁;也可以在取用小點心等有碎渣的食物時代替小碟子;在吃魚類食物時,可以用懷紙包著魚骨頭魚刺等雜物,看起來干凈美觀。在吃日本料理時,總會害怕食物的湯汁滴下來用手托在下面,這在日本人看來是很不禮貌的,這個時候可以用懷紙代替盤子,就不失禮了。
中國的飲食文化有著獨特的區(qū)域性特點,不同的民族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開發(fā)多種多樣的食材,創(chuàng)造不同的烹調方法,也從營養(yǎng)保健等方面創(chuàng)造積累了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它不僅是我國珍貴的文化寶藏,也深深影響了周邊國家的飲食發(fā)展。日本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在汲取中華飲食文化精華的同時,依據自身的地理氣候特點,創(chuàng)造出了獨特的日本飲食文化。民以食為天,不同的飲食文化也是反映了不同的風土人情和民族特性。小小的餐桌,不僅僅能品嘗美食,還可以作為文化交流的窗口。